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覈

等熊槐趕到太學考場之時,此時的考覈已經開始有一段時間了。

熊槐在考場大略的巡視了一番,見有的人正抓耳撓腮,有的人正冥思苦想,有的人正下筆如飛,有的人正揮汗如雨的揮舞着刻刀···

見到種種形態的參考人士後,熊槐不由搖了搖頭。

因爲這次主要只是爲各縣挑選屬吏的緣故,故而這次的考題即位簡單,大都是算學、工事、兵事、以及楚國律法相關的常識性問題,這些問題並不難,只要有過大概的瞭解,很容易便能答出。

不過,因爲這次還有衆多公私學子參與,故爲了避免有賢才遺漏,應熊槐要求,景翠等人還可以在後面加了一道策問:寡人聞聚斂者亡,富民者王,敢問何以富民。

熊槐很期待,能從衆多的魚目之中,選出一些真正的明珠。

那些手中刻刀如飛的人,明顯就是在回答策問。

只是···

熊槐只是看了那些人一眼,不由搖了搖頭。

“在紙張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參與這種考覈,一口氣在竹簡上刻上數百乃至數千字,這真是一件體力活,真正的體力活。若是後世哪種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恐怕一道策問還沒有答完,就已經虛脫了!

所以,那些身體虛弱,或者疏於刀筆的人,最多也就只能混個合格,想要回答策問,這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想到這,熊槐再次向那些用刀如神的人看了一眼。

此刻,熊槐雖然還沒有看他們的答案,但是,就從他們此刻的轉態,就可以看出,這些人不僅才思敏捷,而且身強力壯。

這些人做縣尹或許還未可知,但是,縣丞之流,應該十有八九了。

想着,熊槐便點了點頭。

而後,熊槐再次在太學外巡視了一番,表達了自己對這次考覈的重視後,便從考場離去。

這一次的考覈,僅僅只是持續了一天便結束了。

但是,景翠等人查看完三大屋子的竹簡,還是用了足足三天的時間。

第四天一大早,楚宮中。

景翠稟報道:“大王,這次考覈的結果已經出來了。根據考覈結果,合格者六百七十三人,餘下三百多人,沒有達到合格的要求。另,根據大王的要求,臣已經將這六百多人分成甲乙丙丁四等。並且已經將甲等的十人答卷帶入宮中,以供大王親閱。”

熊槐點了點頭,笑道:“好,有勞令尹了。”

說話間,景翠便讓人奉上了第一份答卷。

熊槐將竹簡展開一看,見到竹簡上名字的昭奇,心中一動,沒有擡頭,直接一邊看着昭奇的答案,一邊向臺下的景翠問道:“令尹,這昭奇是何人,可是我公室中人。”

景鯉立即應道:“大王英明,這昭奇正是昭氏族人,原是太學學子,應詔參與考覈。”

熊槐一邊看着,一邊點了點頭,然後目不轉睛的盯着昭奇的答案。

隨着竹簡一卷一卷的展開,在看到第三卷的時候,熊槐不禁皺了皺眉。

這昭奇的答案,從第二捲開始,便已經離題了。

熊槐自己問的是何以富民,但是,昭奇給出的答案卻變成了富國。而且,昭奇文理間對百姓的強硬以及嚴酷,更讓熊槐心中不喜。

楚國的問題,的確是百姓逃稅避稅,收不上稅,但問題的根本,不是法律很鬆馳,或者執行不力,給了百姓可乘之機。

而是楚國的稅負太重,不,也不是稅負太重,而是太少的人承擔了太重的稅負,讓百姓難以承擔,不得不逃亡。

熊槐一邊在心中評估,一邊將昭奇的答問看完。

接着,熊槐沉吟了一下,這個滿腦子都是貴族思想的昭奇,便有了去處。

想着,熊槐便將竹簡收起,放在一旁後,笑了笑:“好,不錯,雖然偏離了寡人的問題,但是治理國家的策問,也算是可造之材。”

下方的景翠聞言,頓時鬆了一口氣。

這次公族中人,因爲那些精英子弟不屑參與各縣屬吏的考覈,故而沒有參與其中。而這昭奇,因爲是本身在太學中,又因爲與人鬥氣,故而才參與考覈。

雖然昭奇的策問嚴重跑題,但是昭氏中人,就他答得最好,故而才被景翠選上。

接着,熊槐再次觀看了數人的策問,中規中矩,大而空泛,言之無物。

到了第六人,熊槐展開一看,依舊是尋尋常常的以國家大策入手,以道家無爲爲本,論述治國之策。

但是,當熊槐看到第二卷,策問突然筆鋒一轉,從土地水利氣候糧食價格論述增加農民收入的變法,接着又從糧食的交易擴張到整個國家市場的規範交易(統一價格、統一度量衡,限制商業等等),以論述國中所有百姓各有所得的辦法,最終讓整個國家的重心全都轉移到種田與打戰上來。

看到這,熊槐眼前頓時一亮,這是他看到的第一篇具體論述增加百姓財富的策問。雖然其中有許多東西都略顯激進,但是,這一篇策問無疑是言之有物的,並且還有具體的施行辦法。

而後,又看到這人關於集權的論述,從五口之家的小家庭制,到國郡縣鄉村的層層控制之策,熊槐眼睛再次一亮。

直到八圈答卷全部看完,熊槐這才意猶未盡的停了下來,然後立即找到這人的姓名,當看到是陳相時,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是許行的弟子,難怪如此精通農事,商鞅在秦國確立的耕戰體系,本來就帶有極深的農家觀點,農家的人對耕戰體系瞭解的如此深入,這並沒有出乎熊槐的意料之外。

而且,這陳相與昭奇等人不同,他身兼儒農兩家之長,成名十餘年,遠不是那些還沒有多少經歷的學子可比。

想着,熊槐便微微點了點頭,然後再次拿出下一個人的答卷。

直到將這二十人的答卷全都看完,雖然其後又出現了讓人眼前一亮的對策,但是,令熊槐遺憾的是,這其中也沒有出現比陳相的答案更好的了。

熊槐略一沉吟,便明白過來,爲什麼沒有賢才前來。

可能這次從宣佈到考覈的時間太短,許多國外的人都沒有反應過來,這邊就考覈結束了。

另外,這次選拔各縣屬吏的事情,早已傳了出去,可能真正的大賢,也不會爲了一個區區屬吏,而參與其中。

或許,還有一些人仍然在觀望,對楚國的決心還在懷疑,故而還沒有行動。

想着,熊槐便在心中長長一嘆:任重道遠啊!

第四百二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六百二十七章 在陳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合縱聯盟第五百四十四章 乞降第三百二十二章 抉擇第六十七章 見招拆招第七百九十六章 忠臣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然力足矣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屈署第七百二十九章 接子到郢第四百七十九章 改弦易轍第一百二十一章 齊使蘇代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心有不忍第三百一十七章 圖趙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退縮之意第五百八十九章 轉封第二百一十三章 攻防第三百零三章 挫敗第五百八十八章 恐懼第三百二十八章 殺機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燕使來楚第二百四十三章 伐秦弱楚第二百三十一章 強攻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尊一殺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求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憂第七百八十九章 聯趙伐秦?第八百七十章 宋國已定第九百八十六章 暫留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抄家滅族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夜色襲人第一千兩百零九章 惜哉!年幼!第五百六十四章 最後的障礙第九百一十五章 返韓第七百九十四章 兵聚淮水第一百七十二章 朝議第四百五十四章 以進爲退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反了第九十九章 直面中軍第八百一十一章 人潮涌動第二十二章 再議變法第八百二十六章 天子一怒第三百五十七章 徵糧第六百八十五章 外援第八百一十六章 吳城暗流第二百七十六章 聲東擊西第九百一十八章 趁風放火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業根基第九百三十四章 在陳第四百一十三章 貪婪與憂慮第三百零四章 “孫子”第七百二十章 鬼神之力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扶持韓國第一百五十七章 奢靡治國第五十九章 犀首說楚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宋王之憂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嘗君第四百二十九章 突圍第七十七章 越國使者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一百四十六章 燕昭王第五百零二章 議楚盟第一百一十九章 韓使入楚第四百七十八章 張儀猝死第六百七十三章 巴歌滿城第六百四十七章 消息第七百九十六章 忠臣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秦第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聯姻燕國第二百七十四章 破城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出征大軍第三百七十章 會師第五百三十一章 淮北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秦使來楚第二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七百章 風波再起第七百六十八章 分兵第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亂中有治第八百二十七章 封城抓捕第三百一十五章 窒息第七十二章 驚聞莊子第九百九十二章 還有一招第五十七章 逼迫秦國第八百四十四章 苦竹李仲第九百五十七章 突襲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齊國伐魏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拼死一搏第一百二十四章 美人有孕第八百五十三章 頒佈爵位 下第八百九十三章 令尹昭雎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聯軍潰敗第九百五十九章 烈焰阻敵第一百五十四章 神器重寶第八百八十章 相位空懸第五百九十章 轉封 中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兵第一千零二章 大勢第十一章 齊國之辯第八百二十八章 吳水盡赤第九百零九章 鄒衍到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