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朝議

公孫衍率軍回到郢都後,接着,昭雎與景翠也相繼率軍歸來。

一時間,郢都城外,便聚集了十萬楚軍。

同時,因爲令尹空缺的緣故,昭雎與景翠頓時成爲了郢都中的兩個風暴眼。

而後,隨着屈原歸來,隨着整個漢北的封君爲之一空,郢都的氣氛也越來越壓抑。

隨着各地封君全部抵達郢都,距離楚國大朝議的日子也越來越近。

秋季,不僅是收穫之季,同樣也是殺戮之季。掌管秋季的白帝,不僅是收穫之神,同樣也是殺伐之主。

七月十五,秋祭之日,這是每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日之一,豐收、祭祖都在這一天舉行祭祀。同時,作爲充滿肅殺之氣的秋季,秋後處斬,也是從這一天開始,一直持續到冬季來臨(除了秦國一年四季隨時都可處死犯人,其他各國一般都是秋季殺人,這也是秦國被稱作野蠻國度,與天下各國格格不入的原因之一)。

同樣是這一天,也是楚國召開大朝議的日子。

這一天,羣臣進入大殿後,頓時將整個大殿全都擠滿。但是,塞滿了人的大殿,卻是鴉雀無聲,整個大殿都陷入一片死寂之中,氣氛異常沉重,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當熊槐走進大殿之中時,感受到空氣中瀰漫的氣氛,臉色一正,然後快步走到王位上坐下。

楚王一坐好,羣臣立即齊聲大呼:“拜見大王!”

“免禮!”

禮畢。

熊槐銳利的目光從羣臣身上掃過,然後收回目光,面色沉重,緩緩張開嘴巴,用低沉的聲音道:“諸卿,之前我楚國經歷一場殊死之戰,這一戰,我楚國付出了即位沉重的代價,令尹景鯉悲憤辭世,上將軍昭鼠戰死,葉公金君等人也都殞命戰場。

不僅如此,我楚國更是損失了漢中上庸於中襄城淮北等一大片土地,這一場大戰,是我楚國數十年來,前所未有的慘敗,寡人深以爲恥。”

羣臣聞言,立即拜道:“臣等有負大王所託,死罪,死罪!”

熊槐頓了頓,露出一絲笑意,接着道:“幸賴羣臣效力,將士用命,我楚國君臣百姓同心協力,這才能擊退六國聯軍,保我楚國無恙,這都是諸卿之功。”

“臣等惶恐。”羣臣再拜。

“可是!”熊槐臉色再變,然後勃然大怒道:“寡人萬萬沒有想到,我楚國除了有葉公金君這種敢於死戰的忠臣,有陽君這種在全族的威脅下寧死不降的忠臣以外,還有盛君這種主動叛國投敵的叛臣,更有九里君這種見風使舵屈服他國的小人。

傳詔,將他們帶上殿來。”

“唯!”

羣臣聽到楚王的話,頓時爲九里君默默哀悼。

之前九里君等人被押解在軍中,無人能去探視,大家就已經發覺不妙,現在九里君又被楚王點名,並與盛君並列,這下,他死定了,就算楚王不殺他,但被點名之後,他難道還有顏面繼續苟活下去?

只是,衆人不知道的是,這次究竟要死多少人!

不多時,一臉憔悴,面如死灰,骨瘦如柴的盛君率先被宮中侍衛壓入殿中。接着,面無血色的應君等十人,也在兩個侍衛的看守下,緩緩步入殿中。

待他們跪下之後,熊槐看着昭雎問道:“司馬,臨陣倒戈,致使戰事慘敗,國家喪土亡師,該當何罪?”

昭雎瞥了盛君一眼,應道:“回大王,其罪理應滅族,至於臨陣倒戈的盛君,理應車裂,以示懲戒。”

熊槐點了點頭,然後目光從羣臣身上掃過,看着羣臣,語氣冰冷的道:“盛君、弋陽君,召陵君三人投靠他國,臨陣倒戈,致使丹淅慘敗,葉公等人戰死,理應滅族。

不知諸卿可有異議?”

羣臣聞言,心中一冷,對盛君三人的行爲,同樣也恨得咬牙切齒,自然不會爲盛君等人求情。

於是,紛紛開口道:

“大王英明。”

“盛君等人萬死難辭其咎。”

“大王,弋陽君召陵君死的太便宜了,依臣之見,理應挖出屍骨,鞭打一百,然後五馬分屍,暴屍荒野,以示懲戒。”

······

在羣臣的議論中,熊槐一擡手,制止了羣臣的議論之後,開口道:“既然羣臣都無異議,那麼···”

說着,熊槐看着廷理孫皓開口道:“廷理,傳寡人詔令,誅滅盛君三人全族,即刻行刑。另,將盛君帶下去,車裂。”

“唯!”

羣臣看着被拖走的盛君,見其到了此時此刻,全然沒有半分反應,便知道,盛君早已心死麻木。

接着,羣臣又看向殿中的應君等十人,接下來便輪到他們了。

此時,殿中的羣臣中,已經有不少人心中升起陣陣憂慮。陰君他們因爲封地失守的緣故,已經被楚王轉爲食邑封君。現在,楚王再次處置了應君他們,從此以後,楚國漢北將再無封君。

而且,這一次與上次楚肅王之時完全不同,楚肅王之時,雖然王室的直屬領地也出現過暴漲,但是,那一次,一些大貴族的實力也得到了加強。這一次,經過長達一年半的大戰,貴族實力大爲削弱,王室力量雖然同樣也出現削弱,但是王室直屬領地卻得到極大的擴張。

若是楚王再次打算啓用屈原變法,那麼貴族還有實力限制楚王嗎?

想着,不少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飄到一旁的屈原的身上。

處置完盛君三人後,熊槐不管羣臣此刻心中是何想法,立即決定開始進入下一步議題。

接着,再次向昭雎問道:“司馬,應君等人戰敗被俘後投敵,按律應如何處置?”

昭雎面無表情的應道:“大王,應君等人跟隨葉公在丹淅爲秦韓聯軍所敗,按律,主將葉公當死,他們身爲軍中將領,同樣難辭其咎,理應降爵。其後,被俘後投靠秦韓聯軍,並組建軍隊圍攻我重鎮襄陽,其罪叛國,理應滅族。

但,念在他們能迷途知返,再次倒戈,可免去滅族之罪,全族貶爲庶人。因應君詹陽君勷君三人戴罪立功,獲取秦韓聯軍大將首級。故,僅可保留封號,三人的封地與爵位,理應盡數收回。

此外,九里君江君等八人,因無功而返,理應全族貶爲庶人,流放充邊。”

熊槐聞言點了點頭,然後嚮應君等人問道:“應君,對司馬之言可有異議,爾等有什麼話說?”

應君等人聞言,臉色灰敗,全都搖了搖頭,應道:“大王仁慈,臣等並無異議。”

感謝書友看灰機會飛、九魔上人的打賞!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權宜之計第十三章 初見端倪第三百零八章 連秦第七百九十九章 彼來我往第五十九章 犀首說楚第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水軍歪樓第一千兩百三十一章 將領調動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燕使來楚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陳舉之死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天下皆驚第七百三十八章 客星來第三百三十章 獻策第五百七十七章 楚宋第五十三章 景鯉請諡第一百七十六章 說越第三百五十三章 封君第二百三十七章 扣留蘇代第九百四十五章 兩難抉擇第五章 請誅屈原第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魏國求和第三百七十五章 分兵第九百三十二章 前奏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突如其來第五百四十九章 勸降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步步緊逼第二百四十一章 秦王崩 (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昭滑歸來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行賞第四百六十三章 廣招胡人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典籍第一千兩百二十三章 劍指子青第八百一十四章 以吳制越第五百六十四章 最後的障礙第九百六十九章 進諫第三百零一章 示弱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國宗室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託付後事第五百一十八章 殺戮第三百六十章 高價第八百一十四章 以吳制越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求第九百一十四章 序幕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昭常歸來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戰起第七百九十六章 忠臣第三百八十五章 正名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心有不忍第七百五十章 上庸內外第一千零八章 卒飄如風 中第七百零九章 揭開序幕第三百九十三章 止步第三章 王佐陳軫第七十五章 昭滑說越第六百六十九章 請降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退縮之意第八百七十九章 禍不單行第九百零四章 非分之請第一百八十六章 廣陵第一百二十三章 戰爭結束第七百零五章 黃泉路上等着第八百七十二章 齊國出兵第六百七十二章 秦軍來援第四百七十一章 相約宋國第八百七十章 宋國已定第三百七十四章 伐薛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來襲第七十七章 越國使者第五百零八章 風起吳城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田文之謀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曙光第八百八十三章 初衷易忘第三百七十九章 謠言第五百二十五章 說越第九百五十九章 烈焰阻敵第八百三十二章 掘墓挖墳第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寡人十六第七百八十九章 聯趙伐秦?第六百零八章 宋國內爭第五百零二章 議楚盟第七百一十八章 廣告與封神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昏睡不醒第四百五十五章 兵進滕城第二百零七章 求援第九百三十六章 貌合神離第七百五十八章 巴人在墊江第一百三十章 麪粉計劃第七百三十四張 探索發現第六百二十四章 破心第五百八十三章 共赴國難第九百七十七章 責罰第十六章 心有憐惜第二百零六章 攻魏第八百二十六章 天子一怒第七百五十一章 欲謀上庸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屈署第九百九十一章 治罪第六百七十章 聞戰則喜第二百二十六章 連楚伐齊第八百二十四章 宴會之變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