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給闖王送妃

乾清宮不祥,這個說法陸四還是頭一次聽說,不過聽顧君恩詳細那麼一說,不禁覺得有道理。

乾清宮爲何不祥,因爲前明三大案的“紅丸”和“移宮”兩大案就發生此宮中。

且崇禎走投無路時所寫的絕命詔書也是在乾清宮。

顧君恩說當年李自成就一日不曾往乾清宮,後來的滿洲韃子同樣也沒有去。

“那便先去武英殿吧。”

陸四是沒什麼講究的人,但有些事情他不在意,部下們卻會在意,因此便聽了顧君恩的意見先往武英殿接受諸將恭賀。

賀禮後,陸四命顧君恩立即替他起草諭令,大致是命各部約束軍紀,不得擾民,另外就是迅速穩定京畿人心和社會秩序,傳諭山東通會陳不平、節度使下參政文彥傑入京,另命淮揚通會劉暴、陝西總督孟喬芳及順軍實控區任職一年以上官員往京中推送人材,以便組建大順中央政府。

“各鎮俱要往行營報送名單,一鎮50人,年齡不限,出身不限,除一定戰功外,最好識字。若條件優秀者識字這一條可放寬...”

除讓地方往北京推送人材外,陸四也要軍隊報送名單,同時讓第一軍提督高一功將原國子監收拾出來,仿效徐州的武備學堂開始定期接收軍中選送學員,除進行一定的軍事培養外,便是政務的學習,以使這些學員能武之外也能文,學成便分派各地充實大順基層政權。

“原來滿清包括前明留下的各級衙門機構,左輔也要趕緊安排接管清理,原有吏員考覈任用,官員這一塊缺口很大,可對被俘、解救、投誠、反正的官員進行甄別後着才任用,總之要儘快把中央的架子搭起來...”

陸四特別強調反正投誠的官員要優於被俘的。

眼下因爲順軍自身人材(治事)的極度缺乏,陸四隻能先大量啓用降官,等政權運轉起來穩定之後,再着手予以清退,補入順軍的基本盤。

或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比如同滿清一樣搞幾個學館,給那幫降官弄個學士、大學士的名頭養着。

總之,只要軍隊穩定,陸四根本不用擔心大量降官替換會對大順產生什麼影響。

而對即將到來的“降官潮”,除了極少數,大多數降官在陸四這裡恐怕就是個夜壺,想用了拿過來,不想用了扔一邊去。

除此之外,陸四要顧君恩開始着手統計北直隸、山西、遼東的具體情況,要着手向這些地區派設地方官,於戰略要地派駐軍隊,以建立政權,穩定地方。

“北京到揚州的運河要全線貫通,淮揚、徐州、山東、北直這邊必須確保運河安全,要肅清沿運河兩岸的匪患,哪段運河出了事,哪段的地方官要殺頭,哪段的負責將領也要殺頭!”

北方殘破,目前需要淮揚及山東往北京輸血,因此陸四絕不允許這條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帝國大動脈出現問題。

更重要的是,將來南征也要依靠運河。

“大順中央政府如何組建,各項政策,法令,儀注等,左輔也要在半個月內把章程拿給我,這半個月,就要辛苦左輔了。”

“闖王放心,不須半月,七天即可。”

顧君恩早就有了一套初步方案,只待完善之後便能呈遞。

“膠侯,”

顧四目光看向賈漢復,“你負責清點京中及京畿各地的倉儲,對被滿洲圈禁的土地也要予以清理,凡八旗財產一律沒收入庫,另外,”

陸四想了想,又對顧君恩道:“關於無主土地及被八旗圈佔地產,左輔這邊也要辛苦一二,看能不能搞個章程出來。”

土地問題一向都是王朝興亡的關鍵問題,現在北方因爲人口稀少導致大量土地無主,只要大順合理運用這些土地,或分配有功將士,或發還原地主,或組織流民開墾,必然能在短時間內既得人心,也能穩定政權,從而爲南征、西征奠定基礎。

但具體怎麼弄法,肯定需要一個完善的方案,陸四現在手頭沒什麼得力文臣,只能全交給顧君恩。

顧君恩問對前明宗室財產如何處置。

陸四答:“使其自力更生即可,若窮困者,予以一定補貼,發給一定土地,不必專門厚養。”

顧君恩提出一個問題,問:“我大順中央政府成立之後,是否開恩科?”

陸四說恩科可開,因現在已是九月,中央政府又尚未成立,可定於明年開春,屆時傳諭各地組織讀書人來京。

“既是恩科,便不侷限於舉人,秀才可,童生也可,我親自出題,答對合格可入國子監集中學習一年半載,再分於各地觀政半年。期滿,按適績優劣酌情授官。”

連童生這種沒有功名的都能來京會考,這無疑也是千百年來頭一樁,武英殿中衆人都是驚住。

“不必大驚小怪,總之,明年開春,只要願意來北京參加我大順恩科的,只要能答卷,不管是誰,哪怕是大西軍那邊的,哪怕是朱明那邊的,甚至是韃子都可以。我大順唯纔是舉。”

陸四拍板定下調子,恩科嘛,收攏人心,既爲收攏人心,那就不妨恩遍天下。

小家子氣,從來不是他的爲人。

開了恩科,就要大赦天下,這是常理。

陸四當然也要大赦天下,怎麼大赦天下,前朝都有章程可依,不必他費心。也不是民間所認爲的所有囚犯都釋放,而是要根據其所犯案件的性質予以處置。如殺人這等惡性案件的囚犯,肯定是不能赦的。

剛上去了趟煤山,陸四也有些累,便想今日就議到這,順便去宮中走走看看,第六鎮卻來急報說是擒獲滿洲豫親王多鐸,現將其屍體並同子女快馬送京。

武英殿中頓時歡呼一片。

“這個高傑也是,拿了人家多鐸的子女,他看着辦便是,往我這送什麼?”陸四嘴裡這麼說着,面上卻是笑容洋溢。

“我看那翻山鷂子是給闖王送妃來了。”

夏大軍嘿了一聲。

第一百八十一章 放心,都督家的龍氣接上了第四百四十章 孤注一擲的永昌皇帝第七百三十一章 八大王的真理第二百二十三章 祖墳的文物第三十四章 咱們要比官兵更狠第一百二十三章 跟我幹,吃香喝辣第二百二十二章 刨我祖墳者在哪第七百三十八章 虎焰班 跑得快第五百五十章 舅舅說的就是真理第六百九十三章 四大國公 十二侯爺第五百七十章 富貴險中求第五百七十七章 別打了,和談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通賊誅滿門第二百二十八章 眼前的敵人是僞軍第四百四十一章 怕爲後起之秀所代第七百二十章 雪冷血熱第三百九十五章 舅舅稱帝了?!第三百九十四章 兩蹶名王第六十二章 殺了李士元!第九百五十四章 道觀無人矣?!第一千章 湖廣平,天下定第七百三十二章 長安當爲大西新京第四百一十六章 永昌皇帝賜婚第四百三十六章 陸四初一,清軍十五第八百章 李定國歸順第七十九章 闖軍南下 赤子之情第四百七十五章 滿洲大敗,指日可待第六百三十八章 招搖撞騙罪第七百七十章 孫可望降順第一百五十八章 請諸位共殺韃第四百四十七章 你不救爹,下一個就是你第二百四十一章 帶血的糧第四百一十三章 冰與火第四百零四章 陸四的婚事第四百九十一章 都督可爲大明齊王第三百八十七章 賊人在那裡!第四百一十三章 冰與火第一百七十六章 易步爲騎第七百一十三章 我的好阿瑪啊!第五百零三章 李瞎子家當歸女婿了?第七百五十九章 千年下來,積蓄甚多第三百一十七章 聖公失足第七百二十七章 忠王、遼王、秦王(大明三傑)第三百三十八章 滿洲,不可冒犯第六百六十二章 三桂之心,天地可昭第一百七十三章 淮軍第一鎮第七十九章 闖軍南下 赤子之情第二百四十四章 小淮海戰役第三十四章 咱們要比官兵更狠第九百五十六章 湖南救湖北第四百零二章 忍不住了,就打第四百三十章 要出事第五十章 淮字能滅清!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清沒有懼敵的親王第五百二十五章 多爾袞哪來的勇氣第六十二章 殺了李士元!第五百章 平西王的驚詫第五百八十一章 李虎子是殺人王第七百四十九章 監國御令第七百三十四章 順皇賞功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都又要變天了第六百一十四章 尼堪,動手了第十一章 北邊來的兵第四百九十五章 大清危在旦夕第八百二十三章 二勸登基第四百三十一章 喜迎中國大兵第一百一十三章 回不了家鄉的人第二百八十三章 造反的樂趣?第一百二十五章 老部院,我們冤啊!第八百零九章 武裝遊行第三百二十四章 和碩額駙第八百零五章 閩粵總督鄭芝龍第二百九十二章 逍遙自在的大柱子第七百一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二十二章 江南大奴變第一百四十五章 二郎,請牢記你的使命!第一百三十二章 敢問貴軍是否大順王師?第六百五十一章 阿濟格之兵,我大明之精兵第四百四十五章 誰讓你是反賊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帝豪邁歌第二百九十八章 本侯只吃魚肚第七百四十章 萬歲沒了第七百一十六章 許留守燕京大王爲妾第七百六十三章 西府長子 逼進死路第二十一章 淤泥埋屍 官兵裹夫第二百八十二章 姑娘別怕,咱不是壞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誰敢殺我這盟主!第五十九章 退,退,退!第七百一十章 遼陽光復,兵進瀋陽第七百六十三章 西府長子 逼進死路第三百零六章 漢軍旗的福地第二百六十二章 賣命就得有回報第四百六十九章 斬首第五百零一章 死灰復燃的大順第三百六十五章 陸四什麼意思?第七百七十二章 天下人不如陸闖王第二百三十章 淮安之變第二百七十九章 微山湖第二百三十三章 阻我富貴者,殺第十六章 有兵就是爺 沒兵屁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