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定策之功

啓祥宮。

自上一次爲張居正平反後,這還是林延潮第一次見天子。

按照慣例,明朝閣臣入閣時,天子一般會賜見一面,以示親近。

但是碰上宅男天子當朝,這條規矩就不存在了,如陸光祖,陳於陛等閣臣因此甚有微詞。

陳於陛甚至入閣後至死也沒見着天子一面。

林延潮倒是見得挺多,但區別不大。但一年不見,林延潮不料是因一封妖書見到天子。

而在場的大多數人恐怕也是沒有如此料想到。

眼下妖書鬧得是人心惶惶,任何大臣牽涉進這樣事,換在朱元璋那會無論有沒有嫌疑,恐怕都要先殺了再抄家。

對於當今天子而言,以他當年整治張居正的手段而言,恐怕也沒什麼好下場。

自古以來,因無端被牽涉進議儲之事而枉死的大臣,不知有多少。

林延潮知道在場之人都是恨不得立馬在天子面前剖析心跡,於此撇清干係。

他方纔進殿時與沈一貫交換了一下眼神,自己剛取了他兒子爲第七名,二人就算有再大的矛盾,也不是在這時候相互拆臺。

林延潮,沈一貫站定向天子行禮。

他心知方纔入場順序,大臣趙志皋先進必是先有一番說辭,然後是張位,再次則自己與沈一貫,這樣安排手段顯然是防止大臣之間串供。

天子目光嚴銳道:“田義,你來替朕問話!”

“是。”

秉筆太監田義站出來,目光之中頗有得色,他向林延潮,沈一貫問道:“咱家斗膽代陛下問林先生,沈先生,可知妖書之事?”

林延潮道:“回稟陛下,臣略有所聞。”

沈一貫也是附聲言道。

“事先可曾聽聞一二?”

林延潮道:“回稟陛下,微臣一直在鎖院之中,不曾聽聞半句。”

“哦?”田義看向沈一貫問道:“聽聞妖書事發前,沈先生一直輔佐張先生在閣?”

沈***:“回稟陛下,微臣一直在內閣輔佐次輔處理國事,但是所議所論都有人在場,文淵閣裡諸位閣吏都親眼所見,除公事之外並無半句私語。”

張位聽沈一貫之言,微微擡起頭看了他一眼,面色鐵青。

“此言不虛?”

“回稟陛下,微臣無半字虛言。”

“怎麼沈先生與張先生私下沒有半句話,難道平日不睦嗎?”

沈一貫答道:“回稟陛下,微臣心底只有國事,文淵閣乃商議國家大事的地方,並非是閣臣間敘私交之處,故而臣與任何閣臣都沒有私交,不僅是與次輔一人如此。”

田義聞言看向天子,但見天子點了點頭。

田義又向林延潮問道:“妖書事發先後,林先生卻在鎖院之中,爲何如此恰巧?”

林延潮心底冷笑,果真不在場證據反而成了疑點。因爲一個妖書案,竟成了天子用來逼迫閣臣站隊的案子。

在這樣大案之中,真相從來都是不重要的。

趙志皋,張位肯定都先表態了。

但他們表態如何?從田義的話裡可以看出張位定然是站了太子一方,反對鄭貴妃。

趙志皋如何不知。但他的態度很關鍵。

趙志皋的態度,又取決於張位,林延潮,沈一貫的態度。

現在沈一貫反對張位已是劃清了界限。林延潮的表態即顯得舉足輕重,一旦自己落井下石,張位肯定難以倖免。

但自己若是支持張位,說不定就被一網打盡。

所以林延潮猜測趙志皋之前是如何表態的。

他與張位不和,落井下石的可能性很大,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若他支持了鄭貴妃,難道不怕皇長子登基爲皇帝后被清算嗎?滿朝清議輿論的口誅筆伐嗎?

此刻已容不得林延潮多想,但見田義近了一步道:“林先生,爲何不言?莫非心虛?”

林延潮看了一眼天子,然後對田義道:“田公公,你這是什麼意思?難道不知道也是心虛嗎?”

田義笑了笑道:“哦?林先生入閣近年與張先生十分交好,在多件事上有所默契,比如之前銀幣成色之事就是先生的主張?”

林延潮道:“祖宗制度,內閣閣臣同寅之間,當協恭和衷,以事上而風下也。若說交好,我與張次輔確實是依着朝廷規矩,同心同德以報效陛下的知遇之恩。何況之前田公公與司禮監掌印張公公之間不也是交好嗎?”

田義乾笑道:“林先生,你不用衝着咱家來。咱家只是爲陛下問話,至於張公公的事,咱家與陛下另有交代,不勞動問。而今咱家只問銀幣的事。”

林延潮道:“銀幣之事,涉及朝廷機密之事,此間有外人,還請先屏退答之。”

說完林延潮看了鄭貴妃,鄭承恩一眼,言下之意衆所皆知。

有人道:“陛下不必再問了,大臣林延潮與作妖書者乃是同黨!”

此話正出自作壁上觀的鄭貴妃之口。

林延潮聽此看向鄭貴妃神色冷峻。

林延潮道:“敢問皇貴妃,你有何證據,指責我爲同黨?”

鄭貴妃冷笑一聲道:“你心知肚明。”

林延潮道:“臣不知妖書,倒是知道閨範圖說,敢問一句,此書是不是皇貴妃續作?”

鄭貴妃冷笑一聲道:“本宮就知道你們這般大臣,會將一切都推至本宮頭上。今日本宮正好說個明白,這每歲宮中所進之書不知多少,而這閨範圖說之書乃陛下於乙未秋賜予本宮,本宮捐貲重刊有何不可?”

“至於妖書拈此爲發端,奸賊假託此書實包藏禍心,幸陛下聖度如天,明察秋毫故纔沒有責怪本宮。”

鄭貴妃說到這裡,一副覺得自己有道理的樣子。

林延潮道:“哦?陛下賜書之意,是望貴妃古之賢妃和睦修德,以睦宮闈。”

“但微臣讀此書時記得貴妃娘娘重刊曾於書前作序。其中有一句話‘近得呂氏坤《閨範》一書,是書也前列《四書五經》,旁及諸子百家,上溯唐虞三代,下迄漢宋我朝,賢后哲妃貞婦烈女,不一而足’。”

“這漢宋我朝四字猶值得商榷,呂坤刊此書時止載至宋朝爲止。但貴妃娘娘後刊此書增補了十二人,其中貴妃娘娘本人也在其中,而序中貴妃娘娘又以賢后哲妃自譽,豈是陛下之原意?”

“放肆!什麼時候輪到你質問本宮?”鄭貴妃拍桌怒道。

林延潮聞言不屑笑了笑道:“呂坤不敢問之,百官代爲問之,百官不敢問之,微臣代爲問之,若微臣再不能問,那就要天下衆口,史書青筆來問之了。”

鄭貴妃鳳顏大怒。

殿內衆人都是好笑,本是田義質問林延潮與張位是否結黨,但不知爲何卻被林延潮引到了鄭貴妃身上,這好一頓搶白,引經據典,有證有據,實令鄭貴妃狼狽不堪。

當然在場之人於政治鬥爭上都是高段位的,唯獨鄭貴妃不熟稔文官鬥爭裡齷蹉這一套,故而林延潮挑了一個最弱的對手,未免有些勝之不武。

這一下子局面都變過來了。

林延潮道:“皇貴妃,臣沒有他意思了,所謂妖書,不過捕風捉影之詞,切不可宮外未亂,宮內已自亂陣腳。”

田義道:“林先生,若真是捕風捉影之詞也就罷了,陛下只擔心有人利用此事來爲表面文章,在朝中藏得更深。故而此事必須嚴查,必須將幕後主使繩之以法!”

鄭貴妃有田義下場壯膽,立即道:“陛下,田義所言不錯,這是外面文臣求勝朋擠異己。雖誣及宮闈,也在所不惜。好好一個清平世界,化爲戈矛角鬥之場。眼下唯有先發落首惡,然後再追查餘黨!”

所謂殺人者誅心是也。

林延潮冷笑,但這時候自己不可再出面硬扛,唯有先觀望纔是。

但是一直不說話的趙志皋開口了:“皇上,貴妃娘娘容稟,宮闈之事素來波及深遠,此事又牽涉到議儲立儲之事,實令老臣想起了漢朝的巫蠱之禍啊。可是話說回來那些離間君臣,父子親情的奸人也不可放過。”

“故而老臣以爲既要嚴查,但也不可大張旗鼓,否則人心惶惶,衆大臣們無以自處,動搖社稷之根本!”

趙志皋的態度還是一如既往的沒有態度。準確說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時候國舅鄭承恩開口道:“所謂清者自清,只要不爲虧心事,又何必擔心朝廷追查。”

鄭承恩這一次正名列妖書名單上,與張養蒙,魏允貞等人結爲同黨。

這時候張位冷笑道:“我就奇怪了,怎麼事情敗落時發奸摘伏時一個比一個厲害,但平日事之的時候卻一團和氣,甚至於阿諛奉承,不知廉恥。”

張位此言說得不少人都是臉色一白,特別是鄭承恩本人。

林延潮料想應該鄭承恩曾有給張位好處。

此刻張誠則道:“內臣執掌東廠,卻至今不能捉拿作妖書之人,以至於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內臣失察之職,難辭其咎,但如趙老先生所言,此事不可大作張揚,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鄭貴妃道:“張誠,妖書在京中流傳,婦孺皆知。但爲何東廠至今不能有一個答覆給陛下,實不是一個失察可以解釋的。其實張誠你在袒護何人,陛下怎會不知?”

張位冷笑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陛下,臣爲千夫所指,還請恩賜自裁以示清白!”

田義道:“張次輔,貴娘娘娘豈有指責你們的意思,只是你身處嫌疑之地,不圖自辯,反欲一死了之,豈非讓此事更沒有水落石出的一日。”

張位於田義怒目而視罵道:“豎閹,本輔豈能容你如此栽贓陷害!”

眼見一團雜亂,這時候天子出聲道:“夠了!”

御座上的天子終於發話了,衆人都是向天子請罪,以示御前失儀。

“吵成這個樣子,豈能吵出實情真相,又如何能水落石出!”天子怒斥道。

天子胸口高高起伏,顯然是聖怒非常。

“林卿。”天子點了林延潮的名字。

“臣在。”

“諸臣之中,屬你見事明瞭,也很敢說話,此妖書一案到底如何,你來說一說。”

林延潮聞言,心知此話不好回答。

妖書案來龍去脈要說明了很簡單。

天子當初賜給鄭貴妃閨範圖這本書的時候可能確實有些暗示,大意是你好好等待,將來會有明德皇后以妃進後之事。但是賜書之事只有天子與鄭貴妃知道,其他人不知道。

於是鄭貴妃將此書重刊,表面上是感激天子賜書之意,實際自作主張將名字列入其中,同時透過此書在官員們尋求強援。其實當初鄭貴妃拉攏林延潮時,就用過這樣的手段了。

呂坤是名臣,最重要是與清議領袖沈鯉交好。鄭貴妃借呂坤之名的,一個是因爲呂坤官聲很好,二來暗示清流大臣都是站在他這一邊的。

但是此事被張位抓住了。

清流官員的立場,是既支持皇長子爲儲君,同時也批評皇帝與執政的內閣。張位入閣後,與呂坤這些清流官員即成死敵,但是他也擁護冊立皇長子。

所以當初他授意戴士衡彈劾呂坤,一個是搞倒搞臭這些清流官員,給他們按上一個兩頭下注的惡名。其二也是利用此事,斬斷了鄭貴妃在官員中尋求支持的打算,製造一等不利於她的輿論。

之後呂坤罷官算是如願以償。

現在又作妖書案(歷史上妖書案時,張位已經罷官),羅織了魏允貞,張養蒙等政敵作爲鄭貴妃的同黨。

這件事不用張位和林延潮明說,林延潮都可以猜到他是幕後主謀,當然天子,田義,鄭貴妃他們也都不蠢。不過張位在自己鎖院的時候發動此事,也算給林延潮洗脫嫌疑。

場上衆人都有利益牽涉其中,唯有林延潮可以說真正置身事外,儘管田義方纔還想拉林延潮一起對張位落井下石。

林延潮想了一遍所有人的立場後言道:“啓稟陛下,妖書之事本來就是捕風捉影,其實要查也不難了。”

“比如書中乃雲,五十寶鏹、四匹彩幣,此賢妃敬賢之禮。既然貴妃娘娘贈呂坤錢財爲十目所視,那麼十目所視,非一人所視,宮中必有人看見,從宮中查一查即知道是不是子虛烏有之言!”

鄭貴妃聽了點了點頭。

她根本沒有送呂坤東西,閨範圖說就是她一人重刊的。

“還有書中所云,張養蒙、劉道亨、魏允貞等九人共謀大事,這九人鄉貫不同,科第不一,甚至爲官也不在一處,如何能結黨,又如何能相互爲盟約?查問一番也有真相。”

“另外妖書中最大的破綻在於,閨範圖說由皇貴妃刊於萬曆二十三年,而宮中遭遇大火是萬曆二十四年,書中稱中宮減膳時,呂坤進書給皇貴妃,只此一事即可知全書皆一派胡言。”

衆人聽林延潮說來都是點點頭,同時也都舒了一口氣。

天子微微笑了笑向鄭貴妃問道:“皇貴妃以爲如何?”

鄭貴妃嫣然笑了笑道:“回稟陛下,臣妾以爲林先生之言所謂明察秋毫,看來林先生不去刑部大理寺審查冤獄,着實可惜了。”

林延潮心底大罵,這是要自己‘貶官’去擔任刑部尚書,甚至大理寺卿嗎?

林延潮繼續道:“啓稟陛下,由此妖書可知,撰寫之賊固有文采,也略懂宮闈官場之事,但所知不詳,耳聽附會成文。若是身居高位者授意,怎麼會有此混淆,以至於貽笑大方。”

天子皺眉問道:“那麼依林卿的意思,就不要大舉追究了?”

林延潮道:“小民之言能掀起什麼風浪,以微臣之見,不必明察可以暗訪,最重要是安定人心。天家骨肉親情,才社稷安危所在。”

“不過微臣有一言,不得不鬥膽直言,此妖書在京中流傳如此之廣,以至於人人於字面上牽強附會,望文生義,這都是因爲儲位空懸,東宮無主。若是陛下早立太子,何人會在意此書,此爲陛下之過!”

此爲陛下之過!

衆人聞言,都是吃了一驚。

林延潮罵完鄭貴妃,又把鍋往天子頭上蓋,何等熊心豹子膽。

不過這也不是一次兩次了,當今朝堂上恐怕唯有林延潮一人敢如此吧。

但見天子也習以爲常地皺了皺眉頭。

林延潮續道:“微臣冒死直言,而今唯有伏乞皇上大奮乾斷,俯從羣諫,早建皇長子東宮,並速舉冠婚之典,讒言自然而然可息,其禍自然而然可杜,如此社稷幸甚,萬民幸甚,天下幸甚!”

這是要定策東宮了。

衆人心道。

天子道:“林卿的意思,朕知道了。《閨範圖說》是朕付與皇貴妃所看,朕因見其書中大略與《女鑑》一書詞旨彷彿,以備皇貴妃朝夕覽閱,此外並無他意。”

鄭貴妃聞言臉色蒼白。

“至於冊立東宮之事,朕決定定在明年春,此事到此爲止,若再有大臣妄圖進言,議論儲位,朕再推至後年!”

我呸!又是這一套。

林延潮心底大罵。

但在場之人無不瞠目結舌,爭了十幾年的太子之位,就由林延潮今日辦成了嗎?

天子目光又看向林延潮道:“林卿,你之所請朕已是辦到,但朕的事,你需用心着力去辦!”

衆人聞言都是羨慕地看向林延潮,此事若辦下,恩澤享用不盡啊。

林延潮卻知,天子早已要立皇長子爲太子,但對方居然拿此當人情送給自己,那也就意味着自己若不能爲朝廷設立商稅,就要敬酒不吃吃罰酒了。

但自己還能怎麼辦,只能面上笑呵呵,心底mmb。

“微臣謝陛下隆恩。”

天子又對地上伏着的張誠道:“張誠,東廠的事你就不要兼着管了,這徹查妖書的事交給孫暹吧!”

張誠身子一顫,哭着聲連連磕頭道:“老奴謝陛下恩典。”

大臣是可以懟皇上的,但太監卻永遠不行,哪怕是張誠。

離宮後,張位與林延潮二人同行。

張位對林延潮道:“宗海是否有空與我同遊。”

林延潮笑道:“次輔相邀哪有不從的道理,不知去哪裡?”

張位想了想道:“今日甚是煩悶,不如去悅翠樓吧!宗海以往去過嗎?”

林延潮道:“這不是京城最有名的青樓楚館?有所耳聞。”

“哈,難道宗海真去過?”

林延潮悠然道:“初至京城還未登科,當時與同鄉曾往此樓一遊,想了想已是有十幾年的事了。”

張位道:“吾也是如此,吾少負大志,但初至京師,不過無名小卒一個,躊躇滿志時目睹滿地繁華,不知如何自處。而今吾已白髮蒼蒼,去這樣的地方實已有心無力了。”

林延潮嘆道:“我輩有志於功名,但要榮華富貴不難,難得是如何不榮華富貴。”

張位聞言大笑道:“好,好。”

隨即張位又苦笑幾聲然後道:“宗海今日就陪我去此繁華之地一趟。”

二人當即一同前往。

進了悅翠樓後,一路之間自見了不少鶯鶯燕燕。

張位雖位高權重,保養有方,但已是六十有許了,倒是林延潮年紀合適。

一路進來,自有不少女子投來目光,外頭大堂也有賓客酒酣大醉,摟着女子大喜,正是一副銷金窩的樣子。

二人進入一間雅間坐定,老鴇正熱情地道:“兩位客官……”

張位打斷她道:“你們翠悅樓的頭牌是何人?讓她來。”

老鴇殷勤地笑道:“這位客官,好生不巧……”

話音未落,張位身旁的僕從即丟了一錠銀子。

老鴇見桌上銀子卻是不接陪笑道:“這位客官真是不巧,咱們翠悅樓的頭牌顏如玉顏姑娘今日有客在陪。”

“無論如何一定要請來。”

張位的僕從又丟來一錠銀子。

林延潮見此不由心道,這算是報復性消費嗎?

老鴇也是猶豫,但見張位頤指氣使的樣子,知道對方的身份,恐怕不僅僅是有錢的土財主而已。但對方這把年紀,估計也非爭風吃醋什麼的,只是講個排場這樣。

老鴇笑了笑道:“客官,好大的手筆,奴家這就去看看顏姑娘,讓她抽身來給客官敬一杯酒。”

說完老鴇不動聲色將銀子收入囊中,然後轉身離去。

張位喝了一杯悶酒對林延潮道:“而今因妖書案,張誠已是失勢,取而代之必是田義此人。以今日田義清算我的架勢,老夫就算沒有妖書案也難安其位,辭相是早晚的事。現在輪到你了,宗海你入閣不過一年,即將當國,不似吾與趙蘭溪在官場蹉跎歲月,而今熬白了頭髮,想幹一番大事,也是有心無力,真是再羨慕你不過。”

林延潮欲說話,張位又道:“什麼是有心無力?吾羨慕讀書做官之人故而立志,此爲心也,但恨不能有始有終,此爲力也,此爲有心無力也。”

說完張位舉杯,林延潮默然片刻也是陪他同飲道:“次輔,吾本欲勸你,但你既說有心無力,我想起當年王太倉也與我這麼說過。”

張位嘆道:“是啊,似王太倉這等君子從不爭什麼,越舍才越是得。”

林延潮與張位說話之間,這時門一開一名貌美如花的女子在老鴇款款步入雅間。

老鴇笑着道:“貴客來此,如玉失禮不能遠迎,特自罰一杯向貴客賠罪!”

顏如玉笑語嫣然的樣子,正要飲酒。

“且慢!”張位出聲打斷。

除了林延潮外,衆人都是臉色一變。

但見張位言道:“你是翠悅樓的頭牌,除了以色事他人外,必有什麼長處。這世上能出頭者,必是忍人不能忍,能人所不能,你是忍也?還是能也?”

顏如玉聞言微微驚訝後笑道:“這位客官說笑了,頭牌不過是外人給的區區薄名而已,至於客官的話,在奴家看來忍就是能,能不就是忍嗎?”

張位聞言撫須大笑,對林延潮道:“宗海,你看這顏姑娘能否坐下來與你我喝一杯酒。”

此話衆人聽了都是笑了笑,這等口氣,難道這翠悅樓頭牌還不能坐下來與他們喝一杯酒。”

顏如玉一飲而盡後道:“兩位客官失陪,如玉還有貴客。”

張位笑道:“是什麼樣的貴客?”

“是倉場侍郎的三公子,宴請來京的河道官員。”

“無妨,”張位說完對一旁的僕役吩咐道,“拿老夫的帖子,給顏姑娘的貴客,讓他今晚不要等了。”

僕役稱是一聲離去。

過了片刻,僕役回來默不作聲站在一旁,也沒說事情辦妥了還是沒辦妥。

但老鴇見此不安心,走出雅間正要吩咐幾句,卻見那位不可一世的倉場侍郎的三公子已是與幾名官員,躬身站在雅間外的走廊上,一臉小心的樣子。

老鴇見此大驚,回身看去但見那位老者正與顏如玉談笑風聲。

酒過三巡。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張位大笑吟詩後,端起酒杯道,“酒是二十年一釀的美酒,佳人自也是二八佳人,可惜老夫卻不是二十年前了。”

“正如今日之事,老夫是放手一搏,因爲老夫知道沒有二十年後了,若是當年老夫未嘗不忍一忍,當然也爲官低位卑時爲不敢爲之事。宗海,老夫真羨慕你,當此盛年,正是爲國爲民一展抱負的時候,揆地之任在你再好不過,但難就難在戒急用忍,守住本心二事上。”

張位說完,一旁的顏如玉聽了宗海二字,擡頭頻頻目視林延潮,眼底綻出光來,但她知道分寸未出一語。

林延潮道:“次輔醉了,宗海豈有這個本事。”

“功名不醉人,人自醉也,酒興到此爲止,走吧!”

說罷張位起身走出房門去,林延潮也離去,而顏如玉則恭身行禮相送。

不久自有人來交代顏如玉不可將今日的話泄露半句。

妖書一案,餘波落下。

先是刑科都給事中侯廷珮上疏彈劾張誠。

史筆有云,往日張鯨之逐,言路彈章山帶積,至內旨嚴罪張誠,事後助焰者,則僅廷珮一人而已。

確實如此,以往彈劾張鯨時,申時行,陸光祖各率兩京官員彈劾,而至張誠失勢時,只有一人而已。

張誠被免後,去南京養老,算是得了善終。

至於田義繼張誠掌司禮監印,兼掌酒醋面局印,總提督禮儀房。

這些職務雖是重要,且油水豐厚,但田義終不能如張誠那樣同時兼任提督東廠。提督東廠事交給了另一秉筆太監孫暹。

可見天子對於田義還是心底有所疑慮,不敢全部信任。故而司禮監對於內閣,百官的制約,于田義任上終不如張誠之時。

以往張誠爲司禮監掌印時,是可以與首輔抗禮。至田義時,只與閣臣抗禮,遇首輔則避道。

張誠失勢後,衆人都以爲張位也要走。

哪知楊鎬在朝鮮三戰三捷,甚至連有鬼石曼子之稱的倭軍名將島津義弘也在他手中慘敗。

這時豐臣秀吉重病,倭軍嚮明朝求和,約定每歲向大明朝鮮入貢百萬兩白銀。

張位上疏求退,卻因朝鮮之功,爲百官一併挽留。天子也不得不挽留張位,只將妖書怪罪於戴玉衡,將其戍邊。

但張位去意已決。

有了一年近百萬之巨的白銀,如此相當於明朝掌握了倭國的石見銀山等等,此產量足夠明朝發行銀幣。

然後大臣提議在朝鮮鑄銀幣發行,不少大臣紛紛上疏響應。

而這時張位上疏要求天子以八銀二銅鑄銀,最後兩邊各退讓一步,改七銀三銅。

此事成後,張位上疏求去。

天子也巴不得張位走人,但最後還給了他以文華殿大學士之榮下野。

比起另一個時空歷史上,張位因妖書案革職爲民,遇赦不宥,已是天差地別。

張位走後,天子讓久疾的趙志皋回閣主事。

卻說趙志皋,張位當年因反對張居正奪情,一起被貶爲州同知。

而後又因申時行舉薦同時入閣,當時有人寫了一首詩諷刺二人‘龍樓鳳閣九城重,新築沙堤走相公,我貴我榮君莫羨,十年前是兩州同’。

如今張位離去,只餘趙志皋一人。

衆人都以爲趙志皋年事已高,繼張位之後馬上要退了,哪知趙志皋又精神抖擻地返回內閣。

閣中除了大事由趙志皋參與相商外,其餘票擬都由他心腹議改後再與次輔林延潮,三輔沈一貫商量後再行票擬。

第三十二章 好處(第一更)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用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第兩百四十四章 何心隱(一更)一千兩百零五章 禮約法約一千六十九章 乾爹救我第四百三十八章 經筵之上第一百九十七章 繼絕學五百四十七章 拐彎抹角一千二十一章 暗訪七百八十八章 粥廠出事(二合一)一千一十八章 鑽空子一千兩百九十二章 掛靴而去答書友問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八百五十四章 歷史人物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薪火相傳七百六十七章 有愧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勝歌五百八十二章 舌戰羣儒(上)第四百章 不收禮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一千兩百零二章 提名一千兩百七十章 經事五百零四章 當年同窗六百六十二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五百零五章 就是怕錦衣夜行啊七百四十四章 天下爲公疏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第兩百七十三章 名聲在外五百四十章 日講官值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王師七百一十四章 販售私學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書肆第一百九十七章 繼絕學第三百五十三章 真千里駒一千二十二章 自己人四百五十七章 感激八百二十二章 十段錦法九百七十四章 抵達京師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爲商利民八百三十四章 這張臉怎如此之厚?六百三十二章 轟動第十五章 胡提學的考校九百二十三章 榮升知府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第四十九章 神童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第三百一十一章 會元一千兩百零七章 輿論熱點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指使的(一更)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新官上任第三十四章 林高着當官(第一更)一千三百零八章 宰一刀一千兩百五十四章 大事七百三十七章 飯局五百六十八章 國書九百五十六章 林青天是好官第一百六十一章 入學(二更)第四百三十三章 師恩如山七百二十五章 站在哪一邊(第二更,求月票)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得意樓六百零二章 實應爲御史一千一百五十章 修身齊家五百八十五章 辯經勝負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富春江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座師與門生一千兩百八十三章 魯密火銃八百五十四章 歷史人物感謝書友們七百零一章 林府喜事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懟皇貴妃九佰七十六章 先公後私第一百五十二章 贈詩(一更)九百九十一章 莫愁前路無知己第兩百四十章 銷銀七百三十六章 悔不聽宗海之言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五百四十九章 單獨召見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誰可入閣輔政六百三十一章 道統論八百九十八章 銀子去哪兒了?五百三十三章 引薦第三百八十一章 朝參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招考(第二更)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火紅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八百零一章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第三百八十一章 朝參七百二十二章 危身奉上謂之忠第四百二十六章 部費一千二十八章 徐光啓的辦法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九百九十四章 翰林學士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握手言和第兩百七十章 船託六百三十一章 道統論一千兩百五十章 當年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