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七章 爲政不難,不罪巨室

漕弊論到底是誰所作?

在場的衆士子,都推說不是自己,衆人看了一圈,心想遞文章的人大概是溜了。

於是大家一併譴責這等‘裝了逼還要跑’的行徑。

坐在一旁,拿着文章的翰林檢討何洛書,與身側翰林院庶吉士吳堯弼道:“宗舜兄,見你笑而不語,莫非有高見?”

何洛書,吳堯弼二人都是萬曆五年進士,後館選爲翰林院庶吉士。

不過何洛書在館課時,寫了一篇《議軍京操班軍疏》,得到張居正的賞識,故而被留館,授翰林檢討。

吳堯弼,乃是閩縣人,還未得到留館的消息,庶吉士沒授官,就沒品銜,自比不上這位得張居正青眼的同僚。

吳堯弼不敢怠慢開口道:“何兄,見笑了,此文我確實見過,乃是我的一位小同鄉所作。”

聽吳堯弼這麼說,衆人都是圍了過來問道:“那位同鄉?”

吳堯弼笑了笑道:“還不是,十五歲解元的林宗海!”

衆人一聽恍然。

科舉強省福建的解元,林延潮又年少得志,撰書成名,他的名字,當然爲本次會試士子們所熟知,與湯顯祖,顧憲成一般都是會試中第大熱人選。

衆人聽了吳堯弼的話,紛紛問道:“聽聞林解元,十二治尚書,十五大成,凡書過目一遍不忘,吳翰林既身爲林解元同鄉,此事可是真的?”

“聽聞林解元之才,堪比蔣文定公,楊文憲公(楊慎),吳翰林觀來,此話是否得當?”

四周之人七嘴八舌地問道。

吳堯弼笑着道:“諸位。三年前林解元赴鄉試時,本官早已不在福建,本官所知也不過是從同鄉口中道聽途說罷了。至於林解元才華到底如何,本官不敢斷言。”

不過衆人還是不放過。吳堯弼仍是不斷被追問。他心底不由納悶,怎麼林延潮的名聲比自己一個庶吉士還大呢,自己這位同鄉真是了不得啊。

紫禁城,春雪覆在殿上的琉璃瓦上。

與一旁金鑾寶殿相較,文淵閣只是個不起眼的所在。

黑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兩層閣前有一方池,金水河引入。上立一石橋。

這裡原先不過是皇家藏書之地,但隨着大明閣臣權勢日重,已是成爲內閣在宮內辦事之所。

所謂入閣者,曰直文淵閣!

過橋後,文淵閣五間開戶於南,中一間門前寫着‘機密重地,一應官員閒雜人等,不許擅入,違者治罪不饒’。

入門之後,大堂上即孔聖暨四配畫像。像下設四張寬椅,作兩列。

左一位爲首輔,右一位爲次輔。左二爲三輔,右二爲四輔。

萬曆五年時,張居正正陷入是否,丁憂兩難的境地,因此綴朝三日。

結果第四日時,翰林院的翰林,內閣吏員都穿紅袍到內閣道賀。

向誰道賀?次輔呂調陽。

因爲根據文淵閣不成文的規矩,首輔去位三日後,次輔可把席位從右移到左。

移一席位。即可如此大肆拜賀。

而這位一直被張居正,視爲股肱。平日被張居正贊爲的‘在漢丙吉,今也則公’次輔呂調陽。在文淵閣堂而皇之地接受了衆官員的拜賀。

結果張居正復起半年後,歷經三朝不倒,謹慎小心十幾年的呂調陽,告病致仕。

此刻文淵閣內,右一,左二兩張椅子上都是空着。

左一位的紅檀木椅上,一名五十餘歲穿着蟒袍的官員,閉目坐在椅上。

右二的椅上文淵閣大學士申時行在下方,畢恭畢敬地道:“學生此次推南宮主試,元輔有什麼交代的?”

這位身穿蟒袍的官員睜開了眼睛,但見面前的申時行容色更恭。

此人正是張居正,身下這張椅子,從隆慶六年高拱罷相以來,他已是坐了幾乎七年了。對方徐徐道:“除了秉公二字,我也想不出其他話了。”

“是,學生謹記教誨。”申時行認真地回到道。

張居正坐直身子,捏須道:“耕耤大典的事,就交給子維來辦吧!你專心於春闈之事,取了一科後,你有了門生弟子,以後再朝堂上,說話就更有底氣了。”

申時行連忙離席,在張居正面前道:“老師你是一貫知道弟子爲人的,弟子一貫沒有拉黨結派的心思。”

張居正笑了笑道:“坐下,坐下,汝默,我知道你這人是真聰明,不像有的人。”

申時行知道張居正這話意思,有的人指得就是呂調陽。

說到這裡,張居正忽道:“近來京城流傳一篇士子所作的奇文,你看了嗎?”

“不知元輔指得是?”

“就是那篇‘漕弊論’。”

申時行聽了道:“原來是此文,下官讀過,確實很有文采,是一名叫林延潮的解元寫的。”

見張居正沒表態,申時行又問道:“元輔,是否覺得這位士子文章裡有攻訐朝廷之處?”

張居正道:“我初時也以爲如此,後讀了方知是斥吏政之弊,其中有些觀點頗有見地,寫文章的人,非狂生腐儒所作。”

申時行知道張居正有句話,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凡一篇文章他看後,能被他讚一句不是狂生腐儒,已是很難得了。

不過申時行沒有往下面引申,他知張居正找他,不是討論漕弊論這篇文章誰寫的,而是要對漕弊說出自己觀點。不過這也說明林延潮文章成功之處,這篇漕弊論在京中流傳之廣,連張居正都讀過了。

申時行當下道:“文中所言的漕弊,是官吏勾結,以運兵,百姓爲血食,此是幾十年的弊病,如同沉痾非一朝一夕可以根治。”

張居正曬然道:“孟子有云,爲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我等爲政,怕得罪人,朝廷何必用我?養我等何用?我等食朝廷俸祿,就沒有一絲羞愧嗎?”

申時行聽了垂下頭,張居正有句話是‘知我罪我,在所不計’,這也是他無視於天下議論,堅持於己見的一貫作風。

張居正道:“漕弊固然要清查,可丈量土地,一條鞭法,也不能斷,需多管齊下,我知道輕重,只是身爲元輔,即是見了此事,就非要重辦這些貪官污吏不可!”

六百五十二章 愛屋及烏五百零六章 親人重逢一千一百六十章 存問大臣一千兩百九十二章 掛靴而去六百七十一章 文華殿議政第一百八十五章 丟人丟得不夠(一更)一千一百四十章 聽君一席話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大功?九百一十二章 馬屁的方式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第四百三十八章 經筵之上五百三十六章 三個問題第兩百零八章 飽暖思考試一千零四章 還是要靠女人啊八百五十四章 歷史人物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第兩百七十五章 抵京第兩百六十四章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第兩百一十四章 放榜了(一更)第一百一十六章 戲弄(第一更)四百五十章 名揚藩邦七百七十九章 樞臣風範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禮部尚書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六百零九章 報復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做客第兩百一十二章 可列經魁六百零二章 實應爲御史八百八十二章 善後七百三十四章 軟硬兼施第三百八十二章 給機會五百五十二章 動怒第兩百七十四章 漕弊七百零五章 託付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商稅五百六十七章 宣表第一百零一章 競爭激烈六百二十一章 明月映萬川五百五十四章 耍賴一千一十七章 三道策問第三百七十七章 對答四百六十一章 清丈田畝論一千三百零一章 問罪九百一十二章 馬屁的方式七百二十章 各取所需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衣錦還鄉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五百三十四章 分量五百一十六章 裝逼失敗第二十九章 送信一千一百章 出山六百五十四章 重返朝堂五百八十六章 官員反應九百四十章 爲官難易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一千九十二章 順天鄉試考官(第一更)一千二十六章 秋夜讀書第一百五十七章 定名次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興學(第一更)一千兩百七十三章 緣由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四百八十三章 裝逼打臉哪家強八百八十章 證據(二合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中流擊水(一更)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家宴第四百四十二章 郊祭五百四十三章 進講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危城一千九十四章 新任尚書的手段(第二更)第四百零二章 鬧事第兩百零一章 翁婿偶逢一千零一章 番薯南來第兩百九十二章 貢院走水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教訓一二一千兩百六十五章 朝鮮之策第三百一十章 心態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宣川第三十八章 老童生九百一十章 太倉王家第四百零一章 入直第一天第一百七十九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一更)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八百里加急第三百二十九章 待定一千七十五章 賀客五百零一章 船戶案一千八十八章 青松翠柏八百三十六章 請託第三百零八章 會試放榜六百八十四章 世間再無張江陵第兩百四十五章 拜師(二更)一千九十八章 彈劾之事四百九十一章 欺世盜名一千兩百零二章 提名九百一十二章 馬屁的方式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第兩百四十二章 推舉(一更)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劉大刀八百三十九章 請動漕督的面子七百五十四章 首輔(謝豪豬tyz書友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