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林府

林延潮一行離開洪塘,大轎向東而行。

省城當地官員準備得十分齊全,沿途道路用水灑過以清塵,每間隔裡許,就準好了茶竈廬亭,隨時有熱茶點心給林延潮及家人隨從奉上,若是路上疲了還可以在亭裡歇息。

不過林延潮來前與家人在船上已提前用過飯食,又是歸心似箭沒有在半途停留片刻。

儘管地方官員這份心意沒有領,但八人擡的大轎,沿途的鼓吹鳴鑼還是必不可少的,除開護衛的官兵以及林延潮家人隨從,僅是福州知府,侯官知縣一干官吏隨從就有好幾百人,一路浩浩蕩蕩隨行,排場極大。

到了洪山橋前,林延潮看到此橋,一股親切之意油然而生。

洪山橋是從洪塘至省城必經之道,橋下石樑橋上木面,因爲閩水極湍急,屢毀屢建,如今的橋在萬曆六年時,福建巡撫龐尚鵬重建的。

橋還未建時,百姓以竹排渡河。

洪塘有首民謠,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娘子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洪塘?

行在橋上,林延潮念起此詞,總是想到年少時離家求學,與淺淺分別的一幕。此詞據說乃唐時福建觀察使常袞所作,當時閩地尚未開化,他將民謠編著成詩文,後此詞因膾炙人口,而流傳四方。

林延潮從橋上朝江下望去,但見有一寺四面環水,孤懸於江面上。

此寺名曰金山寺,這並非白蛇傳裡的金山寺,就建於江中,大小隻是普通人家的院子規模。因爲四面環水,十分清淨,故而古時不少洪塘的讀書人都到此寺裡借地讀書。

前兵部尚書張經,還有翁正春及林延潮當年都在此寺面壁苦讀一段日子。

閩水滔滔,流經這古寺老橋,見證了無數人物,曾有書雲,洪塘前朝人物之盛爲吾閩之冠而最彪炳者。

一行人到橋頭,路口都有官兵清道把守,但見旌旗招展,人馬足足用了小半個時辰方纔過橋。

林延潮一路看着景物,一路與林用分說,途徑西禪古寺,祭酒嶺,鳳凰池,沿途林延潮見當地不少田畝種着番薯,甚至還有百姓挑擔販賣,當即點點頭。

看來大伯這些年沒有白乾,而自己也算爲家鄉百姓作了一些事情。隨着年紀漸長,心底也就這麼多牽掛了。

林延潮歸心似箭,從京師至省城幾千裡都行來了,但從洪塘至省城這十幾里路還是嫌走得太慢了。

直到遙望到西門城樓,但見轎子速度反而放慢了,林延潮有些奇怪,卻見福州知府江鐸下轎步行來到林延潮轎旁恭敬地道:“啓稟部堂大人,撫臺大人以及各級藩臬官員都在前面的接官亭恭迎部堂大人大駕。”

林延潮聞知福建巡撫,布政司,按察司各級官員離城親迎時,往日時必會高興,但今日則不然。但是自己必須得迎一下,否則就太失了禮數。

林延潮撫着短鬚片刻方道:“也好。”

林延潮在轎中整理好衣袍冠帶,這時前方鑼鼓齊鳴,爆竹聲震耳欲聾。

林延潮閉目坐在轎中不爲所動,轎子又行了好一陣,在旁的陳濟川呼道:“停轎。”

前後呼和聲音連綿不絕,隨着轎子前傾,林延潮不需人動手,自己掀簾而出,旁顧左右但見四面已是人山人海。

左右把守的不是普通的士卒,而都是撫院的機兵,各個身着明晃晃的鎧甲,可謂鮮衣怒馬。

而道左接官亭的牌坊下垂手候立十幾名官員,大多着着緋袍。

這時左右官兵持手炮鳴響。

砰!砰!砰!

隨即鑼鼓之聲再度響起,令人震耳欲聾。

林延潮頭戴儒巾,身着襴衫,看上去不過是普通的讀書人而已。說是衣錦還鄉,但林延潮到穿得極簡單。

林延潮走了數步,然後站定向遠處百姓一揖,然後提起下襬來到接官亭的牌坊前。

這時垂手恭立的衆官員們一併行躬身行禮道:“恭迎部堂大人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林延潮看到居中一位昂首捧肚的中年官員,肯定就是一省之封疆大吏,以僉都御史巡撫福建的趙參魯。

趙參魯是寧波人,閩地的地方官很多都是浙籍。

“勞動撫臺出城相迎,實在是林某的罪過了。”林延潮淡淡地笑着道。

趙參魯是一高官官,平日起居八座,威勢並比尋常,在地方里就如同土皇帝一般。林延潮官位雖比他高,但年紀卻比他輕。

趙參魯也是拿捏着分寸道:“部堂大人,本官是代表家鄉父老而來,否則就是本官的罪過了。其實昨日得知部堂大人榮歸故里的消息,這省城的百姓都是自發而來,本院可沒有半分強求。”

林延潮聽了趙參魯的話放眼看去,確實在接官亭後簇擁着無數官紳百姓,翹首看着這裡。

這一刻林延潮唯有嘆道:“林某謝過家鄉父老了。”

然後又向趙參魯道:“也謝過了撫臺了。”

趙參魯笑着道:“部堂大人哪裡的話,這是本院的榮幸纔是。部堂大人還未回鄉時,本院即接到金庭年兄的來信,但驛路上一直沒有消息,直到昨日方知部堂大人行蹤,倉促之下還是有疏漏的地方,還請部堂大人海涵。”

趙參魯與吏部尚書朱賡都是隆慶五年進士,而且還是同鄉兼同年,他這話裡暗指二人關係非常密切。

聽對方這麼說,林延潮笑了笑道:“真是有勞大宗伯牽掛了,林某在翰院,禮部時多蒙大宗伯照拂,林某是以師長事之,而今日見了撫臺理應稱一聲世伯纔是。”

趙參魯聽林延潮這句話,當即在下屬面前顏面有光道:“萬萬不敢當此稱。”

趙參魯身旁一名緋袍官員出面與林延潮見禮道:“福建承宣左布政使宋應昌見過部堂大人。”

林延潮見過對方,但見對方方面長髯,一見就令人想起了傳奇中虯髯客的形象。

林延潮道:“不敢當,林某早聽聞過宋方伯的威名,久仰久仰。”

宋應昌是浙江仁和人,宋應昌不太會說場面話,簡單幾句即退至一旁。

宋應昌身旁一名與他年紀相仿的官員拱手道:“福建承宣右布政使費堯年見過部堂大人。”

“不敢當,費方伯乃名門之後,林某是久仰多年。”

費堯年笑着道:“費某心底對部堂纔是久仰,大人以原官致仕,馳驛還鄉,這真是曠古聖恩,實在可慶可喜可賀啊。”

林延潮笑道:“這都是皇恩浩蕩,林某實在是慚愧。”

衆官員們聞言都是笑了起來。

費堯年後,一名年紀比二人略長的緋袍官員向林延潮作禮道:“福建提刑按察使陸萬垓見過部堂大人。”

林延潮笑道:“原來陸臬臺,久仰久仰。”

陸萬垓也是浙籍官員,除開剛調走的福建巡按,福建最高地方官員裡四人有三人是浙籍,這還不算福州知府江鐸。

陸萬垓又說了一番恭維話,然後布政司參政,參議,按察司副使,僉事一一上前見禮。

其中一位是福建督學耿定力,此人是耿定向的三弟,是與其兄齊名的大儒,並稱爲二耿。

看着耿定力,林延潮想起了當年的福建督學胡定,二十年前對方到社學觀風時也是如此排場吧。

當即衆官員到了接官亭內入坐。

卻說接官亭一般設距離治所十里的地方。

只是若設得遠了,地方官員迎接不便,若設了近了,卻對原來官員有些不恭,因此依秦制十里一長亭剛好。

而這省城的接官亭乃雙層八角亭,遠遠看去像是一位官員頭頂上烏紗帽,而亭左右綠樹依依,蔭避一旁,頗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意思。這接官亭看來平平無奇,但其佈置着實處處帶着深意。

亭旁還立着一座石碑講述的是當年福州隆慶年間哪位太守重修亭子的事。

衆人坐定後,林延潮心想如此接待自己何時才能回家,於是開門見山道:“林某下渡以後,經過官道至城裡見百姓多有栽種番薯,不知此物在閩地百姓評價得如何?”

趙參魯笑着道:“這番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在民間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之說。本官還聽說此物是部堂大人當年從海外引進,並大力在閩地推廣種植的,這幾年還推及到北直屬,山西,陝西,山東各省,本院以爲此功堪比神農。”

林延潮微微笑了笑,他也知道趙參魯這話有不實的地方,奉承居多。

林延潮笑道:“這番薯最大之利,某竊以爲還在備荒上,但某在京師聽聞幾位部堂與元輔談論公事時,曾言說閩地今年收成還算不錯,贊成閩地官員政績卓著,看來這番薯是用不上了。”

聽了林延潮的話亭內衆官員們都是笑了。

趙參魯笑着對一旁的布政使宋應昌,費堯年道:“我閩地地方偏遠,離京有萬里之遙,但承蒙元輔與諸位大臣惦記在心,着實是我們地方官員之福啊。”

宋應昌點了點頭,而費堯年則朝北方拱手道:“撫臺所言極是,元輔日理萬機,主理樞政,心底仍是牽掛萬方,今日閩地能風調雨順,政脩民理,都是上託聖上洪福,元輔垂青。”

衆官員們當即稱是。

林延潮笑着道:“唐太宗有言,爲政之要,唯得在人,閩地風調雨順,也有諸位大人功勞在其中,朝廷自會看在眼底。”

衆人也是道:“這都是仰仗部堂大人在聖上,元輔面前美言。”

其實說來慚愧,林延潮根本沒說什麼。明朝的地方政治沒有說要發展經濟,都是以清靜無事爲要,一句話不要擾民,若是在朝官員們若是屢次聽到這個地方名字,一般都沒什麼好事。

但林延潮即是這麼說了,誰會計較,難道還有人拿這話去申時行那對質不成,這也是花花轎子擡人的道理。

當即衆官員們開了話匣子言之滔滔不絕,而林延潮見天色將晚,如此大家奉承來奉承去還不知要多久下去。

林延潮當即道:“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於國,國之本在於家,家之本在於身’,林某自讀書受業以來,以修齊治平四字礪學。辭官之前,於朝堂上報答君恩,辭官之後,已是放下國事,只是祖籍閩地的一名普通百姓而已,千里還鄉心中惦記的也唯有家人。”

“部堂大人所言極是。”衆官員們一併言道。

林延潮道:“林某少失怙恃,乃祖父養大,而今祖父年事已高,回鄉後又鄉人有言臥病在牀,故而聞訊以來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恨不能生了雙翼飛回家中,而今到了城下蒙撫臺及諸位大人出迎,實不勝榮幸。但林某此刻唯有……”

說到這裡,林延潮有些哽咽。

聽了林延潮的話衆官員們都是表示恍然,心想原來如此。

趙參魯道:“部堂大人未三十而身居高位,多少士人羨慕這份功業,但以本院看來部堂大人此孝心纔是我等士人當學之。”

宋應昌也是點點頭道:“誰道忠孝兩難全,爲官當如部堂大人也。此情我等可以理解。”

費堯年昨日方去過林延潮家裡,當即笑着道:“部堂大人還請寬心就是。”

“多謝諸位大人了。”林延潮當即起身作別。

衆官員也是起身相送。

林延潮走出接官亭,雖不過片刻功夫,但百姓沒有散去。林延潮對着四周人羣是一揖到地,然後停頓了許久,見這一幕衆官員們不由動容。

上轎後林延潮眼見天已是一點一點的暗了下來,明月也掛在了天邊,此刻上羣鳥振翅疾飛也是到了歸巢的時候。

見了這一幕,林延潮不由心想,倦鳥方知歸巢,而闊別家鄉多年的遊子也是要到了回家的時候。

天色已晚,隨從們都是舉起了火燎,趙參魯等官員也是上轎回衙,望之是浩浩蕩蕩。

但見轎子當即城後,原本已十分熱鬧的西門大街左右站滿了百姓,林延潮坐在轎中,朝着百姓們微微招手。他這一刻他回鄉的消息,加上趙參魯有意宣揚,已是如生了翅膀般傳遍了省城,百姓們是奔走相告。

不少鋪面都是張燈結綵,甚至在林延潮轎子經過時,百姓們在小樓的窗邊用竹竿挑起爆竹高高放起。

嗶哩啪啦!

孩童們捂着耳朵躲避,場面可謂熱鬧至極。

省城的街道,隨轎子的隊伍經過可謂火光通明,林延潮隨目看去,但見官兵盡力維持着秩序,百姓們翹首張望,爲人父者將兒女高高託舉着,或者墊着腳尖朝這裡看來,並招手歡呼,就算自己當年中解元時也是不如今日的風光。

林用已是坐到了林淺淺的轎子中,初時對省城處處挑剔,拿之與京城相較,城牆矮了,城門不夠寬闊,就是省城裡的房子也是建得歪歪扭扭的,比起京師而言透着一股小家子氣。

但林用隨即父親入城的一幕,也是瞠目結舌。他並沒有想到自己的父親,在鄉人眼底是這樣一個地位。

林用心底有些不能明白於是問起了林淺淺。

而林淺淺笑了笑,卻沒有回答。她坐在轎裡,甚是欣慰,夫君有今日的風光,是她從未想過的,當初她只想林延潮能中過秀才,成爲她的公公一樣的讀書人足矣。

但是林延潮有了今日,她也從未想過站到臺前分一些。她只喜歡安安靜靜站在後面,看着夫君,照顧好她們的孩兒就好了。從嫁給林延潮的那一天起,她就已經認定,她嫁得是林延潮這個人,而不是他解元,會元和狀元,甚至今日的禮部侍郎。所以她才經得起失落,也能經得起富貴,如此相依相持過了這麼多年。

現在面對眼前的喧鬧,晚風吹來,林淺淺帶着幸福而又平淡的笑容。

林府位於城東的登瀛坊,現在早已改名爲三元坊。

坊巷中三座石坊豎立在那,嚮往來之人誇耀着牌坊主人家的榮耀。

林延潮下轎後,仰起頭看着三元牌坊,這一刻到了家門口前,他正要邁步,反而卻是生起了遲疑,躊躇不定。

林延潮的心情從未有如此的複雜,‘近鄉情而怯,不敢問來人’這句詩,他此刻反覆咀嚼在心中,倍加覺得貼切。

林延潮定了定神理清了情緒後,方纔從展明手裡接過火把,親自舉來高照前路,沿着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路走向家中。與方纔長街的繁華相較,不知爲何到了這裡卻是雞犬無聲,唯有穿過坊巷的小河發出一些流淌聲來。

林淺淺,林用也都是下了轎子跟着林延潮身後。

朝着自己的家,林延潮每走一步路,各種思緒就不由自主的飄到眼前。

一直到了家門前,林延潮看着朱漆的大門,左右高掛的燈籠,以及門前高掛寫着林府二字的匾額。

到了此時此刻,林延潮再也忍不住,跪在家門臺階前石磚的上對着大門叩了三個頭。

身旁的林淺淺已是泣不成聲。

而陳濟川,展明一起上前攙扶起林延潮,林延潮舉袖抹去眼角淚水,示意自己無妨,然後讓展明上前叩門。

而就在這時候,但見府門一開。

一千九十三章 浙黨(第一更)第二十六章 對薄公堂九百五十二章 林延潮設宴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第二十章 蜆子湯第兩百四十九章 錦衣衛第五十三章 朔望課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是我一千一百六十章 存問大臣七百零五章 託付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課(一更)七百六十九章 同學情誼五百一十五章 一個小目標第二十八章 民意五百一十九 來客七百五十二章 既往不咎第一百六十章 大辦酒席(一更)第七十三章 講會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敲竹槓第兩百六十章 自問第三百八十二章 給機會七百三十八章 破局四百七十五章 決心第四百零一章 入直第一天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敲竹槓五百五十九章 客官真乃神人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東事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義利第四百四十二章 郊祭六百七十九章 張居正的託付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俘虜九百二十三章 榮升知府六百五十五章 廷議一千兩百八十一章 偷看五百七十五章 升遷侍講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回府第三百一十章 心態六百八十二章 以威福還主上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第四十二章 先生是案首第一百五十六章 考完糊名(一更)九百八十二章 千字文第一百八十九章 名列一等(一更)第一百二十二章 我來一試八百零六章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八百二十九章 你敢陷害我第三百九十章 屏風書名一千九十四章 新任尚書的手段(第二更)一千一百八十章 教書匠一千一百零四章 雨勢八百一十章 林延潮審案七百一十八章 不作就不會死(兩更合一更)五百五十四章 耍賴八百九十三章 當殺八百五十九章 要錢一千八十四章 密議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變局七百六十四章 佈局之人第三百四十七章 教誨第三百九十八章 爲官之道第三百八十章 幫朋友一把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解鈴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盛世與危機第四百二十八章 會揖第四十二章 先生是案首四百九十一章 欺世盜名七百八十五章 關照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第一百八十八章 做事很有分寸九百五十五章 突擊檢查九百三十一章 坐而論道一千七十五章 賀客八百五十二章 苦心人天不負五百零八章 相爺這唱得是哪一齣第四百三十三章 師恩如山第兩百一十九章 老師和同窗(一更)第兩百六十章 自問第三百一十八章 張居正是地域黑八百九十八章 銀子去哪兒了?一千九十七章 反目第一百八十章 賜字五百八十一章 論破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五百五十一章 侍君之心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申時行的謀劃第二十三章 南方的豬五百三十九章 建言第八十章 大伯求官(第二更)第兩百零九章 交卷六百九十三章 爲難第三百二十六章 內聖外王六百六十七章 衆人來助第三百四十二章 不會是閹黨吧第三百六十二章 度君子之腹第八十二章 岳丈來了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辭官歸裡第三百一十七章 萬曆皇帝六百三十七章 家有賢妻九百七十八章 京中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