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軍隊修鐵路

這時候鐵路已經鋪到了北海和雙河城的中間,北海到雙河城有一千四百多裡,四個多月鋪了近七百里,這樣的速度已經算是很不錯了,但不管是皇帝還是軍方都很不滿意。茅元儀沒有辦法,只能催促移民指導局快些遷移移民,催促雙河城的鋼鐵廠快些造出鐵軌,催促鐵道部加速培訓人才,爭取能夠多線開工,把鐵路建好。

現在從北海到鄂木斯克的鐵路線都已經勘探得差不多了,但是建造能力遠遠不夠。茅元儀曾經向皇帝請求,可否先鋪單軌鐵路,被朱由校拒絕了。這條鐵路對於大明的重要性,如何估計都不爲過,他可不想幾年或者幾十年後又單軌改雙軌,所以他要求,主幹線必須是雙軌,只有支線可以是單軌。

其實雙軌鐵路的鋪設成本並不會是單軌的兩倍,但現在限制鐵路鋪設的是熟練的工人。基本的勞動力隨着移民的大規模進行,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缺口。但熟練的工人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就培養出來的,而且即使是開辦學校也是枉然,必須在工地上培養,所以茅元儀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後面會越來越快上,叮囑鐵軌的建設必須要超前,好迎接後面的多頭施工,讓建造速度有一個大的增長。

曹文詔現在手中有五個師,化龍城有一個多師,鄂木斯克有一個師,鄂畢城有一個師。他覺得現在三個師就已經足夠控制已經佔領的地盤了,畢竟羅剎人都是小部隊,而且已經被明軍趕離鄂木斯克很遠了。所以他向總參謀部報告,要求派遣軍隊加入到修路的隊伍中。

盧象升不敢作主,但覺得這是個好辦法,便稟告了皇帝。朱由校聽到後,心裡暗罵自己傻。他彷彿記得原來歷史上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便是主要由軍隊修建的,軍隊比之一般的民工,身體素質會更好,協作能力會更強,再加上嚴格的紀律,使得他們的執行力會遠遠超過普通的工人,自己怎麼就沒想到呢?

他與盧象升仔細分析後,便給曹文詔下令,要求他抽調出兩個師的兵力加入到修鐵路的隊伍中,只是注意要定期進行輪換,修一段時間鐵路後要進行巡邏,以免士兵最後真的變成的工人。

曹文詔接到聖旨後,便召集了將領們開會,商量如何讓士兵去修鐵路,而又不能影響士兵的戰鬥力。將領們早就明白了鐵路對於軍隊的重要性,現在明軍空有大量的軍隊在這裡,卻受到交通的限制,無法進行長途的奔襲,心裡急得厲害。現在要士兵去修鐵路,大家都是擁護的。

雖然各師都派遣了小分隊在各處探險,但終究不可能出動太多人,因爲這樣就和全軍出動沒有了區別。即使雙河城和河陽都已經豐收了一季,但糧食還是有一部分需要從國內運過來,而武器彈藥更不用說,移民所需要的農具衣被也是一樣。火車只能到達北海西邊五百里的地方,其它的路程全部要靠牲畜來運。習慣了火車的運力,再看牛馬那少之又少的運載量,慢得象蝸牛一樣的速度,以及在路上的嚴重消耗,心裡別提有多窩火了。

而且士兵長期沒有行動,必然會影響士氣,而且容易發生矛盾。有些事忙着,消耗他們的精力,同時又可以讓鐵路早日修成,當然不會有人反對。曹文詔要求各師把士兵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進行正常的巡邏,探險,一部分去當鐵路工人,三個月一輪換。

沒有出擊任務的士兵們每天操練後,根本就無事可做,現在長官要讓他們去修鐵路,並且修鐵路除了原來的餉銀照發外,每天還有五十文的補償。看起來是不多,但一個月也有三元,現在三元在內地可是能買三石米喲。

軍隊到底不比移民中招的工人,平時文化教育的作用在這時便體現了出來,鐵道部的監工只是說了一遍,士兵們便領會了工作時的要領,在工地上幹了一天後,大多數人已經超過了幹了快一個月的移民了。

鐵道部的吏員們嘖嘖稱奇,而明軍的軍官則一臉不屑地道:“每天都要學習認字讀書,他們可不是小學堂的學生,這些事有什麼聽不懂的。”

近兩萬近衛軍士兵加入到修建鐵路的隊伍中,使得鐵路的建設速度大大加快。而茅元儀在大喜之餘,便催促兵器局加大鋼鐵廠的建設,在河陽城和鄂畢城附近又修建了兩個鋼鐵廠,當然,鋼鐵廠至少要一年後才能使用,到那時,鐵路也應該修到了鄂畢,正好就近用在後面的鐵路建設中。而鐵道部的線路勘測人員,已經超過了鄂木斯克,開始繼續向西邊進行勘測。

而兵器局甚至派遣了勘探員,跟着明軍的小分隊深入到其它的地方,重點是勘探鐵礦和煤礦。在鐵路的修建中這兩種礦石實在太過重要,而從國內運來鐵軌再鋪設,隨着路線的拉長,成本越來越高,實在是划不來。

而鐵路的修建對於移民工作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現有的北方移民點都是分佈在鐵路沿線一百里以內,移民指導局的官員都只選氣候較好,平地較多,水資源豐富的地方當成移民點,其它稍微有點瑕疵的地方根本看都不看。現在不是人多地少,而是人少地多,那麼一些不容易開墾的地方當然就不會移民過去。

而移民指導局的宣傳裡又加上一條:所有移民點都在鐵路沿線,最多騎馬一個時辰之內便可以到達鐵路上,每個移民點都有一個專門的車站。這一點對於那些居住在山中的人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現在已經有些人不用朝廷強制移民,就先去官府申請要移民到鐵路線上去了。當然,那些不願意移民的,只要官府認爲你符合移民條件,依舊會一繩子綁了扔上車,送你遠遠地離開家鄉。

第一百三十八章 算舊賬的來了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講話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安堡之戰第七十四章 安南(九)第一百八十八章 用紅薯餵豬第兩百五十一章 武裝到牙齒的僱傭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呂宋的反華運動第五十九章陝西巡撫第一百五十一章 不枉穿越一場第九十六章海灣之戰第三百四十章 田間話桑麻第一百二十章 安定宮內第四十六章 蘇州抗稅(二)第四十章遼南有變第九十五章打下鹿兒島第一百二十四章 無條件投降第三百三十三章 窮得有道理第三十三章東林分裂跡象第十章 減租行動在繼續第一百一十一章懼內的德川秀忠第三十一章東林再驅方從哲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極的擔憂第七十六章臺灣第八章火器改革第兩百六十六章 牧羊行動之漠南蒙古第三百五十四章 使團歸來第四十一章 攻新都第五十八章 火柴造出來了第三百三十章 天倫之樂第二十四 說禮第四十二章劉興祚第九十九章上下同欲者勝第三百二十九章 哈薩克汗國屈服第一百四十六章 華人哭不如外族哭第十章備忘與進展第二十七章 講武堂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結局(上)第一百零四章 糧食方面的新問題第五章體育鍛煉第三百三十八章 修橋第三百六十二章 歐洲方略第一百六十七章 鎮東和撫東第三百一十二章 孫撫民的失敗第兩百八十七章 緬甸歸順第四十六章 馮夢龍第兩百一十五章 大明路橋與水運第七十五章 安南(十)第一百四十四章 農業合作社第一百四十九章 黑峪第八十七章六科教授朱由校的日常第兩百一十章 收復河套(十五)第一百六十七章 鎮東和撫東第一百零一章 畢業典禮第三百一十一章 卡斯銳利亞第兩百六十六章 牧羊行動之漠南蒙古第兩百八十九章 打開交流之門第兩百三十三章 太子上學(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算舊賬的來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皇太極之死第六十五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三)第九十章初戰薩摩藩第一百一十八章 東林人不得報考大學堂第兩百二十九章 太子上學(二)第八十三章初戰平戶第三章 魯欽的進擊第五十三章戴春風的春風第一百五十四章 教育法第六十章 秦軍第兩百三十二章 太子上學(五)第十五章 鐵路與立法第一百五十五章 向五鬼宣戰第兩百九十二章 金礦拍賣第十三章 寶珠的禮物第八十八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二)第二十章 火車火車第六十二章兵器的進化第三百零二章 溫泉城第兩百三十九章 遠交第六章科學實驗第十六章礦稅之議第六章 對廣寧失守的處理結果第兩百二十一章 私有財產保護法(中)第兩百七十二章 西北局勢第一百章兵器局裡論氣壓第三章 魯欽的進擊第三百零八章 全軍動員第五十一章 專利第一案(一)第一百零七章 身體髮膚論第十七章 游擊戰第三十二章 研究院的學生們(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查稅(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再戰託木斯克第十九章 皇后病重第七十九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兩百四十二章 林丹汗的決定第九十一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五)第一百三十八章 算舊賬的來了第九十三章 大難來時各自飛第兩百零三章 收復河套(八)第五十二章盧象升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