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明1637
“崑崙”也來自漢東方朔撰的《十洲記》(全稱《海內十洲記》)
《十洲記》記載漢武帝聽西王母說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見東方朔問十洲所有的異物﹐後附滄海島﹑方丈洲﹑扶桑﹑蓬丘﹑崑崙五條,是虛構的仙境之地。
《十洲記》中崑崙:
崑崙,號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裡。又有弱水週迴繞匝。山東南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淵之谷。此四角大山,實崑崙之支輔也。積石圃南頭,是王母告周穆王雲:咸陽去此四十六萬裡,山高,平地三萬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廣萬里,形似偃盆,下狹上廣,故名曰崑崙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幹辰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東,名曰崑崙宮;其一角有積金,爲天墉城,面方千里。
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所。其北戶山、承淵山,又有墉城。金臺、‘玉’樓,相鮮如流,‘精’之闕光,碧‘玉’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錦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靈之所宗。上通璇璣,元氣流佈,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羣生,稀奇特出,皆在於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此乃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綱柄矣。是以太上名山鼎於五方,鎮地理也;號天柱於珉城,象網輔也。諸百川極深,水靈居之。其‘陰’到,故治無常處。非如丘陵而可得論爾。乃天地設位,物象之宜,上聖覌方,緣形而着爾。乃處玄風於西極,坐王母於坤鄉。昆吾鎮於流澤,扶桑植於碧津。離合火生,而光獸生於炎野;坎總衆‘陰’,是以仙都宅於海島。艮位名山,蓬山鎮於寅醜;巽體元‘女’,養巨木於長洲。高風鼓於羣龍之位,暢靈符於瑕丘。至妙玄深,幽神盡,真人隱宅,靈陵所在。六合之內,豈唯數處而已哉!此蓋舉其摽末爾。
臣朔所見不博,未能宣通王母及上元夫人聖旨。昔曾聞之於得道者,說此十洲大丘靈阜,皆是真仙隩墟,神官所治。其餘山川萬端,並無覿者矣。其北海外,又有鐘山。在北海之子地,隔弱水之北一萬九千里,高一萬三千里,上方七千裡,周旋三萬裡。自生‘玉’芝及神草四十餘種,上有金臺‘玉’闕,亦元氣之所舍,天帝居治處也。鐘山之南,有平邪山,北有蛟龍山,西有勁草山,東有束木山。四山,並鐘山之枝幹也。四山高鐘山三萬裡,官城五所,如一登四面山下望,乃見鐘山爾。四面山乃天帝君之城域也。仙真之人出入,道經自一路,從平邪山東南入‘穴’中,乃到鐘山北阿‘門’外也。天帝君總九天之維,貴無比焉。山源週迴,具有四城之高,但當心有覌於崑崙也。昔禹治洪水既畢,乃乘蹻車,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於北阿,歸大功於九天。又禹經諸五嶽,使工刻石,識其裡數高下。其字科斗書,非漢人所書。今丈尺裡數,皆禹時書也。不但刻剫五嶽,諸名山亦然。刻山之獨高處爾。今書是臣朔所具見,其王母所道諸靈藪,禹所不履,唯書中夏之名山爾。
臣先師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崑崙鐘山、蓬萊山及神洲真形圖。昔來入漢,留以寄知故人。此書又尤重於嶽形圖矣。昔也傳授年限正同爾。陛下好道思微,甄心內向,天尊下降,並傳授寶秘。臣朔區區,亦何嫌惜而不止所有哉!然術家幽其事,道法秘其師。術泄則事多疑,師顯則妙理散。願且勿宣臣之意也。
1.古代亦寫作“崑崙”。崑崙山。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說,崑崙山上有瑤池、閬苑、增城、縣圃等仙境。
《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楚辭?離‘騷’》:“邅吾道夫崑崙兮,路修遠以周流。”唐韓愈《雜詩》之三:“崑崙高萬里,歲盡道苦邅。”宋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詞:“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
.古代西方國名。
《書?禹貢》:“織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即敘。”孔傳:“織皮,‘毛’布。有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一說此指崑崙山。孔穎達疏引鄭玄曰:“衣皮之民,居此崑崙、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古代泛指中印半島南部及南洋諸島各國或其國人。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溫水》:“闇中大戰,謙之手‘射’陽邁柁工,船敗,崑崙單舸接得陽邁。”唐張籍《崑崙兒》詩:“崑崙家住海中洲,蠻客將來漢地遊。”《舊唐書?南蠻傳?林邑》:“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爲崑崙。”
.“崑崙奴”的省稱。
唐王維《賀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並師子、崑崙各二。”
.泛指奴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餘德》:“向暮,有兩崑崙捉馬挑燈,迎導以去。”參見“崑崙奴”。
.特指崑崙奴磨勒。
明王錂《‘春’蕪記?說劍》:“你看他乘雲駕霧憑虛走,早把那崑崙秘術來傳受。”清顧彩《髯樵傳》:“‘女’泣如雨,訴失身狀,願公爲崑崙。”參見“崑崙奴”。
.古代稱皮膚黑‘色’的人。
《晉書?后妃傳下?孝武文李太后傳》:“時後爲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崐崘。”《舊五代史?慕容彥超傳》:“嘗冒姓閻氏,體黑麻面,故謂之閻崑崙。”
.指‘玉’制酒器。
唐李商隱《魏侯第東北樓堂書所見成篇》:“鎖香金屈戌,帶酒‘玉’崑崙。”
.酒名。“崑崙觴”的省稱。
唐陸龜‘蒙’《奉和襲美贈魏處士五貺詩?訶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參見“崑崙觴”。
.道教語。指頭腦。
《雲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黃庭外景經》:“子‘欲’不死修崑崙。”《雲笈七籤》卷十七:“眼爲日月,發爲星辰,眉爲華蓋,頭爲崑崙。”
.臍之別名。
《黃庭內景經?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樑丘子注引《‘玉’緯經》:“臍中爲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極,一名太淵,一名崑崙,一名特樞。”
.山名。在西藏、新疆和青海之間。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
《淮南子?原道訓》:“經紀山川,蹈騰崑崙,排閶闔,淪天‘門’。”高‘誘’注:“崑崙,山名也。在西北,其高萬九千里。”.指漢代汶上明堂的通道。
《史記?封禪書》:“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爲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參見“崑崙道”。
.古障塞名、一名崑崙障。西漢置。在今甘肅省安西縣南。爲宜禾都尉治所。
.東晉南朝時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其膚‘色’較黑。
《南齊書?王琨傳》:“父懌不慧,‘侍’婢生琨,名爲崑崙。”按,崑崙,同“崑崙”。參閱週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崑崙》。
.中國古代泛稱今中印半島南部及南洋諸島以至東非之人爲崑崙。
參閱《太平御覽》卷七八六引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卷七八八引竺芝《扶南記》、唐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古島嶼名。亦譯軍屯山。即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外的崑崙島。爲古代海舶往來東西洋必經之地。
《島夷志略》和《星槎勝覽》有專條記述,《鄭和航海圖》亦有此島。
.鍼灸‘穴’位名。位於足部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凹陷處。
《醫宗金鑑?鍼灸心法要訣?足三陽經總‘穴’名》:“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陰’……崑崙,跗陽。”
(8).廣大無垠貌。昆,通“渾”。
漢揚雄《太玄?中》:“崑崙旁薄,思之貞也。”司馬光集註:“昆,音魂;侖,盧昆切。”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元氣崑崙,充滿天地。”
回族具有強健、勇武、好鍛鍊、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崇尚武勇是回回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幾百年來,這一特點已逐步演進成了回族的民族體育傳統和人文‘精’神之一,至今仍被許多地區的回族羣衆保持並繼續發揚。自古以來,凡回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有尚武的習俗。如唐代以來,回族定居的西安,武術習俗未間斷過,過去無論老幼,練武風尚很濃。南方回族也多好武和擅長武術,保持着回族的特‘色’。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回族更是酷愛武術,世世代代相傳。回族視習武爲“聖行”。回族武術繼承了中華武術的傳統,同時在拳術、器械、對練等方面有獨特的創造。回族武術以崑崙山爲標誌,稱爲“崑崙派”,與少林、武當、峨眉並稱爲中華武術的四大流派。
道教內部‘門’派衆多,因分派標準不同而名稱各異。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風水,星相)五類。
歷史上還有正一宗(祖師張道陵)、全真南宗(祖師張伯端)、全真北宗(祖師王重陽)、真大宗(祖師張清志)、太一宗(祖師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與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近現代道教就純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爲五個派別——積善、經典(妙真道)、丹鼎、符籙、占驗。而最有影響的則是符籙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張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後者主張鍊金丹求仙,分外丹與內丹二脈。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認爲是開始於宋、元。道教史上較有影響的有7個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靈寶派、天師道、閣皁宗、閭山派、六壬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葷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觀一般被稱作爲“子孫廟”。
全真道:源於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龍‘門’派、遇仙派、淨明派、南無派、隨山派、嵛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時創立,元朝以後逐漸衰微。
太一道:金朝時由衛州〔即今河南淇縣〕人蕭抱珍創立,元末以後逐漸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淨明道:南宋時創建,明朝以後該教逐漸歸入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
武當派:明代張三丰於湖北均縣武當山創立。供奉真武大帝爲主神。
明朝以後,道教主要分爲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派別,除隱宗妙真道,其他宗派全部歸納到這兩個宗派之下。現在北京的白雲觀藏有《諸真宗派總簿》,所列道派系譜共有八十七派,實際上有些只是系譜的續字,不是獨立一派。(據教內所傳應爲36天教及72地教,總共應108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