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

陳芝廷的富民是從農民開始的,因爲他更熟悉農村,他以爲自己對此很有發言權,但他還是小看了這些年成長起來的技術官僚。

這些技術官僚沒有陳芝廷懂中國農村,但他們更懂世界,他們眼界更開闊,可參考的模板更多。

陳芝廷在戶部主持會議,要求各級官員發表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的辦法,官員們的建議,讓他十分驚訝。

這些官學校出身,學習過專業農業知識的官員,對比各國農業狀況,不斷的各訴己見。

英國是不重視農業的,他們的農產品自給率一步步下降,只能滿足一半人口需要,而且英國通過殘酷的圈地運動,完成了土地的集中,大中型農場居多,跟中國反差太大,沒有借鑑的意義。美國同樣如此,美國的農場比英國更大,更沒有借鑑意義。德國農業是容克地主經營,儘管沒有英美農業規模大,但依然頗具規模。

反倒是被這時代認爲落後的法國農業,很有中國借鑑的意義。因爲法國發生過大革命,七成人口都是農民,而且農民中一半都是自耕農,農場面積普遍不大,都在一公頃一下,是類似中國的小農經濟。

但在西方意義上的落後,農民收益雖然比之其他發達國家較少,但相對中國農民,法國農民相對是富庶的,畢竟每戶十畝地也比中國人均一畝的要多的多。

官員們給陳芝廷分析法國農業,告訴陳芝廷說,法國小農更富裕一些的原因,還有他們普遍經營商品農業,很多農民在生產水果、蔬菜,種植葡萄、釀酒,產出要比單純種糧食要高的多。

這些陳芝廷都很理解,因爲他在鄉下的見識,也是那些種菜的、種水果的農民收入更多一些。

畜牧方面的官員還解釋,德國、法國的農民還普遍飼養牲口,肉用或者奶用,收益不比種菜少。

陳芝廷聽的很認真,但又很憤怒,這些人明明很懂,可是爲什麼以前不做?

他通過閱讀戶部的卷宗發現,戶部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集中在兩廣地區的桑蠶業,畜牧業則放在雲南的高山草場地區,其他方面舉措聊聊。

當他質問這些官員的時候,他們一句話就讓陳芝廷熄火了。

他們問,如果農民都去種菜、種樹,糧食都用來養豬牛羊,口糧怎麼辦?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中國的糧食不能自給自足!

靠進口,第一不安全,第二進口得有錢。所以他們鼓勵附加值最高,而且能夠出口的桑蠶業,對於那些滿足國內需求的高附加值農業,明知道怎麼搞,卻不敢這麼搞。

這個問題讓陳芝廷自己都陷入了困擾,讓農民都去搞經濟種植,糧食就不夠吃,都種植附加值低的口糧,那如何富民,如何讓幾億農民致富。

苦於沒有辦法,他向皇帝請示。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知識相對於這個現代化的行政機構已經變得陳舊了,但皇帝還是用了他,其實皇帝只是在用他這個身份而已。通過他這個頗負名望的士紳身份,皇帝在推行自己的理念。

所以朱敬倫對此非常有見解。

他告訴陳芝廷說,進口不是不可以,但得安全。從美國和俄國進口糧食不安全,但從越南、暹羅,甚至柬埔寨和南洋地區進口糧食都算安全的。但農業生產效率不高,越南和暹羅的農業水平,一個農民養活不了幾個人。這兩國人口加起來不過一千多萬,算上南洋總計兩千多萬的農民,他們最多能養活中國三五千萬人口罷了。

所以在三五千萬以內的糧食缺口是安全的。

建議陳芝廷短時間內可以管理五千萬農民改變生產方式,成立專門的機構,向農民提供果樹樹苗,引入兩種畜牧業,幫他們建立釀酒作坊甚至酒廠。

五千萬農民,夠陳芝廷忙的了,十年內能夠完成就已經算是十分成功的,至於十年後,如果形成了良好的方式方法,在糧食安全解決的情況下,可以繼續推廣。

陳芝廷考慮到十年後自己都八十多歲了,還是否活着都不一定,也就不急着想後世的問題了。

至於政策制定下來,如何施行的問題,朱敬倫都給出了建議。

政府扶持是一方面,更多的還是需要農民自己投入,這畢竟是一個經營問題。

政府持久的用財政來補貼不是個事兒,所以需要通過商業手段。

上次倆人談過農村保險的問題,朱敬倫建議城裡農村保險公司,第一給予該保險公司壟斷經營農村地區的水火、疾病的商業保險業務,還可以強制所有農民和地主每年都要繳納大災保險費,保險公司給予最窮的佃農保險費優惠,如果佃農依然無法支撐,由保險公司幫助申請政府補貼。總之一定要將天災、大病等能讓農民家庭破產的事故保險。

那麼幾億農民每年繳納的保險費怎麼辦,即便每人每年只繳納半兩,那也是數億的資金規模。

朱敬倫建議保險公司開辦銀行,農村保險銀行,用這筆錢專項向農民放貸。爲農民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對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等投資提供補貼及貼息貸款。投資額1百兩以下的小型項目,提供償還期10年、利率不超過5%的優惠貸款。5百兩以的項目,可申請利率不超過5%、償還期20年的優惠貸款,政府進行貼息。1萬兩以上的大項目,則推出還款期三十年的超長低息貸款。

通過商業銀行的形勢,鼓勵農村產業發展,或許特別優勢的壟斷巨頭不會出現,但出現大批的有生命力的農村食品公司是很有可能的,後世的日本、德國、法國都有一大批這樣的小公司,而且很多都還發展成了世界知名精品公司,從中國富豪口袋裡掏走大筆高附加值。

還要幫助農民就業,除了培訓農民子弟進城打工外,還鼓勵農村企業僱傭農民。僱用員工2人以上的,每多1個僱員可額外得到1兩補貼。給予農業企業全面的稅收優惠,農業企業可獲得免交出廠稅。

至於誰來執行,怎麼執行的問題,朱敬倫建議讓權力已經不小的地方公局來管,公局本就是農村鄉紳組成,一直是配合官府管理農村,管理農民的機構,但鄉村士大夫的組織能力太差,朱敬倫建議公局僱傭技術人員,將自身水平提高到政府機構的水平。

朱敬倫的設想中,這種地方公局最後會成爲類似農業合作社或者農業協會類似的組織,西方國家保護農民利益的組織,往往就是這些組織,中國則沒有相關組織,無法對比。

朱經理呢個提出這些建議,顯然這段時間他也沒有閒着,銀行連利率和還款期都考慮到了,顯然不可能是自己瞎琢磨的,而是諮詢過相關的專家。

對朱敬倫具體且可操作性強的建議,陳芝廷完全採納。

他對朱敬倫提出的,在城市建立基本保險制度,強制所有工人至少加入失業保險,對於現在的中國工人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沒人養老,沒人給看病,養老有兒女,看病,老實說這個時代對疾病的控制還很低,相當多的疾病都沒有辦法治療,頭疼腦熱的小病也要不了命,真正要命的,是一無所有的工人失去了穩定的收入。

強制保險的保費參考後世,工人交三分之一,企業交三分之二,爲了讓企業不至於背上沉重的壓力,前十年企業只需要承擔一半,也就是總保費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通過免稅等方式回饋企業。

加入保險的工人,一旦遭到失業危機,保險公司支付他們之前工資的六成,至少讓工人能夠維持生計。

陳芝廷對城市工人保險是不太上心的,因爲他認爲一旦城市工人回鄉,城裡本就沒幾個失業工人。而且就算失業,再大的經濟危機,十個人裡也就一兩個,了不起兩三個失業的,遠遠比不上農村人口。對他來說,不是什麼大的施政。

但他還是採納了朱敬倫的建議。

很快一項項政策經過討論推行下去。

陳芝廷的知識是陳舊了,但他不缺執政能力,畢竟當了那麼多年尚書令,管人的能力是很強的,他還有威望,又能保證推行自己的政策。

朱敬倫只是想用這麼一個人來推行自己的理念,但實際上還是小看了這個老夫子。

一個七十幾歲,浸淫官場半生的老傢伙,永遠是不能低估的。

陳芝廷有自己的主意,尤其是在鄉村學校更有想法。

他通過教育來輔助這些政策。

通過政府、鄉村公局向農民推廣經濟作物種植,養殖業,該種蔬菜、水果,通過銀行貸款讓農民,主要還是讓地主建立農村企業,建立豬牛羊養殖場飼養牲口,創辦釀酒作坊,屠宰加工肉製品作坊和果乾烘培作坊。

同時就在鄉村學校中開設相關的課程,至少在設置在鎮子裡的鄉學(初中)中開設農業知識,打算改善農民子弟“穿衣不種棉、吃飯不種稻、建房不造林”的局面。

他的目的未必能達到,但卻可以培養出一大批農林牧漁方面的人才,也讓鄉村學校更富有鄉情,同時也讓中國的鄉村教育更像日本人鄙夷的寺子屋了。

教育的作用是滯後的,產業的作用卻是立竿見影的,投資未必有回報,但投資本身肯定會帶來影響,在政府的推動下,上億的資金砸向了農村,改變很快就出現了。

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十八節 取信(2)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六百九十八節 海防戰役 1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二十節 取信(4)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更新通告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十九節 取信(3)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42節 大計劃(二)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八百零八節 步入世界的中心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八百一十三節 瓜分西屬殖民地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五節 離開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十六節 行動(4)第四百三十節 認罪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七十七節 初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