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淮國並鍾離

齊公被曹沫利刃脅迫,被迫放棄了魯國的土地。事後沒有反悔一言九鼎,真的將土地城邑還給了魯國,這讓列國都感到驚訝。

他們可是很清楚上位者的底線到底有多低,要不然各國公室之中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弒君、殺戮、復仇、逆亂人倫了。

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盟主和一個有極高道德底線的盟主選擇哪一個?相信只要不傻,這些諸侯都會選擇道德底線高的盟主。

在齊侯履行諾言後,他的聲望也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就連宋、鄭、衛、燕這些實力不錯的諸侯國都來支持他成爲盟主。

甚至就連周天子也將祭肉賜予齊侯,詔令其爲諸侯之長,天下霸主。

齊侯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開始施行其尊王攘夷的政治方針,號令諸侯重新向天子朝貢,並且幫助實力弱小的諸侯抵禦戎狄。三年,齊侯威望愈隆。

而在南方的楚國這個時候也不安分了,楚國地方千里,卻只是子爵,歷任楚君都很不滿,於是這一代的楚君再此僭越稱王,並且開始進攻北方諸國。

等到楚君稱王的消息傳到中原的時候,中原諸國都爲之側目,與此同時,這些諸侯國還在等齊侯的態度,此時正是齊國的高光時刻,現在突然跑出來一個楚君稱王,直接要和周王室平起平坐,這如何能讓正是意氣風發的齊侯咽的下這口氣?

齊侯得到消息後,大怒當即派出使者召集諸侯準備伐楚,中原諸侯羣起響應。

而在聽說了楚國稱王之後,最高興的應該就是王晟了。原本王晟正在防備齊國,現在楚國出頭,將齊國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他就能夠做很多事情了。

在吞併吳國之後,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淮國已經將吳國消化的差不多了,他現在將目光盯上了西面的鐘離國。

鍾離國原本是徐國的屬國,但是自從徐國被周天子打崩,損失慘重,國力大損後,鍾離國就變得若即若離了,後來楚國崛起,成了楚國的屬國。

楚國進攻淮國,都是從鍾離國借道,這鐘吾國緊靠着邗地,威脅很大。王晟早就想收拾它了,以前鍾離國是楚國屬國,王晟若是動手,楚國定然參與,到時候和楚國大戰,萬一齊國趁機出兵,他就只能退兵了。

現在楚國作死,僭越稱王,齊楚肯定要幹上一場,到時候他完全可以趁着這個機會去將鍾離國吞併。

當初周王室爲了限制楚國,在漢水漢陽之地,分封了幾個姬姓諸侯國。楚國和這些諸侯國廝殺了上百年。其中幾個已經日漸衰落,或是被吞併,或是成爲楚國屬國,只有隨國、唐國等還勉強維持。

楚王親率大軍五萬,進攻隨國,隨國不敵,向唐、申、齊、鄭求助,同時積極防禦,可是面對絕對力量的壓制,隨國還是一路潰敗,很快就退到了都城。

隨國派人想去求和。

使者曰:“我隨國乃是姬姓貴胄,沒有冒犯楚國,沒有犯錯,楚君伐我不以也!”

楚王:“我蠻夷也!”

齊國的使者很快來到楚國,讓其去除王號,並向天子稱臣納貢,楚王想都沒想直接就拒絕了。

楚王可是清楚的記得當初楚國先祖去朝貢天子所受到的待遇。

天子會盟諸侯,楚國帶了豐厚的貢品前來,竟然被安排去守宮殿外的篝火。中原各國視楚國爲蠻夷。這讓楚國如何咽的下這口氣?

按照楚國的想法,我這麼強了,我能受這委屈?直接將齊國的使者趕了出去。

齊國的使者狼狽趕回齊國,齊侯大怒,召集大軍於陽谷會盟。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帶領大軍前往陽谷參加會盟。

齊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威望鼎盛,前來參加會盟的諸侯國足有十幾個之多,大軍於陽谷匯合,共同推舉齊侯爲聯軍盟主,救援隨國,討伐楚國。

楚國在得知齊國聯合衆多諸侯國前來討伐自己,也開始聯絡其屬國、盟國,要和齊國大戰。

齊侯率領諸侯大軍救援隨國,宋國和陳國的軍隊最先趕到。

楚王看到宋國和陳國的大軍後很是不屑:“區區宋國和陳國,就覺得可以與我楚國一戰嗎?”

楚王熊孟果斷讓大軍出擊,趁着宋國和陳國大軍立足未穩的時候發動突襲。宋軍和陳軍在宋公和陳侯指揮之下,不但沒有相互配合,反倒是各自爲戰。被楚國大軍趁機各個擊破,一場乾淨利落的大敗,兩國只得倉皇撤退。

好在齊國大軍很快趕到,和楚國進行對峙。

看到齊楚打起來後,王晟也坐不住了,準備吞併鍾離國。這次吞併鍾離國,王晟並不打算動用太多大軍,而是準備抽調吳國士卒。

王晟讓衛鈞率軍進攻鍾離國,爲了防止鍾離國察覺是淮國進攻,王晟特意讓其率領兩萬吳地士卒和三千藤甲軍。吳地士卒因爲斷髮紋身,很容易被當做是夷狄,讓他們動手,鍾離國只會覺得是夷狄作亂,而不會想到是淮國進攻。

衛鈞按照王晟指示,派遣吳國士兵進攻鍾離國,這些士兵都是斷髮紋身,使用的武器也被換成夷狄樣式的。衛鈞當即就帶着大軍就在鍾離國攻破了幾座城邑,並擊敗了鍾離國的軍隊。

鍾侯在得知夷狄作亂之後很是憤怒,什麼時候鍾離國可以被區區夷狄欺辱了,當即派遣將軍率領大軍前去圍剿。

等到夷狄在鍾離城附近匯聚之後,鍾侯命令鍾離原率大軍出征圍剿。

在鍾侯看來,這些蠻夷不過是烏合之衆,仗着人多打敗了鍾離國的士兵,只要鍾離國大軍出動,輕易就將這些蠻夷擊潰。

果然,鍾離國大軍出動,剛一接戰,那些夷狄士兵就潰不成軍。看到這種情況,鍾離原當即命令大軍追擊,這段時間,這些夷狄一直騷擾鍾離國,一定要將他們絞殺,然後抓來爲奴。

蠻夷逃跑的速度很快,武器鎧甲丟了一地,看上去狼狽不堪,似乎只要再加一把力就能追上,可是那些蠻夷就如同猴子一般靈活。

雖然看上去狼狽不堪,但是一個個跑起來速度極快,而且專挑那些荊棘遍地的崎嶇小道,每次眼看就要追上,那些人總能借助樹木、荊棘逃離。

大軍很快就進入一片丘陵,一番追擊之後,那些蠻夷許是體力下降,速度也慢了下來。只是追擊的鐘離國大軍體力也下降的厲害。只是相比起來,蠻夷丟掉了盾牌武器,負重輕,而鍾離國追擊,消耗更大。

鍾離原一番追殺,凜冽的風颳在臉上,讓他感到一陣寒意。下意識的擡頭望着周圍起伏的丘陵以及周圍的樹木荊棘,心中忽然升起一陣不好的預感。

自從擊潰對方之後,這些人一路潰逃,真正死傷的卻並不多,而眼前這片區域,太適合伏擊了。

想到這裡,鍾離原臉色大變,連忙喊道:“大軍停止追擊!”身邊的傳令兵,連忙搖動旗幡,大聲喊道“停止追擊!”

“停止追擊!”

“停止追擊!”

士卒們紛紛停下腳步,有些詫異,而前面的蠻夷很快就鑽入樹林之中,消失不見。

周圍的山林中在這一刻突然安靜下來,靜悄悄的,連一聲鳥鳴都沒有,只有一陣風從山道中吹來。

鍾離原額頭上冷汗瞬間流了出來,當即下令:“撤退,撤退!”

傳令兵搖動旗幡,士卒們連忙向後退卻。

可就在這個時候,耳邊突然響起一陣“蹦蹦”聲,正是弓弦拉動的聲音,下一秒。就看到無數弓箭從兩旁的樹林中射了出來。

大軍瞬間就陷入包圍之中,漫天箭雨落下,大量士卒被射中。緊接着就看到大量蠻夷士卒就從山林中衝了出來,與此同時兩側的丘陵上,箭雨不斷落下,鍾離大軍亂作一團。

“快撤!快撤!”

鍾離原看的目眥欲裂,可是卻只能下令撤退。可是已經爲時已晚了,這山道狹窄,鍾離軍被拉成一條長蛇,根本無法列陣,然後只能眼睜睜看着大軍被蠻夷衝下來截斷分割。

大量鍾離軍陷入重圍之中,然後被圍殺,而剛纔逃走的蠻夷士兵也紛紛回身殺了上來。

鍾離原在侍衛的保護下狼狽而逃,鍾離國的戰車因爲道路狹窄,被大軍圍住,根本無法動彈,被輕易絞殺。

一場大戰,鍾離軍損失慘重,鍾離原狼狽逃竄,這個時候衛鈞直接派出藤甲軍尾隨進攻,鍾離國大軍已經被擊敗,城中空虛。衛鈞大軍出動,然後順勢就將鍾離城一舉攻破。

淮國根本沒有花費什麼力氣,就將鍾離國攻破,然後直接將鍾離國公室、公卿強行遷走,敢反抗者,盡數斬殺,鍾離國的軍隊也被強行遷往吳地,然後又從吳地遷來大量吳人。

遷走了上層統治階層,王晟立刻就派遣淮國大軍以及官員前來接收鍾離國,然後再最短的時間裡將鍾離國掌控。當然這種做法也只是暫時掌控,想要完全掌控最少也要數年時間。

......

桓公十一年,楚熊通稱王,桓公詔令諸侯伐之。淮國火中取栗,吞鍾離。——《史記·齊世家》

第1章 季禮使齊第37章 國人動亂第17章 淮並吳,管仲相齊第40章 滑稽記第3章 水淹周軍第9章 晉侯方伯第34章 死間第38章 水軍第73章 吞越第8章 戰俘,暗中挑撥第76章 狠毒第17章 首戰得勝第86章 楚國稱霸第16章 脣亡齒寒第64章 諸侯朝貢第43章 大聰明第34章 貪婪第6章 齊國會盟第4章 邗都之戰(2)第35章 突襲穎澤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氣第7章 淮水之戰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40章第9章 發展與鹽第84章 秦楚攻晉第17章 淮並吳,管仲相齊第44章 戰車漂移第26章 淮國並鍾離第5章 挑撥離間第5章 挑撥離間第37章 國人動亂第47章 王臨薨第58章第65章 姑蘇城,魚米之鄉第1章 繼承遺產第9章 晉侯方伯第2章 周軍追至第51章 死不瞑目第37章 霸業終結第32章 優勢在我第3章 水淹周軍第88章 淮國:霸主?我同意了嗎?第86章 楚國稱霸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氣第19章 尊王攘夷第72章 質子第44章 戰車漂移第22章 全軍覆沒第81章 宮室詭譎第18章 管仲改革第45章 番國:你覺得我比息侯還蠢?第40章 滑稽記第46章 仲國第10章 齊魯宮闈之亂(待更新)第59章 對峙,齊國暗潮第26章 淮國並鍾離第39章 落水而亡第40章第72章 質子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11章 亂齊第24章 氣運玄鳥第45章 國人暴動,厲王出逃第41章 歐冶與公羊第49章 孫叔敖(2)第76章 狠毒第30章 攻城戰第20章 截糧道,斷後路第4章 封邦建國第15章 邦周伐淮第12章 洞天福地第40章 滑稽記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25章 和議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氣第8章 籌謀第13章 洞天之主第90章 孔子問道老子第55章 晉國風起第63章 淮國稱霸第29章 離間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27章 周室與諸侯的平衡第20章 吞併紀國第6章 徐茂使齊第48章 新王登基第50章 父慈子孝第38章 水軍第30章 順水推舟第79章 李耳任祭酒第43章 大聰明第81章 宮室詭譎第44章 戰車漂移第63章 淮國稱霸第37章 國人動亂第47章 王臨薨第77章 西子第67章 淮國伐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