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

學功書院,有貞學院。

學院外間的匠作房裡,五十餘名三年生正在匠作房裡聽着幾位頭髮花白的老匠人傳授技藝。

這是一等獨特的授藝方式。

因爲在華夏上千年來,匠作手藝的傳授除了匠戶家傳外,都是師傅帶學徒的模式。

上千年來都是如此,比如學徒先給師傅免費當三年勞力,端茶送水洗衣做飯等等,還需要任打任罵,美其名曰磨練考驗心性。

第三年以後師傅纔可以教授徒弟一些粗淺手藝。

當然教到什麼程度,必須看師傅自己願意與否及徒弟領悟程度,有句衆所周知的俗語就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師傅教徒弟都必須要留一手,甚至故意帶你走些彎路,讓你沒那麼快學會技藝。

徒弟除了一開始侍奉師傅如此,到了最後還必須給師傅養老送終等等,直到自己當了師傅才能熬出頭來。

當然這一套傳授方式流傳下來,自有他的道理,輕易指責不好。

但在有貞學院則是不同,學院院長趙士禎從各地請來資深的老匠人,給予同等於精一學院舉人老師的優厚待遇。

然後由這些非凡的老匠人們手把手地教授學生們匠作的手藝,教授中由學院正副院長,以及學生們進行評分,能者留,不能者下,再加以優厚的待遇如此就不會有藏私的事了。

當然優厚的待遇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尊重和地位。

林延潮任山長時就制定了這一套規矩,總而言之必須形成尊重老師的風氣,無論這位是老師是教授經學的讀書人,還是匠人。

明朝的匠戶的子孫多不願承襲父業,爲何?

因爲地位低微,勞役繁重,故而匠戶的逃亡更甚於軍戶。

拿今日一直吹噓的日本匠人文化而言,也是因爲一名匠人無論作爲任何職業,都能得到人的尊重和敬佩。

因爲如此,他們也會對自己的職業更加熱愛。

初時讓這些學生們向匠人行拜師之禮,他們還不太願意,但書院規矩之下,學生們還是造著作了。

如今林延潮入閣,在新民報上即言士農工商平齊,學院衆學生方知道林延潮的用意。

現在衆三年生們正聚在一處看着幾位資深匠人教授打造銀錢的方法。

幾位匠人中一人是出自寶源局的老匠人,是院長趙士禎親自聘來的。

寶源局隸屬工部,專司朝廷鑄錢之事。

後世人誤以爲明朝沒有製作銀幣之法,其實不然。

比如天子登基後即鑄新錢,新錢是模仿嘉靖通寶所鑄名爲萬曆通寶。

萬曆通寶多是銅錢,銅錢裡寫有一個釐字,也就是值銀一釐。

除了銅錢還有少量銀錢,銀錢有二錢、四錢、五錢、八錢、九錢之分。

自天子祭出了礦監稅使這大招後,派礦監到雲南催辦開採銀礦,繳上來的銀子也拿來鑄錢,這些銀錢製作得相當精美,故而很少用作流通之用,只是拿來賞賜親信大臣。

當然這也是市場劣幣淘汰良幣。

好的錢幣大家都是拿來收藏,至於劣幣都恨不得立即出手,故而流通的都是劣幣。

衆學生看着匠人新打造出爐的銀幣,不由歎服。

趙士禎,徐光啓拿起林延潮給他們的佛朗機人的十字銀幣,相較之下明朝匠工不遜色於他們。

“徐院長,你看我們的銀幣四面平整,並無絲毫凹凸不平之處。”

徐光啓點點頭道:“正是如此,幣面完整如此,就可以免除有奸人颳去偷藏之弊。”

趙士禎道:“銀錢藏奸有種種手段。這兌換銀錢除了仔細稱量後,還要仔細看成色,以防着別人摻入鉛銅等等,故而十分繁瑣。但由此類品相完好的銀幣,稍有缺損他人一看即知。”

徐光啓道:“趙院長說得沒錯,我記得這黃銅銀有七黑八灰九轉青,九五成時色還清之說,而紅銅銀也有七黑八紅九帶白,九五成時還原色之說。每年由江南貢入內庫的金花銀,就是足色帶金花的黃銅銀,其餘似庫銀等成色都不如了。”

“不知閣老鑄銀幣要多少成色?”

趙士禎笑着搖了搖頭道:“哪裡能如金花銀一般,但也不可太差,閣老的意思需用銅用上好的黃銅,銀八銅二如此。”

徐光啓疑道:“那官價多少?”

趙士禎道:“閣老的意思,八錢銀二錢銅的銀幣,值銀一兩。”

徐光啓不由嘆道:“閣老此舉既心懷社稷,又體恤黎民啊!”

趙士禎聞言也如此點了點頭。

爲何徐光啓會發此感嘆呢?

其實制銀錢與制銅錢都是一個道理。

明朝準確來說是白銀採用稱量貨幣,銅錢則採用銅本位制。

要知道明朝每位皇帝剛登基以後,首要大事就是鑄錢。

明朝有兩個朝代的銅錢質量特別好,一個永樂通寶,一個則嘉靖通寶。

這都是明朝國勢極強的時候,

嘉靖通寶有些好錢,用的是滇銅,而且含銅量達九成。

永樂通寶也不用說,倭人特別的喜歡,不然織田信長也不會將永樂通寶的圖樣繡在了部隊的旗幟上。

而嘉靖錢更好,在民間交易上,嘉靖通寶甚至可以四百文兌換銀一兩。

其餘則要六七百文兌一兩,有些朝代甚至只值八九百文一兩。

爲何好壞差距這麼大,就在於鑄錢的含銅量和做工上。

比如五成銅與六成銅的銅錢在民間交易價格自是不同,但官價都定八百文兌一兩白銀,

誰說得算?

什麼叫法償性?

因此有的皇帝登基後,國庫不富裕的,就將錢鑄得稍差一些,含銅量稍低一些來割羊毛了。

不僅明朝如此,漢朝時用莢錢取代秦朝的半兩錢,有種五分錢只有半兩錢五分之一重,但也稱作半兩錢,

不僅國情如此,古羅馬銀幣最低也至百分四。

而林延潮定這八成銀兩成銅的標準,被稱爲既心懷社稷,又體恤黎民也是由此而來了。

七成銀就有些割羊毛了,而八成銀正好,對於老百姓而言也是便利的,因爲對他們而言,少了火耗的費用。

州縣的火耗是多少?

有良心的地方官員,一兩銀收兩至三錢,沒良心的地方官員,一兩銀收四至五錢的都有。

而銀錢一出,等於明朝中樞將鑄幣權收到了手裡。

事實上銀錢改革也算迫在眉睫,商品經濟不發達時,如秦漢朝時,可以銅錢作爲主要流通貨幣。

到了宋明朝時,銅錢則不夠用了。

曾有句詩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若一個人真有十萬貫錢,別說騎鶴上揚州,必須騎輛挖掘機去揚州才行。

明朝時,特別是萬曆年間,商品經濟已經十分發達,交易動則多少多少白銀,抱着一大捆一大捆銅錢買東西已十分不便利。故而大面值白銀才成爲了主要流通貨幣。

而西方商品經濟發達到一個地步,則使用價值更高金幣爲流通貨幣。

再以明朝日本而言。

明朝缺銀,不僅因產銀數量少,主要商品經濟發達,民間用白銀計價已是十分普遍。而倭國則不然,他們並不富裕,民間交易使用主要還是小面額的銅錢,而金銀比較少。

更重要是明朝實行一條鞭法,民間一切以白銀繳稅。

當時明朝地方官員爲了政績甚至連銅錢都不願收,導致民間百姓兌換白銀極貴。

這一直到了清朝順治年間纔出了規定,百姓一兩以上繳白銀,一兩以下允許自便。

趙士禎想到這裡,不由歎服道:“閣老之深謀遠慮,遠非我等所能及也。倭國銀賤銅貴,而本朝銅賤銀貴。兩百文永樂通寶在倭國就能兌銀一兩,朝廷通過對倭之易,銀兩自可滾滾而來。”

“之後閣老再將銀兩鑄成銀幣,如同將火耗之費歸爲國有,此實爲一舉兩得。”

徐光啓點點頭道:“確實如此。”

紫禁城內。

天子讀着張位的奏章,嘴邊微笑。

“廢除天下藩王,州府鑄幣之權,省火耗之費!統一歸於朝廷所有!真煌煌之見!好個張位!”

天子撫掌大笑。

張誠笑道:“而今楊鎬麻貴蔚山小勝,倭人即膽顫求和,看來東事平定已在反掌之間,這既是前面將士用命,也是次輔運籌帷幄之功啊!如此不久倭銀可源源不斷輸入我上朝了。”

“說到此,倭國銀賤銅貴,本朝則反之銀貴銅賤,此事當初臨淮侯怎麼沒有告訴朕?”天子皺眉問道。

一旁張誠等人不知怎麼回答。

臨淮侯李言恭乃明朝功臣李文忠之後,與兵部尚書宋應昌一起總督京營。李宗城作爲其子,被石星保薦爲朝鮮倭國宣慰使,負責之前明朝,朝鮮,倭國三邊市易之事。

結果李宗城多次上奏,倭國不恭,朝鮮不順,言他們與朝鮮,倭國市易屢屢賠錢貼錢。

但天子一看,倭國銀賤銅貴,明朝則銀貴銅賤,就是讓一頭豬去都能賺錢,結果李宗城卻報上來虧錢,這是人不如豬?

張誠等人知道海貿之事並不是敗在臨淮侯一人身上,但勳戚還是不要得罪爲好,而且他們這兩年還收了他們不少好處,本着拿着辦事的原則,替他們好言開脫了一番。

對於這些宗室勳戚,天子也不願意太細究轉而道:“張位還言,本朝鈔法,每鈔一貫,準錢千文,銀一兩;四貫準黃金一兩,也就是四兩白銀兌金一兩,後改作五兩白銀兌金一兩,但在番邦那邊卻是十兩白銀一兩金,甚至更賤。”

“因此不少本朝奸商以金易銀,令本朝金黃多流落於紅夷之手!”

張誠在旁道:“多虧次輔忠心謀國,爲陛下揭此事大弊,否則不知要讓那些夷人,奸商得逞到什麼時候。”

天子點點頭道:“從朝鮮設鎮,至鑄銀幣,再到揭發其奸,張先生主持國事倒是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朕想起太祖禮下劉基稱之爲老先生,比之漢時子房,封其爲誠意伯時,制雲‘如諸葛亮、王猛,獨能當之’,此讚譽可謂至極。這張次輔也可謂朕的老先生。”

這一句話評價極高。

一旁田義聞言,心底一陣擔心,近來張位越來越得天子青睞,若如此繼續下去,趙志皋早晚必失去首輔的位子。

眼下各部寺衙門的官員都只知張位而不知趙志皋了。

不過田義也是有心計的人,在張誠,陳矩三人中。他論治國安邦,文章才學都不如陳矩,也不如張誠有行事之魄力,妥善處理宮裡宮外的關係。

不過田義能到今日的位置,自有他的本事。

他今日拿到張位上疏鑄銀幣的奏章後想了一天,又找了幾名在宮裡文書房當差的心腹,終於給他想出一個辦法來。

田義道:“啓稟皇上,內臣以爲鑄銀幣固然極好,但也有不妥之處,這八銀二銅之法鑄錢固然好看是好看了,但朝廷除去火耗後只剩些薄利,而自朝鮮運銀至京師,萬一途中有什麼漂沒……”

張誠看了田義一眼,此話可是抓住了天子的心思。若按八銀二銅鑄錢朝廷實在沒什麼賺頭。

天子聞言想了想果真道:“言之有理。此事令內閣再議,另賜腰輿給張次輔,于禁宮行走。”

賜閣臣以腰輿於紫宮行走,這是天家之恩典。

聞此消息,兩殿中書,內閣舍人官吏,翰林院的官員無不前來內閣向張位拜賀。

面對衆官員的拜賀,張位是春風滿臉,一改平日倨傲的樣子。

林延潮在旁看了笑了笑,他知張位的性子,他面上不表露,但心底素來看不起向自己諂媚的官員。

這也很有意思。

內閣幾位首輔如徐階,他喜好心學,故而他擔任首輔後,天下遍講王學,無數人以讀王學附麗徐階。

而當時張居正身爲徐階的學生,他雖也崇王學,但心底很看不起來拍他老師馬屁的人。

但是呢?

張居正很討厭別人逢迎徐階,但自己又極度喜歡別人逢迎。他任首輔後,官場上對他的獻媚討好更十倍百倍于徐階當年。比如著名的那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爲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當時官場上拍張居正馬屁的程度,幾乎快到了勸進的份上了,而對此張居正也是很無恥的通通接受了。

到了王錫爵當首輔,他是嫉惡如仇之人,曾有的官員向他呈的賀文稍溢美了些,結果被王錫爵當面斥責了一番。唯獨對衆學生中剛直不阿的李三才,不吝美譽之詞。

這三人中,徐階當年如何,林延潮是沒見過,不過張居正和王錫爵對於下面官員獻媚討好的態度,林延潮都是看得清清楚楚。

現在張位以次輔代執首輔之事,他的性子十分剛毅,當年反對張居正大權獨攬被貶而不悔,但輪到自己爲相,前後幾任吏部尚書皆與他不合而去。爲政時他喜好用些有才能的官員來執行他的主張,但他又不能擺脫官場上的結黨之弊。對於下面官員對他的諂媚,他面上是接受的,但內心卻非常看不起對方的爲人。

比起前三位而言,只能說張位是一個很矛盾的人。

不過賜用腰輿行於禁宮確實是非常之恩典,以往只有首輔纔有的待遇,至於肩輿唯有八十歲後的嚴嵩及張居正方有。

當然林延潮,沈一貫自也向張位送上頗厚的賀儀。其他官員都巴結了,你可不好不巴結。

稍後林延潮入張位值房議事。

張位直接對林延潮道:“宗海,本輔並不希望天子賜下腰輿。”

林延潮故意訝道:“次輔,這可是皇上的恩典啊,爲何突有此言?”

張位道:“方纔中書官傳來聖諭,這八銀二銅的銀錢鑄法,沒有御準。”

“那皇上的意思,要幾成?”

張位道:“皇上沒有明言。”

林延潮轉念一想道:“這八銀二銅再下去就是七銀三銅,六銀四銅,若再低銀錢的成色就不好看了。”

張位嘆道:“八銀二銅,也就是火耗不足二成,此乃利國利民之事,但再下去恐怕本輔就要爲千夫所指了。皇上也是知道如此,故意不明言,這才賜下腰輿予我,讓本輔主動提及。”

林延潮也是暗自搖頭,任何一位內閣大學士碰上這樣的皇帝都是挺慘的。

還好現在是張位在次輔任上,要換了自己當如何?

這時張位似知道林延潮的心思般問道:“宗海,換了你是本輔當如何?”

林延潮想了想道:“林某豈敢做此比喻。其實說來說去,朝廷的當務之急還是缺錢,可是朝廷越缺錢,越是不能竭澤而漁啊。”

張位道:“本輔知宗海有高論,還請賜教。”

林延潮看了張位一眼心道,怎麼還要再告訴你,然後上密揭給皇上說是自己的意思嗎?

但是張位政見與自己相合,而內閣大學士職責所在本來就是協助首輔爲朝廷制定決策。

說到底任何錯與對,都很難說一個全對或全錯。

林延潮想了想道:“財政匱乏,自古以來不過開源節流二道。”

“但如何開源,如何節流,朝廷任何大臣都可以說出一個道道來,但遇事就事,而不切於根本,都算不上射鵰手。”

“好比國庫缺錢,天子要以六銀四錢來鑄幣,確實可以增加國入,但就其手段而言,與在民間遍設礦監稅使沒什麼不同,都是將民間錢財收爲國用。缺錢就去找錢,遇事就事,不切於根本,說到底就是蠻幹,當然再如何蠻幹也比無所事事好多了。”

張位點點頭道:“宗海之見在於通商惠工就可開源節流吧,當年你我同在翰院時,我就多次聽過此大論,宗海要以此定天下之經緯。”

林延潮道:“通商惠工只是辦法,稱不上經緯,可是說到切乎根本倒是可以,不過說到底稱不上上上之法。”

“那何爲上上之法?”

林延潮道:“在於一以貫之。”

“爲何要一以貫之,因爲治國如同射箭一般,不能那邊的靶子射一箭,這邊靶子射一箭,必須將所有的箭射在一個靶子上方有建樹。何況治國之難,積重難返至此,朝廷稍有變革都會有重重阻力,你我雖身爲宰輔,看似身居高位,但能窮畢生之力能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了。”

張位深以爲然道:“是啊,有時候翻天覆地之事功,很多都是白費氣力。所以你當年爲張文忠公恢復名位,再提出宮中府中具爲一體,就是爲了君臣共治。”

“然後士農工商四民平齊,淮南行綱運法,在朝鮮與倭人互市,再至如今鑄幣流通商貿,你之所爲皆在通商惠工這四字,此可謂一以貫之。本輔領教了。”

張位說到這裡,看林延潮還有言猶未盡之意,不由問道:“難道還有在一以貫之之上的辦法?”

林延潮點了點頭道:“有之。”

張位正色道:“那要請教了。”

林延潮笑了笑道:“當年張文忠曾言王半山變法之事,說了一句。”

“抵天下之事,久則不能無弊,固宜變通,然須合乎人情,宜於土俗,從容改圖,而後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國勢頗不振矣,安石所謂變風俗、立法度、未爲不是,但其不達事理,不識時宜,直任已見而專務更張,逐使天下囂然喪其樂生之心,而君子爲之一空。有才而無識,可勝惜哉。”

“有才而無識?”張位道,“張文忠此言似對王半山太過貶抑了。”

林延潮聞言微微一笑,張位這評價不出自己的意料。

林延潮點點頭道:“確實如此,平心而論,王半山之私德清操在張文忠公之上。”

“而且王半山還有一點是張文忠公不如。當年王半山未出山時,就先定治國之經義,廣佈天下,與董江都一樣以經義定國策。望古往今來,沒幾個讀書人能做到這一點,又如朱文公,王陽明卻無宰執天下之機遇。”

“這治國之道在於長策,在於綿綿用力,久久爲功。有此一以貫之的方法,卻沒有十年二十年如何能見效?甚至這不是誰成爲皇上,誰成爲首輔一代人就可以辦成的事,此在於天下士心民心所向,張文忠公人亡政息,前車可鑑,故而以經義定國策,纔是根本!”

說到這裡,林延潮微微一笑道:“一時胡言亂語,還請次輔不要見笑。”

張位看向林延潮,神色變化了幾次。

他知道林延潮是一個素來低調的人,但現在他並非是口不擇言,而是將自己底牌示出。

林延潮道:“所以設立銀幣其旨在於免去火耗,方便市易流通,爲了方便百姓,最後通商惠工。但六銀四銅卻成朝廷斂財之物,如此哪個商人百姓肯用手中之銀兩兌成銀幣使用?最後又如何流通呢?”

“所以次輔問我六銀四銅可與不可?若我爲次輔,則答不可。但次輔詢我之意,則我答六銀四銅不可,但七銀三銅可與皇上爭一爭。”

張位伸手一止道:“宗海不必再說了,本輔心底已有主張。”

林延潮點了點頭,站起身來一揖然後離去。

而張位坐在圈椅上默然許久,半響方道了一句:“千江水有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此宗海之境也,吾實難望項背。難怪當年張文忠公以安邦治國之任許他!”

想到這裡,張位目光露出決然之色,當即提筆寫下密揭。

張位一直寫到入夜,左右給他盞上燈時。

張位這才擱筆望着燈罩裡的燭火,自言自語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張位豈敢負任事之名乎?”

說完張位蓋上文淵閣閣印,然後命心腹至文書房投遞密揭。

不久這封密揭即到了天子手中。

天子閱後勃然大怒,將張位密揭一擲在地對左右罵道:“朕如此恩遇張位,他竟如此不知好歹?”

張誠見此默然後退一步,他自不會在這樣的場合裡爲張位說話。

而一旁的田義卻微微一笑,張位中計了!

“陛下息怒,保重龍體!”三位司禮監太監無不言道。

天子又看了一眼密揭,這張位想了一夜寫出的奏章,滿以爲這些忠心肺腑之言會打動天子,但是在天子眼底卻是忤逆。

天子負手踱步道:“八銀二銅竟寸步不讓於朕,張位難不知能有今日,都是朕之擡舉,難道以爲上了幾個條陳,朕就非聽他不可?是不是朕復了張文忠的名位,朝臣們就覺得朕可欺了。”

無人敢應聲。

冬至。

國子監圖書館。

京師義學幾十名老塾師皆聚集於此。

京師義學自萬曆十年開辦。

此法其實最早並非林延潮所創,而是來自元制,元朝時五十家爲一社,每社設立一社學。

後明承元制,於府州縣推行,務必讓每名子弟都可以讀書。

但說是推行,其實力度有限。

而林延潮在京師創辦義學,不僅允許每名京中子弟皆可上義學,還規定任何百姓不許子弟就學,官府皆可鎖拿問罪。

自此京師百姓子弟無人失學。

此政至今已十五年。

今日幾十老塾師們沒有想到,義學侍郎蕭良有,國子監祭酒葉向高,教諭張懋修等高官會抵此親自看望他們。

可是他們更沒有想到,甚至連內閣大學士,三輔林延潮亦至。

幾十名老塾師見此一幕,已是不知說什麼話。

衆塾師們誰不知道,普及義學之事正由林延潮所倡議。

而林延潮看到這些白髮蒼蒼,身着長衫的老塾師不由心底難過。這些老塾師不少都是上了年紀,身子佝僂,身上衣衫雖是乾淨,但打着不少補丁,一副窮困潦倒的樣子。

這令林延潮想起了林誠義,當年他也是如此清貧,但縱是如此,但在學生面前於服飾一絲不苟,生怕不能爲人師表。

這一刻林延潮不僅想起了林誠義,還有老夫子,林燎,林烴,山長。

五人之中已有兩位不在人世。

前一段日子聽聞林誠義也已是染病,從廣東辭官返回福建。

沒有他們悉心的栽培,就沒有自己現在。人之一生除了父母的教育,最重要的機遇就是在年少時遇到一位影響你一生的好老師。

想到這裡,林延潮心底感慨再三。

“諸位夫子不必多禮,今日是冬至,當向至聖先師行釋菜之禮,爲敬師之道。”

“師恩深重,林某能有今日,全賴幾位老師悉心栽培,吾年少時,性子頑劣,氣盛不能容人,又兼爲學急功近利,本難堪造就,多虧幾位老師循循善誘,方纔能有今日。今日見到夫子們就如同見到了林某的老師一般。”

說完林延潮向衆夫子們深深一揖,衆塾師們亦是回禮。

說到這裡,林延潮一看大堂中,自己一人面南而坐,其餘塾師的座位都是面北。

林延潮當即吩咐撤掉自己的位子,改爲環坐。

“諸位無需拘禮。常言道,安身不可無友,立命不可無師,可知師之尊貴。昔日林某寫了一篇文章‘十年樹木,百年樹木’。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人,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穫者,人也。”

“諸位身負樹人之責,肩負國家的百年大計,此責任不可謂不重……我等身爲朝廷命官,身居廟堂之上,說來慚愧,很多人都是尸位素餐,不少人爲國所謀者不足諸位萬一。今日吾從廟堂上來此,不是來發號施令,而是來聽聽諸位的心聲。爲官者當俯就民意,諸位是萬民之師,林某更需向諸位請教。”

聽到這裡,老塾師都是露出感動的神色。

當即你一言我一語打開了話匣子。

天下之事說到底還是人心。

但人心如散沙,也如洪流。

如何引導,在於開啓民智,在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此事見功最慢,但利在萬世,什麼時候爲之都是有益之事。

當初得知京裡虧欠義學塾師近兩年館俸時,林延潮大吃一驚。

他沒料到自海瑞,王用汲離任後,京裡的塾師竟窮困潦倒至此,以至於不少塾師都要靠學生接濟以及出去靠賣字畫等零工過活。若海瑞,王用汲在,斷然不至於到這個地步。

所以他才向張位推舉蕭良有爲義學侍郎,然後着手改變此事。

冬至日後,林延潮給京師義學上千名塾師補發了拖欠近兩年的館俸。

一時之間,士心民心爲之一震。

Ps:這一以貫之的方法論,參考自知乎用戶謝春霖,厲害的人在遇到問題時思維模式與普通人之間差別在哪的

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貢道六百九十六章 行賄第三百二十八章 評卷七百一十章 奏對(第二更)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奏對一千二十六章 秋夜讀書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重新廷推四百五十七章 感激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第一百一十四章 府試前的特訓第兩百八十五章 醉酒驚名士一千九十九章 年末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九百四十五章 穩操勝券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靠山第三十章 奇才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不識真人五百七十五章 升遷侍講九百一十八章 懟河督五百一十章 恭敬第三百八十四章 遼東大捷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六百零九章 報復五百八十章 脣槍舌劍一千兩百九十九章 用間九百七十二章 申時行的帖子第三百八十九章 不易一字八百二十九章 你敢陷害我一千兩百八十六章 坑第九十四章 兩封信四百六十七章 世兄六百八十章 人走位冷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八百三十章 清官狗官九百二十四章 幫忙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九百二十九章 賺到了七百五十七章 積怨(兩更合一更)第兩百六十五章 本官就是驢脾氣八百四十九章 板子與戥子八百五十章 知府下鄉第八章 背書第兩百二十五章 鎮場詩(第一更)第三百九十八章 爲官之道六百四十七章 得隴望蜀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七百三十八章 破局五百七十九章 論點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平衡左右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第兩百九十四章 南北卷第八十三章 不後悔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同受彈劾第九十八章 喝茶聽戲一千七十六章 玉米五百七十四章 工於謀身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五百七十七章 儒臣辯經一千兩百四十六章 我的承諾六百零三章 書生議論一千兩百五十四章 大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一千二十八章 徐光啓的辦法七百零七章 封爵之議第四百四十三章 應變第一百四十四章 好書第一百三十九章 評卷第四百一十一章 你就是太小心謹慎了九百三十一章 坐而論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立言第三百四十四章 成人之美第三百三十三章 折服四百六十章 幕客第三十六章 被請家長了四百六十四章 治幕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家事五百零四章 當年同窗第兩百二十章 上屋抽梯五百四十五章 講官福利一千七十一章 活在狗身上了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魁天下一千八十二章 見證歷史的一刻七百五十九章 你們這是在逼朕(二合一)一千兩百八十三章 魯密火銃一千九十九章 年末第六十一章 拉攏(第一更)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第四百二十六章 部費七百五十二章 既往不咎七百七十九章 樞臣風範七百八十七章 座次九百一十九章 新河舊河(謝盟主北京河馬主神)第三百五十四章 科舉第一事一千八十五章 濟世之才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五百六十九章 文成鎮番邦七百七十一章 此林延潮之功(二合一)第四百一十二章 張四維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