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長安風雨聲

《西征記》

長安城北,官署大街

“西域大捷,斬獲無算。”“大軍過處,聞風納降。”“大漢天威,四夷皆伏。”趙統剛邁出尚書檯署門外,便聽到門前各署的官吏都在傳着這個消息。人們圍在一起,交頭接耳,興奮地交流着各自打聽到的細節——雖然不時會發現各種消息中南轅北轍、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卻絲毫沒給熱烈討論的氣氛帶來阻礙。

趙統對這些流言充耳不聞,繞過人羣,往自家馬車走去,卻聽背後有人喊道:“子固賢弟,這便急着回家麼?”

趙統聽着熟悉,回頭一看,笑道:“果然是伯言先生,學生正要返家。”

“你我如今皆不在太學,還叫什麼先生?同殿爲臣,叫我一聲伯言兄就是。”陸遜笑着走過來,拉住趙統的胳膊說,“相請不如偶遇,你也不必走啦。就由愚兄做東,到東甲市(長安九市之一)去喝一杯如何?”

趙統心想左右家中無事,便跟陸遜上了他的馬車。

陸遜與趙統已經認識了有五年,那時趙統剛入太學,陸遜尚是太學博士之一,負責教授諸生《左傳》。趙統家學淵源,年紀雖小學問卻不淺,陸遜雖年長他八歲,但仍算是年少氣盛,兩人常爲古今經文的解釋不同而吵得面紅耳赤,一來二去,竟成了相交莫逆的朋友。直到陸遜離開太學入丞相府中擔任長史,後遷爲司直,這才漸漸疏了交往。

上車之後,兩人隨意寒暄了幾句,陸遜便直入主題問道:“聽聞子遠(趙廣)如今在徵西軍中效力?”

“正是,舍弟去年從軍,這次跟隨輜重隊出塞。”趙統苦笑道,“卻仍是孩童心性,一去半年多,只是能叔在敦煌郡時寄回來一封信報平安,家母爲舍弟日夜牽掛,家父卻又從不在家談及公務,真是讓人操心。”

陸遜湊近趙統耳邊,有些神秘地說:“子固不必擔心,愚兄今日在府裡看到司馬、龐兩位大人送來的奏功表章,子遠排在甲等首列,此番不但是平安無事,還屢立大功。說不定在平定西域之後,大漢就要多一位小趙將軍了。”

趙統大喜,忙追問道:“如此說來,西域大勝的傳言,都是真的了?”

“勝確實是大勝,但那些傳言真假,就不好說了。”陸遜撩車簾看了看景色,嘆了口氣,“朝中最近有一股暗流涌動,西域大捷將會在朝野造成什麼影響?某些有心人會利用這作些什麼?愚兄也不得而知。”趙統聽了,想起白天聽到的那些誇張的傳言,若有所思。

長安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二分之一。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西漢還有與未央宮其名的長樂宮,新末毀於戰火)。貴族宅第分佈在未央宮的北闕一帶,稱作“北闕甲第”,趙統等勳貴家族也多住在那裡。普通士民的居住區分佈在城北,由縱橫交錯的街道劃分爲一百多個“閭里”。著名的“長安九市”則在城西北角上,由橫門大街相隔,分成東市三市和西市六市。東市是商賈雲集之地,西市則密佈着各種手工業作坊。兩所去的的東甲市,則多開設酒寮飯館,也是長安城人流量最大地方。

到了市口,兩人下了馬車,走進一個名爲吳春苑的酒樓,堂信引了二人,在一個雅靜房間坐下。一坐下,趙統就提到了弟弟的消息,剛要說感謝的話,就被陸遜攔住,說:“區區小事,何足掛齒!弟肯跟愚兄喝酒,足見對愚兄尚不見外。說一個感謝的字,就顯得俗氣了。不知是否要愚兄明日在府中多打聽一些子遠的消息,也好讓令堂寬心?”

“不必,不必,此事終究不合朝廷體例,伯言兄爲官素正,弟也不願兄長多爲此破例。爲着免俗,弟只好暫不說感激的話,以俟相報於異日。”

這時,堂倌走進房來,報出十幾樣萊。他們商量着點了幾樣熱萊和一個拼盤吃酒,別的菜以後再要,並要他快點把拼盤與酒端來。堂倌走後,兩人隨意聊了些長安逸事趣聞後,趙統問道:“弟爲官日短,見識淺薄,卻不知伯言兄之前所言朝中暗流爲何?”

陸遜笑笑:“如今大漢國是,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盛世之下,暗疾潛伏。”

“請兄略談一二,”

跑堂的先用托盤送來了一個拼盤和一壺酒,隨後陸續地送上來兩樣熱菜,陸遜一邊吃酒,一邊談着朝中朝外的種種情形。由於他平素極得丞相李瑋器重,在丞相府經手要緊國事甚多,心中又暗對趙有所期待,就把他平日不與外人道的話都說了出來。最後他拈着短鬚說:

“總之,目前的大漢國運,雖如一個龍精虎猛的少年一般,卻已有暗疾在皮膚,若是諱疾忌醫不予救治,坐等病入膏肓,到時縱有扁鵲再世,亦無回春之望。晉陽侯二十年來籲食宵衣,南征北戰,孜孜求治而天下日安。今上年少,亦是聖明之主,但若一時不察爲宵小所乘,豈非大漢劫數乎?”

趙統大吃一驚,低聲道:“據兄長看,這是什麼人在搞鬼?孫家?荊南?廣陽王?”

陸遜搖了搖頭,用筷子敲着桌子道:“孫家如今偏安交州,被逼的與越人雜居,早與野人無異,不足爲慮;荊南四郡(荊州南部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整日自相攻伐,對朝廷來說不過是網中魚耳;廣陽王劉玄德本爲宗室,如今手無一將一卒,又身在北疆,恐怕也只能安心作他的太平王爺罷了。”說完他用右手中指蘸酒,在桌上寫了“長安城內”四個字,隨即望望趙統,悄聲說:“其人行事雖然隱秘,但已經有些眉目了。”

“這些人難道是打算在長安城內做。。。。。。”趙統不敢說下去,便也用手指蘸酒,在桌上寫了一個“反”字。

“卻也未必。”正在這時,堂倌送來一盤白切羊肉和兩碗用海蔘、銀魚絲和蝦米做的三鮮湯,使陸遜的話不得不停了下來。作爲揚州吳郡人,陸遜很熟悉吳越館子的規矩是喜歡向客人敬湯——除客人自己要的湯之外,堂倌還要多送上幾次湯,作爲敬意。而這些湯多用自江南千里迢迢運來的乾貨材料,都做得鮮美可口,風味獨特,可是這個湯來得很不是時候,打擾了他同趙統的秘密談心。他對跑堂的說:“今天你們不用敬湯,也不要多來伺候。我們需要什麼湯的時候,自會叫你。”

堂倌笑眯眯地答應了一個“是”字,站在旁邊仍不肯走,他偷偷瞄了一眼兩人的衣冠和腰間組綬(組綬,組是官印上的絛帶,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蓋住裝官印的鞶囊或繫於腹前及腰側,故稱印綬。)恭敬地問:“兩位大人,小店有今早剛從渭水撈上來的活鯉魚,來一個吧?”

“是麼?這不急。我們要慢慢吃酒。你等會兒來吧,”

堂倌又笑着答應了一個“是”字,才一彎腰,提着托盤走了。

陸遜拿起羹匙來作一個讓客的姿勢,嚐了一口,說:“恩,味道甚好,正宗的吳地風味,在長安別處的館子裡怕不會有這樣好湯。”

趙統喝了一羹匙,說:“且回到本題吧。兄長請快繼續說下去。”

陸遜剛要說話,卻聽得樓下街上忽然喧囂起來,一時間怒罵、廝打、摔破東西之聲不絕於耳,便止了話頭,與趙統一起到窗邊觀看。只見大街之上有兩羣人正扭打在一起,雙方總共有兩百多人,看穿着竟都是太學諸生模樣。兩邊一面打着,一面用“國賊”“奸佞”“匹夫”“小人”等詞語罵着對方,直戰得斯文掃地,打破街邊物什無數。還好雙方都是赤手空拳,打了半天,倒也沒怎麼見血,卻引得東甲市中裡三層外三層的圍觀。不多時,一羣盔甲森嚴的羽林軍趕到,舉着長槍將兩邊分開,諸生倒也知道深淺,便不再動手,只是分開兩邊兀自大罵不止。

шшш●Tтkд n●¢ ○

趙統平時很少來九市玩樂,見此情景直看得目瞪口呆,轉頭見陸遜習一臉以爲常的表情,奇道:“諸生如此胡鬧,兄長似不以爲奇?”

“如此情形,本月已是第三次了,愚兄早已見怪不怪。不過這次的規模,確實比前兩次大一些”陸遜看到趙光更加瞠目結舌的表情,不禁笑道,“賢弟專心仕事,對如今長安市面和太學中的情況,就不如愚兄瞭解了。這兩羣人確實都是太學諸生,所爭鬥者,也正是爲西域之事。據說太學之中,如今已有兩派涇渭分明,在太學之內就爭論不休,來此喝了兩杯後,就動上拳腳了。今日之事,恐怕和京中西域大捷的傳言也有關聯。”

“敢問是怎樣的兩派?”

陸遜夾了塊羊肉蘸了醬,咬了一口入嘴,悠然道:“一派認爲,應當馬上對西域增兵,以雷霆之勢掃滅諸國,然後遷民充實屯田;另一派認爲,如今西域戰局維持,已經耗費巨大,應當就此罷戰,只留少數軍隊守護要衝,就象本朝之初那樣使西域臣服即可。其實這兩派,又豈是太學諸生的矛盾,朝堂之中,不也是如此麼?”

趙統直聽得冷汗直冒,不知如何應對,陸遜見此情形微微一笑,便住了口,只勸趙統喝酒吃菜。直到結束這頓晚餐,陸遜也沒有再和趙統多說朝堂之事,只同他談一些別的閒話。

趙統回到家中,已是掌燈時分。他顧不得替換衣冠,便急忙跑入內堂,將陸遜所說趙廣消息,並酒樓之上所見情形告訴父母,卻把朝堂之事隱了不說。

蔡琰聽到趙廣的消息,一顆久懸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囑咐趙統下去梳洗後,對趙雲說道:“夫君,廣兒立了大功,西域之戰又很順利,是否馬上能夠回京述職呢?”

趙雲今年四十多歲,歲月的蹉跎和常年的征戰,似乎並沒有在他身上留下什麼痕跡,英俊依舊,挺拔依舊,中年後蓄起的幾褸長髯,更顯出幾份上將的威武來。他聽了兒子的話,卻想得遠比蔡琰要多:爲什麼陸伯言要挑這個時候要約兒子喝酒?爲什麼偏偏讓兒子看到了鬥毆?爲什麼要借兒子之口告訴自己知道?這難道是丞相的意思?難道丞相也有意整頓朝風了?一個楞神間,便沒聽到妻子的話。蔡琰見丈夫想入了神,便走到趙雲身後,溫柔地用手在他肩上按摩起來,一邊在他耳邊輕輕問道:“想什麼呢,這麼入神。”

“唉,都是朝中麻煩的事情,不說也罷。你問廣兒的事麼?恐怕他一時半會兒是回不了長安。年輕人,多歷練歷練也好。”趙雲望着妻子依舊美麗迷人側臉,愛憐地說,“文姬,廣兒是將門之後,註定是要征戰沙場的,兒行千里母擔憂,只是苦了你了!不過你放心,有仲達和令明照應着,想也無事。而且,他畢竟是我趙子龍的兒子!憑着我趙家的一杆銀槍,些許西域賊寇,又能奈他何?”

蔡琰被丈夫強烈的自信所感染,摟住丈夫的脖子,噗嗤一笑道:“對呀,是你趙大將軍的兒子,便能刀槍不入麼?”

翌日,未央宮,前殿。

朝會中,正式宣佈了西域大捷的消息,衆臣依例齊聲向天子賀喜後,天子劉朔問道:“西域都護司馬卿和徵西大將軍龐卿向朕要求援軍,衆卿以爲如何?”

話音剛落,大鴻臚華歆出班奏道:“啓奏陛下,臣以爲,如今西域既定,理應早日收攏大軍,東歸大漢,以寬西域諸國之心,障顯中國仁厚之風,皇上堯舜之德。龐,司馬兩位大人之言,何其謬也!”

劉朔點點頭道:“華卿之言,衆位卿家有什麼意見?”

司隸校尉鍾繇出班奏道:“西域尚未平靖,若貿然撤軍,恐其復反,臣以爲不足取。但幾萬大軍征戰至今,已耗糧餉無算,臣粗略計算,若再要增兵,在秋收之前京畿之地恐無糧供給矣。”

“啓奏陛下,臣劾徵北大將軍龐德、領軍將軍高順兩人屠殺龜茲百姓,縱軍搶掠,橫行不法之事,應立即將其解回長安問罪,明正典刑,以正國法!”御史中丞辛毗出列,高聲說道。此言一出,瞬時在殿上引起軒然大波,衆臣議論紛紛,亂成一鍋粥。劉朔眼角微微抽dong,不理辛毗,卻拿眼去看李瑋。卻見李瑋毫不在意,面帶微笑,好整以暇地用手攏了攏袖口。

正在此時,一個洪亮的嗓門喝道:“皇上,華歆、辛毗二人可斬!”

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六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二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二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二作者錢穆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九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二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二作者錢穆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二節第23章 西域百年計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二節三國人物介紹蜀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二節兩漢的印璽節制度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四節第15章 千鈞一髮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