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離去(恭喜書友三少爺的天堂成爲本書盟主)

平壤大捷告廟後,仍在‘病中’的首輔王錫爵被天子召入宮中。

乾清宮之中,天子寬坐在一張大藤椅上,張誠,陳矩兩位權宦都躬身默立在旁。

田義則是在一旁給不耐熱的天子打着扇子。

而王錫爵則坐離天子不過一步之遠的連椅上,這個位子即是方便君臣說話,也是一種信任與恩遇。

天子溫顏道:“這一次平壤大捷,先生運籌帷幄之功不小,朕決定賜先生白銀一百兩,及紵絲表裡等以酬大功。”

王錫爵惶恐地道:“回稟皇上,此事老臣萬萬不敢居功。老臣年底方纔回朝,平壤大捷又是正月之時,其功應該歸於內閣大學士趙志皋,陸光祖,張位以及兵部尚書石星的居中運籌。”

“還有前線東征的將士。朝廷賞罰必須分明,無功者必不可受賞,否則如何酬有功之人,老臣還請陛下三思。”

天子見王錫爵不居功十分高興道:“先生高風亮節,朕早已知之,既然如此朕就賞賜趙志皋,陸光祖,張位,石星他們白銀五十兩,紵絲表裡兩件,另外平壤前線將士計功之事,爲何兵部仍是遲遲不報,之前派官員到朝鮮查明瞭沒有?”

王錫爵回稟道:“戰功之事最忌虛報冒領,朝廷再三慎重也是有的,此事依老臣看來還是請新任平朝經略到了遼東再說。”

“哦?新任平朝經略?元輔意許何人?”

王錫爵道:“老臣打算向陛下保薦禮部尚書林延潮。”

天子聞言沉默半響,王錫爵見天子神色,然後從椅上站起躬身道:“陛下是否以爲不妥?”

天子反問道:“是禮臣自請赴朝嗎?”

王錫爵道:“是老夫親自去他府上相請。”

天子問道:“先生乃是一品大員,竟屈尊降貴到禮書府上相請?先生,爲何以爲非他不可?先生坐下說話。”

“老臣謝過皇上,”王錫爵坐回椅上道:“在三王並封之前,老臣曾有意保薦,當時因平壤大捷,老臣誤以爲朝鮮之事大局已定,那麼禮臣去朝鮮商談封貢之事也是應有之意。”

天子點了點頭道:“朕知道他素來有這個主張。”

王錫爵道:“而今日是因爲東線將士缺糧,老臣與兵部尚書石星商議過,必須以海運運兵運糧,這海運必須藉助海漕,此事也是當初出於禮部尚書的主張。所以既要糧草調運,需多面權衡,爲保障東征糧秣之供應,此事非禮部尚書出馬不可。”

“若是皇上擔心詞臣出掌兵事不妥,老臣以爲當年楊文襄曾總督三邊軍務,平定了安化王之亂後,又計除劉瑾,號稱出將入相,文德武功,老臣看禮部尚書林延潮也絲毫也不遜色。”

天子聞言微微皺眉,然後道:“開國以來又有幾個楊文襄呢?是了,皇三子出閣讀書的事,先生與禮臣商議得如何了?”

王錫爵道:“老臣與禮部尚書一致以爲,之前三王並封之事已至百官議論紛紛,若再行皇長子皇三子一併出閣之策,則不可再行。”

但見天子身子離開椅背道:“前可行,後不可行,這不是欺君嗎?”

天子雷霆之怒,張誠,陳矩,田義都一併拜下連聲道:“萬歲爺息怒,萬歲爺息怒。”

王錫爵也是起身向天子叩頭然後道:“陛下,衆望所歸,人心如此,此不可違也。”

天子認真看着王錫爵,但見對方梗在那。

半響後天子嘆了口氣,道:“朕不是執意如此,但若中宮有出,奈何?”

王錫爵道:“陛下,此說在十年前猶可,今元子已十三,尚待何事?況自古至今,豈有子弟十三歲猶不讀書者。臣懇請陛下早定大計啊!”

天子聽到這裡沉默不語。

王錫爵再三磕頭道:“老臣懇請陛下恩准。”

大殿之中靜默了好一陣,王錫爵跪伏在地一動不動,殿中唯有兩隻銅鶴吐着薰煙。

過了好一陣天子嘆道:“先生乞病近一個月,仍句句不離國本。先生的忠心,朕是知道了。那麼皇長子出閣讀書之事到明年再辦,這馬上就要立夏了,不急於一時,不是說一年四季在於春之計。”

“說到入夏,紫禁城裡酷暑夏日難當,朕每到夏日都是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事。故朕有意駐蹕鞏華城避暑。聽說鞏華城年久失修,前兩年朕有意修葺一番,戶部卻以種種理由推脫,先生看如何?”

王錫爵明白現在國家艱難,國庫又是沒錢,要重修鞏華城行宮又要花不知多少錢,官員們又要將責任推到自己身上。但到了這個份上,王錫爵唯有道:“陛下龍體爲重,老臣這就與戶部商議此事。”

天子欣然道:“那麼先生就去辦,有先生回閣主持國是,朕也可放心多了。”

然後天子又道:“至於禮部尚書出鎮朝鮮之事,朕以爲武事還是要外臣來辦,但議和之事可以託負於禮臣,但兵馬不可由他節制。”

王錫爵道:“陛下聖明,謀慮周全此臣所不能及也,那麼改讓宋應昌爲薊遼總督,節制入朝兵馬,禮部尚書林延潮則爲經略,全權授其與倭國戰和封貢之事,不知陛下以爲如何?”

天子道:“就以此擬旨吧!朝鮮之事一了,就讓他回鄉教書吧!”

林府書房之中。

林延潮一面寫信,一面聽着身旁的陳濟川奏事。

“老爺,內閣大學士陸光祖向天子上了辭疏。”

林延潮點了點頭,陸光祖辭相之事,看起來波瀾不驚,依他看來還會得一個馳驛還鄉的體面。

然後林延潮向陳濟川道:“兵部工部那邊於魯密銃可有迴音?”

“兵部工部都已是答允,先加急打造魯密銃一千件,以緩解前線急需。但是對於保奏趙士楨,徐光啓兩位,兵部工部的意思是要等打造出魯密銃試射之後再議。”

林延潮不以爲然地道:“事事都打個折扣,難道王太倉之前沒有吩咐嗎?也好,待我與石東明再好好分說。”

陳濟川道:“老爺還有一事,前幾日……前幾日孫稚繩去了首揆府上。”

林延潮繼續寫信片刻,寫畢後擱筆在旁對陳濟川道:“去後可有下文?”

陳濟川道:“沒有,孫稚繩這兩日一直沒有到府上,倒是昨日陶周望過府一趟,小人去旁敲側擊了一番倒是問出原來是首揆出面招攬孫稚繩。”

“但是卻給孫稚繩拒絕。”

林延潮聞言微微皺眉。陳濟川道:“孫稚繩拒絕首揆之延攬,小人並不奇怪,若是他答允了他就不是孫稚繩了。但是他明知去了首揆府上也不怕嫌疑,來與老爺解釋,小人想來此事倒是有些不妥。”

林延潮笑了笑道:“你以爲孫稚繩不願解釋,否則陶周望怎麼會如此巧來府一趟。”

陳濟川道:“小人也有如此猜想,但小人總以爲孫稚繩有……有自立門戶之心。”

林延潮聞言點點頭到:“此人各有志。”

陳濟川道:“老爺當年是申相爺的得意門生,而自申相爺退後,老爺立於朝一直是羣而不黨。但依今日看來,老爺去朝鮮後,孫稚繩於朝中怕是要獨樹一幟,既不肯趨於內閣,也不肯趨於清流。”

林延潮離椅起身,看向書房窗外的竹林道:“稚繩看來是把我的話聽進去了。”

“老爺,何有此言?”

林延潮道:“我當初告訴稚繩,不要聽從他人的話,就是生怕他陷入黨爭,我們是要做事的人,將來無論哪邊贏了都要用我們。但君子不黨,難免其禍無援,故而就必須將注押在皇長子的身份。王太倉此人倒不是食言的人,再如何稚繩也是他的門生,就算他不念此,也要念在聖心,所以王太倉定會推舉他爲皇長子的講官。”

“有了皇長子講官的名義,無論內閣,還有清流,都要敬他三分,如此就可以在朝中安如泰山!”

陳濟川難過地道:“老爺爲孫稚繩作了這麼多,但唯獨自己卻要離開朝堂。”

林延潮道:“我不是爲稚繩,而爲了社稷,我離開朝堂就是把路讓出來,讓他們眼前的路寬一些,如此方能出一頭之地,哪裡又有遙控朝政的想法呢?退而心有不甘,那麼又何必要退呢?”

“既是要激流勇進,那麼就退了好了,無需生反覆之意。若是天子知道對稚繩他們也是不好。說到底孫稚繩要如何兼濟天下,就看他如何去辦好了,將來的路如何走就看他自己了。”

說到這裡,林延潮則是笑了笑,陳濟川也是有些釋然。

林延潮道:“平朝之後,吾即了卻君王天下事。那時就是我回鄉之時,以後不會再出山了,我這裡已書信給徐火勃,讓他專心教授諸生,除了教授文章之外,我還打算在鰲峰書院開格物一學,到時請他四處尋訪格物人才……孩子想學什麼就學什麼……不拘於有用無用……到時我還想……”

陳濟川聽着林延潮說着對鰲峰書院的種種規劃,心底卻不是滋味。

林延潮看陳濟川臉色笑了笑道:“濟川,我們讀書人啊,既要有人爲民請命,仗義執言,以死直諫。也要有人默默耕耘,傳道授業,薪盡火傳,不是在爲先聖繼絕學的路上,就在爲天下百姓開萬世之太平。我並非一定要有志於天下,也可星火燎原!”

說話之間,忽外頭道有聖旨到。

林延潮聞言露出欣然的笑意,對陳濟川道:“更衣迎旨!”

次日天子頒佈明旨,令皇長子移居慈慶宮。

慈慶宮位於紫禁城東外路,也就是世人所稱的東宮。

令皇長子居東宮的消息一出,聞此百官無不歡呼雀躍,甚至面朝東宮的方向叩拜。

而皇長子也不用住在深宮之中擔驚受怕,終於可以有寢宮可住。

同日天子還令內閣選合適官員於慈慶宮內教導皇長子出閣讀書之禮。

到了這一步,百官心定。

王錫爵順利回閣理事,再無官員整日堵門,連動用五十萬太倉銀爲天子重修鞏華宮一時也無人計較。

王錫爵回閣後,當即點唐文獻,焦紘,李廷機,孫承宗,鄒德溥,全天敘六人教導皇長子禮儀,衆所周知這六人以後就是皇長子講官。

在宮人的指引下,孫承宗走過石橋,再自礓磋慢道上經三重門,走進慈慶宮。

這慈慶宮有殿閣房兩百餘間,屋頂上統一覆綠琉璃瓦,按五行之說,東方屬木,青色,主生長,故而東宮所用琉璃瓦多覆以綠色。

以往也有太皇太后暫時移居慈慶宮之舉,但一般而言,宮裡大體還是以東宮指太子,西宮指太后。

孫承宗來到正殿,但見殿上打掃十分乾淨而且窗明几淨,幾十名宮女太監在殿上伺候着,殿旁小室內的帷帳後,隱約可以看見一道瘦小的身影默坐在蒲團上。

然後一名宮人走進帷帳後說了幾句話。

隨即帷帳打開,一名十三四歲的清瘦少年走了出來。

孫承宗當即行禮道:“翰林院侍講孫承宗拜見殿下!”

皇長子聞之是孫承宗臉上露出了笑意,但隨即看了一眼一旁站着的宮女太監仍是淡淡道:“免禮。”

孫承宗道:“今日鴻臚寺演禮,殿下有任何不明白的都可以諮臣。”

皇長子道:“有勞先生了。”

“臣不敢,殿下是天子之子,無需向任何人稱謝。”

下面孫承宗盡心教導皇長子出閣讀書之禮儀。這是皇長子第一次在百官面前亮相,所以務必再三慎重。

孫承宗雖是盡心盡力,但卻覺得皇長子有些心不在焉,對於動作領悟得很慢。他有些不滿意,但不敢絲毫動氣於面上,只是再三強調‘禮爲天下的規範,殿下一舉一動都應合乎於禮,萬萬不可有所疏忽’。

聽孫承宗這麼說,皇長子露出歉然之色,孫承宗聞言也自覺不是,同時心想皇長子年少失學,沒有儒臣教導他禮法,自是有所不足,但勝在卻是一位寬厚仁和的皇子,此是萬民之福。

於是孫承宗更加耐心,一套動作再三教導了很多遍。

兩個時辰裡,其中宮女太監一步不離在旁,似將皇長子當犯人般監視。

孫承宗已是明白皇長子的處境,對這位年輕的皇子心底更添三分同情。

“孫侍講。”

教導了這麼久,宮女太監終於有所疏忽,數人離得稍遠。

孫承宗卻不意皇長子這時候低聲叫自己,但見皇長子露出了無助的神色道:“孤能有今日全拜林先生之恩,孫侍講既是林先生的得意弟子,那麼孤以後也可以全心全意信任孫侍講嗎?”

孫承宗下意識地看了一眼左右,緩緩站起身來,口上卻朗聲道:“殿下所言極是,這上殿時百官屬目,越是如此步伐越當穩重,不可左顧右盼,任何時候不能失皇家風度。”

說到這裡孫承宗託着皇長子的手,用力地點了點頭。

皇長子笑了,眼神格外溫暖。

孫承宗這一刻生出以死報效之心。

此刻紫禁城內那看似一眼望不到頭的甬道上。

張誠與陳矩緩緩前行。

張誠感慨道:“以前走這條道,總覺得一溜煙就能走完,眼下卻是感覺怎麼走也走不完。不知是不是年紀大了。”

陳矩笑着道:“宗主爺似有感而發。”

張誠道:“你看這條甬道,前前後後多少前監走過。你我看着多少赫赫一時的前人走過,現在我們也走在這裡,以後還會有人走在這甬道的,只是你我看不見了。”

“古往今來,概不如此。”

“是了,新任禮部尚書廷議上已是議定了。”

“吏部左侍郎羅萬化接任。至於于慎行於東阿起復爲南京吏部尚書。你看是不是又一番人來人往。”

陳矩嘆道:“是啊,官位流轉,但這幽幽深宮總是不會變的。”

“那依你看前禮部尚書林三元此去朝鮮會不會有回朝?”

陳矩滿臉凝重道:“這倒不好揣測。”

張誠笑道:“你又何必與我裝着糊塗?你我久侍聖駕,聖上的心意或多或少會知道一點。”

“陛下這一次看似重怒,有事了讓林三元回鄉教書之言,但終歸沒給他節制軍務之權,如此似有有朝一日留他回朝入閣的用意。”

陳矩道:“或許如此,但聖心總是難以揣摩。就算天子有此意,但有朝一日又是何日呢?”

張誠道:“你說的不錯,但陛下既以朝鮮之事託他看來此事未了前是不會回朝的,或許也沒有有朝一日,甚至將這有朝一日留給太子也說不準。”

陳矩躬身道:“那麼宗主爺的意思?”

張誠笑了笑道:“我的意思,咱倆若有多餘的注,還是押一押林三元身上。聽梅家那邊說,若是朝鮮的海貿商路打通,那麼以後的孝敬最起碼還要番兩番,你不把錢看在眼底,但咱家這樣吃五穀雜糧的,用錢的地方還有很多,皇上那邊何嘗不是呢?”

陳矩笑着道:“原來如此,還是宗主爺謀慮周全啊!”

“不敢當!朝鮮之事還是要好好支持纔是,萬萬不可讓內朝的黨爭波及於此。”

“宗主爺所見周全,陳某萬萬不及。”

Ps:感謝書友三少爺的天堂成爲本書第十二位盟主。

五百七十五章 升遷侍講九百四十七章 正直的程副使五百三十三章 引薦一千零五章 歲初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交易六百六十一章 陛下聖諭一千三百零六章 碧蹄館九百三十二章 誰是經世致用之學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點撥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出兵五百二十一章 處置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八百里加急第四十一章 師之道第六十七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一千三百零三章 銀印五百八十四章 我不是針對誰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買賣第三百八十章 幫朋友一把七百九十五章 打狗給主人看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第三百一十一章 會元一千七十八章 年輕的部堂大人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發個單章解釋一下,最近主角行爲第三百七十六章 相府第三百四十九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七百八十二章 外放(補更)五百七十六章 經筵講官六百一十章 拿人一千三百三十章 皇商的好處八百五十三章 寒門弟子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俘虜第七十二章 恩公第兩百二十章 上屋抽梯五百六十八章 國書第六十三章 林府一千四十七章 莫欺少年窮第四百二十八章 會揖六百九十五章 時報初刊一千兩百六十章 雜學七百三十一章 馮保倒臺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撰文第兩百七十九章 初次見面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真香第五十章 爲何讀書四百九十七章 欽差八百六十三章 觀點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一千二十章 吾道南矣(謝greenyuxuan書友盟主)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申時行的謀劃六百一十四章 算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傑出弟子九百四十三章 重考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人情八百八十一章 豎閹休走(謝不左不右選擇走中間成爲本書盟主)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威勢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自古貧賤出良才第兩百三十三章 白首一人好(三更)九百五十一章 打劫一千兩百九十二章 掛靴而去六百四十五章 發來賀電六百八十八章 張四維動手第兩百七十八章 拜見申時行六百七十章 一鳴驚人六百零五章 無招勝有招九佰七十六章 先公後私七百九十四章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六百一十五章 殿上爭執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六百六十六章 執筆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敘功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託付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烽火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衆望所歸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中華有爲九百二十七章 學以致用第三百三十二章 定三鼎甲發個單章解釋一下,最近主角行爲第五百章 天網恢恢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題目八百六十五章 去開封一千三百零八章 宰一刀第四百一十二章 張四維第一百零七章 發案(第一更)八百五十七章 館選第八十二章 岳丈來了一千三十八章 把柄五百三十章 回京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第一百八十八章 做事很有分寸第三百九十一章 君子之爭一千兩百八十六章 坑第兩百九十一章 衆望第四百二十七章 權力所在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衡文規矩第一百九十九章 把名聲借給你九百九十一章 莫愁前路無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