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阿瑪被漢人從地裡刨起的噩耗,成了壓垮老病纏身的阿拜最後一根稻草,也動搖了瀋陽城內不少八旗將領與城共存亡,替大清守護最後一座城池的念頭。

三等鎮國將軍府上傳出的哭聲猶如哀歌,在瀋陽內城的六部衙門、在當年熱鬧無比的汗王宮、在高大的城牆上無聲傳遞着。

高傑又命人向瀋陽城中射進一道勸降書,勸降書說瀋陽城中軍民不論滿、漢、蒙古,只要有人打開城門迎大順天軍入城,不僅赦免從前罪過,並可立升三級,賞千金。反之,大軍破城之後,城中不論男女老少,盡誅無遺。

這封勸降書從瀋陽外城不同方向射入城中,搞的瀋陽城中是人心惶惶。因爲他們知道順軍不是在恐嚇威嚇他們,遼陽那裡就是最好的證明。

憂心的何洛會召集城中八旗將校,這位從前肅親王豪格的親信,後來搖身一變成了攝政王心腹的盛京總管儼然成了滿洲一族最後的希望。

當真是世事弄人。

總管衙門的大堂中雖然坐滿了人,但卻鴉雀無聲。

所有人的臉上都寫滿絕望二字。

沒有人對守住盛京這座孤城有什麼信心,即便他們真的守住了順軍的這次攻勢,下一次他們也守不住。

這是事實。

順軍屠城的威脅更是讓這些八旗將校爲之恐懼,他們太清楚屠城的可怕了,因爲,他們幹過很多。

然而就此投降,這些八旗將校也有所不甘,畢竟他們佔着天利,而且天氣對守軍也是越來越有利。

一種很奇怪的心理。

明知道守不住,也不可能贏,偏偏又不想就這麼投降。

如同一個輸得只剩最後一枚銅子的賭徒,紅着眼睛將這枚銅子押了上去,贏了,依舊改變不了他輸光的結局。但就是這麼押了上去,以爲自己將有逆天的運氣,會用一枚銅板贏到上百兩銀子。

何洛會是不願意就此投降的,因爲按照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的要求,他必須同關內一樣向順軍交出武器,並出戰馬,並出所有年輕的女人。

這是奇恥,是奇恥大辱!

何洛會不明白禮親王同鄭親王他們是怎麼接受這恥辱的,不明白關內那些八旗將校是怎麼能夠咬牙將妻女交出去的,反正他是做不到的。

沉默的總管衙門大堂短短几句話後,八旗將校們達成了一致。

那就是現在還不能投降,他們必須打起精神堅守。

因爲,他們需要讓順軍意識盛京城內反抗的意志之強,讓順軍明白他們想要通過強攻佔領盛京就必須付出巨大的傷亡,這個傷亡大到順軍自身不能接受,如此,他們才能迫使順軍做出退讓,從而給城中這幾萬軍民一個不算太悲涼的下場。

何洛會知道盛京肯定是保不住,順軍也一定會進入這座從前的前明重鎮,他只希望順軍方面能夠在這遼東之地劃一塊地方給他們,讓他們滿洲自己管理自己,如同以前的建州一樣。

將來,這大順朝也一定會同明朝一樣步入衰弱,那時,滿洲的後代子孫們未必不能替先祖報今日之仇。

“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何洛會起身掃視一衆八旗將校。

所有人都站了起來,八旗將校們知道這的確是最好的辦法。

會議中,沒有人提到被順軍挖掘的太祖陵墓,便是席特庫這個黃帶子也對爺爺的頭骨落在順軍手中隻字不提。

事已至此,提了又有何意義?

他們現在關心的是能不能迫使順軍給他們一條生路,而不是去關心死去的人。

統一了八旗將校意志後,何洛會要解決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必須阻止城中的漢人受順軍重賞誘惑內應開城。

瀋陽城內情形並不樂觀,由於大清的敗亡及順軍的兵臨城下,旗漢之間的猜忌肯定是難以避免的。

旗人怕漢人這些奴才會有翻身做主人的愚蠢想法,進而鋌而走險暴亂內應順軍。而漢人則怕旗人可能在滅亡之前將怒火發泄到他們這些奴才身上。

所以,必須在大戰即將爆發前將城內旗漢軍民安撫住,使之共同對外。

對此,何洛會的部署是將所有八旗家眷全部遷入內城,這樣使外城旗漢之間的矛盾因爲旗人的撤走而得到暫時壓制。

光是撤走外城的旗人肯定是不行的,因爲這個舉動也可能會讓一部分漢人以爲旗人軟弱,反而讓他們變得膽大。

因此,何洛會外鬆內緊,撤走城外旗人家眷同時,卻將內城大量八旗兵全部調到外城駐守,這樣即便漢人生亂,八旗兵也能第一時間予以鎮壓,且不必擔心鎮壓過程中會傷及旗人。

然而讓何洛會慶幸的是,他擔心發生的漢人作亂竟然沒有發生。

或許是城外的漢人在滿洲治下奴才當得太久已然沒有了血性,或許是仍對滿洲大兵的威風感到害怕,竟是沒有人趁機生亂。

而讓何洛會等人更爲驚訝的是,就在他們撤走城外旗人時,那些旗人名下的包衣奴才和阿哈們卻自發的組織起來監視他們認爲不夠忠心的漢人鄰居,甚至是親戚,更有許多包衣協助八旗兵備戰。

何洛會無法理解這一現象。

滿章京達爾什尼克則說了一句:“他們,是真滿洲。”

是啊,三十多年下來,即便老一代的漢人包衣和阿哈尚知道自己是怎麼成爲滿洲人的奴才,知道他們從前是不留辮子的,但那些年輕人又哪裡知道呢?

他們只知道他們一出生就是奴才,他們只知道他們只要隨主子出征就能改善家裡的條件,他們只知道只要他們勇敢,他們甚至能被主子恩賞入旗。

他們只知道,當他們牽着主子戰馬出現在關內那些尼堪漢人面前時,對方是多麼的敬畏他們,將他們視作真滿洲大兵。

長期形成的固有印象以及對尼堪漢人高高在上的自豪感,讓瀋陽城內大部分的包衣阿哈們成了心理上的“真滿洲”。

而當大部分決意做主子的好奴才時,那些少得可憐的尚知祖宗的漢人,就成了這些人眼中的異類。

不需要滿洲人動手,這些好奴才就會將那些異類殺死,甚至罵死。

外城的真實一面讓何洛會徹底放下心來,於是他派筆貼式安得瑚出城與順軍商談,希望對方能夠給予盛京城內滿洲軍民體面的下場。

“什麼盛京,此乃中國瀋陽!”

殺人如麻的高傑哪裡會將瀋陽城內的可憐韃子放在眼裡,毫不猶豫的拒絕安得瑚的任何請求,表示除了無條件投降沒有任何出路。

談判破裂便是號角吹響之時。

第一百一十四章 還能不能砍?第二百三十五章 淮軍四鎮第五百七十四章 漢軍八旗第二百五十二章 淮軍頭上的刀第一百七十五章 你想當皇帝?第一百八十三章 小四子,富貴不能忘本啊第七百一十三章 我的好阿瑪啊!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天註定第三百二十三章 總督大人的好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陸四的錯覺第二百零四章外甥李延宗第九百九十一章 平川(下)第二十五章 時勢如何造英雄第六百九十八章 北地第一軍事集團第四百九十五章 大清危在旦夕第四章 我命由天不由我第七百一十九章 不破瀋陽不生還第二十九章 逼急了,打進淮安城!第五百零一章 死灰復燃的大順第一百五十四章 永昌皇帝詔第二百八十章 茉莉花第六百二十四章 中國無虜第四百八十九章 十萬順軍奉監國第五百五十七章 大戰爆發第二百四十一章 帶血的糧第二百五十一章 辮子,辮子第三百二十八章 打破辮子兵不可敵的神話第三百零一章 夫人得給咱面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都司,給弟兄們留點種子吧第四百三十三章 龍興之地要塌第一百七十四章 小四子的戾氣越來越重第五百二十六章 攻保定第四百章 白面書生盡壞事第九百九十一章 平川(下)第四百五十二章 闖賊,中國大旗也!第五百四十四章 破滄州,不封刀第二百七十五章 佛爺度你一程!第七百零九章 李延宗兵進遼陽城第二百五十四章 殺我者無罪第十九章 刀,是什麼樣的刀第六百四十四章 中國天子,菩薩也!第五百四十五章 總督需要體面第一百一十四章 還能不能砍?第六百八十七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六百四十九章 國之根基第六百五十三章 宮內廳 寇娘娘第二百五十三章 陸式皮球前進戰術第七章 奇貨可居第一百八十八章第六十四章 若尊強者,便爲強者第一百三十二章 敢問貴軍是否大順王師?第四百三十七章 235對三條A第六百二十七章 大順的仁政第四百零六章 西線大潰敗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一功復套第三百四十七章 淮軍的困境第五百六十六章 有銀子好說話第二百零五章不跟舅舅造反可惜了第三百二十四章 和碩額駙第六百七十章 太后,體面一些吧第二十二章 夫子炮灰 何去何從第五十七章 破淮安第八十六章 下揚州第二百四十三章 北方的天要變了第七百七十七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第六百一十四章 尼堪,動手了第六百五十三章 宮內廳 寇娘娘第二百零四章外甥李延宗第四百三十九章 要大順還是要大明第一百三十五章 我陸四有帝王之相?第三百四十一章 光着膀子拎大刀第一百一十七章 農民式的戰爭手段第七百四十章 萬歲沒了第四百一十一章 王妻貌美乎?第七十五章 拖家帶口造什麼反第七百三十六章 銜枚疾驅三百里第六百二十四章 中國無虜第七百四十章 兄弟二人俱封王第五百六十一章 陸四天王的三板斧第一百八十章 成真龍的機率第六百二十九章 天王上煤山第一百七十九章 逐鹿中原第七百三十六章 富貴只能搏第三百四十五章 攝政王的驚怒第三百三十六章 都督喝的有點多第三百七十二章 天降大任,必先神聖第四百六十五章 山東出了個陸文宗第四百九十章 皇帝,你到底跟誰一夥!第四百五十三章 既壽永昌 大印千古第七百二十七章 忠王、遼王、秦王(大明三傑)第三十二章 桃花塢 劉家莊第一百零三章 揚州三將第二百九十九章 魚肚,無刺第二百章 爲國家死,雖死無憾第七百四十八章 大印不如破碗第五百二十三章 高、李可稱殺人王第二百四十一章 帶血的糧第一百三十六章 誰下船,就打誰!第二百二十三章 祖墳的文物第七百一十九章 不破瀋陽不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