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國有必伸之理

晦明不幹了,他說道:“陛下,這貧窮愚昧,積弱貪污都是壞的,所以可以稱之爲鬼,但宗教並不都是壞的呀,總不能滅佛吧。”

朱由校笑道:“大師不用急,朕當然不會滅佛,朕所說的宗教是指一些引誘領信徒爲害的邪教,或者是強迫別人信教的邪教。至於佛教,朕會清理那些假和尚,嚴格度牒管理制度,並且改革廟產廟田管理辦法,佛教還是有一定的用處的。”

晦明聽皇帝說佛教還是有一定的用處的,雖然心裡有些不痛快,但只要皇帝不滅佛,那就沒什麼問題,這麼一想,也就釋然了。

朱由校心裡則想着要如何消滅這五鬼。想發佈一個聖旨,然後就解決掉所有問題,那是朱由校穿越以前的想法,現在他當然知道沒那麼簡單。而這五鬼,沒有一個是好相與的,不付出大量的精力,不經過長期的時間,想要戰勝他們消滅他們,無異於癡人說夢。

這五鬼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難消滅的就是貧窮了。而朱由校現在還只想到農業合作社和工業化兩條路子。農業合作社倒是不難,但工業化問題就大了,憑朱由校的高中知識,內燃機和電動機他都知道原理呀,但他造不出來呀,退一步說,他會造也不行呀,因爲沒有他所需要的金屬呀,電力呀,汽油呀。

所以工業化是個各行業同時進步的過程,超前的原理確實有指導作用,很重要,但也就僅限於很重要,要一步步慢慢來,先把蒸汽機弄出來,然後小型化,然後造內燃機,這樣纔有可能。想到這裡,朱由校突然對外出巡查失去了興趣。應該瞭解的都已經瞭解了,現在只想要快些回京城,看着自己撒下的種子一顆顆發芽,自己還可以幫這些幼芽鬆鬆土,施施肥,捉捉蟲,讓它們忙長成參天大樹。

他對魏忠賢道:“廠臣,朕想快些回京,你按最快的路線走。”

魏忠賢驚訝地問道:“遷安鐵廠不看了嗎?”

朱由校搖搖頭:“不去了,回京師了去兵器局鐵廠看也是一樣的,朕要忙的事太多,回到京城才能安下心來。”

魏忠賢自然是大喜,他本來也不大讚同皇帝出來搞什麼微服私訪,主要是怕出事。他找來同行的東廠番子,仔細問過後回來說道:“聖上,要想快,走水路最快,從灤河直入海,再從大沽入衛河,再從漷河就可以到張家灣,經玉河再到京城。”

朱由校道:“那就這樣吧,朕急着呢。”

客氏道:“哥兒,既然出來了,急也是急不好的。魏公公,你要注意,最重要的是皇上的安全,一定要先把沿途都打探好,然後再走,多從各地官府要船,要最好最大最堅固的船。寧肯慢一點,也不能出什麼漏子。”

朱由校道:“奶媽,本來說是陪您出來玩玩散散心的,結果卻又這麼快就回去了,讓您沒有盡興呀。”

客氏笑道:“妾身一輩子沒有出過這麼遠的門,車也坐了,船也坐了,各處的風景都看了,還有什麼不盡興的。其實說起來,妾身更願意在京城不出一步,這樣哥兒也就不會在外面受苦了。”

朱由校搖了搖頭道:“外面以後我還是會來的,只是現在心裡憂慮着許多問題,總要把這些事都解決得差不多了才能松下這口氣。奶媽,下次蒸汽火車建成了,我再陪您坐火車,到時從這裡到京城,不要一天就可以到了。”

客氏笑道:“這可是幾百里路呢,妾身如果和段妃一樣騎得馬,倒是一天可到,坐車一天可到不了,不要說是火車,就是水車也不行呀。”

朱由校笑了:“那好,等建成了奶媽就知道了。不出三年,一定可以建成的。一天可就不只到這裡了,可以直達山海關了。”

客氏也笑笑不再說話,只要皇帝心情好了,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吧,就是說一天到南京,那也沒有問題。

魏忠賢派出錦衣衛打前站,很快從遷安縣城調集了幾艘船,當然用的是東廠的名義。衆人上了船,沿着灤河而下。

從遷安到盧龍,然後到灤州。這一路上,衆人看到兩岸的景象,比之延慶那一路要好一些,至少房屋沒有那麼破敗。

灤河下游是葫蘆河,在入海口,錦衣衛已經準備好了海船,放船向西,晚上來到一處海灣,船的左邊是一座島,右邊是陸地。魏忠賢說,這就是曹妃殿島。

段英聽說是曹妃殿島,就要求要去看看。反正出於安全考慮,晚上不會行船,於是魏忠賢就命令在島上住宿。

吃過晚飯後,朱由校一行去看曹妃殿。段英在塑像面前叩了幾個頭。朱由校問道:“這個是誰?”

段英道:“這個就是曹妃。相傳在唐朝時,唐太宗東征路過此島,因躲避風浪邂逅當地漁女曹嫺兒,兩情相悅。後來,這名俠骨柔情的漁女爲治療唐太宗眼疾勇闖險灘,捕捉海鰻,不幸身中蜇毒,不治而亡。唐太宗感其一片癡情,追封爲妃,並頒旨在島上建廟塑像,賜名曹妃殿。”

朱由校笑道:“她只是追封爲妃,英兒你可是正宗的皇貴妃喲。”

段英肅容道:“曹妃爲唐太宗能獻出生命,臣妾爲了皇上也是一樣的。”

朱由校擁住她道:“我知道英兒對我好。我爲了英兒也可以獻出生命。”

段英捂住他的嘴道:“皇上身系天下,不可再出如此之語。我們三姐妹能得皇上寵愛,已經覺得是上天垂憐了。只願皇上龍體安康,大明豐饒富足,天下子民能免受饑饉之苦,那妾身就心滿意足了。”

朱由校舉手道:“朕今日在曹妃像前發誓,朕必讓大明子民,都活得有尊嚴,朕必讓蠻夷之輩都灰飛煙滅,朕必讓中華之疆土,遍佈這整個地球,朕必讓這天下,永遠都是我中華的天下。願列祖列宗保佑,願中華民族的英靈保佑,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

第二卷完!

各種求,謝謝支持!

第兩百四十三章 對羅剎國的擔憂第四十七章撤海州遼民第五十九章陝西巡撫第一百二十七章 圍城第十一章 火柴第兩百七十三章 固始汗稱臣第兩百七十六章 金洲和渤泥兩百八十六章 東籲局勢第兩百九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七十五章淡水和雞籠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殺皇太極第一章 心臟與手足第一百零三章朝堂議日和第四十三章怕痛不怕死的金應魁第一百五十五章 向五鬼宣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曆法實施第兩百九十七章 與權閹的對話第四十章遼南有變第八十四章 大戰之前第一百八十二章 查稅(八)第六十章四面困遼東之蒙古第兩百零三章 收復河套(八)第兩百八十九章 打開交流之門第二十四 說禮第二十四章 秦良玉第一百四十七章 袁崇煥再次出場第一百一十二章 西苑遇刺第三百六十一章 不收白不收第兩百六十六章 牧羊行動之漠南蒙古第兩百一十六章 殷地安(一)第兩百二十七章 新年祝詞第一百三十五章 劍指南海第十八章 冶煉鋼鐵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幣制第三百零三章 甘肅鎮第七十七章 捕鯨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第兩百三十三章 太子上學(六)第三百六十三章 租界第八十六章太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寧願對你不好第三百四十八章 佔領鄂木斯克第一百四十五章 春心蕩漾魏公公第兩百一十九章 殷地安(四)第四十五章 《水滸傳》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海第七十六章臺灣第三百四十二章 還有這麼窮的地方?第七十二章談判(三)第七十一章 安南(六)第兩百三十四章 太子上學(七)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龍的決定第兩百五十六章 修鐵路的人有了第六章 對廣寧失守的處理結果第十九章 皇后病重第兩百三十四章 太子上學(七)第十四章第一個新年第一百四十二章 實地考察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帝也不能凌駕法律之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袁崇煥再次出場第七十九章 問話熊廷弼(感謝第一護法朕躬欽處軍國事支持)第四十四章 一個國家,一個領袖第十三章 大撤退第七十六章 袁崇煥出場第一百零三章朝堂議日和第三百一十章 初見哥薩克第一百九十一章 教育改革第一百四十六章 華人哭不如外族哭第一百九十七章 收復河套(二)第一百零七章奇貨可居第十三章 寶珠的禮物第三百四十七章 建設化龍城第十章 練新軍(二)第六十五章辦工廠第一百一十二章 西苑遇刺第三百五十一章 教廷退讓第九十二章協從軍第兩百九十七章 與權閹的對話第三百二十一章 再戰託木斯克第一百零五章 陰謀第七十三章 安南(八)第五十章 專利法頒佈第七章白蓮教亂第兩百五十二章 攻佔雅庫茨克第一百八十章 查稅(六)第二十四 說禮第三百四十一章 移民與分家第七章 農業合作社的資金來源第一百五十四章 教育法第一百一十六章前赴後繼地貪污第三十六章 東林應對第七十章 “八大皇商”第一百九十九章 收復河套(四)第一百零八章德川家光的決定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城第三十章 初戰(二)第五十章 機器的用途第八十一章朝鮮政變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戰第四十三章 國文院與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