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是漢奸還是人材?

西北。

年前爲籌西北賞功銀,大順監國陸文宗命西北數省各自籌銀。

諭令頒下後,陝西巡撫張國柱、甘肅巡撫汪兆齡、寧夏巡撫趙忠義、青海巡撫辛思忠便竭力籌措此賞功銀,然西北地方貧瘠,百姓無有積蓄,行營又嚴禁攤派百姓,不得已四位封疆便將目光統一放在了境內鄉紳頭上。

臘月後,陝西巡撫張國柱第一個動手,“布州縣官吏,毒掠縉紳”,爲了獲得更多縉紳藏銀,張國柱命人張榜公示,鼓勵百姓密告大戶富戶藏銀,所得者十分之一賞告發者。

又命組建清鄉隊,每縣一百至兩百人,對凡土地過千畝,或產業店鋪過三家者定下捐輸比例,或五抽一,或四抽一。若有不交者,清鄉隊即抄沒其家。敢於抗拒者,則調大兵捕殺之。

深知監國心念貧民,張國柱又命清鄉隊成員多以貧民、無地佃農爲主,此舉令得貧苦農民除參軍之外,又得一條爲大順“體制”之路,不僅極大鞏固加強了大順於地方的統治,也極大打擊了陝西境內的土豪鄉紳。

在順軍平定西北的強大聲勢下,土豪鄉紳不敢反抗,其家族勢力被大大削弱,難以再同前明時一樣左右地方,形成地方一霸。

甘肅巡撫汪兆齡參加大西軍之前雖是舉人士紳階級,然深惡此階級害民殘民,因而在四川時便曾勸張獻忠殺盡地主士紳,歸降大順後,此念依舊不改。

汪於固原召集官員公議,會上公然稱“縉紳皆無道之人,不可同情”,隨後便令前降清士紳以官職大小定輸銀多寡,多者六七成,少者二三成。有曾造成順軍(西軍)傷亡的降清士紳,更是派兵直接抄殺其家,家產皆沒入府庫。

爲了更好更快更方便的完成監國所定任務,又爲徹底清除士紳土豪於鄉野勢力,汪兆齡更是私設甘肅催收司,以原西軍降卒四千餘人爲催軍,分遣各地。

催軍一至,立時從地方手中拿取名單,以拷掠方式拿來名單中人,迫其出餉。

汪所定拷掠者以萬曆四十年後鄉紳科目爲斷,即萬曆四十年後有功名在身者,全省計270餘家。

催軍更有若干刑具,除基本夾桚外,又有鐵梨花、呂公絛、紅繡鞋等物。

諸般手段輪番上陣,使被拷掠者叫苦不已,紛紛捐輸交餉。

固原有大戶兩三家不肯交餉,串連謀反,舉鄉兵兩三千人合攻縣城。知縣周某率人堅守,命往省城求援。

汪兆齡急請駐甘肅的第十一軍艾能奇出兵進剿,斬殺作亂鄉兵千餘,誅殺爲首者上百。

汪兆齡深恨大戶不爲國家出力,反而聚衆作亂,密令催軍將第十一軍俘虜的上千人盡行撲殺,慘不可言。

此事被原西營禮部尚書、現任大順西北巡閱使的吳繼善得知後,因其原就與汪兆齡不合,反對其對地主階級大殺特殺的政策,因此上書行營揭發汪兆齡亂殺無辜事。

彈章送至,監國陸文宗閱後,提筆批:“知道了。”

又命頒口諭於汪兆齡,謂:“歷來西北之亂首惡多爲地方勢大者,此類人等若能嚴守華夷大防,忠於民族,當行招撫器重,委以官職,使之參與我大順國事。反之,當嚴行打擊,能殺頭者不使其牢獄,能牢獄者不使其在家。”

“自古治國,首治豪強,監國聖明。”

得到監國明示後,汪兆齡立時變本加厲於甘肅推行一些官員眼中的激進之舉,雖死者甚多,然地方卻是秩序清明,民生恢復極快。

寧夏巡撫趙忠義同青海巡撫辛思忠都是帶兵之人,不僅有地方治理之權,更有統兵提調之權,奉諭籌銀後,趙忠義即命兵丁逼索鄉紳,名曰“納餉”。又命將不肯納餉的鄉紳解入大獄,毀其坊匾,燒其田契,分其屋產,“凡無地者分地之後,皆免三年稅。”

青海巡撫辛思忠則多令部將持符巡省境,勒土官捐餉,迫僧官積蓄,橫暴異常,然所得也是四省最多。

率軍收復河套地區的順軍大將高一功雖沒有得到籌銀任務,但於五原置城期間,張官置吏,四出赴任,旬日間遍於兩套。

又派精騎略行兩套,追索蒙古部落大小酋長,少者千金,多者萬金。有不能獻金銀者,追其牛羊過半。敢於抗拒者,刀兵相加。

五原知府、順監國族侄陸義良上任後,“陽言蠲貲租,刑逼鄉官,漸及富戶,謂之追餉”。

追餉最重者無疑西安城。

西安爲西北中心,聚集大量前明士紳官員,此幫人等九成降清,有漢奸之罪。

甘陝總督孟喬芳奉監國諭,召此等士紳,先是痛斥這幫人等從前罪過,爾後要他們戴罪立功。

言:“西北剛經大亂,想要大治,必須錢糧。國家初立,一窮二白,正是爾等贖罪之時。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兩者都不出者,分明視我大順爲賊寇。既是敵非友,則斷然處置矣。”

在孟喬芳的威逼下,西安城中富戶迫於壓力,紛紛解囊。

一時之間,西北四省處處捐輸追贓,大順所任官吏皆以輸銀競比,原定西北賞功銀三百餘萬兩不足半月便湊齊,追贓之風尤在繼續,部分地區出現爲追贓而滅門之事。

原西營吏部尚書、大順西北安撫使胡默上書,請停追贓之風,以免重蹈永昌元年舊事。

吏政府尚書宋企郊、兵政府尚書陸之祺等人也認爲此風不可繼續滋長,也不當再行蔓延,因爲當年永昌皇帝退出北京與追贓之事有莫大幹系。

“永昌元年失敗之事,根源乃輕敵滿洲,非士紳。前番永昌皇帝於北京追贓也無不妥,概歷年以來前明士紳官員所得,非盜上即剝下,無一合法所得。倘若不行追贓,便是默認此類人等財富合法,他等若合法,我大順便不合法也!”

已經班師回京至潼關的陸四無意停止西北四省追贓助餉之事,在他看來在滿洲大敵已亡,北方已經統一的情況下,追贓助餉實際是鞏固大順根本的頭等大事,也是最好的時機。

但也頒下諭令,命各地注意“尺度”,不要亂殺人。無論是追贓還是助餉,都要“師出有名”,有理有據,不可胡亂捏造,肆意害人性命。

在潼關,陸四接見了一百多名西北各地往京師赴考的士子,這幫人有舉人,有秀才,但亦有許多無功名之人。

去年左輔顧君恩建議大順恢復科舉,陸四採納,卻命開恩科,要天下人皆來考。

此天下人非天下讀書人,而是天下人。

“識字者,有見解者,有能者,都可來考。大順用人,不拘一格。”

潼關城樓下,陸四見赴京趕考的士子中有一人穿得單薄,於寒風中凍得面紅耳赤,不禁解下自己的貂襖上前披在此人身上,隨口問對方姓名。

“學生於成龍。”

沒想大順監國竟解貂襖於己的于成龍激動的跪伏於地。

第二百一十七章 我陸四也可以擁立個天子第四百九十九章 玉石皆焚第七百四十六章 我是不是跟曹操一樣?第三百五十七章 不管怎麼說,優勢在我第二百七十一章 董、呂、陸北上第一百八十八章第五百一十章 不爭名,只爭利第四百四十三章 姑姑有事要做第七百四十八章 大印不如破碗第二百二十九章 告訴二郎,我頭疼第一百八十四章 陸四的試驗田第六百零八章 狗奴才太精第一百四十六章 我史可法豈非罪人?第三百三十一章 誓將淮賊碎屍萬段(謝盟主樊霸)第一百三十章 殺出個黎明第二百七十三章 我們要勤王了第五百七十九章 太尷尬了第一千零四章 你我皆英雄(完)第六十七章 紅白紙第二百五十二章 淮軍頭上的刀第一百九十八章 我路部院也!第五百五十一章 莫丟山東人的臉第四百四十二章 年紀輕輕的小姑父第二百二十三章 祖墳的文物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順帝位之爭第七百六十二章 天羅地網第十四章 漕運總督 巡撫淮揚第九百二十八章 人民的意願第四十六章 淮軍的誕生第二百七十四章 濟南鏖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公真是我的伯溫啊第一百九十九章 大員的騷操作第六百一十六章 饒餘郡王的黃昏(五更)第五百七十八章 敢言出關者,斬!第四百二十三章 強悍的男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我怕你報仇第二百一十六章 親朋好友齊造反第七百一十八章 最後的滿洲第四百三十九章 要大順還是要大明第七百五十五章 江南亂事,非王者不能平!第六十二章 殺了李士元!第五百八十九章 漢人的福,不太好享第四百三十一章 喜迎中國大兵第四百二十九章 人,不能太狂第七十六章 我只要錢,不要命第二百四十四章 小淮海戰役第三百一十三章 孔家無道,佃農起事第三百九十七章 渡海去遼東第八十三章 大旗到第二十九章 逼急了,打進淮安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二郎,請牢記你的使命!第三百八十二章 二王出征第五百零四章 殺韃大會第四百九十七章 收復故都第四百五十四章 智順王的心思第三十章 運河大暴亂(謝盟主龍鳳天命!)第二百八十七章 製造兩個明朝第六百一十五章 修羅八里鋪第一百一十二章 都司,給弟兄們留點種子吧第四百二十六章 攝政王是否有愧!第七百三十九章 大西的生死存亡第四十二章 老爺做皇帝第六百八十章 你們說說,我爹怎麼安排?第四百九十九章 玉石皆焚第一百六十六章 千金萬金,有數就行第四百三十六章 陸四初一,清軍十五第五百六十五章 中國有人,不可輕侮第一百七十八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四百六十三章 打進京師第五百七十六章 阿濟格北返第四十六章 淮軍的誕生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左、潞右、其餘中間第五百六十章 納糞殺敵第九百九十八章 好漢阿濟格第五百四十五章 總督需要體面第二百四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七十二章 造反沒有回頭路第六百三十四章 李家皇后,朱家貴妃第五百九十二章 沾血的事情大傢伙做第八百二十二章 太公好身手第六百六十五章 貝勒就值十兩銀第三百六十五章 陸四什麼意思?第七十五章 拖家帶口造什麼反第九百五十九章 平川(上)第九百四十八章 王殺王第一千零二章 朕將親祭明太祖第一百五十六章 都督陸文宗第一百一十四章 還能不能砍?第二百零九章少都督與騎兵的較量第六百五十五章 國庫 皇室 女人第一章 大明要亡了第一百九十九章 大員的騷操作第七百四十章 萬歲沒了第一百四十五章 二郎,請牢記你的使命!第二百零五章屠龍少年終成龍第七百四十七章 俺對不住大兄弟啊!第四百七十八章 闖王歸天 披麻戴孝第一百八十一章 放心,都督家的龍氣接上了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王玩弄於手掌間第六百三十章 孝順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