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研究院的學生們(二)

朱由校想了想道:“是朕疏忽了,研究院確實要多開一些科才行,你看這樣好不好,朕在研究院裡多加文史一科,戲劇一科。你先留在研究院,對於如何設立文史科仔細思考一下,然後給朕一個建議,朕再開文史和戲劇科,你看如何?”

張岱搖頭道:“陛下,學生功名也無,如何能知道文史科如何建立,朝中諸公,文采斐然者多矣。倒是學生祖父曾經在家中建立戲班,學生算是略懂一二。”

朱由校道:“不是說你文采出衆才能知道文史科如何建立,只是想讓你以一個熱愛文史之人的身份,看看應該如何建立文史科,你提供的只是一個方面的意見而已,朝中諸公,朕也將會問詢的。既然你也知戲劇,那就一起給個意見吧。”

張岱行禮退後。另一個三十多歲的學生上前作揖道:“陛下,學生徐弘祖覺得我們地理科的更應該外出實習,考察我國各地的山水地形,不管是在經世方面還是在軍事方面都會有作用,所以衆同窗特意推舉學生來向陛下請求。”

朱由校突然想起一個人來,那個著名的旅行家,於是問道:“你的字是什麼?”

徐弘祖很是奇怪,低頭回道:“學生表字振之。”

朱由校想,原來不是徐霞客呀。他說道:“你這個提議很有道理,地理確實更應該實習,你讓你們的司業向院長和副山長申請,自己制定好計劃,然後給朕過目一下就行了。”

徐弘祖想不到竟然如此容易就得到皇帝的批准,大喜之下深深地作了個揖道:“學生等謝過陛下的大恩,學生等一定會讓實習對朝廷有用的。”

朱由校搖搖頭道:“具體的效用倒是其次,朕希望你們實習時,能夠把你們路途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寫上一本遊記,讓大家都知道我大明河山是如何美麗,這纔是最主要的。至於軍事上我們有專門的測繪人員,找礦開礦你們也應該不擅長,當然如果能發現他們沒有發現的東西自然更好。”

這徐弘祖十五歲時,應過一回童子試,但沒有考取。他生來有奇癖,很想外出探詢名山大川的奧秘,而且想繪天下名山勝水爲通志,但因爲有年邁的母親,不忍成行。

徐母心胸豁達,通情達理,積極鼓勵徐弘祖放心遠遊。萬曆三十六年,二十二歲的徐弘祖終於正式出遊,他遊歷了浙、閩兩地,旅途中聽說京師大學堂招收地理方面的人才,他深感一人獨行有諸多不便,於是便來京師考入了地理班。

他本以爲既然是地理科,自然應該是到各處遊覽考查,不想卻是在學一些地理知識。他不淡定了,想要退學,而他去找司業時,司業聽了他的意思後,讓他來找皇帝闡述自己的意見,他抱着最後一絲希望來問詢,不想卻得到這樣好的結果。

當然,朱由校並不知道,徐弘祖就是後世有名的徐霞客,霞客是他的號而不是他的字。

最後一個是個四十多歲的落拓士子,他作揖道:“陛下,學生凌濛初本是器械科學生,但學生不懂機械製作,所以請求退學。”

朱由校依稀聽過這個名字,卻一時想不起來這個人是幹什麼的。但既然自己聽過名字,那就不能放過。他笑笑道:“既然不懂機械,當初爲何要報考器械科呢?”

凌濛初面帶愧色道:“陛下,學生十八歲充補廩膳生,然多次赴考,均未能中試,到現在還是個副貢。因見陛下開新科取士,便欲改弦易轍,因學生曾經做過印書之事,想來學習印刷之術,故而考取了器械科,不想器械科都是如何製造火銃大炮或者蒸汽機的,並沒有印刷之術,學生無能,只好申請退學。”

在凌濛初回話時,朱由校絞盡腦汁,還是沒有想起來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只好放棄。聽他說自己擅長印書,便開口道:“其實印書之事,也確實與器械科有關。器械科除了造火銃大炮,也能製造一切機械,印刷也可以用水力甚至蒸汽機做動力。你既然有志於此,不如專門負責研製印刷機械如何?”

凌濛初想了想回道:“其實學生更想要編書,當然對研製印刷機之事也有興趣,那就來研製印刷機械吧。”

他說到編書,終於讓朱由校想了起來,他就是《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作者。

他立即說道:“既然你對機械之事不大精通,正好朕要準備在研究院加開文史和戲劇兩科,不如你來文史科如何?印刷機械讓別人去研究。”

凌濛初自然求之不得,問道:“陛下,學生願意去文史科。”

朱由校大笑道:“剛纔有地理科的張岱也想進文史科,朕要他想一想文史科要如何才能建好,現在這個任務也交給你,到時一起給朕交一份提議書來。”

凌濛初激動不已,謝恩後滿心暢快地去了。

朱由校將研究院院長畢懋康找來道:“朕今日遇到幾個想要退學的研究院學生,因爲他們覺得沒有適合自己學習的東西。故而朕準備在研究院新開兩科,一門文史,一門戲劇,畢卿覺得如何?”

畢懋康想了想道:“陛下,文史科倒也罷了,這戲劇科是幹什麼的,專門用來寫雜劇的嗎?爲什麼不把戲劇也加在文史裡面呢?還有小說也可以加進來。”

朱由校一想也是呀,小說戲劇不都是文學類嗎,那加進來也不錯呀。畢懋康又說道:“陛下,研究院六科並不能包括各種人才,當日報考時說的是某一方面有特長的就可以報考,而報考後卻又限定在六科裡面,這樣自然就會有學生覺得不能學到想學的東西。而今陛下新增了兩科,日後又會有人覺得八科之中亦沒有想要學習的內容,是不是又要變成九科十科呢?”

朱由校道:“是呀,朕也是這麼想的,畢卿可有教我?”

各種求,謝謝支持!

第一百零五章 陰謀第七十章 安南(五)第二十九遷安鐵礦第兩百二十四章 倭國的勞工輸入第一百四十一章 貧窮是萬惡之源第五十五章奴酋的自卑第八十章濟州島(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國有必伸之理第六十八章商量對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冬季攻勢的失敗第五章 錦衣衛第一百七十八章 查稅(四)第一百一十六章前赴後繼地貪污第五十七章 小小粉絲第十五章 年前雜事第一百五十九章 中華多俊才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直隸平地運動第三十七章 楊三的遭遇第四十九章近衛軍的初次失利第三百五十八章 察裡津和喀山第五十二章 大明皇家銀行(二)第八十章 天啓二年的殿試第七十五章淡水和雞籠第一百五十四章 教育法第六十章 秦軍第一百零四章談判第四十二章 敗奢寅第一百六十九章 皇家科學基金會第六章 熊廷弼的第一次下臺第七十章談判(一)第二十七章 初到遼東第六十章 秦軍第三百二十一章 再戰託木斯克第一章 心臟與手足第八十一章朝鮮政變第三百四十五 強制移民第七十八章 朱氏昆仲第六十三章一封信第八十一章 想法的改變第十二章讀書可以明理第九十三章南蠻胴第一百五十二章 遠洋艦隊第七十一章再見故人(爲第一堂主“朕躬欽處軍國事”加更)第五十九章 蒸汽輪船第二十六章 京營拉練第四十章 內閣的衝突第一百八十四章 查稅(十)第八十三章 生日蛋糕第一百四十六章 華人哭不如外族哭第一百零三章朝堂議日和第四十三章怕痛不怕死的金應魁第三十六章軍銜與勳章第三百六十六章 大結局(中)第一百零八章 論孝第一百一十六章 法律的作用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幣制第九章 順天府減租第兩百六十章 林丹汗的野望第六十六章 玻璃鏡子第三百四十一章 移民與分家第四十章 內閣的衝突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講話第兩百零四章 收復河套(九)第四十九章 印刷機第兩百四十三章 對羅剎國的擔憂第一章 翻身噬主第兩百八十五章 血戰東枝第三百六十章 張宗靈的進擊第二十七章 初到遼東第兩百八十九章 打開交流之門第兩百八十二章 再下萊林第兩百零九章 收復河套(十四)第二十章遼東第一大俠第兩百零三章 收復河套(八)第兩百三十二章 太子上學(五)第一百一十四章揚州地震第三十二章 經撫之爭第十八章 情濃第七章白蓮教亂第五十四章城門洞的戰鬥第四十七章撤海州遼民第二十二章遼民安置第九十九章上下同欲者勝第十三章 傳教士(一)第六章科學實驗第一百三十五章 劍指南海第兩百七十九章 雲南備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窮得有道理第兩百六十九章 十年綱領第二十一章 紅丸案第六十六章開學演講第十四章 傳教士(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錘子和釘子第六章 熊廷弼的第一次下臺第二十一章 對袁崇煥的安排第三百二十八章 模擬第兩百零八章 收復河套(十三)第一百零一章味精第一百八十二章 查稅(八)第三百五十九章 再起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