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射向程朱理學的第一炮

朱由校不由大感奇怪,葉向高的反應似乎有些不對呀,竟然是一幅反對奇技淫巧說的樣子。其實這是他不大理解這時代的知識分子。其實他們中有很多人已經開始睜眼看世界了,葉向高就是其中之一。他們自己也認識到了儒家文化本身的問題,深知如果不改革就會導致一些嚴重的後果,但改革可以,全盤打倒儒家是不可能接受的,因爲儒家就是他們的根,修剪枝葉可以,挖根是不可忍受的。所以朱由校話語中透露出對孔子學說的觀點的不贊同,就等於是觸犯了他的逆鱗,他纔會反應如此激烈。

而當朱由校說要以孔子的誕生年代定爲新曆法的元年時,他纔會如此激動,以致於失態了。

既然葉向高都已經明確表態應該將奇技淫巧之說全盤打倒,那朱由校自然明白他是支持自己對儒家的改革的。而至於如何解決象奇技淫巧之類的問題,自然是全盤交給他們爲好。

他笑笑道:“關於如何進行儒家改革的事,就交給葉師了,朕對儒家之說的熟悉程度顯然是遠遠不能與衆位卿家相比的。朕只是提幾個需要修改的地方,一是奇技淫巧的問題,二是愚孝的問題,三是避諱的問題,四是君子不言利的問題,這幾個方面,是朕覺得有礙於儒家思想趨向於完美的地方,我們要打造新儒家,吸取其它各學派有益的部分。比如奇技淫巧的問題,就可以和墨家的思想結合起來,反正現在墨家也沒有了,我們把他們的一些想法加到儒家裡面去,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方從哲心想,你倒是想得簡單,這項工程可不是動動嘴皮就能解決的,必須查閱大量的資料,在對孔子言論的各種解釋中選擇符合心意的,去掉不合心意的,這可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奏效的。

果然,葉向高說道:“陛下,此非一日之功,老臣要借翰林院的學士一起參與才行。另外,陛下是傾向是儒家的哪一派別,老臣纔好確立重點。”

朱由校想了想道:“首先,以前的流派朕傾向於荀子的性惡論,現在的心學朕覺得很不錯,程朱理學最好是全盤不要。”

葉向高目瞪口呆道:“陛下,臣等一直以來都是學的程朱理學,這要讓老臣將程朱理學全盤放棄,實在是沒有辦法下手呀。”

徐光啓插話道:“程朱理學也只是對於聖人言論的一種解釋,我們取別人的解釋或者自己重新解釋,將程朱理學中陛下認爲不適宜的改掉,這樣是不是就可以了。”

朱由校道:“是呀,朕也是這個意思。對了,說到這裡,對於寡婦再嫁和裹腳的事,一定要極力反對。貞潔牌坊也要注意,只能褒獎年齡大的,少年守寡的不再予以褒獎。”

方從哲面帶難色道:“陛下,貞潔牌坊之事,我朝一直以來都是大力提倡,這對於教化萬民還是有作用的。而寡婦再嫁和裹腳這兩項,只怕要在律令中規定才行。”

朱由校點頭:“是呀,這個很快就要頒佈先頒佈聖旨,然後訂立律令,嚴禁女子裹腳,提倡寡婦再嫁,且其夫家不得阻攔。至於貞潔牌坊之事,確實有人是因爲夫妻情深,所以決意守終身寡。但也有很多是因爲家庭逼迫而導致的,如果規定貞潔牌坊不再授予少年守寡之婦,則可以減少很多逼迫守寡的情況。衆卿家也都是有兒女的,如果是自己的女兒,年輕守寡不嫁,幾十年青燈古佛度日,難道自己心中會不痛嗎?”

方從哲覺得這事不應該如此說,不過此事倒是未節,在皇帝決定新的紀年方式以後,這樣小小的一點退讓在他看來並不重要。

衆人又商議了一會,分派了各自的任務後,書記官拿來紙筆,由葉向高執筆,朱由校口述,將聖旨寫好。

第二天的報紙上頒佈了新的聖旨:……女子裹腳,不利於行,有損健康。故而嚴禁女子裹腳。寡婦再嫁,有利於爲國家與民族增添人口,故而提倡寡婦再嫁。無論是夫家還是女家,均不得阻撓。貞潔牌坊不再授予三十歲之前守寡之婦女……

這道聖旨頒佈後,引起了極大反響,大量的信件都涌進了報社。據王承恩統計,九成以上的都是針對寡婦再嫁與貞潔牌坊的。而且意思都出奇的一致,認爲寡婦再嫁會帶壞社會風氣,朝廷應該鼓勵守寡,以全其貞潔。

至於裹腳一事,倒是沒有什麼人有反對意見,反而有人認爲嚴禁得好。因爲此時裹腳現象並不嚴重,即便有裹腳的,也不過是在一些富貴人家中。

朱由校又只好組織人展開反擊,列舉守寡的壞處,再嫁的好處。認爲贊同守寡的人,不願意自己的母親或者妻子在喪夫後再嫁,不過是爲了面子罷了。而因爲自己的面子就阻撓別人幸福,可謂自私到了極點。

並且指出,男子喪偶後,爲什麼不象女子一樣不再娶?自己做不到的事,卻用來要求別人,不感覺到可笑嗎?聖人所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難道你們都沒有讀過嗎?

這篇反擊文章登在報紙上後,終於引起了後世稱之爲“婦女解放運動先驅”的大論戰。朱由校交待王承恩,只要來信中沒有罵皇帝的,無論觀點如何,都選擇有代表性的原封不動地登在報紙上。

支持婦女守寡的先佔據了絕對優勢,但漸漸地,形勢開始變化,反對守寡的由原來的不到一成慢慢上升,兩個月後終於佔到了三成。

雙方引經據典,打得好不熱鬧,中間內閣曾經向朱由校提意見,認爲這樣爭論太不成體統,應該停止登載兩方的來信,卻被朱由校拒絕了。

朱由校道:“真理越辯越明,朕就喜歡這種方式。爭論是好事,可以看出天下子民的真實想法,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加以引導。而且反對守寡的人越來越多,不是正好說明了辯論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嗎?”

各咱求,謝謝支持!

第一百三十四章 孔府低頭第一百四十一章 貧窮是萬惡之源第八章 一邊倒的戰事第一百八十八章 用紅薯餵豬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村的新問題第三百五十三章 從歐洲到美洲第三百五十一章 教廷退讓第一百四十四章 呂宋的反華運動第三百三十六章 自行修路的想法第八十二章進攻前的準備兩百八十六章 東籲局勢第一百三十七章 朕要微服私訪第一百一十一章懼內的德川秀忠第兩百一十五章 大明路橋與水運第三百四十二章 還有這麼窮的地方?第六十二章 賣地的設想第二十一章 籌備報紙第一百二十七章 圍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初戰西班牙第四十六章 蘇州抗稅(二)第九十二章協從軍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幣制第二十章 大喪事第三百六十一章 不收白不收第五十七章 有關議院的設想第八十章濟州島(二)第三百三十一章 濟南第一章 翻身噬主第三百二十一章 再戰託木斯克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殺皇太極第兩百二十三章 橡膠在大明的應用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龍搶佔雲陽堡第兩百六十三章,牧羊行動前奏第五十四章 刑罰世輕世重第四十二章 射向程朱理學的第一炮第兩百八十五章 血戰東枝第七十八章海軍都督第兩百三十章 太子上學(三)第一百零九章 沒有人永遠正確第三百二十六章 票擬第三十九章遼東開發公司第七十四章 安南(九)第一百零六章 細胞學說第五十八章建奴敗績第一百五十章 意外收穫第七十一章 安南(六)第三十一章 遼東局勢第十五章 鐵路與立法第一百四十三章 直面貧窮第八章火器改革第二十八章 寶鈔司第六十八章商量對策第十二章讀書可以明理兩百八十六章 東籲局勢第三百一十二章 孫撫民的失敗第兩百七十六章 金洲和渤泥第七十四章移民小硫球第一百六十七章 鎮東和撫東第九十七幕府來援第五十八章 火柴造出來了第兩百一十六章 殷地安(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鎮東和撫東第三百四十一章 移民與分家第一百一十七章初到東江第二十章 遼事第三十五 戶部尚書第四十五章戰海州第三百零九章 北海將軍曹文詔第三百五十三章 從歐洲到美洲第三十三章 功罪一體第兩百七十章 嚴峻刑法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穩第一百六十四章 冬天之爭第兩百二十四章 倭國的勞工輸入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講話第兩百三十一章 太子上學(四)第六十三章一封信第一百二十一章 穩定軍心第三十二章 研究院的學生們(一)第十八章 再驅東林第兩百二十二章 私有財產保護法(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農業合作社第一百一十二章第三份和約第三百三十六章 自行修路的想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孔府低頭第兩百零一章 收復河套(六)第一百四十四章 農業合作社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古成功在嘗試第五十四章 刑罰世輕世重第一百一十三章 閉城大搜第二十章 遼事第兩百二十二章 私有財產保護法(下)第五十一章建奴惡毒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穩第兩百一十七章 殷地安(二)第一百零八章德川家光的決定第四十八章 日月堂第四十一章 攻新都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兩百六十七章 賊不走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