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

刺明1637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內,屬大巴山東段。西界堵河,東界南河,北界漢江,南界軍店河、馬南河,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武當山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時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的發源地。

武當山,經度:111.004緯度:32.400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內,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景區面積古稱“方圓八百里”,現有312平方千米。東接歷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城區,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林區,北臨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

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巖﹑板岩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髮育﹐並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氣候溫暖溼潤﹐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爲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爲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鬆﹑杉﹑樺﹑櫟等。藥用植物有400多種﹐產曼陀羅花﹑金釵﹑王龍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藥材。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爲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

武當地名源於先秦,漢襲秦制設武當縣。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武當山上的武當派也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武當山被世人尊稱爲“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記載“武當”的含義源於“非真武不足當之”,意謂武當乃中國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跡聖地。因此,千百年來,武當山作爲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揚天下。歷朝歷代慕名朝山進香、隱居修道者不計其數,相傳東周尹喜,漢時馬明生、陰長生,魏晉南北朝陶弘景、謝允,唐朝姚簡、孫思邈、呂洞賓,五代時陳摶,宋時胡道玄,元時葉希真、劉道明、張守清均在此修煉。

武當山之盛名,還得益於它遠離繁華喧囂的寧靜、清秀和奇異的風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雲端,所有塵世煩憂盡消於足下。環顧四周,七十二峰凌聳九霄,且都俯身頷首,朝向主峰,宛如衆星捧月,儼然“萬山來朝”。元人有詩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武當山天柱峰一帶,山高谷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會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

武當山的宮觀、道院、亭臺、樓閣等宏偉的古建築羣,遍佈峰巒幽壑,歷經千年,沐風雨而不蝕,迎雷電竟未損,似是歲月無痕,堪稱人間奇絕。

武當山成爲祀奉玄武的聖地應該是在《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出現以後。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在武當山大頂之北創建紫霄宮祭祀玄武,可能是武當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爲主的宮觀。到了南宋,玄武的信仰已經非常普遍,玄武修道武當山的傳說已經深入民心。董素皇的《玄帝實錄》對太和山,即武當山有較詳細的描述,說明了武當山的地理位置是在海外,位於翼軫二星的下方。而且增加了玉清聖祖紫元君傳授玄武道法,命他到武當山修行的情節。《玄帝實錄》記載﹕王子(玄武)十五歲辭父母,離宮尋訪幽谷。於是感動玉清聖祖紫元君授無極上道。元君曰﹕子可越海往東,在翼軫之下有山……子可入是山,擇衆峰之中衝高紫霄者居之。……王子乃依師語,越海東,果見師告之山。山水藏沒,有七十二峰,一峰聳翠,上凌雲霄,當陽虛寂。於是採師之誡,目山曰太和山,峰曰紫霄峰。巖曰紫霄巖,因卜居焉。潛虛玄一,默會萬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

武當山景觀:

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

古銅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爲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紫金城:建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巖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淨樂宮: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淨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淨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淨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爲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玄嶽門:是“治世玄嶽”牌坊的俗稱,爲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治世玄嶽”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爲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嶽門。系石鑿仿大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2米,闊14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爲5:3。坊柱高6米,柱周設夾杆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爲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託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於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雲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

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嶽”。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羣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爲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羣中的一個較大單元。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於獅子峰前,現存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6萬平方米。觀門側開9jr匝山勢建夾牆複道,狀如游龍。中軸線上有照壁、梵帛爐、龍虎殿、大殿、太子殿。左側道院建皇經堂、芷經閣、廟亭、齋房,隨山勢重疊錯落。前有五雲樓,五層樓翼角立柱上架設12根樑枋,交叉疊閣,爲大木建築中少見的結構,有一柱十二樑之稱。

南巖:爲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巖中風光最美的一處。南巖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樑、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爲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巖,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爲遼金建築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o.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瓊臺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爲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爲“瓊臺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爲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爲雷神洞;左爲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爲“紫霄福地”。

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現存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爲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爲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羣。宮的中部兩翼爲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宮內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建在三層石臺基之上,臺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臺。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闊29.9米,深12米,面積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爲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由三層崇臺襯托,比例適度,外觀協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頭和斗栱顯示明代鬥槓的特徵。樑架結構用九檀,高寬比爲5:2.5,保持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殿內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鬥八藻井。明間後部建有刻工精緻的石須彌座神龕,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爲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彩華麗,爲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

金殿:爲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臺正中,面積約160平方米,朝向爲東偏南8°。殿面寬與進深均爲三間,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分別承託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四壁於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採用“推山”做法爲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爲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龍鬥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採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中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隱仙岩:隱仙岩位於竹關之上,五龍宮之北。高聳雲煙,石如玉壁,呈瑰納奇。

第413章 攻擊開始第91章 擼炮第366章 冷玫的“女王”遊戲第7章 凌家老爺第685章 無,之猜想第659章 夜斕點琉璃第413章 攻擊開始第401章 得瑟的刑明第384章 來人孫承宗第92章 破陣第473章 審訊巴巴魯魯第592章 蒼炎出擊第662章 相信有鬼也不要相信男人的話第468章 米莎*夏爾之死第588章 對攻第400章 來吧,兄弟(下)第402章 事件的重演第566章 炮灰第577章 龍炎出擊第100章 罪自詔第461章 翔龍——核威脅?誰怕誰啊第617章 新的起始第342章 傳說中的火星科技第596章 鬼魔小隊第638章 火之戰將曼切爾第41章 埋伏第398章 來吧,兄弟(上)第61章 十二生肖衛之鼠衛(一)第347章 即將誕生的強者第91章 擼炮第700章 女王加冕儀式(中)第616章 下鋪的兄弟第676章 下跪的剛瑪第43章 血手第561章 歷史的選擇第88章 沉重的大山第461章 翔龍——核威脅?誰怕誰啊第393章 某人的擔憂第706章 第一次與南宮的對話第636章 光,毀滅一切的光芒第625章 翔龍在天第389章 演練第628章 毀滅吧,哈星第681章 悲催的夜斕第671章 龍來了第559章 秦風的徒弟第381章 斬首行動第348章 最後的殲滅戰開始了第609章 參觀參觀第440章 再次降臨第643章 阿莫特克大決戰(上)第613章 超音波風暴第376章 女人心海底針第55章 愛發呆的凌冰兒第661章 俘虜就是這樣養成的第433章 紫晶風暴第8章 凌冰兒救場第517章 卡布拉多星球,我來了第11章 般若般羅密孔雀明王大悲咒第519章 接近着的謀劃第416章 獵獸行動(中)第740章 夜家大少第663章 夜斕VS暗夜琉璃(上)第59章 天津衛戰事(三)第75章 真正的決戰(二)第737章 援軍到來第368章 無言的解決第566章 炮灰第54章 滿清第一高手第500章 星際迷航六位尚書第346章 半截蟑螂第118章 祭第478章 家宴崆峒第25章 陳年舊事第489章 塵埃落定第563章 心核爆發第384章 來人第361章 小表弟VS臭蟲第454章 翔龍——轟炸五十一區第1章 銀面修羅第46章 罵戰第7章 凌家老爺第384章 來人第632章 活還是滅族?第352章 爆發的小宇宙(下)第535章 四十年後的回家第411章 獸人軍團(下)第705章 聖蒂羅聖域的墜落第564章 雷暴槍實驗第408章 第二次開始第403章 男人的宣戰第398章 來吧,兄弟(上)第127章 慢悠悠劍法第668章 大戰時空星域第545章 回航地球第631章 秘密潛入第447章 翔龍——UFO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