六百八十三章 新元輔

張四維說着新輔感言,林延潮默默聽着。

感言說完後,就是移座之儀。

文淵閣公廳正中有一紅櫃,此紅櫃子乃用披麻掛灰所漆,通體銀硃油沒有花紋,櫃內所藏三朝實錄副本。紅櫃前有孔子銅胎鍍金像,並四配像一龕,這是當年明英宗所贈。

說起這紅櫃前的孔子銅胎鍍金像還有一段典故。

明英宗時文淵閣本沒有這孔聖銅像,唯有此紅櫃。

當時以吏部尚書晉文淵閣大學士的名臣李賢,入閣爲大學士沒幾天,就覺得旁坐在這四面平方凳的公座上不舒服,於是決定將此紅櫃移至壁後,而在紅櫃處設面南之正座。

彭時反對道,宣德年間天子聖駕至文淵閣,就設正座坐在這裡,故你不能坐。

李賢,這事過了很久了,不妨事吧。

彭時又道,這是內府,不可南面正座。

李賢,那爲何東邊會食處,以及各房都有正座?

彭時,那是因這裡有匾,其他地方無匾。

李賢,東閣有匾,也有正座。

彭時,那是東閣面西,不面南。

李賢聽了動氣道,那文淵閣大學士有沒有正座?哪裡有居官在任而不正其位的道理?

彭時道,那是在外面衙門,如六部衙門裡,尚書可面南坐,但這是內府,若文淵閣大學士坐正位,那麼中極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來了怎麼辦?此殿閣都是皇上經常要到的地方,我等身爲大學士乃備陛下顧問,侍奉在側,絕沒有正座的道理。

李賢語塞。

這事後來傳到了天子耳裡。

於是明英宗就命太監送來孔聖銅像擺在了紅櫃前,此舉就是告誡李賢,你想正座嗎?好,我設,但只能聖人坐那,爾等內閣大學士不可。

明英宗的用意,就是文淵閣爲幾位內閣大學士同寅協恭,協助天子處理政務,沒有讓你們一人總領的意思。

設銅像後一百多年,儘管文淵閣和經筵的文華殿不過面對面。明朝天子卻沒來過文淵閣一次。

說回張四維的移座之儀。

因文淵閣沒有面南正座,故而公座就以東爲貴。

張四維領衆官拜孔聖後,就正式移座東,居東第一張,張居正原先的位置,接過元輔臺印後,受衆官員拜賀。林延潮也是與王家屏一併上前,向安坐四面平方凳上的張四維行禮。

但見張四維身着大紅蟒袍高坐,目光掃來,對作禮的林延潮微微點了點頭。

見禮之後,王家屏與林延潮一併離開文淵閣。

二人一面走,王家屏一面道:“宗海,我終覺得新元輔方纔說的那幾句話,有點令人心驚膽寒啊。”

林延潮明知故問道:“是那句話?”

王家屏道:“宗海何必裝糊塗,就是徐華亭那句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舍刑賞還諸公論!”

王家屏乃山陰人,張四維爲蒲州人,二人是有鄉誼。但二人卻是截然兩等性格,張四維令人無法窺測,而王家屏卻很敢說話,有什麼說什麼。

林延潮斟酌一番道:“吾以爲尺蠖之曲,以求伸也。”

王家屏嘆道:“宗海所言極是,蒲州爲己,江陵爲天下爾。”

林延潮意是,(尺蠖)毛蟲彎曲身子,是爲了求進,用此指張四維此舉名爲放權,實以退爲進,作自己謀身之道,坐穩輔之位。

王家屏嘆息是,張四維爲求謀身,故而張居正獨攬大權,張四維放權,張居正對官員以嚴,張四維以寬,如此來收買人心。但張四維這麼做,張居正主導的新政,將來如何繼續?

次日二人值起居,一併至文華殿見小皇帝。

小皇帝見了二人笑着道,聽說昨日你們去賀新輔,如何啊?

林延潮,王家屏都不知皇帝所指?

王家屏道,不知陛下所指如何爲何?

小皇帝道,可稱賢臣否?

王家屏只能捏住鼻子回答,新輔言,要歸政於陛下,六部,將公論還於天下,此乃真賢臣。

林延潮亦道,元輔一直身負衆望,可稱名覆金甌。

“這就好了。”小皇帝笑道,他見林延潮,王家屏一併稱讚張四維,再加上宮裡太監,太后,幾位勳戚,也是在自己面前說張四維好話,覺得自己有識人之明,找了一位不遜色於張居正的宰相。

王家屏,林延潮私下對視一眼,皆感天子真是太年輕。

小皇帝拿出一奏章來,對二人道:“前元輔今早擬了一條陳,他與戶部尚書商議,撥十萬太倉銀給太后,嬪妃頭面。”

王家屏,林延潮聞言,都感覺張四維實在太無恥了。

每年元宵,皇室都會登上承天門城樓賞鰲山(彩燈堆疊成的山)。但去年張居正向天子建言,京城裡每年鰲山開支甚巨,建議取消鰲山,小皇帝只能忍痛答允。

張居正當政十年,堅決不允朝廷動用太倉銀(國庫)一毫。而今年張四維即位元輔後,第一件事爲了討好小皇帝,就命戶部尚書,從太倉銀裡撥錢給皇帝后宮嬪妃打頭面飾。

王家屏已是氣得不說話了,把小皇帝的話涼在一邊,不回答。

林延潮見王家屏不肯講,連忙上前道:“陛下登基十年,兩宮太后儉樸治家,後宮嬪妃一併裝服無飾,所用取給而已。臣以爲眼下國家太平,四方無事,也是到了陛下聊表孝心之時。臣以爲元輔此心甚爲體貼。”

小皇帝笑着道:“朕也是如此認爲。朕登基以來,兩宮太后着實辛苦,朕無以爲報,只能略以此儘儘孝心,元輔真悉朕心啊。”

王家屏見林延潮居然表態支持,臉漲得紅了,頻頻拿眼瞪林延潮,林延潮卻裝着沒看見。

小皇帝頓了頓嘆着道:“朕還本以爲林卿家你要出言反對的。”

林延潮垂頭道:“陛下以孝治天下,厚養家慈,此乃孝行之舉,臣唯有衷心支持。”

小皇帝笑着道:“再與你說件喜事,元輔還說,戶部雲南新鑄錢三萬貫,此錢可作文教之用,解送禮部所用。”

聽到這裡,林延潮突然覺得張四維這人還是蠻不錯的,

林延潮向小皇帝拜道:“臣賀陛下,百年樹人之計,真我大明之幸也。”

第四百二十七章 權力所在第二十四章 進省城一千零六章 國本一千零九章 賜宴六百二十六章 矯旨五百八十九章 民間反應六百四十三章 創刊第四百四十五章 這風越烈越好第一百四十章 一頭之地第兩百五十六章 虎狼對弱雞一千兩百六十八章 大忽悠一千零二章 朝堂就是名利場第四百四十三章 應變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四百九十章 以情動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內聖外王第三百四十一章 三元及第匾一千兩百零九章 支持與反對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成敗在此一時八百八十七章 殺棋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一品六百二十一章 明月映萬川第三百九十三章 淺淺抵京一千兩百四十二章 漕事四百六十章 幕客七百六十四章 佈局之人五百三十七章 攤上事了第十四章 討厭的縣令第兩百五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八百一十四章 視察河工九百六十六章 遇風雲而縱四海八百二十五章 風雨欲來(二合一)第八十七章 文武之爭(第一更)第兩百四十章 銷銀第三百七十四章 張居正歸政六百三十七章 家有賢妻八百二十七章 視察四百八十一章 喜還是不喜一千六十七章 堪任資格第二場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精一之功八百四十二章 公道正義(第二更)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敘功第四十八章 不早點告訴我第一百五十六章 考完糊名(一更)八百三十九章 請動漕督的面子七百九十八章 欽差來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指使的(一更)七百八十九章 頂撞六百七十六章 朕信你第一步第兩百三十四章 兩家和好第三十七章 與先生作對的頑童九百七十九章 面聖七百八十二章 外放(補更)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衆望所歸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第一百九十章 賢良方正(二更)六百三十三章 以經術定國策七百四十七章 千古奇冤第一百九十八章 指點文章第七十八章 背書九百一十五章 送信八百一十一章 林青天(二合一)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八百八十六章 局八百三十一章 按院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陛辭一千一十七章 三道策問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釋放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俸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一千兩百六十一章 偉器第一百七十五章 上控(一更)五百一十六章 裝逼失敗第八章 背書第兩百四十四章 何心隱(一更)一千兩百一十章 參天大樹我自爲之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執九百四十五章 穩操勝券一千零一章 番薯南來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拒收第一百九十七章 繼絕學九百二十八章 重逢一千三十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入閣第兩百一十七章 好風光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第兩百一十三章 場場第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三個圈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惟精惟一第三十三章 落地還錢七百八十七章 座次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爲商利民第四百一十六章 衝動九百一十四章 未得意先忘形第兩百六十八章 進京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