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犀首遲疑

“如果不行,那麼爲兄只好親自登門拜訪,看看貴人能不能看在我的面子上,寬恕小光這次。”

“師兄,要去也是我去,你可是我們的首領,不可上門求人。”

“師弟···”

就在兩人要爭執的時候,外面又走進一個黑色勁裝揹負長劍的人,面帶欣喜之色,對二人道:“兩位先生,大喜啊。”

“額,可是見到縣尹了,縣尹孫可怎麼說?”

“先生,我並沒有見到縣尹,等我到縣尹的府邸時,他已經啓程回郢都了。”

“回郢都?孫可身爲縣尹,爲何會無緣無故回返郢都?難道這是在躲避我們嗎?”

“先生,不是這樣的,縣尹之所以會郢都,是因爲令尹昭陽昨日去世了,縣尹身爲公族,回去參加喪禮去了。”

“令尹昭陽去世了?”兩人露出震驚之色。

隨後已齒訓斥道:“令尹昭陽乃是我楚國的賢相,他的去世,是我們楚國的不幸,你怎麼可以面露喜色呢?”

“回先生話,學生不是因爲令尹之死高興,而是爲楚王而高興。”

已齒怒道:“楚王?胡扯,令尹昭陽去世,楚王只會悲傷難過,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聽到其他人去世,只能流露悲傷之情,怎麼可以面帶喜色呢?

更何況去世的人,還是楚國的賢相昭陽。

楚王一向對令尹昭陽信任有加,言聽計從,聽到昭陽去世的消息,又怎麼會高興。

這嚴重違背了墨家的兼愛作風。

已齒頓時覺得自己的這個學生,不僅沒有聽從自己的教誨,而且人品還有嚴重的問題。

見到已齒和苦獲的臉上同時露出怒色,這人急忙解釋道:“兩位先生請息怒,請聽我解釋。學生之所以高興,是因爲楚王在令尹昭陽去世前,召開了大朝會,決定在楚國境內實行變法,要廢除肉刑。”

苦獲已齒異口同聲道:“廢除肉刑!?”

“是的,先生,這件事跟着令尹昭陽去世的消息傳出郢都,現在恐怕已經傳遍郢都周圍地區了,用不了幾天,這個消息就會傳遍整個楚國,傳遍整個天下。”

苦獲露出難以置信之色,遲疑道:“肉刑由來已久,好端端的,楚王怎麼會突然要求廢除肉刑呢。”

“先生,你不知道,這事還要從魏國的魏美人身上說起···”

苦獲已齒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後,面帶喜色道:“楚王要廢除肉刑,這可是千古未有的大德政啊,即便是商湯再世文王復生,恐怕也不過是如此吧。”

已齒道:“師兄,正是如此,楚王的這一舉動對我們楚國墨家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我想楚王的轉變,肯定和我們的楚墨有所關聯,已經初步接受了兼愛的主張。”

“師弟所言不差,這是我們楚墨對秦墨和齊墨的一大勝利,如果楚王再進一步接受我們墨家的非攻主張,那就更好了···”

見苦獲和已齒越說越興奮,大有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架勢,帶回消息的學生欣喜道:“兩位先生,不僅如此,根據現在楚國的法律,鄧陵師兄已經不用遭受刖刑了。”

被自己的學生打斷,兩人才反應過來,楚國廢肉刑的事情,基本上已經成爲定局,攻擊其他兩派的事,可以暫時押後,當務之急,還是將鄧陵光救出來,免得老師鄧陵子的後人,繼續在監獄中受苦。

如今,因爲楚國變法的關係,鄧陵光已經沒有斷足之憂,苦獲和已齒眉頭舒展,不再愁眉苦臉,接下來就看那麼貴人的舉動,以及楚國的法律是怎麼修改的了。

但是無論楚國的法律怎麼修改,只要不是身體的某一個部位被砍掉,那就沒有大問題。

如果能求得那位貴人的諒解,那就更好了。

而此時,苦獲所想的貴人,正在鄧地驛站中沉思。

楚國鄧地驛站。

公孫衍對自己近幾天的遭遇很鬱悶。

在魏國被冤枉,好不容易從大梁逃出來,而後通過故佈疑陣,甩開魏國的追兵。

然後日夜兼程趕到楚國,結果還沒有鬆口氣,就在楚國遇到意外。

說實話,在事故剛開始發生的那一刻,公孫衍的第一反應,是行蹤暴露,遭到秦國的刺殺了。

而後從昏迷中醒來,還沒有來得及慶幸自己僅僅只是遭到意外,接着就從自己門客哪裡,得到一個噩耗。

自己要投奔的楚國令尹昭陽,就在昨天去世了,昭滑給自己的引薦書頓時失去作用。

現在,公孫衍在楚國羣臣中,唯一能說得上話的,就是陳軫了。

難道要通過陳軫面見楚王?

對於這種情況,公孫衍是排斥的。

雖然公孫衍和陳軫處於同一陣營,都對張儀滿懷仇恨,但是陳軫和公孫衍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公孫衍同時對秦國充滿仇恨,而陳軫一直對秦國有感情,對秦王有感情。

而且公孫衍就資歷和地位來說,都要高於陳軫。

陳軫無論是在秦國還是在楚國,都沒有得到重用。

而公孫衍則不然,在秦魏韓三國都成得到重用,而且在魏韓兩國,都曾經擔任過相國。

要是現在去投奔陳軫,公孫衍中覺得心理不舒服,難以接受。

而且最關鍵的問題是,陳軫在楚國並不受重用,通過陳軫的門路求見楚王,也是一件費力不太好的事。

當然,如果公孫衍亮出身份,說犀首前來求見楚王,肯定會得到楚王的接見。

但是這麼做,對於公孫衍接下來在楚國的發展是不利的。

現在天下都知道,無論他公孫衍到了哪個國家,都會堅定不移的勸說這個國家和秦國對抗的。

事實上,公孫衍接下來在楚國,也打算勸說楚王攻打秦國。

但是在這之前,不能破壞諸國聯合進攻齊國的大局。

如果秦國知道公孫衍被魏國驅逐後,大張旗鼓的來到楚國,受到楚王的接待,那麼秦國必然會對楚國的動向感到遲疑,爲了防止楚國在秦國出兵後偷襲,肯定不會出兵齊國。

如此一來,就不符合楚國的利益,與楚國不利,而且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賞賜第三百三十章 獻策第三百四十三章 借糧第九百四十五章 兩難抉擇第五百一十七章 佈局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軍入越第五百八十八章 恐懼第九百一十四章 序幕第五百七十三章 秦帝楚王第九十九章 直面中軍第二百二十九章 避戰不出第一百零九章 張儀進諫第二百五十三章 涌動第二百七十九章 任鄙第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廣佈仁德第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連下三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封君上書第一千兩百八十二章 齊魏講和第三百四十章 時機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心亂而退第四十三章 昭陽和泥第六百四十一章 前睹後追第三百五十二章 孕第八百一十二章 欲往江東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以解後憂第八百一十章 公佈石磨第四百章 往燕第八百零二章 棄我去者第七百七十章 驚變第九百四十二章 以退爲進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宋王之憂第六十五章 楚魏聯姻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上書第二百二十五章 再次伐齊第二百三十四章 宋魏觀望第六十九章 上策中策第四百三十章 圍殺第六百二十六章 八月之期第三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六百三十九章 五鳳匯聚第二百七十五章 再圍一城第二百三十八章 心生退意第七百七十八章 上庸之戰 六第七十九章 兵貴神速第九百六十一章 突圍而出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點火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學第一千零七十章 風起鄧縣第三百三十五章 籌謀第一百四十四章 犀首回都第三百三十八章 迷信第六十六章 令尹可使第七百五十章 上庸內外第三百八十二章 姦情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兵進大梁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詔令第八百五十五章 恩威並施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國人暴動第三十九章 斷體不生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人口之議第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魏國求和第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拂袖而去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地方第五百九十章 轉封 中第五百七十五章 戰爭橫財第九百七十一章 定音第五百三十一章 淮北第四百二十六章 向前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詔令第六章 燕國滅亡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一千兩百二十二章 殺人誅心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始作俑者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四十四章 病來山倒第一百三十章 麪粉計劃第六百八十三章 伐宋之疑第五百八十四章 弱智亂心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援軍至第五百零一章 楚越會盟第九百九十五章 不公第五百二十三章 一葉障目第九百章 人心難得第三百三十二章 難易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請第二百五十二章 暗流第七百六十章 大火燎原第三百零四章 “孫子”第七百五十五章 激戰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齊國伐宋第五百九十六章 舍與得第四百七十三章 會盟韓國第八百二十章 時空錯亂第八百三十二章 掘墓挖墳第六百一十五章 議宋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詔令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天命第七百七十七章 上庸之戰 五第三百五十章 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