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軍

待林江將柳子書拖回來,殘斷左臂的柳子書滿臉是血,腫脹如桃,眼見是出氣多入氣少,韓謙這會兒想起他是誰來了,吩咐道:“掌嘴是罰其失言,對太后不敬,諸將吏當引以爲鑑,但他今日之罪還不致死,是否加刑,還需要稟明太后處置,先且拖他下去好生救治,莫要害了他的性命。”

見韓謙竟然要留此人性命,馮繚忙給他使眼色,心想莫要留了禍害。

韓謙對馮繚的示意卻視而不見。

雖然說柳子書與韓東虎素有舊怨,又與衛甄等人裡外勾結,殘害左廣德軍舊部,罪該萬死,但他身爲掌政者,必須要把握好寬嚴相濟的度,今日不是翻刺殺案的時候,就不能當衆刑殺柳子書。

至於此人會如何憎恨他及敘州,留下來是不是禍害,他卻沒有什麼好擔憂的。

林江等人心裡雖然不願,卻不敢違擰韓謙的命令,當下先將柳子書拖下去救治,留他一條性命。

有柳子書這一個前車之鑑,兼之周憚又配合韓謙封鎖全城,剩下的棠邑縣官員以及隨周憚增援淮西的江州兵將吏,哪裡還敢再找託辭不奉太后手詔行事?

雖說與京師金陵僅有一江之隔,但韓謙、周憚再狠起心,殺他們滅口,他們找誰說理去?

韓謙當仁不讓坐主案之後,周憚坐其左,雖然春十三娘此時是作爲人質被韓謙扣押下來,但此時奉太后手詔行事,她作爲傳詔使,也就是相當於監軍使,則坐其右,然而則是敘州、江州及棠邑將吏分坐其下,議論形勢。

入夜前最新的消息,壽州軍已有一部騎兵差不多在午後就趕到鱉子頂。

當時右神武軍有一部兵馬守鱉子頂,短短數日間也沒有整理出多麼堅固的營寨來,看到壽州軍來勢洶洶絕難取勝,不想在野地被圍,匆匆逃往鍾離。

雖然棠邑城裡除周憚之外,所有將吏並不知樑帝朱裕與徐明珍的圖謀,但壽州騎兵主力,放棄接應巢州守軍而悍然東進,做出攔截右神武軍南撤的勢態,只要稍知兵事的人,也都知道形勢發生他們所料想不到的變化了。

此時,韓謙也無需點明文瑞臨乃是樑間這事,直言水師奔襲洪澤浦遇伏皆是樑帝朱裕與叛首徐明珍的陰謀,也沒有人質疑,畢竟只有這點,才能解釋當前的形勢變化。

當前要考慮的,就是李知誥率禁軍主力從巢州城撤出後,從揚州境內的邗溝西到池州隔江相望的筆架山,逾五百里縱深,就僅剩滁州、永陽、南譙、棠邑、歷陽等寥寥數城能抵擋敵軍。

而永陽、南譙、歷陽等地城垣殘破且小,不足以堅守,滁州城稍大一些,但物資有限,距離長江北岸又逾八九十里,易爲敵軍圍困。

棠邑雖非大城,但作爲金陵北岸的門戶之地,城池卻頗爲堅固,距離長江主幹道約二十餘里,到夏秋水漲之時,北岸沒有大堤的阻止,江水甚至會漫溢到棠邑城下。

棠邑能夠固守,不懼被圍困。

即便韓謙不點明他要據石樑正南方的棠邑城收攏南逃流民的心思,諸人也都覺得應該固守棠邑,也都知道,哪怕叫陛下根據當前的形勢審時度勢,也會下旨令他們堅守棠邑不退。

既然要守,接下來就要討論怎麼守。

江州兵戰鬥力差禁軍一些,但周憚約束甚嚴,也差不了多少,但是人數僅有三千。

即便敘州水營來援,倉促間只能抽調兩千精銳,怎麼都難以跟總兵馬極可能會超過二十萬的敵軍在長江北岸相抗衡。

即便有堅城能守,也不行。

棠邑作爲淮西最先收復的城池,也是世家宗閥及朝中官宦最先派人過來圈佔田地的地區,戰火威脅到長江北岸,附近村寨能聚集城中的青壯就不下萬人。

雖然這些人多爲世家或朝臣的家僕、家奴,但緊急時刻沒有講規矩、留情面的道理。

同時棠邑北面淹留洪澤浦以南、樊樑湖以西的流民數量更多,要是都能吸納進棠邑,少說又能提供兩三萬青壯男丁。

爲防止敵軍警覺後會分兵攔截流民南逃,在此前還要嚴格封鎖韓謙身在棠邑城的消息,棠邑四城,除韓謙、周憚簽發的手令,誰都只許進不許出。

次日一早,蘇烈、郭逍便率第一批赤山會衆從捺山趕來棠邑。

赤山會衆及家小逾六千人,分批撤到捺山,他們不同於普通的婦孺,婦女兒童都編女營、少年營,井然有序,撤退的速度要比烏合之衆快多了,但六千多人可能也需要拖到明天,才能都撤入棠邑。

這還是幸虧沿途有一條舊驛道可走,並且溪河都已經結冰凍實能夠走人,要不然沿途還要蒐集漁舟搭設浮橋,速度將更緩慢。

…………

…………

巢州城下一片蕭條,成百上千具屍骸被遺棄在戰場之上,到處都是殘戈斷戟,城牆上也插滿箭矢。

巢州城寬逾二十丈、外接巢湖的護城河,在過去大半時間裡,被禁軍在東西南三個方向上,填出六道寬逾四十步的進攻通道,進攻通道的另一頭差不多直接堆填到城頭。

十數裡周長的巢州(廬陽)城,城垣沒有一處完好無損,更多的反覆被旋風炮打開缺口,守軍再反覆重新填以土石、木柵。

李知誥攻城極其穩健,但不是不攻。

大半年來,除了不斷造旋風炮與城中守軍對轟外,大小規模的攻城戰也組織了數十次。

守軍能夠堅守到這一刻,除了城中囤積的糧秣物資充足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戰前,在剔除婦孺之後,差不多有近三萬青壯被守將溫博驅趕入城中。

溫博就是不惜代價的用這些青年民壯的性命,一點點去的耗,到這時他手裡還握有兩萬精銳。

不過,溫博以一支弱旅,形勢各方面皆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在李知誥手下能堅守巢州城這麼久,也堪稱名將了——這一仗甚至比他當初守池州城,還要算戰功赫赫。

只可惜彼之戰功,乃此之敗績。

李知誥勒住繮繩,眺望巢州城頭,雖然他心裡清楚從巢州城下撤走是再明智不過的抉擇,但多少有着半途而廢的不甘。

“督帥,我們回大營吧?”鄧泰攏了攏大氅,將寒風擋在體外,跟李知誥說道。

從巢州城下撤走纔是第一步,接下來是如何放棄簡陋的巢州大營,將八萬兵馬撤到舒州去。

李知誥、楊恩反覆研究過,覺得巢州落在敵軍的手裡,他們撤往比巢州還要略靠北一些的滁州,還是有被圍困的風險——再一次,舒州以西的州縣,地方兵馬都被抽空,他們不固守舒州,敵軍只要分出數股輕騎,就能將荊襄腹地攪得一踏糊塗。

即便韓謙派人過來,通知敘州水營將與周憚守棠邑,李知誥與楊恩覺得淮西禁軍主力還是撤守舒州更妥當一些。

李知誥在諸多侍衛的簇擁馳回十數裡的巢州大營,這時候有探馬趕回來通稟,除了徐明珍昨夜率兩萬騎兵東進外,今日又發現從壽州、霍州方向有大股的步卒拔營,往巢州城這邊而來。

雖說步卒行動要遲緩一些,但他們手裡的精銳騎兵很有限,無法放出去與敵軍糾纏,更多是配合作戰,這也意味着留給他們的時間也就三四天了。

當然了,輜重、附民先撤,州兵次之,沿途又不缺城寨,精銳兵馬殿後也不畏有失,但是這往後的形勢會如何發展,就不得而知了。

壽州軍真正成爲樑國的一分子,不僅僅是樑國白得十萬精銳,壽州十萬兵馬佔據淮西之地,即便韓謙勉強守住棠邑,也沒有辦法徹底將樑軍的兵鋒阻擋在長江水道之外。

試想京畿腹地都隨時有可能會受到樑軍的襲擊,還談何經濟民生?

想到這裡,李知誥攏了攏大氅,將戰馬交給身後的隨扈,他這兩天奔波不休,人也困頓不堪,跨步走向後宅,想歇息片晌再去找楊恩商議他事。

李知誥剛走進後宅,但看到李普住在院中,問道:“父親有何事尋孩兒?”

看到李知誥進來,李普苦着臉說道:

“我已成你的階下之囚,但李秀、李磧 、李衝視你如手足,你怎可以見死不救?”

“孩兒前後派出六撥信使,死傷四十餘騎兵精銳,都被敵軍攔截住,父親你也是知道的,”李知誥說道,“大楚唯一一支成建制的騎兵落到徐明珍的手裡,現在除了淮河,江淮之間水流平緩的溪河差不多都結冰凍結實了,正是騎兵縱橫馳聘的最佳時機,孩兒非見死不救啊!”

“敵間文瑞臨,真不是你故意縱走?”李普猶是不信,盯住李知誥問道。

“孩兒說文瑞臨是敵間,父親都不信,怎麼卻來懷疑孩兒故意縱走文瑞臨?”李知誥哭笑不得的問道,但說到這裡,他眼神打了一個閃,朝站在廊前的蘇紅玉、姚惜水那邊瞥了一眼,暗感鄧泰武勇過人,統兵作戰也中規中矩,不會出什麼紕漏,但畢竟細膩工夫不足,只是當時他忙着去見楊恩,特別吩咐過紅玉,要她小心幫鄧泰盯住文瑞臨不要出什麼漏子,難道這裡出了什麼岔子?

李知誥心裡起了疑心,但臉上卻不改色的先應過李普。

等他與鄧泰走進廳裡,沒等他臉色陰下來,姚惜水在旁邊幽幽的說道:“這事不怪紅玉姐,是我一定要紅玉姐不幫鄧泰的……”

“爲什麼?”李知誥問道。

“大哥是希望李秀、李磧他們單槍匹馬殺出重圍,還是希望他們帶着右神武軍的兵馬殺出重圍?”姚惜水問道。

“哎!”李知誥嘆了一口氣,有些心力憔悴的坐到椅子上。

鄧泰直覺後頸脖子發癢,想了半天才明白過來。

考慮樑軍必有其他斥候潛伏於側,他既然能在途中悄無聲息的處理掉文瑞臨,最多也就能延遲一兩天便會叫敵軍覺察到異常。

這一兩天對巢州城下的禁軍主力沒有多大區別,畢竟敵軍隨時都盯着禁軍主力在巢州城下攻守勢態變化,但只要能說服李普屈從、改奉太后手詔行事,多一天少一天,對右神武軍的命運就完全不一樣了。

早一天得到消息,陳銘升、李衝等人處置果斷,還是有可能率領右神武軍主力逃回來;晚一天就是眼前右神武軍完全被封堵在鍾離的局勢,想全軍突圍,無異於插翅上天。

只是,又如姚惜水所言,李秀、李磧等人單槍匹馬殺出重圍,與他們率右神武軍主力殺出重圍,對未來政局的影響巨大。

右神武軍保留住實力,即便李普削官爲民,也難免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更何況他們接下來的目標,是拉攏並限制住柴建,然後收編浙東郡王府一系的殘餘子弟爲己所用。

右神武軍保留住實力,他們怎麼可能達到這個目的?

即便楊元溥及朝堂諸公最終會治李普的罪,甚至有可能將陳銘升等人都牽連進去,但也極可能會使李長風出面重整右神武軍。

只是姚惜水渡江回金陵之時,都未確定能否說服楊恩相助,便利用自己故意漏這樣的破綻,豈非太冒險了?

要是不能說服楊恩呢,要是李普寧死也不奉太后手詔呢?

姚惜水說道:“文瑞臨或死或逃,對淮西禁軍並無影響——而要是文瑞臨真這麼悄無聲息的死了,豈非到最後都沒有人知道他是樑間這回事了?”

“哎!”李知誥又嘆一口氣,終究是沒有說什麼……

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議第五百零四章 密談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三百零三章 決斷之策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患第三十九章 故作大方第五百九十七章 聘禮第一百六十八章 世事無常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四百九十章 實地第二十章 解惑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九十九章 籌碼第三十八章 恃怨橫行第五百章 回京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四十三章 教訓家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守禦山河第一百二十一章 引狼入室第四十六章 奴婢第二百八十四章 嶽東大營第六百四十四章 剛柔第三百三十三章 波瀾不驚第七百五十五章 關中(二)第七百一十七章 驅逐第三百八十三章 秘密(二)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二百三十一章 富可敵國第六百三十六章 解釋(二)第十六章 侯府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二百四十章 天工匠書第五百九十六章 鰲山島第一百零四章 鎮壓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誥的難處第四百九十四章 變化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五百二十八章 決定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三百五十二章 劫持(二)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三百一十九章 琴似故人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九十八章 驚蛇出洞第三十一章 偏見與疏離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二百九十三章 蜀使第七百三十九章 間隙(二)第七百七十六章 圍師必闕第二百七十章 新的秘旨第五十二章 夜聚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八十二章 辭行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陰第十章 與人鬥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第三百四十六章 婦孺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二百一十六章 參觀田莊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六百七十七章 反應第六百章 宮中(三)第五百二十九章 應急計劃第五百五十二章 渡江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第三百四十二章 迂腐第七百零五章 逆犯第六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二百二十三章 夜間定計第三百九十九章 問話第二百零一章 納妾第四百章 計劃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七百五十二章 戰後第五百零四章 密談第三百五十二章 劫持(二)第七百五十三章 楚宮月第五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四十五章 燒石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歸金陵第四百二十四章 宣州易謀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一百零七章 送禮第八十章 請君入甕第五十九章 敘州刺史第六百四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偷吃第一章 千年一夢第三百一十一章 使蜀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東第六百九十三章 解套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三百九十五章 赤山軍第七百四十章 婦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