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衣錦還鄉

聽了王士琦的話,林延潮點點頭,雖不是自己心底理想的辦法,但是已經很接近。還是那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了,其實很多辦法不用自己這個現代人提,古人自己就自然而然想到了,很多時候,大家的見識都是困於制度,或者是人爲想出的困難。

比如兩淮鹽法,林延潮提出的綱運法,就是萬曆四十五年時袁世振提出的。林延潮主要借這個辦法,籠絡梅家,以及兩淮的鹽商,用以支持自己復官。

至於王士琦的辦法,只要不是太離譜,自己都會贊成,因爲他的目的就是開海,然後用此打造自己的政治同盟,且凝聚自己的鄉黨。至於日後如何,自己再親力親爲就是。

所以林延潮當即起身,面上當然是萬分欽佩地道:“世兄所言極是。”

王宗沐老成持重一些,則是推脫道:“犬子此乃書生之見讓老弟見笑了,不可當真,不可當真。”

林延潮看了王宗沐一眼,心想王士琦提出的辦法,未必沒有王宗沐的想法在其中。

林延潮道:“細節上還可以商榷,但沿着此道去做,將來是可以利國利民。老先生,晚生現在是在野之身,但卻知道位卑不敢忘國的道理。”

王宗沐聽了林延潮之言神色一動,看了王士琦一眼卻見他有幾分按捺不住,心想或許將來我王家在朝堂上東山再起就着落在此人身上。

“誒,老弟你這不是位卑不敢忘國,而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王宗沐當即道,“這樣吧,若是老弟真能爲開海尋出一條可行的法子,老夫雖說告老多年,但在同鄉間有些薄面,朝堂上也有些故舊屬僚,卻也可以爲老弟奔走一二的。”

林延潮聞言大喜,當即稱謝。

如此林延潮在王家如此小住了幾日,同時王宗沐也將林延潮介紹給台州籍的官員,與地方官。

林延潮現在雖說辭官,但隨時可以召還朝廷,甚至還可以一步拜相。而且對方如此年輕,在內閣裡熬上幾年,擔任首輔也是很有可能。

此外更不用說他的三元名聲。

所以林延潮雖沒有提及自己主張開海的事,但台州官員上下都是隆重接待。

不過見面時王宗沐也會試探官員對於開海之事的意見,不少官員雖是覺得高層的壓力,以及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但都覺得是可以支持的。

這讓林延潮感覺自己這一趟來到台州實在是不虛此行。

終於林延潮到了離開臺州返鄉的時候,王宗沐親自送林延潮離城。

林延潮與家人,學生乘船過江山縣,再從江山縣至青湖舍舟就陸,走仙霞古道返鄉。

走在道上已是臨近年節,這條古道本就是艱難,又兼市斷斷續續的下雪極不好走。雖說在江山,林延潮僱傭了不少挑擔人,但行路上還是有些艱難。

第一日冒雪行路,越山坑嶺到了嶺下借宿。

到了次日兩名轎伕挑夫夜裡害病無法前行,於是林延潮給了二人銀子遣散後,自己也舍了轎子,讓妻兒坐在裡面,親自在古道上跋涉。

從這裡登山有兩條路,一條路從丹楓嶺行,這是大道卻遠,一條路從白花巖走,道雖小卻近。

衆人走了大道,但即便如此仍不好走。

山間寒風呼嘯,割在臉上生疼,林延潮稍稍站定,放眼望去山嶺下已是白雪茫茫,而遠峰則籠於雲霧之下。

上一世年輕時,氣也不喘的走這麼多路也不是問題。

但這一世得了文弱書生的毛病,平日裡多走一些路就有轎子馬車代步,卻是令自己有些懶散了。

林延潮穿着蓑衣斗笠跋涉在盤山古道上,拒絕了展明,陳濟川的攙扶,一路與徐光啓,徐火勃他們邊走邊聊,偶爾的時候也不說話,一個人走在道上靜靜地沉思。

人在疲倦時,反而有的時候思維格外的清晰,天馬行空不着痕跡,

真的累了,林延潮就立在山石上歇息,放目回覽來時之路,盤恆在山嶺的仙霞關口,及遠方的山河。

真如‘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今邁步從頭越’所言,這一番艱難的跋涉也是一等對自己的錘鍊。

如此到了午後,林延潮與學生們簡單吃了一些繼續行路,雪下得更大,一邊走一邊抖去蓑衣上的積雪。

行路艱難,改革變法也是艱難,但沒有來由人在道上,四面都是荒郊野嶺,無處容身,就算天上是下刀子也是要硬着頭皮走下去的。

十年前自己出此路而赴京,十年後自己走這條路回鄉,一來一去,自己已非當初那個出閩的少年,而十年後天下又因自己改變了多少。

難道如這古道,千百年後仍是如此,卻不見千百年前的人,或許人過之後定留有足印吧。

邊想邊走,林延潮繼續邁步前行,終於邁過最艱難的主峰,到了下山時,古道卻仍有一番艱險,所幸快到嶺下道旁有一處山村可以歇身。

山村小地沒有什麼吃食,只有本地人稱作的銅鑼糕幾籠,衆人當即狼吞虎嚥地吃了,然後在村裡借宿了一晚。

數日後抵浦城,然後林延潮即前往城東一處宅院。

宅院上寫於府二字,門庭冷清,但顯然曾經繁華過。當年林延潮進京趕考時,就在浦城他在濂江書院的同窗於輕舟的家裡小住過兩日。

林延潮遞了帖子通了姓名,門子大吃了一驚當即道:“真的是狀元公?老爺當年的同窗?你沒有騙我?”

林延潮失笑道:“狀元又如何?我又爲何要騙你?”

這名門子立即飛奔入內通稟,片刻後一名身穿孝衣,腰繫麻繩的年輕人匆忙迎了出來一見林延潮即是拜倒。

林延潮見此吃驚道:“怎麼於兄他仙去了?”

那年輕人哭着道:“回稟世伯,家父三年任縣學訓導後,身子一直甚好,半載前害了急病就故去了。”

林延潮長嘆一聲,當即入廳拜了於輕舟的神主。

此刻他不由想起當年同窗種種往昔之事,他與於輕舟交情一向甚好,但這一番回來故人卻少去了一個了。

林延潮心底不舒服,等到於輕舟的兒子說話,二人才至偏廳坐下。然後林延潮開口問道:“賢侄叫什麼名字?進學了沒有?”

對方答道:“小侄名叫滄江,去年方纔進學尚未取字。”

林延潮微微訝異然後道:“貴庚幾何?”

“將十五。”

林延潮讚許地點點頭又問了幾句,覺得對方談吐清晰,思路敏捷更是滿意然後問道:“我此來裡府看門庭有些冷清,不知家中是否有難處?”

說到這裡於滄江,想起於輕舟過世後,教諭同窗的白眼,親戚之間的世態炎涼。

想到這裡於滄江反而道:“不瞞世伯,確實不如當初,但所幸家裡還有幾畝薄田,小侄身爲生員可以免役,加之縣學裡又按時給廩米,所以日子還算過的。”

林延潮當即對陳濟川點點頭,陳濟川出外後,又入內捧了一封銀子來。

林延潮道:“我與你父親當年在書院讀書時,大家同一寢室,抵足而眠談古論今,好不快意。這裡是五十兩銀子,還有幾件表禮本是贈予於兄,請小侄收下吧。”

於滄江當即起身道:“實不敢當,先父在時曾多次提及與世伯的交情,他說他雖卑微,但世伯平素肯與他都有書信往來,足見世伯是念舊情,看重與他這份同窗之誼,故而世伯官雖高,但他也不敢有任何相求的地方。眼下家父不在了,小侄若是替他授禮,豈非有違先之志。”

林延潮嘆了口氣,確實這麼多年來於輕舟確實從未求過自己什麼,如此的情誼。

林延潮見於滄江如此欣然道:“有子如此,於兄可以含笑九泉了。不過表禮還是收下吧。”

說到這裡林延潮從袖子取一封自己的帖子交給對方道:“什麼時候都可持貼來尋我,或是有什麼難處也可求地方官員幫忙。”

於滄江聞言知道這封帖子對於他而言意味着什麼,這比那五十兩銀子更貴重不知幾何。

於滄江深吸一口氣,目中泛淚當即道:“小侄謝過世伯。”

說完於滄海收下帖子。

林延潮見此點點頭,然後離開了於府。

隨即林延潮回到客棧,客棧里人倒是很多。

林延潮正要回房,卻見一人突然道:“這不是狀元……”

林延潮看了對方一眼,卻露出疑惑的神色,對方當即驚喜交加地道:“真是狀元公,你不認得我,當然了小人小人是林大有,你真是貴人多忘事啊。”

林延潮道:“這位兄臺,我們見過嗎?”

確實以林延潮過目不忘的本事,他是不會碰到不認識的情況。

那人滿臉堆笑地道:“小人住在城關,當年住在城關,後來到了濂浦林家當差,再後來大老爺賞識,大老爺就是名諱士升,就是他給了我本錢來浦城經商。說了這麼多,讓狀元公見笑了,當年狀元公回鄉時,小人曾遠遠在旁看了一眼,狀元公文曲星一般的人,小人就牢牢記在心底了,狀元公這時不是應該在京裡當官嗎?”

林延潮聽他絮絮叨叨地說完,也算心底瞭然隨口道:“原來如此,幸會。”

說完林延潮正琢磨如何不讓他將自己的行蹤說出去。

卻聽此人道:“哦,對了,狀元公這一次回鄉是探視,前幾日聽聞似乎有位老爺子臥病在牀啊。”

林延潮聞言身子一震,頓時問道:“什麼?此言當真?”

對方嚇了一跳,當即道:“狀元公,小人……小人……也是聽旁人說的。”

林延潮急問道:“哪個旁人?”

林延潮追問一番,對方雖說不清楚,但自己放心不下。當即林延潮對陳濟川道:“立即拿我的帖子去縣衙們找知縣。”

陳濟川當即稱是。

林延潮又對展明道:“讓夫人及火勃他們立即收拾行李。”

沒過多久,客棧外人聲鼎沸。

客棧老闆與住客都不知發生了什麼時候,卻見客棧外面官兵封道,片刻後一名青衫官員率着一衆官吏當即到了客棧門前,然後朗聲道:“浦城縣知縣陳有榮求見部堂大人。”

林延潮從客棧裡走出來,這時他不過穿着一身素淨的袍服然後道:“原來是陳知縣,實不必如此大動干戈。”

“下官不敢,部堂大人這一次榮歸故里,下官身爲當地的父母官應出境內遠迎纔是。”

“不敢當,”林延潮淡淡的道了一句,“這一次林某有事勞煩陳知縣,還請陳知縣幫忙。”

陳有榮聞言頓時汗如雨下,人家一個三品部堂都要勞煩得自己,如此事情肯定是十分難辦且棘手的。

但到了這時候陳有榮只能硬着頭皮道:“部堂大人有什麼吩咐,下官萬死不辭。”

林延潮看了對方一眼,當即道:“陳知縣不必如此,林某有急事返鄉,希望陳知縣能從本地調一艘快船以及熟練船工就好。”

陳有榮聞言如釋重負,就這點小忙,林延潮還要說得如此鄭重當即道:“下官這就去辦。”

當日林延潮即浦城知縣那借用了一艘官船然後從水路返鄉。

因爲亮出了身份,這一次路途順利了許多,此刻林延潮已是歸心似箭。

到了年節之前,林延潮終於抵至了省城。

卻說現在省城裡主政的福建巡撫爲趙參魯,浙江寧波人,隆慶五年的進士。

左布政使宋應昌,浙江仁和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

右布政使費堯年,江西鉛山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

這布政司裡,費堯年雖說是二把手,但在省城官場上卻要排到第四位,還要在巡撫,巡按之後。

費堯年資歷很老,是首輔申時行的同年,而且乃鉛山費家的子弟,他的祖先就是二十歲狀元及第,三度入閣,最後擔任首輔的費宏。

費堯年在這個位子上,雖說大事他做不了主,但也還是在熬資歷。

這一日福建巡按稱病還鄉,他去送了送。

出城後到回到驛站休息了一陣。從省城的三山驛到浦城的小山驛,一共是一千多里路,他眼下位高權輕,因此官場上很多迎來送往的事就由他來擔任。

雖說這樣迎來送往的事對於他一名右布政使而言是一件很丟份的事,而且費堯年也沉得住氣,平日對此安之若素。

迎來送往怎麼說也是一樁人情,這些官員離任後無論如何,將來總有東山再起的時候,若是有人想起自己,那麼位子上就可以動一動了。

費堯年休息了一陣,喝了一碗茶,尋思着差不多功夫,就可以直接回衙了,算着左布政使宋應昌這時候也應該回衙了,所謂王不見王,能不見還是不見的好。

費堯年正要啓程,這時三山驛驛丞前來稟告道:“啓稟蕃臺,前面驛站有消息,前禮部左侍郎林三元明日就要回鄉。”

“林三元,就是那三元及第的林宗海?”費堯年當即可是吃了一驚。

驛丞滿臉堆笑地道:“除了他咱們大明難道還有第二個姓林的三元嗎?他這一次從浦城乘船回府了,這可是一件大事啊。”

費堯年聞言點了點頭,他怎麼不知道林延潮雖是辭官致仕,但從旨意上來看聖眷猶在,他的老師申時行也是在朝首輔,大權在握。

wωw •ttκǎ n •¢o

朝廷隨時可以將他啓用,一道旨意即可回京官復原職,甚至入閣拜相。

如此人物回京,不說地方如何了,自己身爲地方官員首先不可怠慢,禮數是一定要周全的,萬一在哪裡不注意的得罪了人家,對方給自己隨便使個絆子,將來仕途就沒有希望了。

費堯年心底雖這麼想,面上卻不動聲色地問道:“此事本院當然知道。這一次林部堂可是衣錦還鄉啊,現在咱們在籍官員中數他官位最高吧?”

驛丞笑着道:“藩臺大人高明啊,正是如此啊,之前陳文峰公雖官至兵部尚書,但因張江陵牽連官位被革,病故於路途中,還有濂浦林家的老尚書前年也是病故,所以現在我省城在籍致仕官員裡屬林部堂官位最高。”

費堯年點了點頭道:“原來如此,如此我等上更不可待慢了。人家明日就到,雖說是匆忙之間,但你也要湊備起來,先派人到前面迎一迎,看看林部堂明日什麼時辰到省城,他有什麼話要叮囑的?無論他提什麼,你不必稟我,務必先準備周全了,本院則去稟告宋藩臺。”

驛丞當即稱是。

費堯年立即出了驛站坐上轎子後,隨員問道:“老爺是回衙嗎?”

費堯年道:“不,立即去三元坊。”

“三元坊?那可是禮部左侍郎林部堂的家宅。”這下人知道年節將近,地方官員理應到在籍大臣的家中問候一二。

但也是分等級,如巡撫,布政使他們都是派官員代自己問候,但是如知府知縣卻是必須親自登門的。

上一次林延潮升任京堂時,費堯年就派了自己去。但這一次爲何要親自前往,此人不由心底存疑。

費堯年道:“林部堂回鄉了,咱們先去他家中拜會一二。”

下人聞言吃了一驚,當即道:“是,老爺。”

當即費堯年即坐轎子前往。

而隨着費堯年這麼一去,林延潮回鄉的消息,已是在省城散播開來。

九百三十五章 可使爲宰相一千一十章 乾貨過關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一千一十七章 三道策問一千九十六章 實踐出真知一千兩百九十八章 亂子九百四十五章 穩操勝券四百九十一章 欺世盜名一千一百章 出山七百五十九章 你們這是在逼朕(二合一)第兩百九十章 貢院第四百二十四章 委以重任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重新廷推九百二十七章 學以致用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局面第三百零一章 林世璧發飆第三百五十三章 真千里駒七百七十四章 情誼一千三百六十章 石星的彈劾第八十六章 俞龍戚虎八百一十六章 民情五百九十四章 門生第兩百三十章 只是我不願意(第二更)第四百三十七章 這就是帝王師啊九百九十一章 莫愁前路無知己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八百六十八章 響馬的用處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七百五十章 罪在朕躬第二十八章 民意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六百五十二章 愛屋及烏四百七十二章 京察九百二十章 又見聖旨八百七十九章 怒懟(二合一)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是我九百零一章 名宦祠第一百五十五章 首題五經題(二更)第四百四十三章 應變九百九十一章 莫愁前路無知己五百三十二章 評價第兩百二十四章 鹿鳴宴一千兩百八十五章 李如鬆一千兩百六十章 雜學九百五十一章 打劫一千一百二十章 水至清則無魚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第一百二十九章 案首的風光(一更)第四百零六章 天子賜服八百三十八章 通判之爭第八十五章 措手不及七百零二章 指鹿爲馬(第一更)第五十六章 其實我想認真做題的(第二更)第三百七十一章 有小人啊第一百七十章 衣錦還鄉第一百二十六章 好文章啊(一更)五百四十六章 御膳第兩百四十四章 何心隱(一更)六百二十九章 拜師第一百七十九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一更)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第四百二十八章 會揖四百七十八章 足以心安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安插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八百五十三章 寒門弟子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催促五百八十一章 論破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謀劃已久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高深莫測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選擇九百零一章 名宦祠四百七十七章 此子莫非奇才一千一百零一章 東窗事發第八十一章 公門之中好修行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開海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七百七十六章 屈就第一百七十八章 地瓜啊一千七十四章 平步青雲九百章 潞王的悲催九百九十三章 再度佈局(謝oceanhiker盟主)第三百七十六章 相府第四百二十八章 會揖八百二十六章 誰爲誰綱四百五十三章 給足面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同窗之間第四百一十二章 張四維九百一十八章 懟河督一千兩百一十五章 條陳一千九十九章 年末第二十七章 入理不如入情第兩百四十六章 初衷七百三十四章 軟硬兼施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真香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師徒二人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