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見招拆招

甘茂見秦王臉色平緩下來,繼續道:“大王,如果公孫衍和楚國要對秦國不利,那麼公孫衍就會在和魏國達成結盟意向後返回楚國,要知道楚國可是親自在楚宮之外迎接他的。公孫衍不回楚國,那就說明他在楚國並沒有受到重用。公孫衍在楚國最好的情況,就是吳子昔日所遇到的情況,雖然得到了楚王的信任,但是沒有功勞,依舊不能被楚王重用。”

“所以在公孫衍不能得到楚王重用的情況下,楚國的直接準備攻擊秦國的可能性極小,倒是現在楚國因爲公孫衍的緣故,讓楚國攻齊和觀望的對外政策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如今的局勢是,公孫衍明目張膽的在魏國吸引秦國的目光,楚國另外有兩路使者同樣大張旗鼓的分別前往趙韓兩國,這就說明目前楚國所使用的是陽謀。”

“楚國和秦國已經講和,而且楚國已經有了極大的可能性與魏國結盟,然後楚國再取得趙國或者韓國的支持,如果燕國的公子職或者燕國的其他公子,又或者楚國直接僞造一份燕國的求援書,請求楚國出兵齊國救援燕國。”

“那麼楚國就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加入攻打齊國的聯盟之中,以楚國的實力和對齊國的有利位置,那麼其他諸國極有可能會以楚國馬首是瞻,以楚國爲縱長伐齊。”

張儀聽甘茂所言,只聽到一半,臉色就全白了。

他剛剛爲秦國制定出來的爭霸戰略還沒有實施,現在就已經被楚國破解了一大半。

要是真讓讓魏國和楚國結成聯盟,那麼他的那個戰略就會成爲一個笑話。

張儀想到這裡,暗自慶幸自己在魏國做的工作並沒有完全失敗,至少現在破壞楚魏結盟還有時間。

和張儀不同,秦惠文王此時原本平緩的臉,頓時變得鐵青。

楚國來這麼一手,頓時讓眼看到手的霸主地位,就這麼直接飛走了。

張儀向秦惠文王道:“大王,恐怕此時楚國所發生的轉變,已經表明楚國已經意識到袖手旁觀的不利,轉而準備對齊國出手了。”

樗裡疾見狀不由大怒道:“楚國若是和我們秦國搶伐齊縱長的位置,難道不怕我們秦國一怒之下和幾年前齊國一般,只在後方觀望嗎?要是我們秦國再進一步,在各國大戰之際,出兵伐楚,難道楚國就不害怕嗎?”

張儀聞言大叫一聲:“不好!”

秦惠文王聞言立即問道:“相國,何事不好。”

張儀苦着臉道:“大王,方纔聽到右更所言,微臣想到了一個一直被我們所忽略的國家。”

秦惠文王聽張儀一提,立即反應過來:“越國!”

張儀點點頭:“大王,之前楚越一直交惡,而且越國離我們秦國太遠,加上越國久不赴中原的緣故,我們忽略了越國。”

“楚國帶甲之士百萬,如今和我們秦國對持的有近六十萬,其中楚國柱國景翠所部二十萬和大將軍屈匄所部十萬,就是和我們秦國對戰的主力。而其餘四十萬分別用來防備齊魏宋越四國。”

“我們秦國能偷襲楚國的前提,就是景翠和屈匄所部東移攻齊,導致楚國的防線出現破綻。”

“但如果越國和楚國講和,甚至越國被楚國說服,一同出兵齊國,那麼楚國東部用來防禦齊越兩國的軍隊,就立即成爲楚國攻打齊國的主力。”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只需要屈匄所部的十萬精兵東移,那麼楚國就會輕易在齊國邊界聚集楚越聯軍近四十萬衆以上,加上趙魏兩國的軍隊,就可以號稱百萬之衆。”

“如此一來,我們秦國要想偷襲楚國,所面臨的楚國的守軍,依然還有近五十萬。拋開其他的地方駐軍不提,單是景翠所部的二十萬兵力,只要依靠有利地形,那麼我們秦國哪怕是精兵盡出,恐怕也難以偷襲成功。”

庶長魏章聞言驚道:“相國的意思是,如果楚國加入聯軍之中,哪怕僅僅只是得到趙魏兩國的支持,一旦和楚越講和,那麼楚國即使同時與齊國和我們秦國開戰,也不會有任何問題。”

張儀搖頭道:“這種情況不是楚國同時挑戰我們秦國和齊國,而是我們秦國背信棄義,與齊國同流合污挑戰楚趙魏韓燕五國。”

“但是如果我們秦國這麼做了,那麼原本和我們秦國交好的三晉和燕國,就會背棄我們,秦國再次淪爲各國的討伐對象。”

司馬錯嘆了一口氣道:“而且楚國這一招,最關鍵的地方,正如相國之前所言,一旦楚國加入聯軍,那麼秦國與楚國競爭縱長的勝率極低。而一旦在聯軍和齊國大戰之際,出兵偷襲聯軍後方,則會失去天下人的名望。也正是因爲如此,昔日五國伐秦之時,齊國同樣沒有偷襲聯軍後方。”

“如若不然,即使偷襲勝利了,一個失去天下聲望的國家,如何能團結諸侯,稱霸天下呢!”

張儀見司馬錯顧及自己的顏面,漏說了一點,自己提出來道:“而且,楚國即使不能加入聯軍,但只要楚魏聯姻結盟成功,那麼我們秦國和天下之兵,伐齊攻楚的稱霸計劃,就已經失敗了。”

聽到張儀和司馬錯的話,大殿之中一片沉重,楚國的計劃是並非無懈可擊,至少在場的人都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秦國立即出兵齊國,只要大敗了齊國,那麼楚國自然也就沒有加入聯軍的必要了。

但是這其中有極大的風險,其一是楚國趁機偷襲後方的的危險,其二是有可能和齊國相持不下的危險。

第一個危險自然不用提,而第二個危險,則會造成秦國勞而無功,到最後,只有楚國有餘力幫助各方。

無論是楚國出面調停,還是幫助聯軍一方,亦或者是幫助齊國,都會讓楚國獲得極高的聲望,如此一來,楚國不戰而勝,秦國吃虧就吃大了。

張儀想了想,嘆了一口氣道:“大王爲今之計,只好見招拆招,先拆散楚魏結盟。但是如果我們秦國遲遲不出兵伐齊,那麼下一次楚魏聯盟活動,恐怕就不能輕易拆散了。”

第六百四十七章 消息第五百二十七章 父子第四百九十八章 交易第五百七十八章 斷交第二百一十四章 濟陽城下第一千兩百八十六章 以利服人第六百二十五章 鬼神第八百九十一章 回到郢都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在齊 下第四百一十七章 蓄力第八百二十三章 大宴羣臣第八百八十二章 趙國出兵第九百零九章 鄒衍到楚第二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三百七十一章 初議第九百六十八章 定心第九十一章 韓軍敗退第八百四十七章 利出一孔第四百二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九百五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環淵第六百四十七章 消息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心有不忍第二百八十五章 大破秦軍第七百九十三章 三人缺二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走別人的路第九百七十七章 責罰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不出第八百二十一章 國之寶也第二十八章 難以決斷第六百二十二章 再次會盟第五百八十八章 恐懼第五百零三章 時機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齊國滅亡第七百二十一章 免稅安民第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六百一十八章 宮中第一百一十八章 捨棄霸業第五百七十四章 第三條路第八十一章 大夢初醒第一千兩百零二章 君臣父子第五百二十一章 抵達吳城第一百九十九章 難題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燕趙叛齊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之前第二百一十五章 趙國慘敗第九十九章 直面中軍第三十五章 犀首夜奔第二百七十七章 輕取西都第五百四十七章 決策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國宗室第三百八十三章 告知第五百七十一章 攻城 下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百年韭菜第六百一十八章 宮中第十三章 初見端倪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突如其來第三百五十五章 疑慮第一百零七章 楚王親衛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加速馳援第五百五十八章 最後的瘋狂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抄家滅族第五百八十三章 共赴國難第四百八十章 戰前準備第四百五十一章 自願相滕第三百三十二章 難易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四百一十六章 田達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昭常歸來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時機已至第九百九十九章 以宋制齊第九百五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八百九十一章 回到郢都第五百一十七章 佈局第五百一十四章 宮變第七百一十章 地方權力第九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一千零六章 下落不明第一千零一百零二章 匡章死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壓之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廷議第四百九十九章 壽縣之外第八百五十一章 頒佈爵位 上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屬意江淮第八百二十二章 得失之間第十二章 膾炙人口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心亂而退第四百九十七章 送禮第八百二十五章 當堂暈倒第四百一十九章 魏國使者第八百零五章 講和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出海修仙第九百二十五章 背叛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一千兩百五十四章 江水浩浩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怨氣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合縱聯盟第一千兩百八十五章 贈之金印第三百八十章 對策第二百七十六章 聲東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