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聲音

析君見葉公話音一落,其他封君就全都將目光放在他身上,盯着他看。

沉吟片刻後,析君開口道:“葉公,在下愚鈍,豈有破敵之策。不過在下從郢都得到消息,之前曾擔任宋相的上官大夫,正在推動伐宋一事。”

說着,析君解釋道:“上官大夫在宋許久,曾一眼看穿宋王的爲人。數月前,上官大夫與左大夫在大王面前的爭辯,更是證明了上官大夫的正確。故,在下以爲,上官大夫深知宋國虛實,既然他全力推動柱國伐楚,那麼肯定有必勝的把握。

而目前的局勢,秦韓聯軍與我等在淅水對持,只有齊魏趙三國正在強攻陳地。所以,現在我楚國破局的關鍵不在這裡,而在於東面的陳地,在於齊魏趙三國。

只要柱國能大破宋軍,壓服宋國,那麼齊魏兩國必然震動。

如此,我楚國纔有速戰速決的可能!

一旦拖延下去,不僅會讓宋國在淮北站穩腳跟,更是夜長夢多。”

說完,析君向衆人問道:“不知諸位以爲如何?”

衆人聞言頓時陷入思考當中。

最近一段時間,郢都關於伐宋的聲音越來越大,他們也有所耳聞。

只是因爲宋國太遠,且丹淅防線這幾個月來沒有爆發大戰,故而衆封君只是在一旁觀望,而沒有參與進去。

現在,聽析君這麼一說,似乎伐宋一事也關乎他們的切身利益。

若是能儘早結束這一場戰爭,那就再好不過了。

想着,衆人露出意動之色。

郢都朝議。

“大王,如今宋國大軍攻佔楚國淮北五百里,兵力分散,士卒疲憊,且距離壽縣極近。此時,只需柱國率軍突襲,必可一戰而大敗宋國。如此,不僅可收復失地,還可振我國威,威服宋國,威逼齊魏,瓦解各國聯盟。故,臣再次上表大王,請求出兵伐宋!”

上官大夫說完,拜了一拜,而後一直未起身,一副長拜不起的架勢。

接着,一個月前在宋將臧信的幫助下,得以安然返回楚國的昭常跟着道:“大王,宋王戴偃射天鞭地,不敬鬼神,殘殺大臣,窮兵黷武,宋國大臣表明臣服,然心中十分恐懼,唯恐宋國會因爲戴偃緣故,而宗廟不存。

臣聞之,宋太子仁義,大臣多有歸附,百姓歸心,稱之曰賢。若是我楚國以扶立宋太子即位爲名,出兵伐宋。宋國羣臣百姓,必然簞食壺漿,廣開城門以迎楚軍。

況且,一個弱小的宋國竟佔據我大楚之地五百里,臣亦深以爲恥。故,臣請大王不必遲疑,下詔柱國出兵伐宋。”

昭常說完,同樣長拜不起。

熊槐看着在殿中拜請的昭常與上官大夫兩人,一臉沉重。

自從昭常回到郢都後,原本只有上官大夫一人大呼伐宋之利的情況,頓時出現極大的變化,在昭常的奔走下,在昭氏一脈強大的影響力下,要求伐宋的人越來越來越多。

這一個月來,主張伐宋的大臣,已經從原本的一小撮,擴大到羣臣的三分之一。幾乎每次朝議上,他們都會提出伐宋之議,讓熊槐不勝其擾。

熊槐一面沉吟,一面看向公孫衍,讓他出來與昭常二人分辯。

公孫衍一見楚王看了過來,立即開口道:“大王,臣以爲不然···”

大殿中,隨着公孫衍的開口,兩幫人馬立即激烈的爭吵了起來。

見此,熊槐立即滿意的點了點頭。

熊槐內心很清楚,昭常與上官大夫兩人推動伐宋,這是因爲他們二人對宋王充滿仇恨。而其他大臣意圖伐宋,那是因爲楚國被圍攻半年,離間計遲遲不見效果,羣臣壓抑的厲害,以致越來越悲觀,故而乞求能夠速勝,以改變現狀。

只是,熊槐雖然知道羣臣的心思,但是卻毫無辦法,無法從根本上轉變羣臣的悲觀。

若是天下大勢是能夠想想就可以改變的,天下早就一統了。

所以,熊槐每次都是讓羣臣相互爭辯,然後雙方相持不下,最後不了了之。

當昭常與公孫衍等人從上午爭到下午,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之時。

就在熊槐本以爲這次爭辯也會不了了之的時候。

突然,一聲中氣十足的高喊,壓制住其他人的聲音。

而後,原本處在朝政邊緣,一直保持中立的州侯從人羣中走出來,行禮道:

“大王,各國伐楚已有半年之久,然我楚國的離間之計遲遲未能奏效,令各國堅定不移的圍攻楚國,令燕國以及義渠等國遲疑不決的原因。

臣竊以爲,那是因爲各國皆以爲我楚國已經各國的圍攻下難以自保,料定我楚國將會大敗。

故,臣以爲在此之時,立即主動出擊,打一個打勝仗,以提升我楚軍士氣,並告訴天下各國,我楚國在各國的圍攻下,依然還有餘力。

如此,只要我楚國獲勝,那麼觀望的燕國等國,纔會放心的站在我楚國這邊。”

說着,州侯拜道:“大王,六國之中,宋國最弱,且我楚國各地,只有柱國所部一直按兵不動。故,臣以爲當此之時,唯有伐宋,纔可破局!”

州侯一說完,大殿瞬間安靜下來,接着羣臣頓時臉色一變。

這些年來,州侯等人一直圍在太子身邊,乃是太子的近臣。

州侯的話,不僅僅只代表他本人的意思,有可能還是太子的意思。

莫非太子也有意伐宋?

大殿之中,所有人的腦海中,都冒出這一個念頭。

想到這,無論是爭辯的人,還是中立旁觀的人,全都看向一直默不做聲,在殿中旁觀的太子橫。

太子橫在羣臣的注視中,依舊保持原樣,微微低着頭,似乎一直都在側耳傾聽羣臣的議論,好像州侯的話,與他沒有一點關係一般。

此時,熊槐面無表情的瞥了一眼太子橫。

若是這次州侯所言,乃是太子授意,那麼這一次,將是太子第一次在朝政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一情況,意義重大!

不僅羣臣不方便駁斥太子,連他這個楚王也不方便駁斥太子。

否則,這場僅限於朝議的爭論,將會演變成內爭。

想到這,熊槐心中冒出一個疑惑。

那就是一直都沒有插手朝議的太子,怎麼突然就插手了呢?

是國內,還是國外?

熊槐不知道太子爲何在這個時候突然要插手這個亂局中,也不知是誰給了太子足夠的底氣插手其中。

第二百四十五章 離間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鬼神第四百零六章 囑咐第八百零二章 棄我去者第三百二十二章 抉擇第三百四十五章 求援第一百八十一章 人選第九百四十九章 齊魏會盟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朝議第八百三十一章 謠言四起第七百一十六章 實驗基地第五百三十四章 使者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壓之下第五百零七章 南顧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另有算盤第四百九十三章 魏章背秦第五百零五章 昭魚薨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合縱救韓第四百七十六章 景鯉使秦第七百四十九章 範環使秦第一千兩百六十九章 親子待遇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一千兩百八十六章 以利服人第一千零一百章 緘默第一百七十四章 公子子青第三百三十一章 質疑第六百三十七章 國家亂有忠臣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軍第七百九十二章 增兵第二章 滿朝恭賀第五百八十章 淮南封君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崩塌第三百四十章 時機第六百二十章 震怒第一百一十三章 宋國叛齊第八百二十九章 越地風潮第二百六十八章 求見第六百二十六章 八月之期第八百六十一章 不依不饒第四百九十三章 魏章背秦第五百八十三章 共赴國難第九百零二章 時局艱難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齊國之亂第九百六十七章 羣臣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日漸激烈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齊國之亂第六百三十章 伐宋第五百二十二章 吳城內外第二百四十章 秦王崩 (中)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上書第一千零八十章 盟成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漸進第四百三十九章 示弱博情第二百七十一章 求和第八百零一章 燕昭王第八百七十二章 齊國出兵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戰端再起第三百五十三章 封君第三百九十七章 換將?第五百二十七章 父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太子之師第五百七十一章 攻城 下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昭常去秦第七百六十七章 劍指水師第二百三十一章 強攻第一千兩百七十章 不居其華第二百四十五章 離間第三十一章 連越抗齊第八百八十三章 初衷易忘第七百五十六章 閉營不出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求變第三百九十四章 欺詐第四百零一章 巧言第三百九十八章 越國北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叮囑第五百二十七章 父子第六百四十二章 惡戰第七百九十三章 三人缺二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欲伐河東第九百七十二章 後招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九百一十四章 序幕第一千兩百八十三章 破鏡難圓第四百六十三章 廣招胡人第五百三十七章 決戰 二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各國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走別人的路第九百五十九章 烈焰阻敵第七百七十四章 上庸之戰 二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病危第二百七十一章 求和第二十三章 美人變法第六十六章 令尹可使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樂極生悲第九百六十一章 突圍而出第九十章 重賞三軍第七百一十五章 墾荒招安第八十七章 渡河戰起第二百九十三章 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