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李乾順的退路

爲了商討救亡之策,西夏國國主李乾順,宗室貴族濮王李仁忠,舒王李仁禮,以及貝中撒辰、罔存禮等興慶府中的大臣都齊集一堂,甚至連失去兵權多年的老將仁多保忠也被請入了宮中。

然而,面對靈州失守,楚軍只在都城百里之外,而軍心已亂的不利局面,朝中重臣商討了許久,也拿不出一個對策。

李乾順望着殿中的羣臣,也是暗自嘆氣。如今的危局,與自己在軍事上太過依賴兄弟李察哥也有一些關係。

李乾順親政後,將兵權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晉王李察哥,其餘宗室濮王李仁忠,舒王李仁禮雖然也是擁戴李乾順的忠臣,但都是被任命爲文官,沒有甚麼掌軍的經驗。

舒王李仁禮倒是曾經在韋州擔任過監軍,與軍中一些將領有些情誼。

然而,韋州軍團已經全軍覆沒,舒王李仁禮的老部下們在韋州或死或降,沒有一人逃了出來。

舒王李仁禮在悲痛之餘,也是束手無策了。

老臣貝中撒辰、仁多保忠二人曾經與嵬名阿吳一起掌握兵權,並誅滅權臣樑乞逋,爲李乾順鞏固皇權立下過汗馬功勞。

然而李乾順親政後,就將兵權從這些老將手中收回,所以貝中撒辰、仁多保忠也不理軍事許多年了。

並且,此二人也垂垂老矣,即使是李乾順想要臨危拜將,都不知他二人還能騎上馬出征否。

罔存禮則乾脆就是損兵折將,從靈州城敗退回來的,早已被楚軍殺得喪膽。

在接連失去了晉王李察哥、大將李良輔和老將嵬名阿吳後,李乾順手下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統帥大軍的將才。

雖然興慶府周邊還亂哄哄地集結了從各地趕來的十多萬大軍,但殿中之人都不認爲能夠憑此擋住楚軍的攻勢。

正在衆人胡亂出些主意,卻連自己都難以說服之時,薛元禮卻匆匆忙忙的趕回了興慶府。

薛元禮向國主李乾順和羣臣細述了此番出使楚國的見聞,說以他之見,楚國皇帝張邦昌懦弱無能,朝中實權皆在那楚軍主帥西門慶手中。

薛元禮說,自己已經與楚軍主帥西門慶談判,但結果卻是西門慶拒絕大夏提出的一切和談條件,誓要滅亡大夏。

殿中羣臣紛紛表示不解,那楚國權臣西門慶與大夏往日無冤,近日無仇,爲何不能網開一面,卻要統帥大軍在這西北邊僻之地死磕,定要置大夏於死地呢?

薛元禮回答說,以自己在楚國境內瞭解的信息分析,楚軍主帥西門慶的確是有不臣之心。

爲了能夠積攢足夠的威望,對皇帝張邦昌取而代之,那西門慶想要贏得一場國戰。

原本,最好的立威對象是北方的金國。

領兵收回河北、河東和燕地的功績,足以讓西門慶名正言順地對金國扶立的傀儡皇帝張邦昌取而代之,坐上皇帝寶座。

可是,西門慶害怕與強大的金國開戰,就將立威的對象改爲了大夏國。

薛元禮告訴殿中諸人,說到底,別看那楚軍主帥西門慶對大夏咄咄逼人,強橫霸道,他其實也是一個欺軟怕硬之輩。

若是遇到金軍,想那楚軍主帥西門慶必然知難而退,不敢造次。

聽完薛元禮之言,濮王李仁忠雙目放光,站出來問道:“那楚軍主帥當真畏懼金軍麼?”

薛元禮點頭應道:“千真萬確,自金軍滅宋立楚後,不僅是那楚軍主帥西門慶不敢招惹金軍,楚國的所有將領都畏金軍如虎。

若非如此,那楚軍主帥西門慶本是京東路人,與金軍佔據的河北只隔一條大河,他何必捨近求遠,花費數月光景,翻山越嶺的來打我大夏?”

“可惡!此賊欺軟怕硬,竟然將我大夏當作他的墊腳石!”

舒王李仁禮氣急敗壞地罵道。

“仁禮,若是罵人有用,楚軍早已被我等罵回京兆府去了。如今還是拿個對策吧!

陛下,我意如今情勢危急,不如請外援來助我一臂之力,與我軍共同禦敵。”

濮王李仁忠開口說道。

李乾順聽了,心中明白了濮王李仁忠之意。不過,他還是讓濮王李仁忠說過清楚明白。

濮王李仁忠說道:“陛下,諸位同僚,既然那楚軍最害怕的是金軍,不如我等派使臣走一趟大同府,用重金禮請一支金軍入夏,幫我軍驅逐楚軍出境。”

李乾順讓衆臣討論此法是否可行。

羣臣議論紛紛,有贊成者,也有反對者。

反對者認爲,此舉乃是“前門驅狼,後門入虎”,雖然能夠趕走楚軍,但是卻又招來一支更麻煩的軍隊,只怕是後患無窮。

支持者卻認爲,大夏與從前的大宋,如今的大楚乃是世代死敵,故而會打得不死不休。

而大金國取代了遼國,如今是大夏的宗主國。

大金國與大夏國並無大的矛盾衝突,因此不會如楚軍一般與夏軍交惡,當不會威脅大夏國的生存。

支持請金軍入援的薛元禮更是指出,反對的大臣看似思慮周密,卻是不顧現實。

如今強盜都打到家門口了,難道還有閒暇擔心請來防盜的鄰居會偷竊家中財物嗎?

薛元禮請反對的大臣們拿出比請金軍援救更好的對策,卻無人能夠應對。

實際上,西夏國此時在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楚國又堅決不同意議和,李乾順君臣的選擇已經不多了。

楚軍兵臨城下時,李乾順的第一個選擇是出城投降,讓楚國順利吞併夏國,從此去那東京汴梁城做一個安樂公。

李乾順不忍拋棄祖宗的基業,當然不願就此投降。

第二個選擇,是放棄興慶府逃跑,繞道西北的大漠與草原,逃到河西走廊西部的瓜州和沙州等地,利用隔壁荒漠爲屏障,與楚國打持久戰。

可是,西夏能夠控制遙遠的瓜州和沙州,依靠的是西夏國擁有夏州、銀州、靈州、興州和涼州等富庶地區,國力強盛。

西夏國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方纔能夠從吐蕃和西州回紇的環伺中搶得瓜、沙之地。

如果西夏國內地丟了,只憑瓜州與沙州,李乾順莫說是與東方的楚國對抗,只是南方的吐蕃,西方的西州回紇,以及北方的殘遼耶律大石這三方勢力,就能夠要了李乾順的命。

因此,這條路也不好走。

第三個選擇,就是逃到金國邊境,成爲金國的附庸,或是直接逃入金國,成立流亡政府。

通過這樣的方法苟延殘喘,在修養生息,得到金國的支持後伺機復國。

可是,與其那樣將腦袋置於金國的刀下,靠金國的憐憫而活,還不如堅守興慶府,請金軍來援呢!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葫蘆河伏擊戰第七百五十二章 投靠遼國的梁山好漢第四百七十三章 意想不到的好漢第二百九十五章 你這廝想當叛徒?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心腹之患第五百六十一章 呼延灼的鐵桶合圍第五百五十二章 我的手是叛徒第九百二十五章 替罪羔羊第六百七十二章 海戰準備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張孝純出使第七百一十三章 小日本在閉關鎖國第九百三十八章 難戰更難和第五百五十五章 急公好義的西門慶第四百六十六章 我出二百嚮導第一百八十二章 脆了好吃第二百三十六章 秦檜的功勞第四百九十四章 北方大港第七百七十四章 孛兒只斤?阿蘭懷孕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誠實守信的楚軍第一百三十四章 刀下留人第一千零三十章 “夜叉將軍”史文恭第六百六十三章 梁山泊的用途第三百三十一章 梁山泊的另類能人第四百九十二章 水中蛟龍第五百三十七章 程萬里退出東平府第七百八十五章 先贈甲,再送刀第三百零九章 相州的人才第二百二十三章 給李逵送賭資的好人第八章 大宋第一書法家西門慶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一網打盡第六百九十一章 飛熊西門部第二百零八章 周通前來拜訪第一千零五章 喜從天降第四百零一章 接盤俠西門慶第七百一十八章 再臨汴梁城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官人的情敵們第五百九十七章 知府人選第九百三十二章 內鬥與外戰第七十三章 此地乃是快活林第一千零一十章 真真假假第一百五十五章 客從何方來第四百一十六章 金國來人第九百八十三章 北上吊喪第四百二十七章 九紋龍的天賦第五十章 何九叔的證見第三百九十一章 禍水東引第六百七十章 因材施教第十九章 女俠饒命第六百六十七章 帶岳飛直搗黃龍第六百五十二章 精於算計的趙良嗣第九百四十三章 趙桓乞降第五百六十六章 大名府猛將第三百二十九章 宋江拜訪李家莊第五百六十二章 鐵甲連環馬第一百五十四章 皇宮裡的秘密第五百一十四章 東平府的暗流第四百零四章 欒廷玉學壞了第九百三十八章 難戰更難和第三百九十五章 滄州杜知府第十四章 傳說中的扈三娘第二百二十七章 發狂的李逵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吾兒平清盛第三百四十一章 生擒九尾龜第七百四十四章 告別廢都第八百零七章 寡婦不可不欺負第九百六十二章 一語驚醒夢中人第三百七十四章 神棍遇到神棍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征北戰第五百零六章 江賊必須死第八百二十章 反勝爲敗第六十五章 進入扈家莊第一千零五章 喜從天降第七百六十五章 黃雀在後第五百九十七章 知府人選第六百九十八章 勝負之間第三十章 白馬武將第二百零五章 初識劉小姐第五百七十七章 其實我是臥底第一百七十六章 元宵節酒宴第七百五十三章 蕭乾的奮鬥第四百八十七章 金遼兩國要開打了第四百一十一章 好像有便宜佔第三百三十五章 該來的終於來了第三百九十五章 滄州杜知府第四百三十三章 童貫的平燕策第五十三章 血戰獅子樓第五百五十章 大內密探王雕兒第一百章 雁翎甲與鉤鐮槍第二百五十八章 極品人渣董平第八百九十章 太上皇遇襲第二百四十九章 豕突狼奔的衆好漢第六百七十六章 敵軍會法術第四百三十五章 血戰癿六嶺第七百一十八章 再臨汴梁城第九百三十八章 難戰更難和第四百八十二章 借船北渡第六百七十八章 一網打盡第九十六章 東京往事第四百九十二章 水中蛟龍第五百五十三章 未來岳父找上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