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

南北雙方從力量對比上看,北方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北方聯邦有23個州?2?2300萬人口,幾乎所有的重工業、軍火工業和輕工業都集中在北方。

南方聯盟只有11個州,900萬人口中有400萬是黑人奴隸。南方大部分經濟靠經營農業,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小型兵工廠。

但是,南方對戰事早就做好了準備,秘密訓練了一支人數雖然不多,但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

所以他們一開始就能向華盛頓進軍。

戰爭開始的第一天,林肯發表講話,他號召忠於國家的各州在3個月內提供75000名士兵,以便聯邦政府把叛亂鎮壓下去。在城鎮和村莊裡,人們同仇敵愾,各界人士爲招募和裝備軍隊進行募捐,幾乎每個村鎮都有人蔘軍,他們莊嚴地宣誓要在7月中旬以前粉碎這次叛亂。

沒人以爲這是一場長期戰爭,美國南北兩方都認定這是一場短期戰爭,伍崇曜也越來越不看好朱敬倫的判斷,在擔心武器無法出手的情況下,他將一批已經交貨的10萬隻步槍,以5兩銀子的價格,賣給了美國人。

然後他決定不再炒武器,全力投入棉花期貨之中。

但是朱敬倫訂購的50萬支步槍,他沒有決定權,也不敢給朱敬倫做決定,這些步槍就不斷的被英國人交貨,然後送到倉庫中。

伍崇曜不知道,他的這個決定,讓他不經意間跳出了一個老鼠倉,最後倒是朱敬倫在武器上吃了不少的虧,一大批武器砸在了手上。

另外糧食價格也有所增長,但是隻漲了一半而已,倫敦的銀行家們並不看好糧食價格,因爲即便美國人自己把自己打爛了,大英帝國要的糧食,也能運過來,沒人敢阻攔大英帝國的艦隊,再說,美國人不賣糧食,還有俄國人,這個時代俄國纔是世界第一大小麥出口國。

聽人勸吃飽飯,伍崇曜到英國一個月後,就把囤積的糧食拋空了,小賺了一筆,刨除成本和倉儲費後,聊勝於無。

現在他手裡至少有一百萬兩銀子的現金,他開始積極投入棉花期貨,美國的棉花依然在供應英國市場,因爲美國艦隊此時還沒有能力封鎖南方,英國商船也好,南方自己的商船也好,南方的棉花還完好無損的從紐約送到英國,而紐約是一個在北方境內的城市。

所以棉花價格雖然暴漲,可是漲幅還不算離譜,報紙上甚至在說這種漲價完全是因爲恐慌,英國政府又開始拋售儲備棉花用來打擊物價,以免造成全面的通漲。

這個時代,英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但是歐洲大陸的工業革命還方興未艾,棉紡織業在各國都是工業革命的核心部門,不是這個部門有多高的技術含量,而是這個部門能解決最多人的就業問題,衣食住行,穿衣排第一,誰都要穿衣服。

棉花是最優的解決穿衣的材料,毛布不舒服,產量也不夠,麻布太粗糙,是窮人選擇,絲綢是奢侈品,因此棉布幾乎成了唯一的選擇,結果就是全世界都需要棉花。

而美國是棉花生產的最佳地域,幾乎無限的土地資源,讓他們獨享了棉花種植的利益,1830年歐洲從美國進口棉花72萬包,到了1850年飆升到了285萬包,去年1860年,更是達到了500萬包。

其中英國紡織業的77%棉花從美國來,法國是90%,德國60%,就連土地同樣廣袤的俄國,也從美國南方進口了本國需要的棉花數量的92%,這樣的結果讓美國南方各州產生了一種棉花上帝論的論調,認爲細細一根棉線就能勒死全世界的,所以他們才放心大膽的發動戰爭,不是他們有信心能打贏,而是他們認爲歐洲一定不會坐視不理。

美國南方以爲他們控制了歐洲,歐洲人又不是傻子,玩商業,玩金融,倫敦的金融家,依然還是紐約金融家的老師,所以各國紛紛退出了棉花儲備政策,英國最爲完善,他們每年的棉花儲備與消耗比是1比5,也就是說他們有五分之一的需求儲備,這麼龐大的儲備,幾乎讓他們控制了棉花價格,這就好像後世的產油國希望控制油價,總是鬥不過資本家一樣。

也就是說,只要市場上的棉花數量減少不超過五分之一,英國政府就能控制棉價,同時只要美國戰爭在一年內結束,那麼市場就不會受影響,因爲明年美國棉花供應就正常了。

伍崇曜在倫敦的代理人,巴林銀行的一個經紀人這麼向伍崇曜解釋着,此時就是在賭,賭美國戰爭在一年內結束,還是會持續多年。

這時候伍崇曜想起了朱敬倫的論斷,至少三年,他對此確信無疑,歷史上,那一朝南北一統的時候,不是打個你死我活,一年哪裡能夠?

所以伍崇曜義無反顧的將自己的資金都壓在了棉花上,讓代理人幫他逢低吃進,有多少吃多少,這時候只要市場價格下跌,伍崇曜的資金就會進去,好像在託市一樣,而英國政府正在打壓棉價,導致瞭解內情的圈內人紛紛傳言伍崇曜在跟英國政府對賭,他們極少有人認爲這會是一場持續一年以上的戰爭,因爲他們不太瞧得上美國人的戰鬥力,以及美國軍隊的規模,所以不少人傳言是中國豪商在挑戰英國政府,一時間他們開始觀望,本來也想進場炒作的人竟然都打算看看再說。

詭異的結果發生了,伍崇曜兩百萬兩巨資砸進去,市場竟然沒起什麼大的波動,竟然讓他以10美分的均價採購了兩百萬兩的棉花期貨,相比英國政府那五分之一的龐大儲備,他這點錢確實也泛不起一個水漂。

之後就是等了,伍崇曜沒辦法留在歐洲,他已經到了巴黎。

法國人竟然也對美國戰爭異常的關心,人人都在談論這場戰爭,當然是商人,其他人上層人物只會關心舞會上川什麼,以及皇帝請來一羣中國人的奇聞。

誰能想到他們的皇帝會請這些人來呢,報紙上已經把皇帝罵了個狗血噴頭。

原因很簡單,報紙大肆爆料,說他們已經在英國都打聽清楚了,這根本就不是一支正規的外交使團,只是中國地方政府派來的一個使團,英國女人連接見都沒有接見,而我們的皇帝竟然熱情的邀請他們,這是在向海峽對面的英國人表明法國人低人一等嗎?不,這隻能說明拿破崙閣下以爲自己低於英國女王一等。

報紙上的風氣,就是拿破崙邀請廣東使團的原因,因爲他的反對者越來越多了。

拿破崙當皇帝后,跟他的叔叔一樣,就開始有了反對者,可是他又沒有他叔叔那種超強的能力以及顯赫的功績,於是渴望權力的中產階層就越來越反對拿破崙三世的統治,樸素的農民倒是支持拿破崙,可是樸素的農民根本不掌握話語權,因此就出現了報紙經常跟拿破崙的證詞打對臺戲的情況。

包括這次發生的英法聯軍攻打北平一事,戰前所有的報紙都叫囂着戰爭,戰爭打贏了他們卻不歌頌拿破崙,反而再次開始挑刺,拿破崙派去領軍的將軍孟託班回國之後,拿破崙給他弄了一個議員,還給了一些年金,封了伯爵,讓報紙好一通罵,搞的孟託班都直接把拿破崙給他的一封封信公開,表示並不是他貪婪,公開拒絕這筆年金,可普法戰爭之後,拿破崙下臺後民衆才發現,他們的皇帝還是兌現了諾言,悄悄從中國人的賠款中把這筆錢給了孟託班。

這就是這個時代拿破崙的處境,沒有絕對的威望,同時報紙們早就習慣了言論自由,你打輸了他們會罵你,打贏了他們還是會罵你,作爲一個王權,這個政府毫無公信力,就跟後世的中國一樣,老百姓死活不相信政府,政府說什麼總有人站出來懷疑是陰謀。

所以當廣東使團到了英國之後,拿破崙也是出於美國那種想法,來一個特殊國家的使團來本國,給自己的統治助助力,就好像中國皇帝總喜歡接見番邦的使臣,然後給大把的賞賜一樣,這是昭顯權威的好時機。

但沒想到還是惹來的責罵,假如拿破崙不輕陳芝廷來法國,估計還是會捱罵,那時候就會說在拿破崙閣下的統治下,連中國這樣的沒落國家都把法國不放在眼裡,人家去英國,可就是不來法國云云。

皇帝當成這樣,還真的不如不當。

同樣民衆的不理智到這樣,也不是什麼好事,他們不知道後來的普法戰爭就是拿破崙被他們逼得,接着被德國壓制了半個多世紀,還在二戰被人徹底滅了一回。

糟糕的皇帝,不理智的國民,以及矛盾重重的統治制度,法國的衰落早已註定。

只是此時還沒人看得到這一點,法國精英即使在不滿拿破崙的統治,他們也會承認,現在的法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或者說法國從來都很偉大,這跟拿破崙家族沒有關係,就算沒有拿破崙,他們還有路易十四。

在半個世紀之後,不知道戰敗的法國人,是不是非常懷念當年拿破崙帶他們橫掃歐洲的風光?

在這種矛盾之中,陳芝廷惶然未覺的闖入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時代的宮廷。

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十五節 行動(3)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三百二十九節 兩場官司第九十六節 騙來的城池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九節 翻譯官第五百五十三節 軍火買賣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七十八節 登陸上架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九節 翻譯官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36節 巡撫拉攏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一百零一節 金融操作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一客卿第三百零二節 奕欣的應對第七百零四節 順化戰役 3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46節 營救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二十節 取信(4)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三百四十九節 洪秀全死了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十五節 行動(3)第三百六十節 浮出水面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