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八十二章 舌戰羣儒(上)

周子義沒有料到會在這一點上被林延潮駁倒。他以往與人辯經問難,卻從沒有碰到如林延潮,這樣善於考據之人。

如林延潮這等考據派,你說得每一句話,對方都能尋其出處,再辯駁之,這樣大家還能不能愉快的講道理了?

可身爲一名宿儒,身爲國子監祭酒的周子義會沒讀過春秋繁露?

周子義一生皓首窮經,身爲理學宗師,實踐的就是非五經、孔孟之書不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故而得義理之精。董仲舒雖也是名家,可春秋繁露,卻不在他讀書之列。

所以周子義被林延潮論破,並非是敗在了他的義理上。

一旁曾省吾,王篆都是不忿,周子義敗得冤枉啊!

此非戰之罪,若是林延潮在義理上,堂堂正正的駁倒周子義也就罷了,但是你卻不來這一套,專門詭辯和考據上下功夫。

這是歪門邪道,我等不服!

見周子義處於下風,曾省吾,王篆本打算周子義單挑掉林延潮,但眼下就要羣毆了。

單挑,就是你一個人挑我們一羣;羣毆,就是我們一羣人毆你一個,兩條路任你林延潮自選。

瞧!幾位侍直經筵官已是在摩拳擦掌了。

曾省吾輕咳一聲,發出了號令。居於王篆下首,一名四十餘歲的官員,放下攏於袖中的雙手,袖袍一拂,出班而來向天子道:“陛下,林中允之言,臣不能苟同!”

小皇帝此刻聽得林延潮與周子義辯論正精彩,見有侍直經筵官員出班,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樣子道:“愛卿請講。”

“是,陛下。”

林延潮看去原來是吏部郎中朱裹,算是王篆的部屬,聽聞也是個擅辯之士。

朱裹走到了林延潮面前停下:“林中允之言,非真儒之見,先聖所言內聖外王,內聖,道也,理也,體也;外王,器也,氣也,用也。”

“老子有云,僕散則爲器。自古以來,器不離道,道不離器,汝棄內聖而言外王,乃離道而言器,不異於捐本逐末。這三尺孩童都能知之的道理,難道林中允不知,如此可爲真儒邪?”

朱裹的話,在場凡學易學,玄學,理學的官員都是交口稱讚。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這道與器之說出自易經,道無形,形而上,器有形,形而下。

老子說,僕(道)散則爲器,也就是道在器先。

理學也認爲,氣化爲道,理在氣先。

朱裹用三派學說,來說道在器先,內聖先於外王。內聖是本,外王是末,林延潮離了內聖而言外王,就是離道而言器,本末倒置!

這幾句話着實厲害,道器之論,早有定說,林延潮要在這個時代駁倒道在器先,幾乎不可能。

王篆見朱裹出馬,極爲淡定地笑了笑,然後幫腔道:“此言得理宏正,非只知詭辯之人可以應之。”

林延潮聽說朱裹精通易經,算是這裡面除了周子義外,最大的敵手,今日三言兩句不駁倒他,下面的人上來車輪戰,自己不是疲於奔命。於是林延潮作揖道:“朱郎中真不愧易學方家,道在器先,此乃老子,朱子之見,吾不敢駁之。”

聽林延潮這麼說,曾省吾,王篆都是點點頭,你終於知道錯了吧,肯服軟就好了,不過服軟沒有,咱羣毆,就算你趴下,還要使勁踹你。但曾省吾,王篆以下還沒出場經筵官卻滿臉焦急,林延潮怎麼這就被駁倒了,他們還未出場呢,不能一展身手真是可惜。

這時林延潮笑了笑道:“朱郎中,汝說道形而上,那敢問道爲何物?如何明道?汝又並非道,焉能知其道?”

林延潮這連環三問,將朱裹說得僵住道:“這。這自有先賢之書。”

林延潮笑了笑繼續道:“朱郎中,不妨聽吾一言,器之所在,道則在焉。有其器必有其道,無其器則無其道。離道言器不取,可離器又何以言道?朱郎中尋三代之道,皓首窮經,於故紙堆中索跡,卻不知三代之道,就在三尺之內,日用之中,時時可躬身踐行。”

“蓋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盡。道在器中,在事功之中,此非捐本逐末,而是由末知本。朱郎中言道而不及物,實枉作功夫,如井中撈月!”

王篆方纔不是說,林延潮只會歪理,不會以道理服人,眼下林延潮就以大道理駁之。

朱裹說道在器先,林延潮說,對,這道理我服,但咱們不談道理,來談應用。

沒有實體,你空說道理,有個毛用,你又不是道自己,能說出個所以然來?三代內聖之道太遠了,你翻書中得來,就一定是三代內聖之道嗎?與其如此,不如在事功中體會三代的道理,這就是實踐出真知!

林延潮說得雲淡風輕,不見半點火氣,朱裹只能在場中,如同復讀機般在殿中反覆地說,這,這,這!

“陛下,林中允所言不妥,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又一名官員出班,此人是御史耿周,是曾省吾門人。耿周見王篆被林延潮駁倒,趕緊出來救場。

小皇帝聽了心道,今日怎麼了?怎麼都來批林延潮了。

小皇帝道:“愛卿自便吧!”

耿周出陣,朱裹舉袖拭去額上之汗,退到一旁。

耿周解了朱裹燃眉之急後,問難道:“吾方纔聽林中允言道,實離道千里也!朱子有云,道乃亙古亙今常在不滅之物,但千五百年被人作壞,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於天地之間也。”

“林中允言凡有其器,必有其道,但千五百年來,道之不存,又如何言器?”

林延潮嗤笑道:“漢唐千五百年來漏過,豈非天地無光,你我皆生於不見五指之世?吾輩一生勤於堯舜之學,雖不能點鐵成金,但也不能以銀爲鐵。汝說三代時堯舜之君,方得其道,豈不聞天道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難道在汝口中,漢唐之君,連夏桀都不如嗎?”

耿周聽了不能答,呆立在殿中。

“此一派胡言!朱子所言乃人道,而非天道。”出班的是給事中吳堪,他見耿周失利,出班挽救,也不先上奏天子,直接來噴林延潮。

到了此刻曾省吾,王篆他們也不顧禮義廉恥了,手下這班人不打招呼,直接就掄胳膊上陣了。

果真深明羣毆之道。

第三百二十二章 張居正的決定第三百八十八章 當仁不讓了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握手言和第三十章 奇才四百七十三章 有眉目了第兩百零四章 充場儒生六百五十七章 看座六百三十三章 以經術定國策第四百一十二章 張四維第一百八十章 賜字第兩百七十九章 初次見面一千四十一章 上下第三百三十一章 如出一轍六百三十一章 道統論一千兩百七十五章 海貿六百九十七章 再見胡提學(兩更合一更)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第三百零七章 最好的文章四百七十三章 有眉目了八百四十八章 新任知府八百四十四章 結案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廠聽記六百五十八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更)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七百六十五章 請轉告陛下第四百一十二章 張四維第三百二十六章 內聖外王一千一百零八章 抓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上控(一更)第一百七十八章 地瓜啊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九百五十六章 林青天是好官第十二章 同窗排擠第三百九十二章 如願以償第兩百八十八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七百二十四章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第一更,求月票)六百一十三章 告御狀四百七十五章 決心第三百一十章 心態五百八十五章 辯經勝負第一百七十五章 上控(一更)四百六十九章 潘季馴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何爲儒?(恭喜joyii書友成爲本書盟主)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第二場五百二十一章 處置第四百一十一章 你就是太小心謹慎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做事很有分寸四百六十六章 申時行的喜好五百三十四章 分量六百八十一章 有一根刺七百三十一章 馮保倒臺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洪塘八百五十章 知府下鄉第兩百五十三章 置身事外六百零三章 書生議論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門楣八百六十四章 民得其惠第四十章 狀元公的勸諫第三百五十一章 捷報傳鄉里第四百一十二章 張四維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第三百五十一章 捷報傳鄉里四百五十六章 堂兄來京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五百六十七章 宣表八百九十四章 堵塞言路第一百六十八章 讀書之法第三百四十二章 不會是閹黨吧六百七十五章 請求致仕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絕食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講官(第一更)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從心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敘功第三百零七章 最好的文章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第七十三章 講會九百三十九章 兩害相權九百六十五章 運作單章一千章 經史並重七百六十二章 力諫第兩百七十一章 這是碰瓷啊!八百五十五章 串票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第兩百三十八章 大宴賓客(一更)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衡文規矩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太倉銀七百七十三章 親民官(第二更)第七十四章 心靈雞湯第三十二章 好處(第一更)第一百四十章 一頭之地第兩百七十六章 會館六百七十二章 歸政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講官(第一更)第兩百五十六章 虎狼對弱雞七百九十四章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四百五十章 名揚藩邦第兩百六十四章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