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

萬曆二十六年正月。

正月拜賀是官場上最熱鬧的時候。

小官忙着拜賀上官,小臣拜賀大臣,官場上不免有些八卦好事之人,根據官員門庭人數多少推定其權勢幾分。

杜甫曾有句詩‘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此詩諷刺的是楊國忠,說得是人家權勢炙手可熱,你可別貿然湊近去了讓宰相不高興。

這也是古往今來爲官的難處了,湊近了不行,遠了更不行。

明朝沒有宰相,百官之中最尊當推內閣大學士。

首輔趙志皋久病,傳聞致仕在即,即便如此門庭也只是相對其他閣臣而言稍顯冷清。

京中最熱鬧之處當屬次輔張位的府邸,雖說張位在朝中一直人緣不好,但從正月起前往張府上的賀客幾乎把門檻踏破,甚至出現了三品京堂只能坐在門檻邊喝茶的笑話。

有些初入官場的新丁,見此權勢氣象不由眼熱異常,生出大丈夫當如是的感觸來,並在這一刻萌生此念頭,並暗暗下定決心。

正應了那句話‘天上神仙府,人間宰相家’。

林府。

林延潮身着襴衫,正在後院池邊持卷讀書,面前池中養着幾十尾錦鯉。

錦鯉在池間草木裡嬉遊,林延潮讀書至得意處不由撫須點頭,偶爾擡眼,即抓了一小把餌食丟進池中。

此刻清風拂衣,竹聲清絕。

旁人看來倒似一位閒雲野鶴的隱士。

此刻林間小徑傳來腳步聲,林淺淺看見林延潮正在池邊讀書,駐足片刻然後道:“滿堂花醉三千客,相公,此刻賀客盈門,你卻在此讀書?”

林淺淺雖是養媳,但出身商人之家,又兼自己父親乃秀才,故而自小雖讀書不多,但還是識字的,並非外面傳的那般,身爲林三元糟糠之妻,卻大字不識。

林延潮笑了笑悠然道:“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當年吳越國有十四州,貫休和尚持此詩獻錢鏐,故云一劍霜寒十四州。錢鏐見此詩後很高興,卻言需將十四州改爲四十州才許貫休和尚相見。”

“貫休和尚則答曰,州難添,詩亦難改。孤雲野鶴,何天不可飛?”

“相公,你又掉書袋了。”林淺淺埋怨道。

林延潮哈哈一笑,從池邊石上起身道:“我鬍鬚亂了,你替我捋一捋。”

林淺淺微嗔看了林延潮一眼,然後學着林延潮口吻道:“我早知矣。”

林延潮莞爾道:“是了,用兒還在書院?”

林淺淺林淺淺衣袋拿出小梳輕輕地給林延潮的長鬚捋順,邊捋邊道:“他今年結業,課業繁忙,我擔心他辛苦就讓他不必回來了。”

林延潮聞此沉默半響才道:“也是,京師此是非繁華之處,哪能潛心讀書作學問。讀書好!”

林淺淺道:“官員們都來了,各自都在堂上議論着,陳管家忙與應酬着,都顧不過來了。你也該出面了。”

林延潮聞言踱步道:“滿堂三千客哪來賀我,不過來賀宰相的權勢罷了。說來輕富貴容易,可輕富貴之心難矣。”

林淺淺點點頭道:“相公都說貴逼人來不自由,那麼此刻避一避也是好的。”

林延潮失笑道:“還是夫人知我,既濟川應付不來,就讓承宗,從哲二人替我從旁應酬。”

說完林延潮又坐回池邊。

此刻林府大堂內外高朋滿座,無一不是當朝大員,各部各寺各司衙門部堂,寺卿,首領官往來頻繁,轉桌參見,或道左相逢作揖寒暄。

堂內外熱鬧非常,人聲鼎沸。

堂側邊走廊幾十名僕役丫鬟手捧瓜果點心從外魚貫而入,院落皆擺滿了梅,蘭等盆景,鮮花似錦,各自怒放,花香醉人。

這等富貴景象,非親眼所見,實難以想象。

方從哲本坐在堂外桌上旁與李廷機,張汝霖二人及其他幾位林黨人士聊天。

張汝霖資歷尚淺,又兼人微言輕故插不上嘴,但身在官場多年感受得最多的就是世態炎涼,儘管有他岳父,林延潮名頭可持,但也免不了看上官臉色,被穿小鞋。眼見老師賀客盈門,官員們那恭敬的模樣,不能免俗地有些眼熱羨慕。

李廷機在這個場合將張汝霖一一引薦給相熟的官員。

李廷機很感激,上官是否拿你當自己人,就看他是否將自己的人脈介紹給你。

當年申時行待林延潮就是如此。

李廷機爲人似當年王世貞對申時行的評價‘不近懸崖,不樹異幟’,同時爲官節儉,又勤於事,能見功。

在張汝霖心底李廷機實有宰相之才。

片刻後,方從哲行來與李廷機攀談起來。

面對方從哲,張汝霖心底倒是有些懼意。此人城府極深,誰也不知他在想什麼,同時又長袖善舞,沈一貫與林延潮在閣有對峙之勢,但他卻左右逢源。

隨便說一句,方從哲升任侍講學士繼續爲新民報主編。林延潮自入閣來,其門生故舊官都升得很快。

不久幾人坐下喝茶聊天,不時有官員來此向二人見禮。

這時候但見堂上有兩人突高聲爭論。

爭論是什麼?乃管仲。

張汝霖在旁聽得是津津有味,大堂裡不少官員們也是在旁聽得很認真。

事功學派發軔於王安石,立說於陳亮,葉適,興於林延潮,再加上張居正,這幾人學說主張都與林延潮有關,那麼管仲又如何與林延潮扯上關係呢?

這是起自林延潮當年在經筵時辯論,曾引用了孔子提及管仲一句話。

孔子學生子路問,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其臣子召忽死之,而另一臣子管仲不死還降了公子糾,這是不是不仁?”

孔子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這都是管仲之力也。這當然是仁。

如其仁就是孔子對管仲的評價。

管仲不爲公子糾殉節,仕二主是小節有虧,但是幫齊恆公九合諸侯,而不使用武力,這纔是大節。

當然孔子雖有贊過管仲,但也有批評過,比如管仲這人器量也狹小,爲官也不廉潔,而且不守君臣之禮。

對於儒家由小及大,內聖至外王,從修身到治國始終如一的標準而言,管仲顯然只做到了治國,沒有達到修身的境界。這顯然不合於儒家聖賢的標準。

但是經林延潮一提,不少讀書人由此關注起管仲來,加之近來經世致用的學說盛行,其中管仲治齊,也是偏於經濟,且比張,王變法更柔和一些,於是他的學問也慢慢盛行起來。

張汝霖聽到精彩處,對一旁與方從哲閒聊的李廷機道:“恩師,此二公這一番話真是高論,但以往卻從未見過,不知是哪個衙門的。”

李廷機聞言笑了笑道:“安心聽着便是。”

一旁方從哲則也是看了張汝霖一眼。

這時但見林府一位下人來到方從哲身旁耳語了幾句話。

張汝霖見方從哲臉上喜色一閃而過,然後點了點頭。

待下人走後,方從哲對李廷機等官員道:“林相有事不能抽身,故讓在下與孫稚繩代爲招待。”

幾位官員聞此目光一亮,起身向方從哲道:“方主編儘管去忙。”

方從哲道了聲少陪,於是離桌離去。

張汝霖知林延潮讓方從哲代自己招呼賓客意味着什麼,他本來以爲只有孫承宗或在外爲遼東巡撫郭正域有此資格。

張汝霖目送方從哲離去,想起之前沒有答應方從哲吩咐,不由心底發毛。

張汝霖看向李廷機,但見他的老師卻是一副早有所料的樣子。

張汝霖憋了一肚子話,而這時候方從哲,孫承宗二人聯袂至各處招呼官員,衆官員們都知道這二人是林延潮的左膀右臂,既是見不到林延潮,與二人攀上關係也是一樣,於是爭相上前。

李廷機突然道:“肅之,你說管子之學是儒家,還是法家?”

張汝霖道:“雖然管仲有利民之說,但卻偏重變法,再說管仲輔佐的齊桓公雖有霸業,卻未有王道,故不及三代以上聖王,行以霸道不爲王道,因此只能說是法家之學。”

李廷機失笑道:“那你從今日看出什麼名堂?”

張汝霖沉默不語。

李廷機道:“近來管仲之學日益盛行,與林相主張的通商惠工之說有不謀而合之處,又兼之今年會試在即,林相可是這一科的大主考,必須引領天下士風學風,讓考生專務起經世致用的學問來。”

張汝霖有些明白了,當即問道:“恩師的意思是,林相要用管子之說爲這一次禮部試取士。”

李廷機笑着搖了搖頭道:“林相如今已很少插手這具體事務,此事是下面的官員望風提及的。”

張汝霖想起方纔的一幕道:“是方主編……方纔堂上之人也是方主編請來故意與我等說戲的。”

張汝霖看着正滿臉春風的方從哲,不少官員圍繞在側,隨着林延潮入相,方從哲也迎來了他人生的一個巔峰。

李廷機微微點頭道:“管子之學,被視作霸道而非王道,故而一直爲古往今來儒者摒棄。眼下中涵提出此事,就是投石問路,就如同當年林相在禮部尚書任上提出的荀子陪祀。”

林延潮當年提出荀子陪祀,結果因官員反對而告吹。

當然按林延潮對自己門生們的說法,是贊成反對各有其半,雖有不成,但也讓天下讀書人引起了一場討論,不僅明白了他的主張,還加強了事功學派的影響力。

但事實上林延潮往自己臉上貼金了不少,當時天下讀書人有三分之二的反對荀子陪祀。包括東林書院的鄒元標,趙南星等都是反對。

當時士林輿論都不站在自己這邊,林延潮見此也不堅持,最後退了一步,放棄了恢復荀子陪祀的主張。

但見李廷機道:“這移風易俗之事,不可操之過急,不妨一步一步來,切不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之前荀子陪祀即是林相的投石問路,士心既不在自己這一邊,那麼再退回來行教化之道,也讓我等明白了改革變法之艱難。”

“而今過了這麼多年,林相又入閣主政,兼之這一次身爲會試大主考,中涵在這時候提出管子之辯,也是合於林相的心意。此事林相只需表一個支持或反對的態度就好,今日讓中涵接待百官就是這個用意。”

張汝霖點點頭道:“學生明白了,當年世廟大禮議,表面上是議禮,但卻是與百官的道統之爭。而今荀子陪祀,管子辯儒也是道統,既是事功學派與理學爭儒學正宗,也是變法與不變法之爭。”

李廷機聞言撫須笑道:“正是如此。務虛當在虛實之前,經義未定又如何定國策?”

“恩師高論,”張汝霖發自內心的佩服然後道,“恩師,方主編心思深不可測,又兼時時能揣摩林相之意,相較之下孫講官卻是遠遠不如了。”

李廷機淡淡地道:“林相的意思誰也看不透,你就不要亂琢磨了。”

張汝霖見此當即不敢再言。

師生二人說話之間,但聞聽到外間來了一句‘林相到了’。

但見此刻堂內堂外的官員都是涌去,師生二人自也是站起身來。

此刻林延潮面帶微笑,穿大紅色蟒衣緩緩從走廊處踱出,而宰相家宰陳濟川亦步亦趨地跟在身後。

但見滿堂官員無不望風而動,匆忙離座躬身相迎。

方纔官員們東一處西一處聊天,猶如一盤散沙,此刻因林延潮到來而濟濟一堂。

什麼管仲,方從哲都被張汝霖拋之腦後,唯有從心底感嘆‘宰相威勢如斯也’。

林延潮行至堂中,對迎上來的戶部尚書楊俊民,禮部尚書于慎行等官員們笑道:“老夫驟然而至,可打攪了諸公聊天之雅興?”

說完滿堂官員盡是笑聲,氣氛融融。

但見戶部尚書楊俊民回首對於慎行笑道:“我等都恭候閣老大駕於此不過隨意聊聊,再說閣老三十六歲入閣,堪稱烏髮宰相,稱老夫似太早了些。”

“正是。”衆官員都是附和。

林延潮撫須道:“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此蘇東坡之言,他三十餘歲自稱老夫,吾如此言似不爲過吧。”

衆官員們又是一陣笑聲。

然後林延潮來至面南的太師椅坐下,足放腳踏之上,然後擡手虛按。

滿堂官員各歸其位依次坐下,坐在前排的乃二三品部堂,再下來則是寺卿,至於門生們則繞堂而坐,連五品郎署官都只能坐在堂外。

張汝霖依着林延潮門生的關係,故才坐在了堂內,朝前望去都是烏紗緋袍。

高坐堂上,林延潮微微正色道:“老夫在山野時運甓習勞以勵其志,今蒙天恩辭山登朝,方知人再如何勤勉,然光陰有止,方纔於院中手書公文,怠慢之處還請見諒。”

但見一旁于慎行等官員謹慎言道:“閣老日理萬機,爲天子服其勞,此爲國家之幸。”

林延潮道:“老夫方纔在後堂聽聞這裡有人議論管子,本欲道與人不求備,但想來這些爭議的話,還是不置喙爲好。但此刻於朝政卻不得不談幾句,聖人曾言,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古往今來能保衣冠,保社稷,功莫大焉。”

“談及社稷,這就猶如父母與子女一般,我等不能只提一個孝字,父母也需有個慈字,先有不慈何談於孝。這天下與家事都一樣,倉廩實而知禮節,若朝廷治下,老百姓平日連飯吃不飽,衣都不得穿,百姓又何談報效朝廷呢?”

張汝霖明白,林延潮出面支持方從哲了。

次日。

新民報連續三版刊載了管子學說的主張,頓時引來了官員們以及在京舉子們的注目。會試在即,而新民報卻刊載了管子學說,實在是令人浮想聯翩。

管仲的儒法之辯頓時引起了讀書人之間的大爭議。

但管子之說不是起於一時。

林延潮主張新政,主張變法衆所周知。

衆人心底所認爲的變法多是如王安石,張居正那般,以剛猛治理天下,蕩盡一切,革除頑疾。如此學說經過林學的普及,近年來朝野爲王安石發聲的意見很多,他的學術早爲不少官員所認同,不再似以前全天下一窩蜂的摸黑了。

而今讀書人哪個不知王,張二學都不好意和人打招呼,其流傳程度就如同當年不知陽明心學一般。

現在又多了管仲變法。

於是管子成了除了研究王安石,張居正學說外的第三人。

新民報也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以辯論的方式刊載。

報上虛構了兩名讀書人,以爭論的口吻對管仲辯儒進行辯論,這等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至於新民報上如何刊載的?

“相地而衰徵,即按照田地的貧瘠不同來徵收稅賦。此法近似於虎頭鼠尾冊,而管子早在春秋時就已提出。”

“官山海,讓百姓經營礦山,官府從中抽稅,對於礦山開採之利,官府與百姓三七分成,其旨在於官督民營,今日淮南鹽法變爲綱運法即是法此。”

“至於稅賦,管子提出二歲徵稅一次,豐年十取其三,中年十取其二,下年什取其一,而到了災年則不徵稅。用管子的話而言,故萬民無籍而利歸於君也。”

“此外管子變法,最重則爲輕重之術,管仲設立輕重九府,講究以貨幣調控民生經濟。”

“管子主張,黃金刀幣,民之通貨。意爲貨幣在於流通,而不可簡單視爲財貨。”

“其輕重之術在於,國幣之九在上,一在下,幣重而萬物輕。萬物而應之以幣。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十倍。”

新民報在這裡怕百姓不懂故而註解,貨幣九成在朝廷,一成在民間流通,則是錢貴物賤。如果貨幣都在民間流通,則物貴而錢輕。

“管子還數度不戰而屈人之兵,如臨近齊國的萊、莒產二國產茈,管仲讓齊國以高價收茈,讓兩國百姓爭相種茈,而放棄耕作。”

“第二年齊國又禁止茈之市易,最後萊、莒之君不得不向齊國請服。”

“用人上管仲則言‘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

”以品德,功績,誠信三等用官,官員不僅講品德誠信,也講事功。故而古人言管子的治國之道爲‘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

“當然最切於民生乃‘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老百姓唯有吃飽肚子,身上有衣服穿,方談禮節榮辱。”

終於另一名士子言道:“你方纔說的都有道理,但倉廩實而知禮節不可。難道普天之士吃不飽飯就不知禮節了嗎?如此只要有人吃不飽飯就可以打着這一句話的名義起來違上了?如此綱常何在?君臣何在?社稷又何在?”

“那位不食嗟來之食最後餓死的乞丐又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此言固有幾分道理,但不可以用來經緯國家。”

另一名士子繼續以應答方式對曰:“此言至聖先師難道不知嗎?在論語中,至聖先師提及管子有四句話,除了一句批評管仲器小,奢侈,不知禮,其餘三句都是稱讚管子的。”

另一人則道:“其實你我也看得明白,聖人對於管仲的評價就是私德有虧,但卻有大功,可是論起來不如周公,不如三代聖王。”

“我今日論此不是來爭管子之地位,而是爭管仲是否是我儒門先賢。你說私德有虧,不可爲聖賢,但子夏曾言,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難道一定要歸於三代纔是儒家聖賢嗎?管子之變法也是兼顧厚民與富國強兵。只要是厚民,以蒼生爲懷,就是達到了一個仁字。至聖先師不就說了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咱們儒門可是以一個仁字貫穿始終的,由此可見管子乃我儒家一派。”

文章寫得很淺白,這也是新民報的風格,方從哲常常讓經過六年義學學堂畢業的販夫走卒讀新民報上的文章。

這就如同白居易拿詩念給老嫗聽一般。

其中那句‘倉廩實而知禮節’可謂深得人心,比起士大夫們動則說教,這句話老百姓更能接受。變法的道理講一萬句,都不如比先讓老百姓吃飽喝足來得實際。

兩名士子還在最後以如此爭論收尾。

“厚民愛民與富國強兵相左,一個儒家之說,一個法家之學,又如何能融會貫通呢?”

另一人道:“厚民與富國非一左一右,而是同舟共濟。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老百姓不富,朝廷又如何能富,先富百姓,才能富國家。”

新民報刊載的管子學說在百姓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一次不僅是讀書人,連下層百姓也深受鼓舞。

由下至上,水到渠成之勢,也在醞釀之中。

當然不少士大夫們質疑林延潮是否能說到做到,畢竟現在事功學派還未以實事見功。而原先厚民的番薯之策,反被王錫爵送給了他另一門生李三才。李三才也憑此功比原先早了三年出任淮督。

對於事功持有反對意見的大部分還是老儒生,大部分讀書人以及舉子們都是務實的(不會與自己的功名過不去)。

管子一書在京中大賣,不少讀書人們順應科舉風向專研起管仲的經世致用之學來。

這一年大比。

事功學派此時氣勢如虹,林延潮此刻如日中天,作爲他的門生一朝及第,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由此推動之下,管仲辯儒之事,日漸成爲人心所向。

林延潮也因科舉事,而身負海內之望。不少人認爲林延潮會趁勢進行變法之事。

萬曆二十六年二月,文淵閣值房中。

張位因上疏天子請皇長子婚冠之事,而遭天子訓斥。

張位爲何在此事上觸怒天子?因爲已是萬曆二十六年了,皇長子已經十八歲了。

自明朝開國以來,從沒有一國儲君晚婚晚育至此。

羣臣逼迫下,張位也覺得難辭其咎,於是上疏天子請求爲皇長子先行冠禮,次年再行婚禮。

張位本以爲憑去年朝鮮退倭之功,銀幣改革之事,能夠打動天子看重,再大不了石沉大海(留中)。

但不知爲何天子這一次卻下旨以另外一件小事訓斥了張位,指責他不恭。

張位於是上疏請辭。

張位走了,內閣就是林延潮主事,天子當然不準。

林延潮與沈一貫商議了一陣國事,很多地方二人看法不一致。

林延潮自認爲現在的政見已是保守的了,但沒料到沈一貫卻比他還要保守。

如此就商量不下去了。

閣吏給二人奉茶後,沈一貫忽道:“林閣老,沈某近來讀宋史蔡京傳有所得。蔡賊在位時遍行所謂的厚民教養之政,於州府縣設居養院、安濟坊和漏澤園,其制十分完備。”

“然後又於崇寧年間大力興學,不僅在全國遍設學校,還設算學,書學,畫學,罷科舉以學校取士,這興文教之事,古今沒有一位宰輔當政能與他相提並論的。”

林延潮心知,沈一貫這是在指着和尚罵禿子。

“你道蔡賊沒有相才否?不然也,當年王安石當國常感嘆天下無纔可用,言自他之後,唯有王元澤,蔡京,呂惠卿可以持政柄。”

“然蔡賊謀國,卻爲了邀寵固位,投上所好。蔡賊真欲媚上否?宋徽宗曾五罷其相,蔡京每聞宋徽宗欲將其退免,輒入見祈哀,蒲伏扣頭,實無廉恥至極。後蔡京不得不斂財供上揮霍,結黨以自保。”

“蔡賊爲相日熟,宋徽宗不知其奸嗎?然而已離不開他斂財。朝廷雖富裕,卻失了民心,纔有了靖康之事。林閣老,此爲前車之鑑,你之相才吾所不及也,但如何有才幹也當仰天子鼻息方能有所作爲。爲人臣者庸而誤,誤小,以奇而誤,誤大啊!”

沈一貫的話確實有道理,對當今皇帝的信心,林延潮並不認爲會比宋徽宗強多少。

林延潮失笑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木前頭萬樹春,沈閣老太過憂心了。”

沈***:“林閣老,沈某的意思,你還不明白。你之才幹足可撫世,但眼下不得其時,故而處置國事當以靜攝爲上。當然有日你爲元輔權傾天下時,就當我這番話沒說過。”

林延潮聞言點了點頭突道:“聽聞沈閣老有一子極有才華,爲朝野公認進士及第不成話下,此事可有?”

沈一貫一愣然後道:“林閣老說得是吾兒鴻泰吧,確實有幾分才華。”

林延潮道:“那他現在何處?”

沈一貫惋惜道:“他千里從浙江至京師要赴會試。但吾鑑於當年張蒲州,申吳縣其子中式,被魏,李彈劾前車之鑑,於是不准他參加會試,爲了此事…小事一樁不意入宗海之耳。”

林延潮道:“沈閣老,父子情重,人倫事大,不如讓令郎參加,若朝野有人議論,我來擔之。”

“此事不敢承林閣老之情。”

林延潮見沈一貫雖是拒絕,但神色有幾分意動。

但見林延潮道:“沈閣老我知你之情操,但這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何況這閣外之人看我們似不和,但你我都知,和則必去一人,唯有不和則可兩自相安。但是咱們私下間大可不必如此。”

沈一貫面上點了點頭。

數日後,張位重新復出。

但不久張位遭御史劉道亨彈劾,歷數張位數十條大罪。

此事起因在南京工部主事趙學仕,因爲牟取私利被侍郎周思敬彈劾,吏部準備將他貶至邊關。

這趙學仕是誰,大學士志皋族弟,他被坐事議調如何能忍。

趙志皋致信張位,並言自己致仕在即,在朝中人微言輕,各部官員都不把他放在眼底,所以請他幫忙。

張位也是爲了趙志皋早些離去,於是寫信給吏部文選郎唐伯元讓他手下留情。

哪知唐伯元根本不買張位的面子,還舉出趙學仕在南京種種不堪之舉。

張位聞此大怒,當即出手將唐伯元貶爲饒州通判。

此事一出捅了馬蜂窩。

給事中劉道亨仗義執言出面彈劾張位數十大罪,張位被彈劾後,向天子辭官。天子爲了挽留張位將劉道亨罷官。

而趙學仕也免去從重處罰,僅僅是讓家僕代爲受過。

此事一出,不少官員義憤填膺。

當時戶部尚書張養蒙、鄧光祚、洪其道、程紹、白所知、薛亨等官員去文淵閣請罷免趙學仕,恢復唐伯元的官職。

張位知道這些人曾與孫丕揚,呂坤交好,在朝中都屬於清流,出了名的反對內閣。

事後御史朱吾弼彈劾吏部侍郎趙參魯包庇趙學仕,給事中戴士衡又彈劾文選郎白所知贓私。

這時吏部尚書蔡國珍終於坐不住,他出任吏部尚書雖爲張位所推舉,但現在先是文選司郎中唐伯元被彈劾,現在連吏部侍郎趙參魯,新任文選司郎中白所知也被彈劾,他如何能坐視不理。

於是他上疏天子將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請求將他罷免。

天子如蔡國珍所願將他罷免,又以結黨的罪名罷了吏部二十二名官。

若說之前陳有年,孫丕揚等也罷了,但蔡國珍是個老好人,卻也不容於張位,再加上被罷二十二名官員,滿朝上下對張位罵聲一片,言其招權示威,將所有過錯都歸於張位一人。

此刻張位宅中景象可謂一片慘淡。

禮部侍郎劉楚先、右都御史徐作、右庶子劉應秋、給事中楊廷蘭、禮部主事萬建昆等坐於下首。

但見張位負手嘆道:“我在京中二十年,早已灰心,京師乃天子腳下,卻不見盛世氣象,這叫號凍殍者卻充滿天街。”

“朝廷設蠟燭,幡杆二寺給予救濟又如何?但所養貧人不及萬一,以往許閣老每次上朝都載錢裝車,遇到乞丐撒之遍給,京中百姓竟傳爲美談。觀一葉知秋,說一句大逆不道的話,我大明究竟還能有多少年的氣數。”

劉楚先道:“次輔不必如此,眼下蔡太宰已去,已不敢再有大臣質疑。”

張位搖了搖頭道:“滿朝議論我自不放在眼底,怎奈天子步步相逼。朝鮮鑄銀幣之事,天子非用六銀四銅,此刻本輔再是不許,則上下不容了。”

“眼下如之奈何?”張位看向衆人。

衆人都是不語。

其實張位明白,自己肯在此事上向天子稍稍退讓一步,是可以繼續爲次輔的。但也只是暫時,滿朝官員已對張位十分不滿,頗於清議輿論,他唯有如王錫爵那般離開,否則必然身敗名裂。

但見張位轉身道:“今日局面已沒有一個全身而退的辦法。但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衆人驚道:“次輔何意?”

張位正色道:“眼下唯有冊立皇長子爲太子,方可扭轉士心民心,也可保我子孫退路,若一旦天子不御準,唯有兵行險招!吾此計出自樊,戴二位。”

但見戴士衡,樊玉衡對視一眼,一併言道:“難道次輔非要用此下策嗎?”

張位毅然點了點頭。

兩日後,知縣樊玉衡上疏,陛下既愛鄭貴妃,當打算好妥善處之。

當今天下無不以冊立之稽歸過鄭貴妃,而陛下明知如此,又成其過。陛下將來何以託貴妃於天下?由元子而觀陛下不慈,由貴妃而觀陛下則不智,無一可者。

願陛下早定大計,冊立、冠婚諸典次第舉行,使天下臣民認爲元子之安爲貴妃功,豈不併受其福,享令名無窮哉。

此疏一上,天子大怒欲殺樊玉衡。

張位,林延潮,沈一貫三位內閣大學士一併求情,樊玉衡這才倖免。

而又過了一段日子,一位自名爲燕山朱東吉的人爲呂坤之前所傷的《閨範圖說》寫了一篇跋文,名字叫《憂危竑議》,然後傳單的形式在京師廣爲流傳。

而此文一出,後被名爲妖書。

第兩百七十五章 抵京第一百六十七章 學風如此(一更)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陛辭一千九十八章 彈劾之事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告誡發個單章解釋一下,最近主角行爲第兩百六十二章 修齊治平第兩百五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九百七十四章 抵達京師第兩百五十一章 家事五百九十二章 被彈劾了七百六十八章 救人(二合一)八百三十二章 陰謀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四百六十一章 清丈田畝論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烽火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不是後記的後記第七十九章 逐出書院七百一十六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七百七十四章 情誼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五百一十章 恭敬第二十三章 南方的豬一千八十六章 琉球攻略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第四十一章 師之道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重新廷推九百二十一章 鳳凰不與寒鴉爲伍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危城第兩百二十六章 龔夫人的想法第六十九章 君子之爭第三百三十章 讀卷一千兩百六十七章 宣麻拜相九百八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二合一)八百七十三章 貪婪中官六百四十九章 縣試放榜第兩百五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處置第一百一十一章 名額(第一更)一千兩百一十六章 申時行背鍋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六百九十八章 順水人情六百三十三章 以經術定國策一千兩百四十八章 喜怒難測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第五十八章 質疑一千四十七章 莫欺少年窮七百四十三章 攔道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申時行的謀劃八百七十二章 林司馬之功一千兩百六十八章 大忽悠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絕食第兩百八十三章 教誨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發個單章解釋一下,最近主角行爲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太倉銀一千兩百零一章 下馬威四百八十一章 喜還是不喜第三百零五章 朱衣點額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爲商利民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大隱一千二十章 吾道南矣(謝greenyuxuan書友盟主)六百六十七章 衆人來助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四百七十三章 有眉目了一千三百四十章 離間第三百七十一章 有小人啊九百八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二合一)九百二十三章 榮升知府一千七十五章 賀客一千一百三十章 牙行八百六十八章 響馬的用處五百六十一章 朵顏使節九百九十八章 儒學正宗八百五十二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第兩百四十四章 何心隱(一更)七百二十五章 站在哪一邊(第二更,求月票)第兩百五十章 有驚無險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五百三十五章 再至相府五百二十八章 獻殷情第十章 趕出社學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交換五百九十一章 甩鍋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王師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第四十九章 神童七百八十八章 粥廠出事(二合一)七百九十八章 欽差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