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兵臨城下

李延宗、李本深部步騎萬餘人自遼陽北上,沿途不見人煙,原先的驛寨、堡屯也皆是被拆毀,一路過來連雞鳴狗叫都不聞。

李延宗以爲是瀋陽的清軍搞堅壁清野,隨同的第七鎮將領郭把牌卻說這些都是第七鎮的功勞。

李本深四下環顧,嘆息道:“遼東破壞之大,將來恢復困難。”言下之意是即便攻下瀋陽,大順短期內甚至二三十年間遼東地區都將處於破敗狀態。

李延宗不以爲然:“大破大立。舅父說過要想待客必先將屋子打掃乾淨,於這遼東也是同理,不將滿洲根基徹底拔起,將來總有胡風胡氣。再者,若非第七鎮於這關外大肆破壞,我等今日焉能進展迅速?東西沒了,咱們可以再建;地荒了,咱們可以再耕。只要有人總好辦。”

李本深知這道理,勒馬立定命傳令後方加快行軍速度,今日務必要抵達渾河駐營。

加快行軍命令傳下後,大軍速度果然加快,至傍晚終於抵達距離瀋陽城外渾河邊。

此前,曾有瀋陽方面派出的幾撥探馬一直遠遠查看順軍動向,但卻沒有清軍來攻,哪怕順軍於渾河紮營,瀋陽城內也是一無動靜。

看上去好像瀋陽守軍根本不關心,或者是不在乎遠道而來的順軍。

“韃子,畏我也!”

李延宗遙看遠處瀋陽城牆,面露寒光,繼而與諸將於渾河邊設香案祭奠二十餘年前於此地陣亡的前明浙軍、川軍將士。

這並非李延宗或李本深的主意,而是出關前行營監國親自發的手詔,諭若大軍至渾河,務必要祭祀先烈。

詔曰:“凡國戰陣亡將士,皆中國英雄,大順世代供奉。”

此時天已大黑,氣溫極低,但無大風。

渾河除中間尚未結冰,兩側都已上凍,隱約還能聽見結凍聲。

香案擺設簡單,一罈酒、一隻豬頭、一隻牛頭、一隻羊頭、一顆韃子頭。

三柱香後,李延宗率諸將三跪三拜。

恍惚間,年輕的小將似乎能聽見耳畔似有隆隆炮聲、陣陣殺聲。

“陳帥,我輩不能救瀋陽,在此三年何爲!”

“童帥,北營完了!”

“都死了,都死了,就剩我們了!”

“人死吊朝天,袁兄、趙兄,張某我先行一步了!”

“你個矮冬瓜着什麼急?要死,一起死!”

“沒什麼好說的了,我輩不死,誰來死!”

“萬歲,我們盡力了!”

“殺,臨死也要拉個墊背的!”

“……”

箭雨之中,一百二十名明軍最後的將校,向着前方毅無返顧衝去。

他們沒有一個存活,都死了,死在了這個叫渾河的地方。

他們的名字不可能都留存史上,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漢人的軍隊!

.......

遼陽順軍趕到瀋陽時,北方的第七鎮尚未趕到,僅憑遼陽萬餘步騎肯定難以合圍瀋陽,又因考慮瀋陽城頭有不少大炮,故而李延宗下令在渾河南岸的二道崗子駐紮等侯第七鎮趕到,同時也待後續增援的高帥主力。

高傑率主力遲於李延宗部三日出關,除步軍主力外又攜帶了不少火炮,另外就是有一批降官跟隨出關,用於遼東省搭建及地方政權構建。

次日,瀋陽城中依舊沒有動靜,甚至連探馬也沒有再出現。

因爲已經沒有必要,站在瀋陽城頭拿千里鏡就能清楚觀察渾河南岸順軍動向。

李本深分析瀋陽守軍不出來攻擊他們的原因是作着憑城堅守的意圖,另外就是他們的野戰實力不足。

李延宗也懶得理會瀋陽守軍出不出來,出也好,不出也好,瀋陽城都是一座孤城,方圓百里、千里、萬里,他們也沒有援軍。

這城,就是一座死城。

現在就看城中的滿洲人是不是要讓瀋陽變成遼陽。

出於減少傷亡的念頭,李本深還是派人再次進城勸降,接待順軍使者的是盛京總管何洛會,然而對方從頭到尾表情冷漠,或者說是麻木,沒有就投降於否給出明確答案。

天,一天天冷下去。

李延宗終於猜出瀋陽守軍的意圖了,他們是寄希望於極寒天氣迫使順軍撤退。

如果天降大雪導致道路冰凍的話,弄不好瀋陽清軍還能趁機給予順軍重創。

算盤是好的,機會也是有的。

凍得兩耳、兩手都紅仲的小將卻是打定主意非要破了瀋陽城,然後把城中的韃子扒光衣服扔野地裡,看他們捱得住挨不住。

高帥所率的主力已經抵達廣寧,現正向遼陽開來,一切順利的話,最多還有十天就能趕到瀋陽。

這期間,李延宗能做的事情除了和後方高帥、北方第七鎮聯絡外,就是命軍士四下砍伐樹木用於取暖。

棉衣這塊,倒是不缺。

如何攻打瀋陽,也成了順軍上下最關心的事。

瀋陽城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由遼東都指揮使司指揮閔忠督建。在努爾哈赤和明軍的數年征戰中,瀋陽明城牆除北門外,幾乎全部被毀壞。

故而順軍現在所看到的瀋陽城是努爾哈赤及洪太父子陸續後建的,整個城池的格局和明時也大不一樣,僅城門就多修了四個。

反正的錦州漢章京耿雲生在瀋陽生活多年,對城中情形可謂是瞭如指掌,因此成了李延宗的特別參謀。

據耿雲生說瀋陽現有內外城之分,內城有努爾哈赤時期修建的汗王宮,還有各大小貝勒府、留守的六部衙門。

外城則是瀋陽旗人和蒙、漢百姓居住所在,雜亂得很,人口卻是衆多,原先鼎盛時有二三十萬衆,現在怕是隻有六七萬人,且以漢人居多。其餘大多隨入關的八旗兵進了北京。

漢人阿哈人數雖然衆多,但李延宗同李本深都認爲城內的阿拜、何洛會不會徵發太多漢人上城助戰,因爲那樣他們就得擔心會不會有漢人和當年建奴攻打明國城池一樣內亂開城。

收買漢人奸細在城中放火,搶奪城門這把戲當年滿洲人玩得不亦樂呼,且屢屢奏效。雖說現在能留在瀋陽的漢人及阿哈多是奴性十足,被滿洲人馴服了的,個個以真旗人自居,可也難保其中沒有人還念着故國,知道自己是漢人,因此鋌而走險內應城外順軍。

畢竟,大清已經亡了。

真要大量武裝組織漢人守城,內中出現內應開城,瀋陽城再高再大也無濟於事。

至於瀋陽城內能拼湊多少守軍,耿雲生給出的數字可能有上萬人,因爲之前何洛會曾在關內帶了4500名披甲八旗兵出關,而瀋陽城內原先留守也應有三到四個牛錄。這些牛錄八旗兵當算真滿,餘披甲阿哈、包衣湊一湊,上萬人應該是有的。

這個兵力同李延宗之前以爲的相差很大,他一直以爲瀋陽城內的清軍全湊起來也不到五千,沒想光是真滿就可能有五千,難怪李化鯨的第七鎮主力會被何洛會擊敗跑到朝鮮去。

“小爺還須知道,滿洲定都瀋陽後,爲防有朝一日明軍會打回來,不僅將瀋陽城修建得格外牢固,還將歷年從明軍手中繳獲的火炮擺放在瀋陽城頭,奴才估計這會瀋陽城上的大小火炮怕是不下百門...”

耿雲生說當年明軍同金軍的渾河之戰之所以戰敗,就是因爲金兵驅使城中投降的明軍炮手往渾河開炮。

“難怪人家不肯降,原來也是有些本錢的。”

李延宗有些慶幸自己把營紮在了南岸二道崗子,這要是稀裡糊塗的紮在北岸,半夜睡覺時怕不得被清軍轟出魂來。

“不過要取瀋陽也容易,”

耿雲生說瀋陽城防雖堅固,火炮衆多,然而當年爲了讓盛京看起來氣派,在一個風水師的指點下,在原明瀋陽城的基礎上增建了四個城門,城內又修八條大街,所謂“八門對八街”。

這等格局自然讓瀋陽城一下變得寬大整齊起來,能夠一下容納不下十萬人口居住,很適合一個小國初興定都所在,可問題是這八個城門卻在不經意間分攤了瀋陽守軍的力量。

“以前滿洲興起的時候連戰連勝,對明軍採取攻勢,壓得關外的明軍根本喘不過氣來,燒香拜菩薩求着清軍不要來打他們都來不及,哪裡有膽量去打清軍,更別提瀋陽城了。就是明軍有膽量攻打瀋陽,也要先越過廣寧和遼陽這個坎,不拿下這兩座城,明軍根本不可能長趨直入兵臨瀋陽的...”

耿雲生說可惜有明一代,別說廣寧和遼陽,就是離錦州只幾十裡的大小淩河明軍都沒能邁過去,耗費了無數錢糧人力盡跟清軍玩我建你拆的遊戲了。

故而雖然洪太等滿洲高層知道瀋陽城守衛的弊端,卻從來沒有放在心上,因爲在他們看來擔心明軍攻打瀋陽,還不如擔心今年要凍死多少漢人阿哈呢。

現在好了,洪太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他才死了三年時間,不僅老婆孩子叫漢人弄了去,費盡心思打造的盛京也要迎來漢人的屠刀。

八座城門,萬餘守軍,瀋陽城防的弱點一下就突顯出來。

李延宗得了舅舅陸四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每戰前必推演,戰後必總結。

於是一衆將領就在大帳中圍着火爐,就着桌上用木頭拼出的瀋陽城開始推演如何進攻。

瀋陽守軍兵力不可能全部集在一起,而順軍可以在任意一個城門發起進攻,這就是順軍的天然優勢。

最後得出的方案就是待高帥主力和第七鎮趕到,以少部分兵馬佯攻其餘各部,集中火炮猛轟南門,再以主力由此強攻。

這樣當能以數千傷亡奪取瀋陽城。

不過還有個更好的法子,就是圍而不攻,同當年清軍圍明朝的大淩河城一樣,讓城中斷糧,活活餓死他們。

然而這個法子有個缺點,就是耗時太長,倘若春暖花開,順軍大可圍它個半年,可現在關外的第一場雪怕是隨時都能落下。

因此,順軍必須強攻。

否則,極寒的天氣比清軍更爲可怕。

第一百五十六章 都督陸文宗第七百六十五章 二十萬軍重重圍第二百三十三章 阻我富貴者,殺第三百七十二章 天降大任,必先神聖第四百六十四章 大清要同大明一樣不成第一百三十七章 一把油菜花第七百二十一章 雪白,血紅第七百四十二章 破西營第七百七十五章 那僞後不錯第一千零一章 明室優待法案第十七章 河工苦 豬頭肉(謝盟主趙世極)第六十九章 陸文宗,我要娘們!第九百五十九章 平川(上)第五百六十六章 有銀子好說話第五百二十一章 斷賊之勢第六百零五章 順,大大的順第六百七十八章 大順隆武帝第四百六十六章 遼王可投明主第六百一十九章 窮途末日第三百六十三章 舅舅我要入主北京第七百零八章 最後的宗室第一百二十八章 淮軍,中國之兵也第二百四十八章 福藩在手,富貴我有第五百一十九章 滿門無忠貞第五百一十章 不爭名,只爭利第七百七十五章 那僞後不錯第三百一十九章 真滿洲大兵第五百二十二章 太后,沒錢沒糧,走吧!第二百二十二章 刨我祖墳者在哪第八百二十章 天王首級第四百二十六章 攝政王是否有愧!第五百六十一章 陸四天王的三板斧第四百二十二章 倭國借兵第十章 最後的救贖第七百五十七章 監國三大事第四百九十九章 玉石皆焚第五百八十一章 李虎子是殺人王第七百二十二章 江南大奴變第四百一十三章 冰與火第六百四十九章 國之根基第六百三十八章 招搖撞騙罪第五百六十七章 順治以來第一稀罕事第四百零二章 忍不住了,就打第四十四章 我他孃的就是陸文宗!第六十九章 陸文宗,我要娘們!第二百二十七章 淮陰侯第六十一章 不好,我全要!第三百九十五章 舅舅稱帝了?!第三百五十二章 給你們講個笑話第三十章 運河大暴亂(謝盟主龍鳳天命!)第二百零八章黃闖子的兵不好打第二百七十章 侯爺指東,我就朝東第二百七十三章 我們要勤王了第八百一十五章 登基斂財第三百九十六章 問太后一聲第六百八十八章 哲哲夫人第二百七十八章 騙吃騙喝的高傑第二十五章 時勢如何造英雄第七百零一章 捐輸第一百五十八章 請諸位共殺韃第八百零六章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第六百一十六章 饒餘郡王的黃昏(五更)第四十七章 造反還有搶先的!第七百一十八章 最後的滿洲第四十一章 如何下淮安(謝盟主碧血劍1)第一百二十章 紅豆殺黃豆第二百九十章 妻兒咱來養第六百三十四章 李家皇后,朱家貴妃第六百九十一章 平臺召對第七百一十二章 遼東總督第四百二十八章 睿王就是睿智第一百零二章 圍城打援第三百二十九章 你要對老夫做什麼?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清真是敞亮第三百九十五章 舅舅稱帝了?!第七百二十一章 雪白,血紅第七百一十七章 紅日東出,祥雲西來第九百四十八章 王殺王第四章 我命由天不由我第四十章 富貴險中求第四百一十二章 中國有強人第九百三十章 弘光朝的忠臣第三百五十九章 王侯將相,陸某來封第六百一十七章 兩宮東行第七百二十四章 北伐良機第五百九十三章 磨刀霍霍第三十五章 當爹的就得復仇!第五十八章 搶藩庫第七百五十五章 江南亂事,非王者不能平!第二百八十三章 造反的樂趣?第三百三十七章 該死的尼堪!第七百六十四章 大師會挨刀否?第六百六十九章 馮學士逼宮第一百六十四章 陸四的錯覺第六十一章 不好,我全要!第六百章 天王不認賬第二百零四章搶劫又叫捐輸(謝盟主無淚懶蟲小)第二百四十三章 北方的天要變了第七百一十五章 炮擊沈陽第七百二十四章 北伐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