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秦國之憂

昭應回答:“大王,軍中杖刑,只是爲了處罰那些觸犯軍法不重亦不輕的將士。用特製的木杖爲工具,對受刑者進行擊打。”

“依照將士觸犯軍法的嚴重程度,分別予以二十杖到八十杖不等。”

“二十杖到八十杖不等?”熊槐聞言點了點頭,以前看電視劇的時候,還沒有看到那部劇動不動就是一兩百杖的。

熊槐接着問道:“爲何是這種數目,其中可有什麼講究嗎?”

昭應再次答道:“回大王,低於二十杖的刑罰,軍中會採用鞭刑,因爲杖刑使人傷重,鞭刑造成的傷勢較輕,所有一旦軍中所觸犯的軍規較輕,一般會施行數量較多的鞭刑。”

“軍中一旦出現嚴重違背軍規的,按軍法,可殺之,自然就不必施行杖刑了。”

昭應想了想,繼續道:“而且在軍中,以處罰四十至六十杖居多。凡是超過六十杖的,如果不是身強體壯之輩,就極有可能出現殘疾,也有一定的可能會受不住刑罰,而被活活打死。”

熊槐聞言吸了一口冷氣,不到一百杖就有可能將人打死,那要是兩百杖下去,就是一頭牛也會被打死吧。

要是出現這種情況,那玩笑就開大了。

屈原見陳軫被昭應話嚇得冷汗直冒,出來詢問道:“將軍,平有疑問,還望將軍解惑。”

昭應向屈原拱手道:“請大夫指教。”

屈原向昭應拱手回禮,疑惑的道:“平曾經也在軍中呆過一段時間,時常聽到軍中處罰將士杖一百,杖兩百,敢問這是何故?”

聽到屈原的提問,其他大臣也將目光放在昭應身上,看他如何解釋。

屈原所說的處罰,他們也經常聽人提過。

熊槐聞言一愣,屈原的這種說法,前任也沒有聽說過。

而看羣臣的臉色,好像還真有這麼一回事。

難道昭應說謊了?

熊槐皺眉問道:“將軍,不知三閭大夫所言是否屬實,軍中真有這種刑罰?”

被楚王和羣臣關注,昭應絲毫不見擔憂,依舊冷靜道:“回大王,三閭大夫所言確有其事,軍中的確常有杖一百和杖兩百的刑罰。”

聽到昭應的回答,除來昭雎,其他人全都面露不解之色。

昭應沒有等其他出聲詢問,很快就自己解釋道:“大王,三閭大夫所言的杖刑,和剛剛微臣所說的杖刑是兩種不同的刑罰。”

“微臣所說的杖刑,是以樹幹製成的木杖爲刑具的杖刑,刑罰很重,容易出現死亡。而三閭大夫所言的杖刑,則是以荊條爲刑具的杖刑,刑罰較輕,受罰者不易出現死亡。這兩種刑罰雖然都叫做杖刑,但是卻不是同一種刑罰,前一種是杖刑,後一種是小杖刑。”

“小杖類似於鞭刑(皮鞭,不是兵器鞭),卻又比鞭刑嚴重,因爲荊條上有刺,所以小杖刑比鞭刑嚴重,而相較於杖刑卻很輕。所以軍中處以杖刑二十至四十杖,往往有小杖刑代替。”

昭應的解釋,讓熊槐想起了小學時所學的課文,廉頗和藺相如結交之初的負荊請罪,就是揹着荊條去請罪的。

難道現在流行用荊條?

聽到這裡,熊槐算是明白了,木杖打人傷筋動骨,一不留神就會死人(如果真要用木杖殺人,也許僅僅只是几杖的問題)。

荊條打人雖然表面上看血肉模糊,但只要處理得當,基本上不會有死亡威脅。

杖刑的目的只是爲了讓其他引以爲戒,讓其不再觸犯法律,真要殺人,可以直接死刑。

因此,那種大木板的杖刑,就是就跟杖刑的目的不相適宜的

熊槐看了看照應,然後又看了看陳軫,道:“客卿制定的刑罰,正和寡人之意。”

“但是對於荊條的選擇,必須要有一個限制,客卿其後進行規範。”

陳軫應道:“唯。”

肉刑的事情確認後,熊槐向在場的羣臣詢問道:“衆卿,我們派去秦國的使者逢侯醜傳回消息,張儀回到秦國後,從秦宮出來,就摔斷了腿,如今閉門謝客,不見使者。”

“寡人不擔心我們楚國,送巴王之弟回國的事情,出現意外和曲折。只擔心秦國與我們楚國的講和是沒有誠意的。如果秦國想要對我們楚國不利,不知諸卿認爲,我們楚國應該如何應對。”

哪怕楚國所要的土地不是對秦國很重要的商於之地,而是離秦國很遠的巴國,但是張儀依舊裝傷拖延時間。

這讓熊槐不得不遲疑,難道秦國根本就沒有打算出兵齊國,從始至終,秦國的目標就是楚國。

景鯉道:“大王無憂,如今我們楚國已經停止了針對巴國的軍事行動,漢中地區有將軍昭鼠防守,柱國景翠的大軍還在丹水休整,大將軍屈匄目前也在向柱國靠攏,楚國如今固若金湯,雖然攻打秦國,略有不足,但是要想防守,卻是足夠了。”

若是秦楚兩國的軍隊,在平原上廝殺,楚國依靠兵力優勢,還真不怕秦國。

但若是主動攻打秦國,楚國的劣勢明顯,去年柱國景翠圍攻秦國的於中,結果碰到一塊硬骨頭,圍攻許久,損失不小,卻勞而無功。

兵法上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

而楚國進攻秦國,能採用的策略,只有攻城一法,而且還是函谷關武關這樣的堅城,即便是用人去填,也未必能有效果。

昭雎接着補充道:“大王,正如令尹所說,如今我楚國在各地都有重兵防守,單論防守,足以應對秦國。但是,如果秦國想要圖謀楚國,必然會要求盟友韓國出兵,韓國痛恨秦國,卻更加仇視楚國,所以韓國出兵的可能性極高。因此我們不僅需要防守秦國,同樣也需要防守韓國。”

“對於韓國來說,因爲齊國的緣故,韓國小部分兵力駐紮在魏韓邊界,隨時支援和齊國對峙的魏國,以逼迫齊國撤軍。”

“而除了這一部分的兵力,韓國大部分的軍隊分成兩部,一部在宜陽防備秦國,一部在陽翟新鄭一帶。”

“一旦韓國答應秦國的請求,出兵攻打我們楚國,那麼韓國出兵的地方,極有可能是宜陽和陽翟兩地。”

第七十六章 秦使再至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廷爭 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乞降第一千零九章 卒飄如風 下第八百一十七章 瘋癲若狂第六百一十四章 宋國出兵第九十五章 楚墨投靠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四百一十一章 叛意第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君臣離心第九百八十三章 根源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爭辯第一千兩百章 決意遷都第六百二十三章 圖窮匕見第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魏國求和第二百二十八章 北方有佳人第九百四十三章 交個朋友第三十六章 趙國齊國第五百二十四章 北方有變第二百八十四章 戰末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朝議第八百三十九章 推舉再行第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師徒來楚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扶持韓國第二百六十五章 軍成第五百七十四章 第三條路第八百六十五章 抵達淮陰第八百四十八章 明意 上第七百七十九章 上庸之戰七第九百七十二章 後招第八百二十九章 吳侯之死第四百五十二章 趙王之問第二百五十六章 機會第一千兩百八十五章 贈之金印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謀第六十一章 再議巴國第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三百四十一章 石碾第九百八十八章 涌動第二百四十一章 秦王崩 (下)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二百八十二章 戰初第八百五十八章 齊王崩下第九百二十四章 春耕正急第四百四十六章 面見太子第二百二十五章 再次伐齊第五百七十三章 秦帝楚王第五百四十五章 衝突第五百六十四章 宛城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第一百三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二百七十六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九十八章 楚越聯合第一千兩百六十七章 南風北吹第九百五十八章 城破第五百三十八章 決戰 三第八十二章 秦齊之重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第五百六十八章 援軍到來第六百三十二章 禍不單行第六百七十三章 巴歌滿城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曲陽君薨第六百八十九章 倒戈第五百三十八章 決戰 三第九百三十六章 貌合神離第八百九十八章 小錢大錢第五百三十章 驚聞第九百五十八章 城破第五百零九章 別無選擇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今夜起事第六百五十章 連環第一百一十三章 宋國叛齊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謀宋第七百零七章 圖窮匕見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七百三十七章 觀游到秦第五百七十四章 第三條路第七百四十五章 開始第一千零四章 定計淮北第九百七十四章 欺詐第九百七十章 啞口第一百七十七章 遺贈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四百六十四章 劍指濮陽第一千零三十章 正當其時第六百七十章 聞戰則喜第一千零三十章 正當其時第六百六十五章 攻城第七百零三章 朝後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朝議第一千零九章 卒飄如風 下第九百二十章 戰爭之始第五百三十八章 決戰 三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去意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歌聲第六百八十章 爲人軟弱公子稷第四百七十章 趙王調停第一百八十六章 廣陵第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公子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