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八十二章 以威福還主上

小皇帝正要高興。天『籟小說

李太后頓了頓,忽道:“陛下,這勸張先生之事,前前後後那麼多朝臣都辦不成,爲何獨這林延潮一人辦成了?”

小皇帝不以爲然笑着道:“母后,這林延潮乃是能臣,有張良,陳平之謀,他辦不到,還有誰能辦到?”

李太后疑道:“王錫爵也辦不到嗎?”

小皇帝笑着道:“王先生敢於任事,對兒臣,對朝廷又是一片忠心,但朕私以爲林卿家皆不遜於王先生,其智謀出衆,極有辯才,學識淵博真乃人臣楷模。”

李太后道:“是,真因皇兒賞識,因此他聽皇兒之言,卻不把哀家的話放在耳裡。”

小皇帝聽李太后言語寒徹,立即惶恐跪下道:“母后,兒臣不敢忤逆你的意思。”

李太后緩緩地道:“哀家知你孝順,但哀家也聽聞人有五惡,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僞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哀家看這林延潮五者皆有,不似王先生他內外皆稱忠直。”

小皇帝心想,母后因林延潮忤旨,故而對他不喜。但朕卻知林延潮之爲人,不是那樣之人。

小皇帝面上順着李太后的意思道:“母后叮囑,兒臣記住了,兒臣用人必聽其言觀其行。”

李太后緩緩點頭道:“這就好了,皇兒終是長大了,該是自己做主了,張先生的奏章,你看着辦吧。”

見太后答允,小皇帝心底涌起一陣激動,待離開慈寧宮時候,差一點連跪拜叩安都是忘了。

不過當夜事情又有波折,聽聞張居正欲辭相,馮保趕至慈寧宮內向太后哭訴,意欲挽留張居正。

李太后耳根子軟,又是動搖,到了次日武清伯李偉入宮與太后商議後,太后方纔下定決心,當下批覆同意張居正致仕回鄉養病。

張居正辭相後的第二日了。

清明雖過,京城仍是淫雨綿綿。

這一日正值早朝,大明門外車馬如織,在漫天冷雨澆打中,馬蹄聲,車軲轆聲響成了一處。

林延潮坐在馬車在大明門下車,陳濟川趕忙打傘撐在他的後頭,連聲道:“地上溼滑,老爺小心泥濘。”

林延潮應了一聲,與陳濟川一併來至大明門前。

細雨一直在下着,大明門仍是未開,早到的官員們,在門前等候。

這時聽見喝道聲起,遠處官員紛紛避道迎接。

林延潮心道,是誰這麼大的威勢?

遠遠但見火光通明,幾十名健卒手持開棍,火把在前面闢道,在健卒之後,又是二三十名甲騎巡弋。

甲騎來回巡弋,疾馳如飛,馬蹄起落間,泥水四濺,不少避道在一旁的官員都是被、殃及池魚。

甲騎之後,一頂十六人擡的大轎緩緩行來。

原來是新輔張四維,林延潮恍然。

以往身爲次輔時,張四維出行可沒有這麼大聲勢,但眼下作爲輔,出入的警蹕,自有輔之尊的規格。

張四維此舉也不爲過,張居正在位時比他是有過之無不及,但陡然見到總是令林延潮有些不習慣就是。

林延潮也是恭敬地退在一旁,看着濛濛織雨下火光簇擁中的大轎,不由想起了一句詩‘騶吏忽傳丞相至,火城如晝曉寒銷。’

一旁陳濟川對林延潮道:“元輔雖是請致仕,但朝廷還未明旨,奏章也沒有見諸於邸報上,張次輔就如此堂而皇之使用起輔儀仗,此也太操切了!”

林延潮道:“朝廷還未明旨,但任誰張江陵離京已成定局。再說張蒲州至次輔晉輔,朝廷也不會有明諭,故而張蒲州以此舉是在告訴諸朝臣。”

一般官員升遷,都需有賀儀,有些官員低調不需賀儀,但朝廷也會在下文,並在邸報上詔告天下。如次輔晉輔,等於副宰相晉宰相,文官的二把手晉一把手,其更替之重要僅次於皇帝登基,朝廷居然沒有表示?

事實上確實如此。

但是輔晉位,賀儀還是有的。

退朝後。

林延潮更衣,換了一身大紅吉服,這一身吉服當初自己第一次講官時,給天子講經文華殿時曾穿過,後來兩宮太后壽誕,皇帝萬壽,林延潮也都穿過。

遇喜慶之事,官員服紅喜袍賀之。

他與王家屏一併來至閣門時,見都是具大紅吉服的官員進入文淵閣。

內閣裡有不成文規矩,輔去位後三日,次輔可以移座,內閣屬僚必須着吉服賀新任輔。

當年張居正奪情在家沒有上朝,內閣屬僚就急不可待地穿着吉服賀呂調陽。

呂調陽當時雖沒有移座,但接受了衆官員朝賀,正因此事導致了他與張居正的決裂。

故而這一次張居正因病在私宅辦公三個月,沒來文淵閣一趟,內閣屬僚也不敢向張四維道賀。但天子批覆張居正致仕奏章的第二日,雖是恩旨未下,但事已成定局,與呂調陽那次不同。

至於問林延潮不在內閣辦公,爲何也着紅衣來賀。

那是因爲翰林院,文淵閣是兩個衙門一塊招牌。不僅林延潮要穿吉服賀張四維,還要去備上一份賀禮送至他的私宅,每個翰林都需如此。

見禮之時,張四維對衆官員言道:“不穀受陛下,前元輔所託,登此大位,執揆之權,心中無私念,唯有一心奉公而已。”

“今掌內閣,不穀以前輩徐華亭一句話行之,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舍刑賞還諸公論!”

張四維說畢,林延潮擡頭猛地看向張四維,雙拳緊握。

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舍刑賞還諸公論是前輔徐階說的。

徐階什麼時候說的呢?是嚴嵩倒臺後,徐階從次輔晉輔,執掌內閣說的。

威福乃威權,乃賞罰,反義詞就是作威作福。

徐階這麼說,意思是威權賞罰之權交還給皇帝,將政務大權還給六部九卿,將官員刑罰與獎賞交給天下公論,士民物議。

徐階的用意,自己身爲輔,就是要將內閣的權力中交出去。此舉徐階有沒有作,暫且不論,但卻爲他贏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讚賞。

但張四維這麼說,面上看來大公無私,但實際上變相指責張居正在位時,篡奪天子,六部,把持清議輿論,將張居正比作嚴嵩。

張居正這剛剛辭相,張四維居然就開始拆他的臺了。

第八十八章 有事找他第兩百一十章 考後不講卷(第一更)第六十一章 拉攏(第一更)八百四十二章 公道正義(第二更)九百七十二章 申時行的帖子九百零八章 皇帝的密旨六百四十三章 創刊第七十七章 你敢再說一句試試?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單章兼請假一千一百六十章 存問大臣第四十六章 書院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八百五十一章 刨根到底第三百二十四章 殿試七百一十六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第三百一十六章 衆口鑠金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盡力八百九十二章 淤田哪裡去了?一千三百七十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問詢第一百六十六章 這也行五百八十四章 我不是針對誰六百九十五章 時報初刊七百三十三章 保人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推舉第三百九十一章 君子之爭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八百二十五章 風雨欲來(二合一)六百一十九章 先要好處第三百二十一章 奸計九百五十四章 誰也不怕啊第兩百三十二章 龔府壽宴(二更)四百六十四章 治幕一千兩百零七章 輿論熱點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一千九十七章 反目九百一十八章 懟河督七百一十章 奏對(第二更)第十章 趕出社學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一千二十一章 暗訪第八百八十三章 附議第三百六十五章 天下熙熙(第二更)八百八十五章 官員與百姓六百九十五章 時報初刊五百九十一章 甩鍋一千六十章 辦報第四百一十章 咱是筆桿子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第九十三章 買房拉(第二更)第四百一十八章 救兵來了九百四十一章 主持府試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七百零二章 指鹿爲馬(第一更)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第三百二十三章 人不求人一般高第兩百三十二章 龔府壽宴(二更)一百一十六章 衡文一千九十章 自立門戶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一千三百零三章 銀印第一百八十八章 做事很有分寸第四百零六章 天子賜服一千兩百七十章 經事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懇請出山七百六十一章 慈寧宮第四十六章 書院第兩百九十九章 我是初哥第四百四十五章 這風越烈越好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五百零一章 船戶案第三百一十三章 座師與門生五百八十五章 辯經勝負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執第十七章 成爲弟子了(第一更)第四百三十八章 經筵之上七百六十五章 請轉告陛下六百二十六章 矯旨九百二十一章 鳳凰不與寒鴉爲伍一千一百零三章 喜歡做官八百二十六章 誰爲誰綱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第一百九十八章 指點文章一千兩百六十章 雜學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開海第三十五章 錢沒了(第二更)九百一十章 太倉王家一千兩百五十六章 頂撞第三十章 奇才第一百七十一章 求田問舍(一更)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七百一十七章 仍有可爲(兩更合一更)第一百二十二章 我來一試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陛辭第二十七章 入理不如入情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威勢單章兼請假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太倉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