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九章 文成鎮番邦

天子金口之下,林延潮當場答道:“是,陛下,臣領旨。”

一旁馮保開口道:“筆墨伺候。”

於是兩名內侍搬來案几,並在案几後鋪上一軟墊。林延潮提起官袍,坐於墊上,擡頭看了一眼,卻正巧見到馬譯官那幽怨的眼神。

林延潮也知馬譯官,心底的委屈,正常而言,金殿上番使朝貢,天子賞賜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林延潮也只需將擬好的國書交上去,這樣就算完事了。

但現在咱們說好的上殿討賞,怎麼成了訓斥番邦。若其中出了疏忽,馬譯官丟官事小,過後追究事大。

再說一般的國書,都是翰林與四夷館譯官一併商議好的。這訓斥的國書,臨時起草,肯定是不如事先打好的草稿,效果必是打了折扣。

一切都在大殿之上,衆目睽睽之下,也沒有什麼功夫給你打腹稿,思索什麼,更不可能讓你再想如何翻譯,眼下考驗就是林延潮的急智和文才。

馬譯官以及不少大臣,都在心底祈求這倉促之下,林延潮寫出來的國書,不要有失國體就好了。

於是下林延潮坐在案後,鋪紙壓住,提筆懸腕。

此刻他想起方纔番邦的無禮,怒氣一起,胸中不能平靜,想起國家的尊嚴,繫於自己一身,頓時又覺得筆重千鈞。

其實方纔朵顏使者在殿上恐嚇之時,林延潮就已在打腹稿,文章的架構,文辭,對他而言不在話下,隨意下筆就能成千言。

但是這樣文字卻少了一股氣,這股氣是筆者胸中的氣,氣與文合一,文章才能如活了一般,打動人心。

林延潮陡然想到,武人於疆場上廝殺,而身爲文人,自己手中之筆就是自己的刀劍。

同樣爲國效命,替百姓請命。

此刻林延潮彷彿不是置身金鑾殿上,而是爲士子時身處科場,四周都是讀書人一併與自己下筆寫文章。

當時科場是自己沙場,而眼下這金鑾殿上,就是自己的戰場!

想到這裡,林延潮目光一凜,將胸中文字落於聖旨上。

滿殿之上文武大臣們看着林延潮只是思索片刻,就直接在聖旨上筆走龍蛇,一面佩服他的急才,另一面則是擔心他倉促下筆,恐怕這文章寫得不好。

不少人心底都是替林延潮捏了一把汗,這可是聖旨,筆落書成,不允你有絲毫後悔塗改的地方。

殿上靜謐無聲,小皇帝也有幾分坐立不安。

他一貫是知道林延潮的文才的,但這國書不同於原來賞賜的國書,這國書既要訓斥番邦,令其敬服,又能不失朝廷體面。

一個字難。

他本想讓林延潮細細思考片刻,再落筆的,但又恐外邦恥笑。此刻他心底滿是擔心,怕林延潮不能勝任,心底已是有了幾分後悔,但見林延潮從容下筆一刻,頓時又滿懷信心。

殿上君臣不安之際,林延潮文章已成。

見小皇帝焦急的神色,太監馮保給宣表官使了個眼色。

宣表官上前從林延潮案上捧過國書。

宣表官先是飛快地看了一眼,一瞬時眼中流露出驚喜交加之色,然後擡頭挺胸顫聲向殿上文武念道:“天道好還,蓋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順,雖匹夫無不報之仇。朕丕承萬世之基,追述先廟之志,爾等小邦,本爲番屬……”

殿上文臣哪一個不是進士出身,庶吉士,三甲進士出身也是不少。

聽到國書的頭兩句,就差一點拍腿叫好。

這兩句話好在哪裡?儒家講究正名,所以說名不正則言不順。

興兵討伐要的是師出有名,以有道而伐無道。

文章頭兩句就道,我們非大國欺凌小國,而是爾無故興兵進犯,殺我軍民,搶我錢糧。連個匹夫都知道報仇,我泱泱大國連個匹夫都不如了嗎?

興兵討伐不是爲了侵略,而是要申理,要弔民伐罪。是要執其君長問罪於前。

若是文臣從中聽出了‘正名’,而殿上武臣而是胸中澎湃,遼陽戰敗,被一個小邦欺凌,國家上下臉色無光,一介番使膽敢在金鑾殿上恐嚇天子及大臣。

君憂則臣辱,君辱則臣死,這如何能忍?

眼下林延潮的國書就是道出了他們心聲。

宣表官一字一句地念着,心中覺得不能平靜。他在這金鑾殿讀書不少篇國書,卻沒有一篇讀完後,令他如此心潮澎湃。

宣表官最後一句,結束後迴盪在金鑾殿上。

禮部尚書潘晟率先出班道:“陛下,臣聞春秋時,國仇九世之後還可以報復,朵顏部害我百姓,侵我家土,雖百世也不可忘。”

潘晟此言一出,滿殿大臣交口稱讚。

聽完潘晟之言,小皇帝站在御座前肅然道:“譯官,還速速不將此國書譯給番使!”

馬譯官聽了滿臉都是爲難之色,他方纔也是聽了,林延潮如此雄健的文章,現在就是要了他老命,也難以譯出其中兩三成之意。

這時林延潮道:“陛下,臣請譯之。”

小皇帝又驚又喜道:“林卿家,竟會蒙文,這再好不過了,立即寫來。”

於是林延潮又重新提筆,片刻之後,蒙文的國書也是寫好。

馮保將林延潮寫好的國書,先捧來給小皇帝過目。

小皇帝心道,若不是親眼所見,絲毫不相信林延潮竟也能寫這麼一手漂亮的蒙文。

於是他嘴角一勾,將國書一展,大聲道:“給這狂悖番使好好看!”

然後小皇帝龍袍一甩,氣定神閒地坐在御座上。

朵顏部使者也不知出了什麼事,爲何眼前這十分年輕的講官寫完國書後,情況就不一樣了,或許是明朝君臣在那虛張聲勢。滿殿之上大臣們都是羣情激動,恨不得將他們生吞活剝的樣子,心底雖是打鼓,但面上卻強自鎮定。

馬譯官從殿上捧了聖旨,遞給朵顏部使者時。

對方粗橫地奪過這纔看了幾眼,臉色大變。國書未讀一半,朵顏部使者身子一抖,當殿向御座上的小皇帝噗通跪下,口呼番語,連連叩頭。

他的身後隨從也是一併跪伏。

見此一幕,殿上君臣哪個不揚眉吐氣。

九百零九章 不摻合七百一十章 奏對(第二更)六百八十七章 有備算無心第兩百九十四章 南北卷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賽馬相馬五百零九章 官場震動六百七十一章 文華殿議政四百六十三章 解衣衣我五百四十四章 文華殿上第一百五十五章 首題五經題(二更)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龍山大捷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大隱第一百六十七章 學風如此(一更)九百九十四章 翰林學士單章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奏對第八章 背書一千二十六章 秋夜讀書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八百里加急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五百九十九章 彈劾之事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局面一千七十六章 玉米九百六十六章 遇風雲而縱四海第三百三十五章 金鑾殿一千六十九章 乾爹救我第二章 家有悍婦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看法五百七十六章 經筵講官第三百二十六章 內聖外王一千五十八章 送客一千一百八十章 教書匠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一千三十七章 召對第一百一十二章 老俞有請(第二更)五百五十八章 書肆五百七十一章 鬥牛服第兩百九十一章 衆望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賽馬相馬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書肆五百三十二章 評價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執七百一十三章 調教皇帝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廠聽記八百零七章 公堂之上罵貪官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救兵八百八十一章 豎閹休走(謝不左不右選擇走中間成爲本書盟主)七百三十二章 給錢第四百三十八章 經筵之上四百八十五 西湖遊記第四十八章 不早點告訴我九百九十二章 詞林大僚六百四十七章 得隴望蜀九百七十九章 面聖七百一十九章 於心何忍一千八十三章 粉絲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一千五十章 水到渠成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謀劃已久五百六十章 出宮的皇帝第兩百三十四章 兩家和好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第兩百零四章 充場儒生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平衡左右八百八十七章 殺棋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指使的(一更)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治人治法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一千八十二章 見證歷史的一刻第三百一十四章 傳言八百章 微服私訪的欽差第三百九十章 屏風書名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任提學八百九十一章 貪財好貨一千章 經史並重第六十五章 比試(第二更)第三百四十九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六百四十六章 官復原職(求推薦票)第兩百九十五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六百七十二章 歸政一千四十五章 賑災糧第兩百四十三章 名聲(二更)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安插九百四十四章 林延潮審案七百四十八章 分歧一千兩百零五章 禮約法約第三百二十五章 考題第三百二十九章 待定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一千三千零九章 書信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第兩百七十六章 會館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商量五百七十二章第三百三十三章 折服五百九十六章 與首輔同行第三百五十二章 本府錯怪你們了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