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昭陽之後

“還有,大將軍屈匄入巴一事,需要大王立即停止,秦國不出兵攻打齊國,那麼我們楚國就一定不可以先攻打巴國,以免分兵後,秦軍突然偷襲我楚國的漢中。”

“好,令尹放心,寡人記下了。”熊槐點了點頭,即便昭陽不說,他也知道最後是秦國一統天下,秦國始終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見楚王應諾,昭陽勉強笑了笑,有氣無力道:“大王,這第三件事,是老臣要向大王進諫,還請大王最後聽老臣一言。”

“這件事老臣原本是想散朝後單獨向大王進諫的,卻沒有想到老臣沒有堅持住,卻沒想到會在這種情況下想大王進諫。”

“令尹請說,寡人聽着。”熊槐哀傷道。

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熊槐覺得昭陽現在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也哀也善。

“大王,老臣最後要向大王進諫的事情,是昔日先王莊王面有憂色的故事,請大王以莊王爲榜樣,時刻提醒自己。”

“莊王面有憂色?”

熊槐聽完一怔,而後反應過來,昭陽說的是什麼事。

楚莊王面帶憂色的典故,說的是楚國大臣巫臣和楚莊王之間發生的一件事情。

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是楚國即楚文王楚武王之後,又一個十分傑出的楚王。

每當他謀劃軍國大事,羣臣沒有誰能趕得上他的時候,他就心情不安,在朝堂上面帶憂色。

有個大臣姓巫,名臣,封爲申公。他看到楚莊王面帶憂色,就上前去問:“大王每日在朝中議事,衆臣之中無人能夠比得上,大王應該高興纔是,爲何卻在朝堂上面帶憂色?”

楚莊王解釋說:“寡人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夠自己選擇老師的就可以統一天下,能夠自己選擇朋友的就可以成就霸業,自我滿足認爲羣臣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就要滅亡。’如今像寡人這樣才能低下的人在朝堂議事,羣臣尚且還趕不上寡人,我國難道不是快要滅亡了嗎?寡人因此面帶憂色啊!”

這一個典故,昔日曾經同樣被吳起引用過,用來勸誡戰國第一哥霸主國,魏國的魏武侯。

魏武侯接受自己父親魏文侯遺留的魏國,繼續發展魏國的霸業。

魏武侯深受魏文侯薰陶,聰明能幹,每當他謀劃軍國大事,羣臣沒有一個人能夠趕得上他,所以他就暗自覺得很驕傲,在朝堂上面帶喜色。

可是這極微妙的面部表情變化卻讓吳起觀察到了。

有一次,魏武侯和羣臣議論完朝廷大事之後,又露出那種驕傲的喜悅。等到退朝,羣臣都走了以後,大殿之內只剩下武侯和吳起兩個人。

吳起就用楚莊王面帶憂色的事情向魏武侯進諫,使得魏武侯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如今昭陽同樣用楚莊王的事蹟來勸諫楚王,就是因爲今天在朝會上所發生的事情,昭陽不僅看見了楚王通過暗藏削爵之意政策後的得意,也看出了楚王在這一件事情上,沒有和其他大臣溝通過,想要憑藉自己的智慧,獲得羣臣的認可。

楚王智謀深遠,對楚國來說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如果楚王總是想要賣弄自己的智慧,和臣子爭功,這對楚國來說就不是一件好事。

剛愎自用,自鳴得意,這都是國君的大忌。

昭陽在朝議中就想到了昔日晉國,三家分晉之前的智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剛愎自用,自以爲是,最後的結果卻是身死族滅,連自己的頭蓋骨都被趙襄子漆好,用來做酒器。

一國之君的個人才華和國君的治國之才,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許多國君本身極有才華,但是作爲國君來說,恰恰就是一個大昏君。

這二者之間往往普通人分不清楚,而且不僅普通人是這樣,即便是一些很有才華的人,在接觸不深的情況下,都難以分辨出來。

表面上看,一個有才華的昏君和那些智能低下的白癡君主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

但是細細比較,其他他們都沒有什麼區別。

一種是智力低下,想不通看不明,然後人云亦云,一條道走到黑。

另一種是自持有才,認爲其他人全都比不上自己,剛愎自用,然後不願意回頭,一條道走到黑。

一種是能力低下,面對林林總總的進言,分辨不出好壞高下,只能隨機選擇,外表上看,好像是非不分,聽不進良言。

另一種是聰明機智,面對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他會用自己的口才駁倒你,讓你啞口無言。

如此種種,最後弄得衆叛親離,和昏君也沒有什麼兩樣。

對於這種極有才華的君主,要是漢武帝那種能用人還能自己回頭的,那就是天大的幸運,就是千古一帝,要是楊廣那種,往往還沒有一個尋常君主來的保險。

智伯只是敗掉了一個家族,而後面的楊廣,更是用自己的才華,上演了一場花樣作死,短時間內敗掉了一個盛世王朝,將英才昏君詮釋的淋漓盡致。

當然,聽到昭陽的勸諫,熊槐同樣立即引以爲戒,但是和昭陽所想的不同,他想到的是未來的漢高祖。

漢高祖建立漢朝後,曾經感慨,漢初三傑,他自己一個人也比不上,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爲能用人。

身爲國君不必瞭解所有的事情,也不比必比自己手下的大臣厲害,只需要用好人才就夠了。

想到此處,熊槐流了一身冷汗,鄭重的向昭陽點點頭,道:“若無令尹,寡人何其過矣,今日之諫,寡人必定銘記於心,時時警惕。”

昭陽聞言,笑道:“好,好···”

一口氣還沒有出完,昭陽就閉上了眼睛。

察覺到昭陽的異樣,熊槐心中一驚,急忙喊道:“令尹,令尹···”

而昭陽的眼睛再也沒有睜開,已經面帶笑容的去世了。

屋外,昭魚和昭靈聽到楚王的大喊聲,立即走了進去,見到的只是昭陽的遺容。

昭魚難過的問道:“大王,令尹他···”

“唉,令尹已經走了。”

昭靈聽到楚王的話,顧不得越禮,走到昭陽身邊一看,隨後確認昭陽已經死了。

“父親···”昭靈立即跪在地上痛哭起來。

聽到昭靈的哭聲,熊槐悵然道:“國老,如今昭氏一脈以你爲長,令尹的後事,還要國老出力相助。”

昭魚點點頭,嘆氣道:“老臣明白。”

從昭陽的府邸中出來,熊槐立即吩咐李秋道:“傳寡人之命,令朝中重臣即刻前往楚宮議事。”

“唯。”

第一千兩百四十二章 君不密則失其國第三百二十六章 使者第一千兩百五十章 冷言破心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國宗室第三百一十八章 遲疑第八百二十八章 吳水盡赤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謠言再起第五十章 苦獲已齒第八百九十七章 對症下藥第四百二十六章 向前第八百二十五章 當堂暈倒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聚兵第四百七十五章 婚期將近第一百五十二章 始築襄陽第七百五十章 上庸內外第六百二十九章 勸說第一百五十八章 楚韓一體第五百七十七章 楚宋第八百七十八章 決議救燕第七百零二章 信函第二百三十九章 秦王崩(上)第四百五十五章 兵進滕城第一百零六章 欲建募兵第八百五十一章 頒佈爵位 上第五百一十四章 宮變第二章 滿朝恭賀第八百零一章 燕昭王第七百六十九章 閬中第十七章 咫尺天涯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強攻堅城(二合一)第五百一十一章 真的假病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交易第二百八十四章 戰末第五百二十四章 北方有變第八百三十章 各有所志第二百四十八章 劍指張儀第七百七十二章 馳援墊江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順手牽羊第三百五十三章 封君第三百一十四章 初胡服第九百一十二章 苗頭初現第四百七十七章 東進西出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福無雙至第九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六百九十三章 渾水摸魚第三百三十章 獻策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所向第五百九十一章 轉封 下第二百二十五章 再次伐齊第五百四十章 反擊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殺人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獄第七百四十七章 行動第二百七十七章 輕取西都第三百五十四章 出血第八百四十六章 會稽考覈第五百六十二章 襄陽之外第八百一十二章 欲往江東第一百八十九章 不諧第一百一十八章 捨棄霸業第一百九十章 越蒙第一千兩百九十九章 陳軫之死 下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加速馳援第八百七十三章 劍指顧城第九百一十七章 刺殺第七百八十九章 聯趙伐秦?第五百九十六章 舍與得第五十九章 犀首說楚第七百七十六章第六百八十三章 伐宋之疑第四百二十三章 戰起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強攻堅城(二合一)第一千兩百六十一章 君臣試探 下第四十三章 昭陽和泥第一百六十七章 封君上書第五百二十五章 說越第九百五十三章 守備第七百五十六章 閉營不出第一百五十六章 季子論楚第九百三十一章 五國會盟第五百五十一章 仇恨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對策第八百一十章 公佈石磨第四百四十六章 面見太子第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憂思至今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撤軍第三百四十一章 石碾第八百八十三章 初衷易忘第四百九十五章 甘茂來楚 上第五百六十三章 攻城 下第九百二十一章 年華易逝第八百七十二章 齊國出兵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許行之死第七十章 願行中策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順天應人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國祭第二百九十八章 反制第七百一十五章 墾荒招安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