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八十章 脣槍舌劍

曾省吾給周子義送完人頭後,‘功成身退’。

列於周子義後的展書官上前跪掩四書,再退至東首的銅鶴下。

這時該林延潮進講了。

另一旁曾省吾,王篆對視了一眼,徐徐點頭,曾省吾,王篆以下十餘名經筵官,在殿上微微挪了挪腳,屈了屈手,摩拳擦掌準備廝殺。

列於西班的林延潮來到講案前進講。

林延潮講得尚書與通鑑,分別應和經史。

殿上大臣也是第一次聽這位二十歲的年輕人講述經。一般要博學通經的大儒,非四五十歲不能,而林延潮不過二十歲出頭講經,令他們不由想起二十六歲就能貫通五經的許慎。

無論是尚書,通鑑,林延潮都講得很謹慎,稱得上中規中矩,大臣們聽了卻覺得沒什麼出衆的,連小皇帝也是詫異,以往林延潮在日講時,妙語層出不窮,但爲何在今日的經筵上,就成了照本宣科。

而對一旁的王篆,曾省吾而言,則是不屑地笑了笑,林延潮說得謹慎,這是因爲怕被他們在雞蛋裡挑骨頭,故而只挑些不容易出錯的來講。

這說明什麼?說明林延潮怕了,未戰膽先怯,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三元及第又如何?上不了大臺面。你以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麼講經,就可以過關了?我們就抓不住你把柄了嗎?

如此經史,林延潮自是講得枯燥無義。長篇大論講畢,殿上之人聽得都是昏昏欲睡。

方纔周子義講大學,義理精湛,大家尚還聽一聽,而林延潮這念下來,大家都是頂不住,若是有侍儀的御史在旁監察,他們可能要當堂打呵欠了。

展書官正要上前掩書,這時周子義出班道:“陛下,臣於林中允所講,有所不同,想請與之辯經。”

小皇帝此刻早已是上下眼皮打架了,聽周子義這麼說立即精神一振:“經筵辯經乃儒學所倡,不如此何以求三皇之大經大法,先生自便。”

“講臣謝陛下。”

周子義來到講案前,目光掃過林延潮臉上,他的目光並不凌厲,卻有着寧靜和堅持:“聽聞林中允精研事功之學,又可知有所爲之爲,無所爲之爲?”

周子義這一句琢磨不到門徑,但實際上圍棋高手下出的一步閒棋,如羚羊掛角。

曾省吾,王篆,黃鳳翔都以爲周子義上來必攻訐林延潮主考據這一點。

但他卻先問難事功?

因爲對於理學而言,是談性命而闢功利,鄙夷事功的。

若林延潮在經學上開宗立派,那麼‘考據事功’就猶如王學的‘心外無理’一般,都是門派相傳的心法。

攻訐考據,如同揭皮,傷而不死,攻訐事功,則是要其性命。

林延潮不知爲何周子義,知他的學問是主事功,但此刻對方問難,仍對其長長一揖道:“承蒙周祭酒指教,後生誠惶誠恐……”

君子和而不同,就算辯難,也不可失了禮數,林延潮如此持禮,是尊敬長輩。

衆官員見此都紛紛點頭。

“祭酒問有所爲之爲,無所爲之爲,可是出自南軒先生?南軒先生曾言,三代以上有所爲而爲,三代以下無所爲而爲。”

南軒先生乃南宋時的大家張栻,開啓了理學裡的湖湘學派。

周子義點點頭道:“林中允記得就好,但還記得殿試時所作的策問嗎?”

林延潮恍然記起。

這不是自己在殿試時拍張居正馬屁的策問嗎?當時他用這篇文章來反對,先內聖而外王的主張,然後暗暗奉承張居正。張居正雖未必內聖(拒絕丁憂),但也可爲國家施行王道(變法)。

周子義根本沒有從自己殿上闡述經義裡挑毛病,而是直接翻起了舊帳。就好比兵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正面佯攻,卻背後奇襲。

周子義一句接着一句道:“爾在策問中言非內聖而外王,亦非外王而內聖,聖人皆非王者,王者皆非聖人。此可乎?謬矣,法三代之先王之道,內聖而外王,方有所爲而爲,三代以下無所爲而爲,後生晚輩不知三綱五常之正道,篡改先聖之意,其害不可勝救者,如此文章實譁衆取寵。”

周子義這一番話說完,先掩面不是林延潮,而是曾省吾,王篆。

這簡直是神隊友啊。

周子義是把林延潮坑到,還順帶着連天子一起坑了。

小皇帝也有幾分坐不住,林延潮殿試文章,不是他取的嗎?你這麼說,不是當殿打自己的臉嗎?朕……朕要怒了。

此刻曾省吾,王篆看了皇帝的表情,只能打落了牙齒往肚裡吞。

林延潮看了一眼曾省吾,王篆知道他們被坑了,不過自己也不好過,這一句外王不必先內聖,被周子義眼底視爲‘大逆不道’。

因爲內聖外王則是理學的綱目,所謂的‘政治正確’。那麼外王不必先內聖,就是‘走火入魔’了。

脫離了內聖,何以言王道(事功),用周子義方纔反駁曾省吾的話說,修身乃內聖之學,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用之道,本末不可倒置。

林延潮道:“三代以上有所爲之爲不假,但三代以下就不足道了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可數,外王者何來先聖,由此可知外王不必先內聖!”

周子義道:“林中允錯了,漢唐以降以儒者之學不傳,而堯、舜、禹、湯、文、武以來轉相授受之心不明於天下,故漢唐之君,雖或不能無暗合之時,而其卻只在利慾上,此其所以堯舜三代,漢祖唐宗,終不能合而爲一也。故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何來王道,不過霸道而已。孟子云,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滿朝文武聽着二人脣槍舌劍,都覺得周子義這幾句可謂一拳斷江。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一統天下,可謂王者,但私德或者是奪取天下的方式上一貫爲理學批評。

林延潮說,難道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功業,還不能說上一句外王不必先內聖。周子義說你錯了,他們是以力假仁,那是霸道,不是王道。

孟子說了,行霸道一定會有大國,但行王道的,可不持國大,因爲王道霸道在於德行仁義,而不在於功業。周子義這幾句話將林延潮論點通通破盡。

此刻小皇帝,黃鳳翔都爲林延潮捏着一把汗,這時林延潮卻迎着周子義,笑着道:“周祭酒之言真可笑,白馬非馬乎?漢唐霸道雜於王道,其道固本於王道,難道就不能稱爲王道嗎?”

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解鈴第兩百五十五章 書院之難一千六十九章 乾爹救我第三百四十三章 恩榮宴第三百七十五章 我爲相府站崗九百九十章 儲相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深宮之夜第九十四章 兩封信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衣錦還鄉一千一百八十章 教書匠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文有筆(二更)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會試大熱第一百五十八章 唱名(一更)第一百六十三章 游泮采芹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催促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用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趕上好時候七百七十九章 樞臣風範第四百一十七章 造化不小六百零二章 實應爲御史一千七十五章 賀客九百九十五章 接風宴(謝孤舟蓑笠娃盟主)七百五十九章 你們這是在逼朕(二合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詩會五百四十四章 文華殿上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千三百一十章 提條件?九百七十四章 抵達京師第四百二十一章 御前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驛站單章八百四十八章 新任知府四百九十五章 見聞一千八十一章 高攀不起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大戰序幕(恭喜孤鴻夜飛版主成爲盟主)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撰文一千兩百五十一章 跟我們走一趟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八百八十二章 自己人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回家九百三十九章 兩害相權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書肆第兩百一十四章 放榜了(一更)第兩百一十八章 諸生的心情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驛站第兩百五十五章 書院之難八百九十五章 去而復返(第一更)第三百二十一章 奸計九百二十三章 榮升知府第三百五十章 我們家延壽長進了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五百五十八章 書肆四百五十三章 給足面子第一百二十章 南園一千八十七章 諡號之爭七百一十三章 調教皇帝五百一十八章 利在千秋一千四十章 交換五百八十九章 民間反應五百三十三章 引薦四百五十四章 糟糠之妻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安危第兩百四十章 銷銀六百五十四章 重返朝堂七百一十二章 請罪五百三十八章 宮闈之事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第一百二十一章 詩會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六百五十七章 看座一千六十五章 借刀殺人之計一千三十六章 黨羽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八百零七章 公堂之上罵貪官八百六十七章 算計第兩百一十章 考後不講卷(第一更)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推舉六百四十一章 經科史科第一千兩百二十二章 密揭九百一十七章 河堤第兩百六十八章 進京趕考六百四十章 天子心意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一千一百零八章 抓人第三百七十五章 我爲相府站崗九百二十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一百一十九章 童生的好處第三百一十二章 幾人可及?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第一百二十五章 又蒙對題了(二更)第十三章 大宗師按臨了第三百二十六章 內聖外王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衣錦還鄉九百二十四章 幫忙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俘虜八百九十章 投書七百七十三章 親民官(第二更)六百一十七章 誰能挽此危局五百六十八章 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