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第230章 無題

效率低?

朱雄英馬上聽出了畫外音,問道:“你想到什麼好法子了嗎?”

蔣登貴也很是驚訝,他自然是知道陳景恪的。

最近一年,關於這位駙馬都尉的傳聞非常多。

但最讓他關注的,還是滑輪組、軸承和飛梭。

能想出這種東西,定然是懂手藝之人。

不過即便如此,他心中也很是不以爲然。

軍器局都是最頂尖的工匠,所生產的東西,又是各自最擅長的。

每天都要生產幾十件,這麼多年下來有多嫺熟可想而知。

毫不誇張的說,閉着眼睛都能把東西給弄出來。

他不信有人還能提高效率。

但他也不敢得罪陳景恪,只是以請教的語氣說道:

“不知陳伴讀有何指教。”

陳景恪知道他不信,也沒有多做解釋,而是先讓人回宮裡取一套度量衡工具過來。

就是他給形學研究班製作的測量工具。

這套工具,將來會作爲理科學院標準器具使用。

隨着理科的發展,必然會成爲通用的度量衡工具。

而眼下他要做的事情,就離不開統一的測量工具。

所以,他準備先在軍器局推廣一下。

等待的過程中,他也沒有閒着。

找來一套鞍轡,讓工匠詳細爲他介紹了結構。

然後他嘗試着將各個結構分拆……

完成這一步,又挑選了幾個普通工匠,讓他們每人負責一個結構的生產。

還挑選了幾個人負責運送材料、零部件,還有人負責組裝,有人負責質檢。

衆人都很疑惑,每人生產一個結構,就能提高效率了?

陳景恪依然沒有解釋,也沒有讓他們立即就開始製作。

而是等到測量工具取過來。

讓人照着模板製作了幾套,分發給他挑選出來的那幾個工匠。

然後要求他們必須按照規格,生產出標準大小的零件。

是的,陳景恪準備推廣流水線生產法。

剛纔參觀的時候,他發現工匠要自己生產大部分零件,然後再自己組裝成鞍轡。

但凡知道流水線生產法的人,都知道這種生產方式有多繁瑣,效率有多低。

所以就決定,先從這裡着手進行改變。

流水線生產法,必須要有統一的度量衡。

否則零件規格不一樣,也是組裝不起來的。

所以,他纔會讓人回宮裡取測量工具。

這還不算完,爲了讓大家更直觀的明白,流水線生產法的先進之處。

他又找來同樣人數的熟練工匠,和流水線普通工匠做對比。

並且他還提出了獎賞激勵:

“贏的一方,每人獎賞十文錢,當場發放。”

十文錢,對陳景恪他們來說,根本就不值一提。

說的那啥一點,十文錢的小鈔掉在地上,他們都懶得彎腰去撿。

可這些工匠們的眼睛,頓時就亮了起來。

對他們來說,這已經是一筆鉅款了。

忙碌一個月,都不一定能存下十文錢。

本來只是一場無所謂的比試,現在每個人眼睛裡都冒出了火花。

這個錢,我們勢在必得。

陳景恪對此也非常滿意,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不是他不想多給獎賞,而是給的多了工匠們也保不住。

十文錢雖少,卻能實實在在的,落到他們自己的口袋裡。

隨着一聲令下,兩組工匠火速行動起來。

正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

那羣熟練工匠動作非常麻溜,看他們工作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

速度自然也是非常快的,沒一會兒鞍轡的雛形就出現了。

陳景恪挑選的那一批工匠,技術確實很普通,和對面的差距非常明顯。

同樣一個零件,對面已經制作好,去製作下一個零件了,這邊才弄了一半。

好不容易製作出一個零件,還要用尺子測量數據,然後進行修正。

任誰看,他們都輸定了。

然而,當三五個零件之後,他們的製作速度開始提了上來。

隨着製作的零件越多,速度就越快,精度也越來越高。

最後所有的零部件,都被送到組裝人員手裡,快速成型。

衆人的目光,也漸漸被流水線組吸引。

任誰都能看得出,他們已經開始佔優……

這讓衆人簡直不敢相信,一羣技術嫺熟的老工匠,效率竟然不如幾個普通工匠?

大多數人都想不明白,爲什麼會這樣?

明明老工匠生產每一個零部件的速度,都比對方要快。

爲何效率反而落後了呢?

蔣登貴等人畢竟不是普通工匠,作爲管理人員,漸漸的看出了一點門道。

這種分拆製作,每個人只需要負責一個零部件,一旦上手效率會越來越快。

正所謂,唯手熟爾。

比起一個人負責大部分零部件,效率可不就是要提高數倍。

越是瞭解,他們就越是感到震驚。

這陳伴讀也太妖孽了吧?

只是在這裡轉了一圈,竟然就能想到這麼好的辦法?

接下來的比賽已經毫無懸念,流水線組以碾壓優勢獲得勝利。

衆工匠都感到不可思議。

一羣能工巧匠,竟然輸給了一羣二把刀?

可事實就擺在眼前,由不得他們不信。

他們自然知道,二把刀能獲勝,靠的就是那個分拆製作方法。

對提出這個方法的陳景恪,徹底心服口服。

難怪能當太孫伴讀,實在太厲害了。

蔣登貴立即出來,鞠躬道:“陳伴讀,下官請于軍器局推廣此法。”

陳景恪頷首道:“我將這流水線法拿出來,就是希望能得到推廣,你儘管使用。”

蔣登貴大喜:“謝陳伴讀賜法。”

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流水線法……確實和流水一樣,名字很貼切。”

徐妙錦崇拜的道:“陳伴讀能創出此法,真學究天人也。”

陳景恪搖搖頭道:“此法非我所創,秦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只是後來失傳了而已。”

“祖宗之法,我可不敢據爲己有。”

朱雄英驚訝的道:“秦朝就有這流水線法了?”

陳景恪說道:“是的,秦能滅六國一統天下,靠的可不僅僅是法制變革。”

“他們掌握着許多高明的技術,在生產力上遠超其他六國。”

“最終靠着綜合國力,完成了大一統。”

朱雄英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而是對蔣登貴說道:

“既然有了流水線法,就儘快落實。”“不只是生產鞍轡,別的器具生產也可以效仿。”

蔣登貴連忙道:“是,臣這就安排人去做。”

接下來,陳景恪爲他們具體介紹了流水線生產法。

特別強調了一點,就是標準化。

先有標準,然後纔有流水線。

這也是爲何他要先弄度量衡工具的原因。

蔣登貴將這些一一熟記於心,以免將來犯不必要的錯誤。

將這些處理完,衆人終於來到了生產火器的地方。

這次陳景恪沒有再拐彎抹角,而是直接將火藥和火器的原理,告訴一衆工匠。

然後就針對現有問題,提出了改良措施。

首先是火藥,對原材料進行了提純,並拿出了顆粒火藥的製作方法。

此時的蔣登貴,已經完全被陳景恪折服,對他的話言聽計從。

更何況,根據經驗,他也能判斷出顆粒火藥的優點。

之後就是火器。

陳景恪拿出了自己‘設計’的新式火銃和火炮。

從火繩槍到火遂槍,再到定裝紙殼彈……火炮方面也差不多。

他還對炮彈提出了兩種改良:

一種是在現有的圓形炮彈上,加個木頭底座。

還有一個,是直接將炮彈做成圓錐形狀,加一個小尾翼。

新樣式火銃火炮,暫時打造不出來,無法驗證威力。

但炮彈這個很簡單,馬上開工澆鑄了一批圓錐形炮彈,又找來一批圓形炮彈假裝木質底座。

然後衆人來到試驗場,進行試射。

“轟轟轟……”震耳欲聾的聲音響起,腳下的大地都在震顫。

朱雄英、陳景恪早就見過放炮,到還沒什麼。

徐妙錦本就年齡小,還是第一次見放炮,嚇的緊緊貼着朱雄英。

可把朱雄英給心疼壞了,伸手捂住她的耳朵,不停的安撫。

很快試射數據就出來了。

同樣的炮,同樣的火藥,圓錐形的炮彈射程最遠,命中率也最高。

其次是加了木底座的炮彈。

之前普遍使用的圓球炮彈,不論是射程還是命中率,都被甩在了後面。

不信邪的蔣登貴等人,進行了多次試驗,最終也不得不接受了這個結果。

只是改變一下炮彈的形狀,竟然就能有如此明顯的改變,再次讓衆人感到不可思議。

蔣登貴想到更多,炮彈都有如此明顯的改變,那新火銃和新火炮的威力又該有多大?

陳景恪也沒有吝嗇,開始詳細的爲火器工匠們,講解火器的各種原理。

很多東西工匠能聽懂,很多東西他們就是有聽沒有懂了。

陳景恪也沒有強迫他們去理解。

目前來說,知其然就已經足夠了,無需知其所以然。

——

今天發生的事情,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桌案上。

看到陳景恪弄出流水線生產法,又改良火器,他表情平淡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認識這麼久,他已經習慣了。

陳景恪既然主動提出要去軍器局,那肯定是有所想法的。

而且根據他以往的風格,這個改變還會非常大。

現在這個結果,不過是有一次印證了猜測罷了,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他更加好奇的是另外一樣東西:

“萬物之理,理科,力學……真想早點看看,這到底是什麼東西,爲何如此的神奇。”

很快他就收起好奇心,下令軍器局全力研究新式火器。

軍器局發生的事情,很快就穿了出去。

文管集團的關注點,是太孫給所有工匠發棉衣。

太仁慈了,這就是我們需要的明君。

於是新一輪的吹捧又開始了。

武將一方則更關注火器改良,接下來幾天,不少將領來到軍器局,親眼看看新炮彈的威力。

就連徐達都沒能例外,他來的還是最快的。

當時第一批顆粒火藥正好製作完成,新火藥新炮彈,威力比之上次又有所提升。

親眼目睹了改良後的火器威力,軍方將領都非常興奮。

催促軍器局加緊生產顆粒火藥和新炮彈,至於新式火器的研究,也不能落下。

其實不用他們催促,蔣登貴已經抽調了最優秀的火器工匠,一起研究新式火器。

陳景恪也沒有置身事外,幾乎有空就去軍器局,和工匠們一起研究新式火器。

期間又出手改良了許多工具。

大約半個月後,第一把火繩槍問世。

試射之後,威力確實比三眼銃要強太多。

朱元璋得知這個消息,放下政務帶着徐達等人,一起來到靶場查看。

當看到新式火銃,一擊就將百米外的靶子擊穿,衆人無不爲之感到震驚。

朱元璋當即下令,加快研究新式火器,儘快使其投入實戰。

並命令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組建專門的火器軍隊,神機營。

前世由朱棣建立的神機營,提前了近二十年,被老朱給弄了出來。

陳景恪再次被抓了壯丁。

新式火銃是你設計的,肯定比別人更瞭解使用方法,過來獻計獻策吧。

說實話,他對這玩意兒瞭解也不多,連前世的普通軍迷都不如。

不過和這個時代的人一比,簡直就是火器大宗師。

他將前世聽說過火器使用方法寫了下來,交給了朱元璋。

比如訓練短槍的姿勢,比如三段式射擊,比如炮兵的反斜面作戰等等。

果不其然,再次鎮住了老朱等人。

第一杆火繩銃雖然造出來了,

但這並不意味着可以量產了,很多工作其實才剛剛開始。

接下來就要一點點試驗,總結出最佳口徑,最佳裝藥量,射擊壽命等等。

在缺乏理論指導的情況下,這些數據只能靠無數次的試驗來摸索。

不過陳景恪的工作,到這裡差不多就結束了。

工匠們已經知道新式火銃是怎麼回事兒。

後續的試驗,以及燧發槍等的研究,他們已經可以自己進行了。

接下來,他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了理科基礎教材的編寫中去。

去軍器局的次數則越來越少。

就在他忙碌的時候,朝廷也沒有閒着。

馬上就要過年,各部門都在忙着總結。

但這都不是最緊要的,眼下最爲人矚目的,是攻打遼東之戰。

去年就計劃好的戰事,因爲陳景恪的突發奇想推辭了足足一年。

這一年大明可沒閒着,一直在調集軍需物資,訓練軍隊。

眼下時機終於成熟,朱元璋正式下令攻打遼東。

第258章 得償所願第83章 讓他當駙馬?第277章 內閣的核心問題第284章 給朱標上課第38章 聖人言180.第179章 藍玉竟成嘴替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7章 將計就計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第250章 南洋攻略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辦事第240章 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第316章 偉大思想151.第150章 內部提純87.第87章 病之源131.第131章 猶豫啥,聯姻啊。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第292章 河西戰略165.第164章 誰說儒生討厭改革第274章 團隊力量232.第231章 扣你一個月俸祿第76章 因時而變第333章 沒有龍傲天第313章 見聞105.第105章 十年後讓位給你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第57章 實踐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第260章 無題189.第188章 老狐狸們的課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114.第114章 歷史沒有立場104.第104章 大戶就是養肥的豬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119.第119章 新鈔問世驚羣臣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徵第240章 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100.第100章 廷議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第239章 下次一定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第347章 明朝的蘇武第15章 太孫伴讀215.第214章 太孫出巡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234.第233章 誰能比陛下更疼媳婦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第80章 發個單章第327章 時代的塵埃138.說下加更的事情吧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110.第110章 別人不配讓陛下去賭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150.第149章 太孫好像有點不正經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103.第103章 我搞定無酸紙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第11章 鴕鳥朱標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辦事第15章 太孫伴讀第236章 我去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282章 來自學生的質疑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115.第115章 你擋着我的陽光了第64章 朱雄英突襲方孝孺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185.第184章 什麼重要?136.第136章 扒皮王183.第182章 禿驢,竟敢勾引公主。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來全在你手裡了第68章 小小朱駁老朱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第54章 目標,倭國第287章 朱元璋的無力第243章 呂宋235.第234章 誰最會講葷段子第299章 繼續無題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114.第114章 歷史沒有立場第303章 你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第251章 新的課題198.第197章 儒家不可廢第35章 大本堂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