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攝政王親征

“臣教子無方,臣有罪!”

67歲的祖大壽“撲通”跪倒在地,老淚縱橫,連連叩首。

“龍生九子尚且不同,王爺豈可因祖可法降賊遷怒祖大壽?”關鍵時候替祖大壽說話的是內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寧完我。

說起來祖大壽當年降清同太宗皇帝對其無比賞識有關係外,也因了寧完我同已在去年病逝的鮑承先之功。

當初祖大壽於大淩河城、於錦州城兩次降清,說降的便是寧完我同鮑承先。另外一個功臣石廷柱已在山東陣亡殉國。

寧完我此時不單純是替祖大壽說話,更是想以此提醒攝政王祖大壽的重要性。

且不說祖大壽是漢軍正黃旗的固山額真,也就是漢軍正黃旗主,且隨英親王南征的吳三桂是祖大壽的外甥,就是如今漢軍八旗三分之一的高級將領都是祖大壽的舊部,如張存仁、韓大勳、張洪謨、方獻可等。

兵力上,祖大壽舊部及原遼東明軍佔了漢軍八旗的三分之二,餘下三分之一是尚可喜同耿仲明部。

而祖大壽長子祖澤潤現在招撫南方總督洪承疇麾下率軍死守滄州,次子祖澤溥領軍隨豫親王討伐流竄在京東的順賊,因此若因一個從子祖可法降順便遷怒祖大壽,甚至治罪於他,必會引發漢軍八旗的大地震。

便是當年祖大壽的那些舊將不反,他兩個在外帶兵的兒子反了,也會讓本就岌岌可危的局面變得更加危險。

洪承疇在滄州可是苦苦支撐,山東順軍將那滄州圍得水泄不通,被圍二十天來,城中死傷慘重,已近斷糧。

隨着河南全境的淪陷,順軍東西兩路大舉攻進北直,太宗年間大清第一謀士寧完我不得不承認一點,那就是當初攝政王多爾袞用兵確是過於激進冒險。

如今大賊李自成是死了,可又有原淮賊首領陸文宗繼任李自成之位,聚攏凝聚賊兵,於大清最薄弱之處將八旗將士一刀兩斷,使得清軍失去席捲天下之勢,一下從佔盡優勢的攻方變成了處處不利的守方,局面變化之快比之當初的賊順入北京還要嚴重。

“大勢”不在,那漢軍八旗及新降的綠營官兵自是心存觀望,此人之常情,非人力可及,非意念可阻。

眼下京師左近兵馬除了兩萬餘真滿外,其餘三萬人馬都是漢軍及少量綠營,真要因爲祖大壽鬧出漢軍與大清決裂,大清恐怕連關外都去不得了。

多爾袞也知道祖可法降順這事不能怪祖大壽,之所以如此失態,全是因爲河南那幫狗賊降順之舉導致陝西順賊一下就殺進了北直隸,而他攝政王現在根本沒有兵馬抵禦從保定入寇的順賊。

一個多月前,流竄在京師左近的順賊在前明將領高傑的帶領下攻破了通州城,隨後屠城,致死軍民三萬餘人。

此消息震動京師,可就在多鐸大軍回返之時,攻破通州的高傑賊軍又棄通州東進永平一帶,甚至還有一部賊軍衝破山海關東進寧遠、錦州,如他們之前在北直所做所爲一般,所過之處屍堆如山,從關外遷進關內安置在永平四府的漢民百姓不是隨賊軍起事,就是被賊軍屠戮。

高溫之下,屍體難以處置,導致京東地區橫生瘟疫,遷安、盧龍二縣部分地區人不及近,就臭不可聞。

而那賊軍自身也被瘟疫所染,被迫一部出關東進,一部則西進昌平在懷來、保安等地活動,從活動跡象上來看,就如同圍着北京城畫了一個大圈,狡猾至極,始終不與清軍主力對戰。

爲了將這支困擾京畿重地的順賊騎兵絞殺,多爾袞不得不令多鐸部抽真滿漢軍分別追擊,結果多鐸部兵力剛出,南方洪承疇急報山東淮賊從臨清、清州、濟南三府分別北進。

此淮賊首領據聞是原賊首陸文宗侄子,與先前北寇高傑部賊兵不同,此股賊兵北上之後遇城攻城,遇水搭橋,設官安撫,收攏難民,軍令嚴明,儼然就是一支北伐大軍。

因北直綠營大多被高傑賊兵所破,洪承疇、張存仁、祖澤潤、盧興祖等無兵可御,只得死守重要城池,期以一座座堅城遲滯山東淮賊進軍速度,爲北京方面爭取時間。

相較流竄的高傑部破壞嚴重,從山東北上的淮賊不斷攻佔城池纔是對清廷最大的威脅,因爲隨着一座座城池的丟失,北京將徹底淪爲孤城。

爲此,多爾袞不得不糾集真滿漢軍南下,可是這邊剛剛作了部署,那邊河南卻來急報,順軍東西兩路共同北寇,若清軍集重兵於一路,則另一路保不住。若分兵同御兩路,則兵力分散,根本無法與擁兵衆多的順賊相抗。

唯今只有盼那河南巡撫羅繡錦等人能爲朝廷分憂,堵住西路順軍。不曾想,羅繡錦、劉芳名、祖可法等人竟是降了賊,以致黃河以北府州縣盡數淪陷,西路順賊從彰德沒有任何阻攔殺進保定。

駐防保定的明安達禮部雖有蒙古八旗兵五千餘人,但前番羅繡錦報稱西路順賊有步騎十數萬人,區區五千餘人又哪裡擋得住!

真是噩耗頻傳,攪得多爾袞胸中難平,恨意難消。

聞訊趕來的正黃旗內大臣冷僧機給多爾袞帶來了另一個壞消息,鄭親王濟爾哈朗同饒餘郡王阿巴泰進宮去了。

“我這兩位好哥哥想幹什麼?削我的權,還是要大清退出關內?”多爾袞微哼一聲,根本不用派人去打聽他就能猜到濟爾哈朗同阿巴泰安的什麼心思。

“王爺,千萬不可出關啊!”

兵部侍郎金之俊是前明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在崇禎朝官至兵部右侍郎,降清之後仍爲原官。

此人於一衆降官中頗有本事見地,上書請求召京畿附近的巡按及監司以下的官員前來爲大清效力,並最先上書多爾袞指出山東同河南的重要性,認爲可以不必一兵一卒就能招撫二省。

事態本如金之俊所料,派往山東的總督王鰲永同巡撫方大猷就靠大量空白委任狀撫來魯地,可誰也不曾想南方的淮揚義軍去從徐州北上,不但將山東奪了過去,還陣斬了肅王豪格同恭順王孔有德,使得魯地轉眼成了賊據之地,且淮賊以山東爲基極力騷擾北直,燒殺搶掠,讓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北直糜爛一片,錢糧難籌,人丁難徵。

然而不管怎麼樣,北京是絕對不能放棄的!

金之俊一針見血指出若放棄北京出關,於大清絕對是滅頂之災。

但若不放棄北京,又如何解此順賊東西兩路並進的困局?

“御駕親征!”

金之俊建議的“御駕”不是才九歲的小皇帝福臨,而是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

“集中京畿所有將士,尋賊之主力決戰。”

正白旗內大臣蘇克薩哈支持了漢官金之俊的意見,甚至搬出當年明朝大舉攻打建州,太祖以“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策略破敵的歷史。

第五百八十九章 漢人的福,不太好享第一百零六章 誰敢橫刀!第二百九十七章 邢夫人第七百五十一章 請典史出山第七百六十五章 二十萬軍重重圍第五百零一章 死灰復燃的大順第六章 大名陸文宗第三十九章 攻陷桃花塢第四百八十四章 不打阿濟格,只打多爾袞第八百二十二章 太公好身手第二百二十二章 刨我祖墳者在哪第二百二十六章 順予我侯 明當予我公第二十四章 寧殺一萬,不亂數萬第九百三十章 弘光朝的忠臣第六百零四章 可怕的尼堪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刀要見血!第三百零四章 淮軍第六鎮第二百七十六章 不走就打你第五百九十七章 不要活的第九百九十三章 秦王未必反,國公一定降第九百九十五章 大勢所趨第九百五十四章 道觀無人矣?!第四百九十九章 玉石皆焚第四百一十五章 局面如何挽回?第三百四十八章 最好的教育第九百九十四章 坐地起價第八百零六章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第七百七十七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第五百七十九章 太尷尬了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二百二十九章 告訴二郎,我頭疼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南保衛戰第一百七十章 龍虎鬥第三百三十一章 誓將淮賊碎屍萬段(謝盟主樊霸)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跟聖公走?第一百七十八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二百三十四章 咱們要有八堵牆第六百零七章 刀林 老將 榮譽第三百三十九章 天命在我!第二百五十五章 天下第一旅第四百九十二章 跟陸某幹,給你封親王第四百七十二章 龍,龍,龍!第四十四章 我他孃的就是陸文宗!第六百九十一章 人人有官做第八百零四章 大宗師豈能通寇第十八章 一把菜刀第八十章 我要淮軍只從我一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太上皇的春天第六百九十八章 北地第一軍事集團第七百一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九百五十八章 此屠夫,當寸搩!第一百三十四章 要城不要人第四百八十章 想要北歸先得有糧第九十八章 陸爺有令,都砍了第八十二章 今日降順,明日降誰第六百五十八章 婦女之友陸闖王第三百四十五章 攝政王的驚怒第七百四十八章 大印不如破碗第五百二十八章 韃子終於來了第六百四十二章 滿洲少壯派第九百五十六章 湖南救湖北第三百二十一章 剃髮者,形同造反!第一百五十九章 菩薩爹爹有鬼了第六百四十九章 國之根基第一百七十一章 陛下走不得了第六百八十五章 太上皇的春天第四百九十一章 都督可爲大明齊王第二十三章 風起運河第二百六十八章 刀斧手何在!(謝盟主無淚懶蟲)第八百零四章 大宗師豈能通寇第八百一十九章 誰敢稱天子!第三百七十二章 天降大任,必先神聖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順完了,大清也完了第十三章 南船北馬 運河重鎮第七百四十六章 我是不是跟曹操一樣?第二百零二章老營就是人質第四百六十章 以侯封王第一百零二章 圍城打援第五百九十三章 磨刀霍霍第四百六十九章 斬首第六百九十一章 人人有官做第五百三十二章 長刀出,必飲血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順的軍餉有了第四百五十九章 退路第五百六十六章 有銀子好說話第九百九十四章 坐地起價第五百八十一章 李虎子是殺人王第一百五十三章 老弟就不想回家看看?第二百七十七章 先取山東第三百五十二章 給你們講個笑話第六百六十三章 王爺,上策是降明第七百零九章 李延宗兵進遼陽城第七十二章 造反沒有回頭路第四百八十二章 封王第二百六十六章 我怕你報仇第六百八十一章 監國乃繼統,非繼嗣第五百五十章 舅舅說的就是真理第八十二章 今日降順,明日降誰第六百六十五章 貝勒就值十兩銀第六百三十二章 給闖王送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