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獻地

此刻,聽着使者的的稟報聲,熊槐心情一片大好,不由露出一鼓發自內心的笑容。

只是,最後,聽道公子玉打算將淮北全部獻出,頓時心中一疑。

熊槐看着下方的使者,暗暗疑惑,這是公子玉對楚國的試探,擔心楚國對越國其他地方有想法?

還是公子玉自知實力不足,難以抵抗齊國的壓力,故而要想請楚國全取淮北,以替越國擋住齊國的壓力呢?

不管公子玉是什麼想法,在距離與越王決戰的時間,還需要幾天的情況下,爲了不讓公子玉起疑,爲了能讓唐昧稍後能一舉攻破吳城。

於是,熊槐本着小心無大錯的原則,便推辭道:“使者說哪裡話,寡人幫助公子,乃是因爲公子與楚國的交情,哪裡是因爲貪圖越國的土地呢!”

見楚王拒不接受,使者再拜道:“大王,公子曾言,因大王支助,公子獲取了整個越國,如何厚恩,公子豈能不報,豈能捨不得區區淮北之地。故而,請大王不要懷疑公子的誠意。

臣在臨行之前,公子已經將淮北的地圖,以及淮北之地的百姓戶籍全都託付於臣,讓臣獻於大王左右。”

熊槐一愣,這公子玉直接將地圖與戶籍也帶來了,這獻地的決心可謂堅決啊!

正欲再次推辭,一旁陳軫輕咳了兩聲,然後拱手道:“大王,公子誠意十足,我楚國若是再次推辭,那就顯得不近人情了。故,依臣之見,大王何不笑納,以寬公子之心。”

熊槐遲疑的看了陳軫一眼,見其一臉正色,不像說笑。

於是,頓了頓,便應道:“好,既然公子盛情難卻,那寡人就勉爲其難,接受公子的美意吧。”

使者見楚王接受,立即拱手道:“大王英明。”

陳軫接着開口道:“使者,不知公子送來的地圖戶籍在何處?”

此時,使者對方纔開口的陳軫大有好感,立即笑着拱手應道:“回先生話,地圖戶籍就在臣之副使手中,可傳其進來獻圖。”

陳軫點了點頭,接着轉身向熊槐請命道:“大王,請傳副使。”

熊槐正欲點頭,突然,莫名想起荊軻刺秦的典故來,於是,搖了搖頭道:“寡人出兵相助公子,乃是因爲公子與寡人的情誼,豈是爲了淮北之地。如今,公子事成,寡人便迫不及待的索要地圖戶籍,寡人羞。”

說完,便嘆了口氣,對陳軫道:“賢卿,勞煩你親自走一趟,去取來地圖戶籍吧。”

陳軫一怔,不知道楚王爲何突然多愁善感起來,只是應道:“唯。”

而公子玉的使者,見楚王一副羞愧的模樣,似乎真的沒有想要越國所有的淮北之地的樣子,似乎只是越國的請求,這才勉強同意,於是,拱手讚道:“大王仁義。”

不多時,陳軫便帶着一個盒子進來。

見公子玉的使者沒有跟過來,熊槐不由疑惑的問道:“陳卿,這淮北的地圖,於寡人並無大用,寡人也沒有想過現在就佔據淮北。爲何賢卿勸寡人接受這份禮物呢?而不是拒不接受,以安公子玉之心。”

熊槐疑問完,殿中另一側的公孫衍同樣也遲疑的看着陳軫,這一點,他也沒有想明白。接受公子玉的所謂大禮,明顯對楚國沒有好處。

陳軫將木盒交給一個侍衛後,向熊槐拱手應道:“大王,公子玉獻上淮北,原因有二,一是想要捨棄淮北,迴避齊國的壓力。其二便是以淮北爲代價,請我們攔住越王南歸。免得越王與齊國議和,佔據淮北、鄣地、紀地與他相持。”

公孫衍開口道:“公子玉的目的,衍也略窺一二,只是,刺史令,這對楚國有什麼好處呢?”

陳軫笑道:“大王,犀首,臣勸大王接受公子玉的大禮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將這份禮物,在我楚國與越王決戰之際,作爲楚國的厚禮,獻給越王。”

熊槐一怔,瞬間便反應過來。

越王即位三十多年了,這數十年來,越王最大的成就,就是齊楚兩國手中收復了大量被佔領的越國故土,尤其是這幾年來,楚越兩國結盟,越國對齊國的戰爭,連戰連捷,現在已經打到越國故都琅琊了。

淮北加上紀鄣兩地,這可是越王的畢生功績。

如果,楚越兩國決戰之前,越王看到楚國送來的大禮,發現他畢生所追求所努力的成果,結果卻被公子玉棄之如敝履,一下子全都捨棄了。

辛辛苦苦數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熊槐可以想象,那是越王的臉色一定很精彩。

更何況,兵法有云,不可以怒而興師。越王戰前接到這個消息,一定惱怒羞恨交加,這種情況下,熊槐都想不出楚國如何才能輸給越王。

想着,熊槐便大笑道:“不錯,公子玉送來的這份大禮,的確是一份重禮,寡人還真得應該收下。”

另一邊,公孫衍也將這事想明白了。

一時間,不得不承認,陳軫雖然大局觀不怎麼樣,也不能率軍打戰,但是算計人心起來,卻是甩了他兩條街。

難怪同樣都是外來的臣子,同樣也受到楚王的信任,同樣都受到楚臣的排擠,結果陳軫卻混的比他好。

不進在楚國,在各國哪裡也一樣,比如秦國,他公孫衍被秦國遺棄,結果他與秦國卻反目成仇,終生不敢再回秦國。而陳軫主動背棄了秦國,一朝回到秦國,還能被秦王奉爲上賓。

同樣都是人,但是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麼大。

其中原因,不能不讓人深思。

正想着,公孫衍突然聽到楚王的點名:

“犀首,如今公子玉的使者已經到了平城,想來,向越王報信的人,這一兩天內,也會抵達越王所在的琅琊了。等越王得知這一噩耗,肯定會立即率軍南返,那時,就是我楚國與越王決戰的時候。”

熊槐眼中鋒芒四射的道:“立即通知城外楚軍大營中的柱國,讓柱國做好準備,隨時出兵與越王決戰。”

公孫衍心中一熱,立即應道:“臣領命。”

第六百七十四章 投降第四百二十五章 衝鋒第八百九十四章 拆分江東第十八章 封君貴族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燕國請罪第二十八章 難以決斷第八百四十四章 苦竹李仲第一千兩百三十一章 將領調動第六十二章 秦楚之難第八百五十六章 齊王崩上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所向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宋國內亂第一千兩百七十九章 知否知否第六百九十五章 分化瓦解第一百八十一章 人選第三百二十章 戰起第四百七十九章 改弦易轍第六章 燕國滅亡第六百四十九章 抉擇第二百章 登門送禮第二百六十七章 暗謀第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憂思至今第九百五十章 定計第四百九十三章 魏章背秦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廷爭 下第三百三十四章 搶功第五百九十五章 矛盾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前奏第四百四十七章 遊說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一百三十章 麪粉計劃第五百零五章 昭魚薨第七百五十三章 戰事起第五百八十二章 動搖心志第四百八十二章 叮囑第三百三十四章 搶功第二百一十八章 田需猝死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交易第七百五十章 上庸內外第二百零三章 舉兵伐齊第二百二十四章 訪齊聯越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八百三十六章 利之仁也第一千零七章 卒飄如風 上第二百四十九章 增強趙國第二百八十章 抵達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在齊 下第七百八十七章 賣國第七百五十八章 巴人在墊江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時機已至第九百八十六章 暫留第五百二十五章 說越第六十八章 景翠東移第五百四十章 反擊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出征大軍第二百零五章 仁義第一百七十七章 遺贈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一百九十二章 環淵第四百八十二章 叮囑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所向第八十六章 渡河之議第八百七十一章 齊詭趙異第八十章 一將功成第五百零五章 昭魚薨第五百六十三章 方城之內第三百一十八章 遲疑第五百四十四章 乞降第八百九十三章 令尹昭雎第一百一十一章 欲渡濮水第五百八十章 淮南封君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壓之下第九百八十章 接踵而來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心冷第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屈原到齊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合縱聯盟第一百九十七章 中山之議第三百四十章 時機第六百九十一章 強取強送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廷爭 上第一千零五十章 逃亡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梁第八百二十九章 越地風潮第四百一十一章 叛意第七十五章 昭滑說越第一千兩百二十三章 劍指子青第五十九章 犀首說楚第二百九十六章 結盟第四百七十八章 張儀猝死第一百九十二章 環淵第一百八十五章 莊蹻第二百五十二章 暗流第七百七十六章第四百六十四章 劍指濮陽第一百四十章 兩個秘方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抄家滅族第六百九十五章 分化瓦解第九百四十三章 交個朋友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