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推舉再行

七日後.

因爲大禹神人一般的身份,這次熊槐足足在會稽的宮殿中齋戒了七天,然後才帶着羣臣以及軍隊前去城外的會稽山祭祀大禹。

這一天的早上,熊槐與羣臣會面之後,便準備帶着羣臣前去會稽山,還沒有離開宮城,就聽到城中傳來一片嘈雜之聲。

等熊槐王車離開宮城後,透過車窗,看到道路兩旁全是人,不由微微一愣。接着,熊槐微微挑起車簾,見道路兩旁全是越人裝扮,正在行禮的百姓,不由感慨萬千。

八日前,他來會稽之時,路上沒看到一個百姓。結果,現在百姓一聽他要祭祀大禹,百姓就全都出來了。

不得不說,這祭祀活動果然是定人心的大善之舉,也難怪世人都說,國之大事在祭在戎。

軍事自然不用多說,祭祀一事最重要的就是禮,而禮又延伸出行爲規範以及準則,準則衍生法律,而法律正是治國的根本。

不僅如此!

此時熊槐將車簾放下,臉上露出一陣笑意。

人有三大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同樣,由人組成的國家,也有三件根本大事:過去,現在,未來。

而祭祀活動,所象徵的正是一個國家的過去,或者說是一個國家的歷史。

歷史越長的國家,過去越悠久的國家,其凝聚力也就很強。

曾經的波瀾壯闊,過去的愛恨情仇,歷史上曲曲折折,都很容易激起向望之情。

當知道過去祖先受辱時,感同身受,恨不能提三尺利劍爲祖先掃蕩不平。當知道祖先報仇雪恨時,同樣心中心生快意酣暢淋漓,當知道祖先讓他國之君來朝時,心中驕傲之情頓生。

如此種種,過去纔是凝聚人心的先天因素,不言而喻,不說而明。

人是國家的基石,歷史同樣也是國家的基石,歷史越悠久,則國家基石越重,根基越深。

一個剛剛建立的國家,則是國家最容易崩塌的時候,稍稍出現一點波折,很容易就會國滅家完。

而國家建立的越長,則越不容易遭到突發意外而衰亡。

而一個國家歷史上最絢麗的篇章,過去最亮麗的閃光點,無疑就是國家的英雄人傑,他們是那個國家所有人的驕傲。

讚揚他,會讓國家所有人自豪,貶低他,則會讓所有人憤怒。

對一個已經滅亡的國家而言,它已經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他唯一還有的,那就是過去。

未來虛無縹緲,現在迷茫不解,唯有過去,纔是實實在在。

祭祀他過去的英雄,無疑最能激發他們的共鳴,最能讓他們聊以**,得到他們的認可。

所以說,祭祀活動,是凝聚人心的不二法寶。

就像現在這樣,雖然越人對楚人感到很懷疑,對楚人也很畏懼,但是,一聽楚王要祭祀越人的祖先神人一般的存在大禹,即便心中對楚王有着種種不滿,但他們還是從家中走了出來,出來觀禮,出來一探究竟。

馬車緩緩而行,王車在軍隊的護送下,很快就出了會稽城,直奔會稽山而去。

路上,熊槐透過車窗,見路上兩旁的百姓絡繹不絕,不由感到奇怪。

會稽城沒這麼多百姓吧?怎麼城外也有這麼多的百姓。

想着,熊槐衝車外侍奉的人輕輕喚了一聲:“請刺史令來見寡人。”

“唯。”

不久,熊槐看着剛剛上車的陳軫問道:“刺史令,周圍的越人百姓是怎麼回事,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呢?”

陳軫笑着應道:“大王有所不知,在大王齋戒的這七日,周圍的越人一聽大王要祭祀大禹,便從四面八方趕來會稽山,想要一觀祭祀盛況。

如不是司馬見勢不妙,提前封鎖了會稽城的城門,不準外地的百姓進城,恐怕會稽早就人滿爲患了。”

“呃!”熊槐輕笑了一聲,然後喜道:“好好好,看來大事成矣。”

······

會稽山上。

熊槐爲了表達自己對大禹的尊敬,特以兩太牢祭祀大禹,待最後的祈福儀式也完成後,熊槐轉身看着後方的羣臣,清了清喉嚨,大聲道:“寡人來會稽也快十日了,這些天,寡人一直都在聽說,越地的百姓心中懷疑,寡人這次巡狩江東,是來遷移越地百姓的,甚至還有人說,寡人率軍前來是爲了奴役越地百姓,乃至是爲了屠殺百姓。

這種駭人聽聞的荒謬的謠言,寡人不知道是誰傳出的,但是,即便寡人比桀紂之君還要殘暴,也幹不出這種屠人國這種喪盡天良的惡舉。”

頓了頓,熊槐繼續道:“那麼就有人要問了,既然寡人不是爲了這些而來,那是爲什麼來江東的呢?

現在,寡人告訴爾等,寡人這次來江東,主要的目的又兩個,其一是仰慕大禹的功業,前來會稽山祭祀大禹的,現在,這個目的完成了。”

說着,熊槐看了看人羣中的越地貴族,然後繼續道:“這第二個目的,乃是江東新附,羣臣百姓不知寡人之德,故而寡人來此,是爲寡人的仁德散步於江東,讓江東的百姓也沐浴在寡人的仁德之下。”

“···”越地勳貴詫異的看着楚王。

楚王來江東一月有餘,楚王的仁德他們還沒有感受到,但是楚王的威嚴與殘暴,他們確確實實感受到了。

不久前,越地勳貴被楚王滅了一半,嚇得他們連大門都不敢出,只能老老實實呆在家中做人!

若不是楚王宣佈刺殺案結案,若不是楚王說是要祭祀大禹,恐怕現在他們還在家中呆着,不敢出門溜達。

難道這就是楚王的仁德?或者說,這就是楚王對越人的仁德?

此時,熊槐見越地勳貴沒有半點反應,知道他們還在懷疑。

於是,接着道:“或許你們就要問了,寡人來江東這麼長時間,寡人的仁德是什麼?現在,寡人就可以當着大禹的面,當着天地神靈的面告訴你們,寡人這次來江東,爲了能讓江東的父老兄弟也能沐浴在寡人的仁德之下,將會做兩件事。”

說着,熊槐笑了笑,然後加高了聲音大聲道:“其一,爲了能將以德治國的風範擴散到越國各地,寡君現在下詔,江東二十六縣,每縣縣尹務必在一月之內推舉道德、仁孝各一人,寡人爲推薦以德治國,號召百姓行道德,必不吝賞賜。

其二···”

頓了頓,熊槐看着越地貴族並沒有多大激動,於是,用更大聲的道:“爲了能表達寡人對越地百姓不偏不倚之心,爲了能將越地賢人爲國效力,爲了不讓野有遺賢,寡人決定每縣必須在兩月之內舉賢良一人。同時,所有江東的有爵位的貴族,都必須要舉薦一人。

兩個月後,寡人將在會稽城中進行考覈,根據考覈結果酌情予以官職。卿、大夫、郡守、縣尹,只要才堪配備,寡人必不吝官職。

就跟上次寡人在郢都所做的一樣。”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各國第四百六十章 議定婚期第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心有所感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齊國滅亡第七百二十一章 免稅安民第五百五十八章 最後的瘋狂第六百一十二章 析邑攻防戰 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窒息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雲集第一百七十九章 滅越之議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步步緊逼第四百一十二章 宋王來訪第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送子出國第六百零七章 戰和之辯第三百七十二章 夜訪第四百六十七章 秦趙之戰第九十六章 申差和秦第四百五十六章 趙國使者第五百零一章 楚越會盟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之前第八百七十章 宋國已定第一百九十章 越蒙第六百三十九章 五鳳匯聚第九百一十六章 逼迫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暗藏殺機第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送子出國第六百零九章 君臣第四百七十四章 相約伐魏第九百零三章 啓用昭滑第八百一十八章 吳侯獻女第一百七十二章 朝議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廷爭 上第九百七十四章 欺詐第五百八十二章 動搖心志第六百章 心傷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處罰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聚衆第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一人抵萬軍第八百四十三章 授人以漁第二百二十章 越使來第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魏國求和第七十八章 丹陽大營第十九章 聲王悼王第三百九十七章 換將?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戰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浪洶涌第二十七章 張儀歸秦第三百三十七章 祥瑞第九百三十章 希望第五百一十二章 大風起兮 上第七百四十八章 蜀國使者第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兩手準備第五百六十四章 宛城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大幕揭開第九百六十一章 突圍而出第一百零三章 越國渡海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方向 上第九百七十二章 後招第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王孫乂歸第一百零八章 楚墨之助第八十七章 渡河戰起第二百一十一章 煮棗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在齊 下第六百七十九章 楚韓結盟第一百四十章 兩個秘方第二十六章 寡人有疾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心冷第一千零一百章 緘默第三百一十三章 籠絡第一百七十七章 遺贈第五百二十九章 會盟第一百五十六章 季子論楚第六百二十二章 再次會盟第九百八十六章 暫留第七百一十八章 廣告與封神第七百三十四張 探索發現第五十二章 鳥毛插冠第九百七十九章 刺殺第七百二十章 鬼神之力第一百三十五章 初置司空第七十一章 秦國服軟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登上神壇第十二章 膾炙人口第六百八十六章 結盟第四百六十九章 北境風雲第四百四十六章 面見太子第四十八章 昭陽之後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齊國伐宋第一百九十四章 庸縣許行第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公子憲章第一百六十四章 中央地方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獻地第四百二十章 新任魏相第一百四十二章 貌似搶劫第八百八十章 相位空懸第九百八十二章 再起第八百七十二章 齊國出兵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韓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