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金殿傳臚

傳臚之日,即釋褐之時。

所謂釋褐,就是一名讀書人要脫出往日所着的青衫,換上官服,這也就是神童詩裡說的‘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大明朝兩京十三省,億萬子民,三千舉子,三年一選,只有一人能大魁天下士。

寅時過後,京城之內,夜仍深沉,天色未亮。

紫禁城猶自在沉睡之中。

馬車在大街上飛馳,坐在車裡的林延潮掀開車簾,正見高大深沉的正陽門樓正從腦後一晃而過。

避在道旁拿着竹梆子的更夫,從眼前一掠而過,融入夜色中去。林延潮回頭朝北望去,如巨龍盤臥的紫禁城露出了小小一角。

“老爺小心受風,亂了髮鬢,金殿上失儀”車座上的展明好意提醒道。

林延潮點點頭,放下了車簾。馬車經棋盤街直往大明門而去時,蕭瑟冷清的京城,也是一點點的醒來。

此刻東方未曙,天上繁星猶亮。

通往皇城的通衢上,漸漸開始喧鬧。

車馬轔轔,車馬馳過塵土飛揚,大小各色官轎一乘接一乘擡過。

官員的隨從們提着風燈,照亮着官銜牌。上朝之間都是匆忙,京官若是晚睡些,坑還沒熱呢,就要起牀了。

官員馬車轎子在京城通衢大道並馳還好,但遇到巷口衚衕,只是各自亮官銜牌,按照官位高低先行後走了。

通衢之上喝道聲、避轎聲、馬蹄聲吵吵嚷嚷。馬車與轎子,從四方彙集往着大明門而去。

此刻天空依舊陰沉灰暗。大明門前庭燎輝煌,城樓上玉漏滴瀝,城樓下大門緊閉。

無數馬車轎子停靠在門外,夜風掠過,風燈的罩子左右搖晃,燈骨敲打在馬車的邊沿上。發出清響。

燈火搖曳中。卻阻止不了大明門外燈火輝煌的景象,這處成了京城夜色裡最明亮的所在。

林延潮在馬車裡將進士禮服整齊清楚後,然後下了馬車。

大明門前,多是頭戴烏紗帽,穿着藍羅袍的新進士們,與一旁的參加朝例的百官而言,新科進士的袍服上,只是少了補子而已,其他都差不太多。

新進士來的要比百官更早。故而人數也是更多。

官員若錯過了朝儀,要罰俸,但新進士遲到了,就丟了功名了。

哪個讀書人不是十年寒窗的苦讀。三更燈火五更雞鳴過來的,對他們而言,金殿傳臚的一日少睡片刻沒什麼。

林延潮走到新科進士的人羣裡,身爲會元,哪個進士不認識他。

見了林延潮,幾人都是笑臉相迎拱手道:“宗海兄,你來了。”

林延潮拱了拱手。自己現在沒有閒聊的興趣。所以他只是行了禮,就走到一邊靜靜的站着。

而一旁同年的議論不住飄入他的耳中。

“別看你我同榜,但就算進士及第,亦是出身有差。”

“聽說了嗎今科罷館選,停庶吉士,也就是說唯有三鼎甲方能入翰林院。”

“天子親政在即,堂上多是前朝老臣,今科點賢才名士相佐,入翰林院大有好處。”

“聽說了嗎狀元已是有屬了。”

“姓張還是姓蕭”

“聽聞元輔大人曾向天子說閩人狡詐,不可信。”

林延潮閉上眼睛,對這些話充耳不聞,他此刻心底無比平靜,什麼三元及第,大魁天下的,一切執念此刻已是放下。雖做不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的超然,但也可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然。

金殿傳臚乃讀書人一輩子的榮耀,自己在其中盡情享受這過程,體驗着自己的人生就好了,其他的都不重要,到了以後,當初那些得得失失都會淡然,唯有那一刻的時光自己會永遠記得。

拋去患得患失之心,林延潮望着眼前的紫禁城,歷史頓時就在眼前鮮活起來,彷彿一伸手,就可以觸碰的到。

此時自己並非數百年後的穿越的匆匆過客,只是大明一位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讀書郎。

天一點一點的亮了,星月隱去,天空放光,東方漸紅。

一道金光從東方破開了層層的雲霧,紫禁城託着初生的旭日一步一步升起。

隨着天色大亮,大明門前的庭燎已是熄滅了。

陡然之間,景陽鐘響,悠揚而又威嚴的鐘聲,伴隨着端門鼓漏聲,在紫禁城的重重紅牆碧瓦間跌宕迴響。

灰黑色的燕子驚飛之後,翱翔在大明門前,時而低飛,時而掠過城樓上的重檐飛角一飛沖天。

林延潮的目光從飛燕身上落下,但見眼前硃紅色佈滿銅釘的大明門,在吱呦的沉悶響聲中,從左右而開。

道道宮門,層層宮禁沿着中軸線,一一從外至內逐次開啓。

古禮天子有外朝、治朝、燕朝。

天子之宮有五門,分別稱爲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

這些一併合稱三朝五門。

國有大事,天子於庫門,召諸侯萬民而詢,稱爲外朝。天子會諸侯,臣子而詢,在路門外稱治朝,在路門內稱燕朝。

古代朝會以地點而定,到了大明朝,朝儀分大朝儀和常朝儀。

大朝儀最隆重,但只在正旦冬至進行。

一般稱爲常朝儀,常朝儀也分兩等,由地點而定,分別稱爲常朝御殿儀與常朝御門儀。

常朝御門儀,就是御門聽政,地點就是在奉天門舉行。

天子直接在奉天門外升座,百官就在門外大廣場上拜見天子。

大明一般的常朝儀,都是常朝御門儀,如此比較簡單。只有寒冬臘月時,天氣實在太冷,百官在才門外行禮完,就近入殿進行朝議。一般如果有午朝,晚朝也是在奉天門舉行。

而御殿儀規模要勝過御門儀,是需排場時,或者大事是舉行,當然不如平日御門儀簡便,另外能進行御殿儀的三大殿常年遭災,經常無法順利舉行御殿儀。

不過傳臚乃國家盛事,關乎社稷,自是要在奉天殿行御殿儀,方顯鄭重,若如一般早朝,就不是金殿傳臚,而是御門傳臚了。

大明門一開,一名主官太監走出門外道:“陛下有旨,文官百官與中式進士入奉天殿覲見”

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一千兩百一十三章 就此干休五百七十一章 鬥牛服七百六十四章 佈局之人第兩百八十四章 手中之筆五百三十三章 引薦第六百二十二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九百一十章 太倉王家九百一十五章 送信九百九十三章 再度佈局(謝oceanhiker盟主)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第五十九章 天生我才四百七十八章 足以心安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六百三十八章 荔枝肉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第一百八十九章 名列一等(一更)一千三十七章 召對四百五十九章 家和萬事興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第三百三十章 讀卷九百五十五章 突擊檢查第三百一十九章 有請一千一百零六章 栽培第八十八章 有事找他四百九十一章 欺世盜名一千兩百九十章 請走一千三百五十章 晉州一千三十三章八百七十八章 商議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參聽朝政八百八十二章 自己人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謀劃已久一千兩百七十三章 緣由八百七十五章 鹽政第三百一十二章 幾人可及?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貢道六百九十五章 時報初刊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衆望所歸七百七十章 念起好來一千六十章 辦報第一百六十一章 入學(二更)第一千兩百二十七章 梅家來訪封推感言第九十五章 師徒問答第三百零四章 蹊蹺六百六十六章 執筆八百二十七章 視察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七百二十三章 疑雲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中華有爲第四百三十二章 吾有所得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第三百三十章 讀卷五百三十七章 攤上事了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六百六十五章 急變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兄長立功了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貢院五百三十六章 三個問題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七百六十五章 請轉告陛下六百九十一章 以行踐言八百九十五章 去而復返(第一更)第七十八章 背書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一千五十六章 就藩四百九十七章 欽差第一百五十章 請教名儒(一更)一千兩百零七章 輿論熱點第一百九十八章 指點文章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海運一千零三章 番薯好吃嗎?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一千零九章 賜宴八百九十九章 無恥之尤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詩書滿腹氣自華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執意六百九十四章 難望項背第一百八十一章 又是一年縣試時(一更)八百八十八章 圈套八百一十二章 官斷十條路第一百八十章 賜字一千一十七章 三道策問一千四十三章 爲國爲民一千一百零六章 栽培九百八十八章 上殿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催促第一百章 傳曲(第二更)第一百七十三章 有事相求(一更)不是後記的後記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八百零二章 河工銀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指使的(一更)第三百一十八章 張居正是地域黑一千二十一章 暗訪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驛站五百二十五章 同學少年都不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