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十四章 發展經濟

京察大計結束以後大明的官場可謂煥然一新,不是說從此以後大明就再也沒有一個貪官污吏,這當然是不大可能的。這次整頓大明官員最大的改變就是,他們都知道要勤政愛民了,要發展經濟了。

這不是所有官員腦子都突然開竅了,而是皇上把他們逼的,這次各地方可都做了報表,不說準不準確,至少各地大概的經濟狀況朝廷都知道了,皇上可是下了御旨了,三年以後的外察直接就察老百姓的收入,如果沒有一點增長,直接革職查辦;如果翻不到一倍,也要自動請辭;當然,如果能翻到兩倍以上,獎勵也是很恐怖的,多翻一倍就多升一級!

要說這些地方官員裡面誰最急,當屬順天府的知府了,要知道順天府可是京城所在地,別的地方還可以摻那麼一點假,差不多也就過去了,反正只要有點增長就行了。他這可是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吏部和都察院的官員就在這裡生活呢,想摻假,那真的是門都沒有。

怎麼辦呢?原來他一點都不曾關注的經濟問題他開始關注了,農民怎麼增加收入,這個他知道,《新京報》上都說過了,首輔徐光啓大人整理出一套《農政全書》,只要按上面的來,農民的收入至少可以增加兩倍,沒得說,趕緊讓下面的縣令一人買一套吧,算辦公經費裡面。

京城裡的百姓怎麼增加收入呢?這個問題就比較的頭疼了,還好《新京報》又救了他,這兩天《新京報》就報道了一則轟動性的消息,盟國葡萄牙竟然一次向大明訂購了將近一千萬兩的軍火,而且後續還將有更多訂單,爲了趕製軍火,王恭廠特意分出了一批‘勞模’讓他們自己建廠,組織人生產槍械零件,聽說利潤高的嚇人。

這幫人呢?順天府知府很快就找到了他們,而且開始主動幫他們解決問題:

沒廠房?簡單啊,所有坊正里正都給本官過來,那裡有空置的大宅院出租都給本官報上人,帶人家去挑;

人員不夠?好辦啊,招人的告示會寫不,不會寫就口述,本官讓人幫你們寫好,貼的京城到處都是,還怕招不到人嗎;

沒多久,王恭廠的外協加工廠就紛紛建成投產了,這批建成的十個加工廠都是給王恭廠生產槍管的,規模都不是很大,槍管的毛胚他們自己從王恭廠拉過來,做好以後又自己送到王恭廠去,工部也只提供機牀,每家都可以配幾臺鑽牀、幾臺車牀、幾臺拉膛線牀和一個小鍋爐。

至於機牀的具體數量則由他們自己考慮,人員也由他們自己招,感覺自己能力強,管理水平高的就多裝幾臺機牀,感覺自己能力有限的就少裝幾臺機牀,只要能生產出合格的槍管就行了,至於產量,也由他們自己把握,反正做的多就賺的多,這些可都是勞模,不信他們不拼命幹。

經過幾天試生產之後,宋應星統計了一下,一天就算是產量最少的廠子也能加工出最少一百根合格的步槍槍管,產量最高的一天差不多能加工出兩百跟合格的步槍槍管,這樣算下來,王恭廠的火槍產量最少可以提升到月產四萬把,加班加點的話,月產五萬把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利潤高的嚇人也不是假的,一根步槍槍管加工費就是二兩,一根手槍槍管的加工費也有一兩,也就是說他們每家一天最少也能有二百兩的毛收入,最多的一天甚至有五百兩的毛收入,平均下來每家一個月差不多能收入一萬兩!順天府知府可不管他們花多少成本,又要發多少工錢,這毛收入就是純經濟增長,不管他們發給誰,反正最後是要平均到每個人身上的。

不過這點收入平均到京城上百萬百姓身上好像也沒多少,還離收入翻倍還差的遠呢,還好,這外協加工廠的事情剛忙完《新京報》又出新消息了,工部研製了一批民用機械,有什麼飛梭織布機、蒸汽印刷機、蒸汽制粉機、蒸汽紡紗機......,各種機械能生產什麼東西也做了詳細的描述,而且這些東西日興隆商號都以高於成本價兩倍以上收購,自己有錢的可以馬上向工部去訂購機器,自己沒錢的也可以向日興隆商號借錢訂購機器,只要有人擔保就行了,工部產能有限,欲購從速!

工部暫且不去說他,日興隆商號那名氣,他說收購那絕對是真的,人家本來就是做生意的,收購廉價產品再賣出去,再正常不過了,這事絕對能賺錢。

這下順天府知府又下命令了,每個里正至少擔保一家,每個坊正最少擔保兩家,一個月內必須幫忙把廠子辦起來,沒地方就幫他們找地方,沒人就幫他們招人,總之必須把廠子辦起來,誰辦不起來誰滾蛋,這麼簡單個事情都辦不好,要你何用!

這下整個京城又掀起了一股建廠的狂潮,整個京城可有二十多個街坊,里正不下一百,不算本身就想建廠的,光順天府下的指標就有將近一百五十家,順天府知府爲了保住烏紗也是拼了,誰敢偷懶讓他保不住烏紗,他就先摘了誰的烏紗,反正就是一個字,給本官使勁建廠!

建廠建廠,不光京城在建廠,整個大明各地都在建廠,工部更是在東大營建了一個巨大的機械廠,專門生產民用機械,由工部左侍郎王徵親自掛帥,帶着一百多名火器學院的學生,招了幾千工人可勁的造,一個月起碼能造出民用機械上萬臺,就按每臺一百兩算,那一個月也是上十萬兩,正好東大營也屬於順天府,白得這麼巨大個經濟增長點,把個順天府知府笑得嘴都快合不攏了!

上千臺機械看起來挺嚇人的,其實並不多,相反還遠遠不夠,大明兩京十三省,光州府就有上百個,縣城更是不止一千,也就是說,就算一個月造上前臺每個縣城才能分到十來臺,十來臺對於一個縣城來說實在是太少了,光一個小織布廠最少就要二三十臺飛梭織布機,不然燒個小鍋爐都不划算,要知道鍋爐也要算錢的,一個鍋爐最少能帶四五十臺民用機械,整太少利潤就低了。

шωш⊙тт kán⊙℃o

各地不光是買機器建廠,農業生產更是紅火,要知道大明現在還是個純農業大國,工業可以說剛起步,光耕地就是上十億畝,農業人口幾乎佔了大明總人口的九成以上,各地的知縣知府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抓農業的重要性,只要把農業抓上來了,不說升官,至少官位是保住了。

要說這經濟發展,不管哪個行業,其實都是有關聯效應的,就拿這個農業發展來說,各地的知縣知府不可能都是全能型人才,大多都是不懂農業的,怎麼辦呢?向順天府知府學習,買《農政全書》啊,這樣一來,《農政全書》的銷量就上來了,《農政全書》可不便宜,一套六十卷呢,這樣不說徐光啓賺版權費賺到手軟,光是那些印刷作坊都要大賺一筆,這樣印刷行業跟着就發展了,印刷行業發展了以後,就會買更多的印刷機,這樣工部的機械廠又跟着得利了。

這還只是需求方面,從銷售方面來說,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農業的產量上來了,糧食和各種原材料就豐富了,日興隆能賺一大筆不說,各種加工行業跟着也起來了,加工行業一起來,他們的消費能力也跟着上來了,又能消費更多的商品了,這樣又能促進其他行業的發展了。這就是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就像滾雪球一樣,只要這個雪球滾動起來,就會越滾越大。

這一切都在朱慈炅的引導下慢慢的發展起來,見效最快的就是紡織行業,蒸汽紡紗機和飛梭織布機的效率是相當恐怖的,大明的布匹產量可以說是用肉眼可見的速度在飛速增長,布匹的產量很快就將超過大明百姓的總體消費量,這一切如果發生在現代的話,那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布匹價格必將飛快的貶值、貶值再貶值,生產布匹的廠家也將逐漸倒閉。

但是發生在明朝就不一樣了,這個時代是一個殖民地時代,很多國家都處在殖民統治之下,被殖民者狠狠的壓制着,別說發展工業了,就連自己地裡種什麼都要由殖民者說了算,這就造成了被殖民國家工業的空白期,這段空白期一直要維持到各殖民國家本土的工業發展到瓶頸不得不向外擴散的時候。

這段時間有多長呢,準確的說一直要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也就是說有將近三百年時間。這段時間正是列強利用殖民地掠奪來的財富和原料瘋狂發展本土工業的時期,後世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也正是這段時期積累起來的。

原本這段時期是被率先發明出蒸汽機的歐洲列強給壟斷了,但是現在,率先發明出蒸汽機的是大明,也就是說,現在能填補全世界殖民國家空白期的唯有大明,這是多大的利潤,所以,朱慈炅不但不怕布匹產量增加的太快,他還嫌布匹產量增長的不夠快,全世界的市場啊,那需要多少布匹,人總是要穿衣服的吧!

第十六卷 第五十二章 三大猛將第十一卷 第十六章 屬國考生聚京城第十八卷 第七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下)第六卷 第十八章 準備開炮第十五卷 第十五章 收復北疆第六卷 第一章 遼東之殤第十六卷 第十五章 沙俄來使第十八卷 第三章 北疆定名新九州第十八卷 第十章 闖出一番新天地(下)第十六卷 第五十章 明軍發威(五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四卷 第十二章 大明龍幣第十六卷 第九章 朝廷改組第十五卷 第三十三章 交易和貨幣第十三卷 第十三章 慘烈炮戰第九卷 第十八章 裝神棍島原收天草第十八卷 第五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上)第十六卷 第五十六章 不割地不退兵第三卷 第三章 商號開張第十四卷 第四十章 戰略部署第九章 明爭第九卷 第二十三章 下本州雙雄終一戰第四卷 第二十三章 三十六營第十八卷 第四十五章 鋼鐵巨獸,無敵戰艦(中)第十六卷 第五十二章 三大猛將第十七卷 第十七章 棱堡防禦誠可怕第十二卷 第三十一章 全面的合作第十七卷 第二十九章 再添新衙門序章第七卷 第十五章 京東鐵路第十七卷 第五十四章 開發新策略(中)第十一卷 第十一章 陸上霸主現崢嶸第九卷 第二章 肥前藩守水師基地第十一卷 第九章 豪情滿懷築雄城第十卷 第十五章 洛陽城裡烹福王第十四卷 第三十七章 黃雀在後第八卷 第十三章 無恥海盜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十八卷 第二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姻緣第八卷 第十三章 無恥海盜第十七卷 第四十九章 屯衛大遷移第十六卷 第五十一章 相互欺騙第四卷 第二十一章 趁亂襲營第十一卷 第二十九章 坦克勇猛皆不行第十六卷 第十三章 再施毒計第十二卷 第二十四章 混亂的場面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災人禍第六卷 第十五章 糧草之重第十七卷 第十六章 時刻警惕防偷襲第十七卷 第四十二章 重賞宋應星第四卷 第五章 總督上任第二卷 第九章 遼東第六章 榮耀任務第十二卷 第十八章 黃金海岸第八卷 第一章 海外貿易第十八卷 第五十三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中)第十四卷 第四章 微服私訪第十六卷 第四十章 惹怒大明第十七卷 第六十四章 大明陸軍軍官學院第五卷 第十六章 再傳捷報第十卷 第三章 驗定律驅雷掣電第十卷 第十四章 廣寒宮中住仙子第十四卷 第四十六章 戰敗投降第十二卷 第三十三章 延續的希望第十六卷 第五十七章 和談籌備中第十五卷 第三章 金銀滿倉第二卷 第十七章 五虎將上第十六卷 第七章 發展方向第十二卷 第十七章 君臨果阿第十八卷 第三十二章 精心籌劃持久戰第十一卷 第三十四章 驚慌失措調兵馬第三卷 第一章 明末晉商第十七卷 第六十一章 利潤分配原則第十七卷 第二十六章 內閣負責制第十二卷 第一章 蒸汽輪船第五卷 第五章 堡壘之爭第十三卷 第十一章 荷蘭開溜第十七卷 第七十三章 科舉再臨迎盛事第十五卷 第四十七章 太傅歸天第十五章 引導第十四卷 第一章 超級帝國第十一卷 第二十三章 遼東沃土遭偷襲第九卷 第十七章 爭守護主臣全清光第九卷 第十章 鬥心機王爺戲總督第八卷 第二十章 俘虜上尉第十一卷 第十七章 教導孟侯用水泥第十五卷 第十一章 繁華之都第十三卷 第九章 荷蘭出面第十八卷 第十七章 世子降臨,盟友恭迎第十一卷 第二十八章 傾盡全力滅建奴第六卷 第十七章 第一猛將第一章 天啓六年第二卷 第十七章 五虎將上第十八卷 第三十三章 特種作戰初登場(上)第十七卷 第五十七章 屯衛新職能(中)(三更,感謝雙子之殤大大打賞)第九卷 第二十章 振國威琉球戰強藩第十五卷 第一章 精密機牀第十五卷 第三十章 建立新格局第十七卷 第五十四章 開發新策略(中)第十七卷 第三十二章 服務百姓第十三卷 第二章 東胡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