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

時間已經到了八月,柏貴是四月的時候離職的,五月大家就斷餉了,新14兵勇醞釀了三個月,終於引燃了一股怒意,開始變得不理智了。

朱敬倫這時候反而出面安撫大家。

這幾個月他不斷的給耆齡呈文,都是不痛不癢的要軍餉,耆齡也公式化的回函說沒錢,如果不是朱敬倫就駐紮在新安,洋人死腦筋堅持要在新安完稅的話,耆齡都不會理朱敬倫,因爲還怕惹惱了朱敬倫被他扣押稅銀。

耆齡可是很清楚朱敬倫的價值的,他這種小人加奸官其實是很聰明的,他藉着朱敬倫打倒了柏貴,但卻並沒有把朱敬倫罷官,因爲他也清楚,新安這種地方,要不是過去有個釐局吸引人,根本沒人往這裡多看一眼,現在稅銀被他拿走了,這地方還有個鳥用,誰願意到這地方跟洋人做鄰居?

所以他不但要現在留下朱敬倫,只要他在廣東一天,他就一直要讓朱敬倫留在這裡,這樣他才能做的長久,做的安穩。

朱敬倫的威望很高,他出面後,士兵的情緒立刻就平息了。

不僅僅是因爲朱敬倫給他們發了幾年的豐厚軍餉,帶他們打過許多勝仗,打死的給家裡發撫卹金,足夠養活老爹老孃或者妻兒,打傷的士兵,也大都安排到了釐局的警察隊中繼續吃官餉,大家敬愛他,更因爲最近朱敬倫幹成了一件事,讓他在新安一帶的名聲到了極致,因爲他讓洋人答應不再割讓九龍了。

陳芝廷是五月跟英國人發表倫敦宣言的,七月底這份文件內容就從英國送到了香港,朱敬倫跟港府接洽,合理安排了此事。

收到這份宣言,儘管是一份不太正式的文件,但朱敬倫從中看到了危機,有危也有機。

總的來說,這是一份有成績的宣言,最大的成績,就是在這份宣言中,陳芝廷讓英國政府公開表態今後在也不在廣東割地了,此舉大大的安了九龍半島所有人的心,也安了新安所有鄉紳的心,甚至可以說安了整個廣東的人心,因爲大家以後不用擔心英國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了。

但依然有危險的地方,因爲陳芝廷答應洋人在九龍司一地,具體是九龍城往南地域可以自由居住、賣地、建房、辦廠等等特權,至於放棄管轄權和司法權,當地百姓到時不在乎,可是讓洋人踏上他們的土地,這點會讓他們寢食難安的。

所有的外交文件,都是利益的交換,利益交換,有得就有失,至少九龍司一地的百姓,會覺得他們沒有完全保住土地,會覺得官府出買了他們。

一旦他們鬧起來,在給有心人利用,難保不會造出一股對朱敬倫不利的輿論,甚至有人可以無恥到說洋人從來就沒想過割地,是朱敬倫把那塊地方賣給了洋人,這種人絕對有,而相信這種屁話的也大有人在。

因此消息剛剛傳來,朱敬倫立刻召集了所有鄉紳,他要引到這股輿論,把不滿全都消滅在萌芽狀態,首先給用這些人更容易接受的角度,幫他們分析這份文件的意義,告訴他們新安陳縣丞,多麼的不顧自身安危,去了兇險的夷人國家,多麼的大義凜然不顧刀兵的跟夷酋據理力爭,最後才用大義讓夷酋折服,真心悔過,發誓永遠不侵犯廣東土地了。

朱敬倫先給陳芝廷的行動定了一個調子,就是他是冒着無比巨大的危險,用無比強大的正氣,才壓制住了夷人,肯定他的行爲是艱難的,他取得的成果是了不起的,這樣的調子裡下來,後面的事情就好操作了。

果然大家都接受這份宣言很難得,陳大人當真是大清藺相如,敢當面斥責秦王。可是九龍司的一些小地主和鄉紳就不高興了,一直臉色沉悶。

這時候朱敬倫專門公關他們,告訴他們,陳大人去了夷地,確實看到他們生活困苦,遍地荊棘,所以他們纔不要命一樣的冒險渡海來到我天嘲,其實只是爲了討一口吃的,試想如果能活的下去,誰會冒險下海,誰會遠渡重洋。

把英國描述的跟這些人想象中的蠻荒之地一樣,讓他們升起同情之心。告訴他們,陳大人也是一時抱有惻隱之心,加上皇帝確實把這片土地賞賜給夷人定居了,陳大人也不能太忤逆聖意,見夷酋有悔過之心,也不能看着他們死,所以陳大人就小小的答應了一些他們的要求。

比如允許他們在九龍買地居住,辦廠子做工討條活路。換句話說,他們不過是買地,又不是奪地,這買賣講究一個你情我願,如果九龍司的人不肯賣,他們還是不能在哪裡居住。

但是朱敬倫保證,如果有洋人強買的事情發生,官府絕對不是坐視不理,他會親率大軍踏平香港。其他鄉紳反正自家的地保住了,也就踏實了,跟着朱敬倫一起勸說九龍的鄉紳,告訴他們既然不想讓洋人住到九龍,不賣地不就完了嗎,誰家敢賣地,大家一起收拾他。

這樣才糊弄住了這些人,朱敬倫相信,用不了多少年,他們的土地還是會賣的,西方資本的力量是擋不住的,赤灣發展了兩年多,現在赤灣村的村民就已經開始變賣祖宗土地了,因爲他們抵擋不了洋人出的讓人難以拒絕的價錢,現在幾乎整個村都因爲賣地發財,開始大興土木了。

這樣的場景,恐怕都用不了兩年,就會在九龍上演,畢竟他們距離香港更近,其實並不是不瞭解洋人,道理上英國人本來也就不是來奪地的,他們是來管理這些百姓的,要說對私有產權的保護,恐怕他們做的比清政府更好。

只是因爲有鄧家等少數地主在香港的不公平遭遇,讓大家誤以爲洋人幫助香港人奪了九龍鄧氏的土地,加上朱敬倫的引導,短時間內形成了一種洋人奪地的假象,時間久了,他們會回過味來的。

但朱敬倫心裡認定,即便他們將來看到洋人管理的優秀,朱敬倫也有信心不讓他們嚮往洋人,中國人渴望被西方人統治,是朱敬倫前世當外交官時代一個深深的恥辱,在這個時代,他一定要做到,讓朱敬倫覺得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

解決了九龍鄉紳的後顧之憂後,那份宣言就成了純粹的功績,朱敬倫約見所有的鄉紳,向他們通報這個好消息,同時大肆感謝他們做出的努力,正是他們的努力,才讓洋人望而卻步,放棄了割讓土地的野心。

鄉紳們則表示全都是朱大人領導有方,都是陳大人不畏艱險,尤其是朱大人,作爲縣令統領一方,不管是帶領大家跟洋人對抗,還是派出陳大人爲大家請命,這都是朱大人的功勞,朱大人才應該記第一功。

就這樣,朱敬倫幫助新安百姓守護九龍土地的事蹟,在新安短短几天就傳遍了,整個縣這一年來,天天練兵,憋着一股勁等洋人割地來的時候跟他們玩命,現在發現不用玩命了,哪個不高興,哪個不說朱敬倫的好,這讓朱敬倫的威望上升到了極致。

就在這時候士兵開始鬧餉了,其實也幾個月沒拿到錢,家裡蓋了房子娶了媳婦的,媳婦天天抱怨,錢總是沒夠的,他們這些年攢的錢再多也不夠,因爲還得生孩子,供孩子讀書,給孩子攢錢蓋房子,攢錢娶媳婦,哪一樣不要錢。

幾個月沒見錢後,他們就去找財務部的軍官吵,那些軍官也好幾個月沒見錢了,他們找誰說理去,一來二去就吵了起來,吵到最後就動手了。

但動完手其實還是蠻後悔的,都是本村本土的鄉親,很可能就是佃戶家的孩子,打了地主家讀書識字的兒子,一想到這些發餉的,平日裡也沒有短過他們一分錢,想到他們的好,就頗爲後悔,這時候朱敬倫出面,很快就平息了此事,還當衆說不怪這些軍官,都怪自己,怪自己沒要來錢,士兵又說不怪朱大人,都怪省府那些吏。

所有人都有感觸,幾個月沒法錢了,朱敬倫都穿的破衣爛衫的,怪誰去,當然怪上面當大官的貪婪,先是小聲的抱怨,接着大聲的訴苦,後來就只剩下高聲謾罵了。

看到這種情況,朱敬倫立刻讓大家集合,當着所有人的面,讓營級的軍官都出列,然後告訴大家,要帶着這些軍官去廣州府論理,給大家討要軍餉。

朱敬倫帶着五十來個營級以上的軍官趕往廣州,士兵們紛紛說朱大人的好,同時期望朱大人能給他們把錢要回來。

朱敬倫以前給耆齡的呈文都是不痛不癢的說沒錢,從來沒有什麼激烈的言辭,威脅是半個字都沒有說出來過。

會哭的娃兒有奶吃,你不使勁哭窮,誰會給你錢,耆齡看到朱敬倫的呈文,覺得不算激烈,那就沒有到最窮的時候,當然不會給錢,回函也總是提別的地方更困難云云。

可是誰想到,朱敬倫不威脅則已,一威脅直接就帶兵來了。

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一客卿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七百九十一節 明俄滿蒙協定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41節 大計劃(一)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五百九十一節 東清鐵路第十二節 機會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七百九十一節 明俄滿蒙協定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十一節 謀城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七百四十六節 夏威夷海戰第六百七十三節 移民談判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第五百五十一節 李秀成的上海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四百四十六節 送上門的擴張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四百三十節 認罪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七百九十三節 工業巨頭的春天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四百零五節 進錯洞房 1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