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五章 分道揚鑣

雖說井前和木毅等人在峪谷外發生了一場衝實。然則鄭氣孤川木毅,並沒有產生太多惡感。

他也知道,木毅走出於什麼原因爲難他,所以沒有放在心上。

當木毅大義凜然的說出“食君之祿,爲君解憂,的話語時,言慶對他倒是生出一絲好感。大丈夫當報效國家!一點錯都沒有,可問題在於,鄭言慶並不想站出來去充當什麼英雄。

遼東方面,如今戰局如何?

身處高句麗腹的的言慶,不得而知。

但若依據史書。此時前往遼東,將面臨滅頂之災。言慶不是不想勝利,而是在這場戰爭中。他根本無力可使。他左右不了隋焰帝,也左右不了來護兒。甚至在二段時間裡,他連鄭宏毅都無法左右。臨行之前,他反覆交代鄭宏毅不可衝的太靠前,可最終,鄭宏毅沒有聽。

木毅暴怒,“鄭言慶,爾爲奸賊,當誅,當誅”。

崔善福一蹙眉頭。似乎對鄭言慶的態度也不太滿意,“鄭校尉,依你之言,難不成今日慘敗之辱,就不再追究了嗎?”

“我知,你是個膽小鬼。”

馮智玳語帶嘲諷之意。而後對鄭宏毅和謝科說:“你們呢?是不是還要聽從這膽小、鬼的主意。”

鄭宏毅語氣淡然。“言慶是不是膽小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原本可以不必陷在這該死的山裡,可是爲了救我,他從南水殺過來,厚戰一夜。不僅救了我。還救了很多人。我這條命是他救的,勿論言慶做什麼選擇,我都會支持他”還有你們,一樣沾了他的光,更沒資格指責他該做什麼。”

崔善福沉默了。

麥子仲的臉色很尷尬。

馮智玳嘴巴張了張。最終沒有再開口”

木毅狠狠一跺腳。“既然如此,咱們各走各路,分道揚鍍。

爾等是好漢的。就隨我離開此地。咱們往遼東方向走。只要和大軍匯合,就能報今日之仇。”

他是衝着峪谷中的人開口。

因爲從表面狀況而言,谷中的二百多人,已飽餐飯食。從昨夜的那一場戰敗中恢復過來。木毅手下雖有三百多人,終究網從戰場上逃出來。飢腸轆轆,士氣低落,正需生力軍加入。

鄭言慶坐回遠處,用燒火棍挑動篝火。

他淡然道:“爾等若要建立功業,就隨着木都尉他們走吧;但若想回家,我帶你們回去。”

他沒有氣急敗壞,也未曾嘶聲吼叫。

這種時候,能省一分力氣,就省一分力氣。

谷中軍卒裡,站出了幾十個人。

猶豫着走到鄭言慶跟前,插手行禮,而後退到木毅的身後。

言慶恍若未見,鄭宏毅卻氣惱至極。

他網要起身斥責木毅,卻被鄭言慶一把拉住。

“你們要建立功業。我不阻攔。

想走就走,我祝你們鵬程萬里”但若留下來,就不可三心二意。我雖承諾帶你們回去,可如若中途變心,我也不介意將你們留在這異國他鄉。何去何從。爾等做好打算,莫再悔改。”

又有幾十個人站出來。向言慶行禮,退到木毅身後。

言慶一方原本有小三百人。可這接連兩撥人馬離開,一下子只剩一百多人,少了幾乎一半。好在,言慶麾下虎衛扈從,一個都沒有離去。雄闊海閣棱,更是靠在峪谷邊,閉目養神。

木毅恨恨的瞪了鄭言慶一眼,“鄭校尉,爾今日所爲,他日我定會如實上奏。”

言慶擡起頭,笑了笑,“木都尉,一路走好。”

上奏朝廷?

你先活着回去再說吧”依稀記得,史書中隋軍在遼東數十萬人馬參戰,除衛文升一軍三千餘人保全之外,其餘各路人馬,幾乎全軍覆沒。史書上說,隋軍從遼東只逃回來了三千多人。也許有些誇張了”但損失慘重。卻毫無疑問。從平壤到遼東,需衝破重重圍堵,萬分兇險。能不能活着抵達遼東都是一個問題。如果你真的能抵達遼東,那算是你有本事。

木毅氣沖沖,調頭離去。

崔善福猶豫一下。拱手道:“鄭公子保重。”

“崔大哥,你也保重。”

麥子仲走上前,沉靜凝視鄭言慶許久。

“鄭公子,二郎網才的話語,多有得罪,還請你不要見怪。我不知道,你爲何不遠前往遼東,與大軍匯合一處,洗刷今日之辱。然則我知道你,並非貪生怕死,想必是有難言之隱。

你救命之恩,麥某感激不盡。然則食君之祿,我若不能洗刷今日之恥,他日定難立足天的間 不能與鄭公子並肩作戰,實在頗有遺憾。祝鄭公子能順利回家,代我問候翠雲安好。”

說完,他轉身要走。

鄭言慶卻突然喚住了他。

“沈光,把那匹黃膘馬牽過來。”

沈光猶豫了一下。轉身離去。不一會兒的功夫,他牽着黃膘馬走過來,把繮繩遞給了鄭言慶。

言慶把馬交給了麥子仲。

“麥公子,你也是條好漢。不管從前咱們有什麼誤會,今日就一筆抹消。

你要建功立業。我也不好阻攔。人各有志”不過聖人有云:欲善其工,先利其器。你從平壤到遼東,需奔襲千里。若無好腳力,只怕就算到了遼東,也難以有所作爲。這黃膘馬也算寶馬良駒,留在我這甲免有此可惜了六今贈與你,權作壯行蘭禮。祝你能建劣淵

爲大將者,若無好腳力,如斷雙足。

麥子仲在平壤先失兵器,後喪坐騎,正需尋一匹好馬。

他也不客氣。接過黃膘馬。然後與鄭言慶拱手道別。馮智玳跟在他後面離開。而馮果猶豫了一下,解下身上鹿皮兜囊,緩步走到了鄭宏毅跟並,輕聲道:“鄭校尉,這兜囊中有金創藥,你隨身帶好。記住,三天一換藥。很快就能妥帖”你救命之恩,榮兒會記在心裡。

若有機緣,咱們再見。”

平壤城裡。鄭宏毅爲袍澤之情死戰不退,與馮果而言,確如救命之恩。

鄭宏毅接過兜囊,輕聲道:“馮果,你多保重。”

馮果清秀面膛,露出燦爛笑容。

“鄭公子。你也保重。”

說完,他扭頭一路小碎步,很快就追上了馮智玳和麥子仲。看着他離去的背影,鄭宏毅不知爲何,心生一絲愕悵。

鄭言慶走到了鄭宏毅的身邊,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

“宏毅,你再吃點東西,休息一會兒。子時過後小咱們就動身啓

鄭宏毅一怔。脫口而出道:“這麼快就走嗎?”

“快嗎?”

言慶一笑。“只怕有人。會比咱們更快!”

說完,他不再理睬鄭宏毅,而是吩咐大家清點人數。走了一百多人後,峪谷中留下來的,共有一百五十八人。其中有弓弩手四十餘人。虎衛四十餘人。剩下的,多以排躥手和水手爲主。

馬匹大約有七八十匹,倒也足夠使用。

言慶和謝科商議片刻後,決定將騎軍納入鄭言慶麾下。弩手、排躥手和水手打散開來,分成兩隊。

謝科引一隊人馬,竇孝文引一隊人馬。

沈光負責照顧鄭宏毅,閣棱和雄闊海。則跟隨鄭言慶。

如此劃分之後,倒也清清爽爽。不管是謝科長於治軍,竇孝文也是從火正隊正,做到如今的旅帥,經驗豐富。他們知道如何帶領人馬,而言慶麾下虎衛,則以機動爲主,去掉所有重甲,換爲輕騎出擊。雖然衝擊力比不得早先配有甲裝騎具,但機動性和靈活性,卻大大增加。

從平壤到新羅,路程同樣不近。

長途奔襲。機動性和靈活性必不可少。爲此捨去甲裝騎具的衝擊力,鄭言慶到不覺得可惜。

過了戌時後,馮果再次進入峪谷。

“鄭公子。麥公子讓我告訴您,我們準備啓程出發了!”

鄭言慶倒是不覺得奇悄,微微一笑,“一路保重。”

馮果把一卷牛皮地圖,遞給鄭言慶,“麥公子說,你們從這裡前往新羅。若無的圖只怕會有麻煩。這是軍中發放的地圖,雖未必準確,但比起先前你使用的地圖,卻好上百倍。麥公子還讓我轉告您,新羅人雖與我朝有盟約。然則新羅金氏,卻是反覆無常之輩,不可不小心提防。”

新羅金氏,也是新羅國王族。

如今新羅國國王,名金伯淨,是新羅國第二十六代國主。此前曾多次與隋朝盟約。意圖夾擊高句麗。開皇十八年,新羅國再次和隋文帝遞交盟約。可是當隋文帝動手之後,金伯淨卻遲遲不肯動兵。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隋文帝最終未能再對高句麗用兵。可新羅國的反覆無常,卻讓隋文帝。乃至繼任的隋場帝,都感到非常厭惡。

言慶點點頭。“請代我向麥公子道謝。”

“如此。告辭!”

馮果匆匆離去,鄭言慶站在原處,打棄了地圖。

地圖上非常清楚的標明瞭前往新羅的路徑。言慶看罷之後,心裡面多多少少,也有些把握。

不管借道新羅能否成功,都是目前最爲妥帖的辦法。

畢竟從平壤到新羅,這一路上的關卡不多,而且高句麗人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於遼東,恐怕也無力顧及新羅的動向。不過言慶還是記下了麥子仲的那番話,新羅金氏,不可以盡信,

不止是因爲新羅人曾言而無信。

事實上。這新羅人,正是後世棒子們的祖先。後世許多人都認爲高句麗人是棒子。其實不然。

若按照血統來說,高句麗人只是生活在遼東的一個少數民族,藏聚人和扶余人組成。在西漢初年,自遼東殺入朝鮮半島。而朝鮮原住民的三韓,則退至朝鮮半島東部,後來漸漸形成新羅和百濟兩國,與高句麗人三足鼎立。言慶對手捧子這個極度無恥的民族,沒有好感。

但現在。由新羅借道,無疑是最安全的辦法。

他目送木毅麥子仲等人離開之後,看看天色,已過了子時。

於是將衆人全部喚醒,列隊與峪谷之中。言慶跨上玉蹄兒,手持重槊,掃視三隊人馬,心中感慨萬千。

也不知。這一百五十八人,能活着回到中原者,能有幾何?

他深吸一口氣。露出一抹燦爛笑容,馬槊朝空中舉起,槊首在皎潔月光中,泛起了森幽寒光。

“出發。我帶你們,回家!”

最近恐怕難以爆發,多事之秋,保證每日兩更,並盡力多寫一些。

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七第82章 河南王(下)第卌八章 屍山血海四第卅六章 風暴之迴歸第11章 我心似君心(續二)第卅二章 平壤一夜五第58章 君何人(下)第67章 遠行第97章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第卌四章 最後一課上第73章 身世大白第1章 今夕是何年第79章 關中再來客第廿二章 做個小說家上第廿三章 懦懦竇奉節下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二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六第19章 黃口孺子言太平第51章 喜盈門(四)第卌九章 二李王爭第51章 喜盈門(八)第廿八章 安遠堂告急第19章 金堤關(完)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六第8章 殺人了(上)第11章 長安一夜(一)第廿一章 程咬金的斧頭第17章 長孫大人第85章 各懷心機第卅二章 平壤一夜五第卅章 天下棋局二第2章 長安,長安第62章 人善被人欺第9章 悍匪解象第廿章 滎陽李無敵第81章 鄴城之戰(三)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六第17章 好鬥世家子第78章 有子第廿二章 都棱鎮六第卌八章 小郡主第81章 鄴城之戰(二)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七第廿章 啓程第廿章 啓程第62章 人善被人欺第8章 李基來信第卌一章 血戰觀音殿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第8章 僚亂(一)第10章 法主風雨上瓦崗第88章 皇泰主第63章 功過相抵第19章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第卅三章 風暴之忠誠中第55章 交易第72章 新年第廿一章 李先生下第卅八章 父與子上第51章 命題:釋道(上)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二第15章 一畝甘蔗林第卌八章 修緣七品下第74章 化工產業雛形第3章 所謂劃江而治第2章 觀音來第17章 郢州之變第3章 外交殺人事件(上)第15章 決戰玄武門(二)第廿二章 做個小說家上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五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第75章 河東第92章 龍子第88章 皇泰主第10章 釜底抽薪第卌六章 居心叵測下第卌六章 回洛陽第廿二章 都棱鎮二第73章 身世大白第69章 獅虎兒第11章 我心似君心(中)第1章 長安風雲(一)第15章 決戰玄武門(二)第廿一章 先聲奪人第廿六章 河南討捕大使第3章 外交殺人事件(中)第96章 洛陽求救第81章 鄴城之戰(二)第1章 且聽下回分解(下)第71章 勿重滔覆轍第廿二章 做個小說家下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三第3章 門閥之鄭氏(下)第58章 君何人?(上)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九第16章 出征第9章 江湖風波將起第7章 小看了古人第57章 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