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朝鮮

(求收藏,推薦票,點擊)

就在清軍還是調兵遣將的時候,東北也在發展擴編中,戰爭,看上去一時半會還打不起來。

可就在人們以爲東北軍和清軍都在積儲力量,在一死決戰的時候,清軍卻又和東北軍爆發了戰鬥,這次的戰鬥並不是說在錦州-新民一線,也不是黑龍江,因爲黑龍江在一個月以前就已經被東北軍完全的攻下了,戰鬥發生的地方是在朝鮮,一個讓所有讓都意外的地方。因爲朝鮮原本就有近五千的淮軍,在東北事發之後,淮軍又通過了水師想朝鮮增援了三千多的部隊。

其實在淮軍內部的爭論中,朝鮮是一個應該放棄的地區,但是由於礙於朝廷的顏面,加上現在滿清駐朝鮮的總領朝鮮事務官袁世凱的極力求援,和一再的強調朝鮮的重要性,淮軍纔沒有說從朝鮮撤軍,反而通過了水師向朝鮮增派了三千的軍隊。

袁世凱,目前滿清朝廷在朝鮮的全權代表,現在正在考慮着怎麼面對從北面壓下來的那兩萬多的東北軍。由於光緒十年的時候,朝鮮發生了內亂,在那個時候,作爲掌握着清廷在朝鮮的唯一支武裝力量的袁世凱,通過了強力的鎮壓,很難快就平復了朝鮮動亂,這也讓他得到了朝廷和李鴻章的賞識,但是由於滿清爲了和日本以及列強所謂以和處之的意願,罷免了袁世凱,此後,袁世凱就稱病回籍,時值光緒十一年,他才由護送回朝鮮的大院君重新回到朝鮮,由於此期間果斷阻止了閔妃通過穆麟德(清廷派遣來韓的總稅務司)與俄國的勾結,袁世凱再次獲得李鴻章的賞識,於是李鴻章奏請升用袁世凱爲道員,賞加三品銜,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委派袁世凱駐朝鮮交涉通商事宜。此時袁世凱就作爲朝廷在朝鮮的最高代表官員駐紮在朝鮮,在朝鮮可以說是權勢獨大,無人能比,此時可以說袁世凱已經把朝鮮當成了他自己的地盤,一個發展實力的地盤,有了朝鮮,也纔有他袁世凱的未來。

所以當東北發生動亂的時候,袁世凱就極力的奉軍給趕了回去,一方面是不想讓朝鮮給其他人染足,一方面也是想讓奉軍快點叛亂,畢竟如果東北發生了動亂話,他袁世凱在朝鮮也不好過。但是東北軍的實力同樣讓袁世凱也大跌眼鏡,十幾萬的綠營加奉軍和那一萬的淮軍在短短的不到兩個月裡面就全部被東北軍擊敗潰散了。不但這樣,而且整個東北也變了主人。

一下字,袁世凱的處境就變得十分的危險,當手下人勸他想上面稟報要撤離朝鮮的時候,袁世凱是堅決反對。爲什麼?因爲朝鮮就是他袁世凱的支柱,沒有了朝鮮的他,就會變的什麼都不是。回去,回到天津嗎?到時候,是做一個小小的將領還是去那裡,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朝鮮對袁世凱有利的地方了。

所以,不是爲了朝鮮的千萬民衆,也不是爲了朝鮮王室裡的閔妃,而是爲了自己。爲了自己的利益,朝鮮就一定要保住。所以袁世凱纔不予餘力的想李鴻章還有朝廷連上電報,把朝鮮的重要性從朝廷的顏面,祖宗的遺訓,和戰略的重要性不管有沒有都說了一乾二淨。這樣就弄得本來想放棄朝鮮的北洋體系的淮軍爲了顧全朝廷的顏面而不得不繼續想朝鮮增援。

本來袁世凱是擔心東北軍在一打敗那一萬淮軍的時候,就會來攻擊朝鮮,整日提心吊膽,怕的就是東北軍突然南下,兵臨漢城。可是他根本沒有想到東北軍那時候已經是屬於疲憊之師,根本沒有能力繼續打下去,如果那時候,在朝鮮的那五千淮軍配合當時在錦州-新民一線的清軍出動反擊的話,佔據絕對不會想現在這樣。

幾個月下來,也沒有見到東北軍來攻擊,還以爲東北軍出現了什麼麻煩的袁世凱卻收到了東北軍南下的消息,而且以來就是兩萬大軍,這一下可把袁世凱嚇的不輕,在緊急向北洋繼續要求援兵的時候,他也帶着八千多人的淮軍北上準備和東北軍來個決一死戰。現在的袁世凱已經沒有了任何的退路,現在的他就算是想撤退也是不能夠的了,如果這個時候他撤退的話,就算不死,這輩子他也別想要繼續當官了。

所以,爲了未來,袁世凱必須和東北軍決一死戰,保住朝鮮。可是他自己是這麼想的,但是下面的淮軍士兵可不是這麼想的,這一年多來,由於東北軍幾乎每戰必勝的因素,使得很多的清軍已經對東北軍產生了一種恐懼感,一種害怕面對的感覺。這樣的情況即使在袁世凱爲了提高軍隊的戰力,把他這幾年從朝鮮搜刮而來的家財散發給軍中士兵,也沒有能夠阻擋這樣的態勢繼續蔓延。

當東北軍的第四師和第二師的三團帶着陳冬生的秘密命令南下的時候,不但是政務院的一羣官員無法理解,解釋參謀部的歐陽天也無法理解陳冬生爲什麼要在東北軍還沒有真正強大的時候在去和清朝開戰。因爲這個時候的東北軍可以說還是屬於那種處於危急之中,面對錦州-新民一線不斷增加的清軍,第一師的壓力已經是越來越大,已經連續爆發了幾場小規模的戰鬥,雖然說都是東北軍取得了勝利,但是從這一點也可以看的出來,第一師面臨的壓力已經快要超出他說能承受的臨界點。而這時候,新組建的第四師不是去錦州-新民一線增援第一師,而是去朝鮮,這讓他們都接受不了。

在歐陽天等人認爲,朝鮮可以說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化外之地,沒有重要的戰略要低,沒有可以大規模的繁華地帶,何況朝鮮的地形還是屬於那種山地地形。可以說對於東北軍來說是一無是處的地方,只要在鴨綠江上守住了,任憑清軍的那幾千淮軍已經起不了什麼發的風浪。

說實話,連陳冬生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爲什麼會想要打朝鮮,難道是真的擔心那只有幾千人的淮軍嗎?還是其他。

難道是日本,當陳冬生心理面冒出日本這個詞的時候,心一震。陳冬生一向來都不認爲自己是一個憤青,但對於日本人,他和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絕對沒有好感。日本的和俄國是我們永遠的敵人,這一點,陳冬生是深以爲然。

但是現在,陳冬生並不是一個憤青,所以說他並不會爲了所謂的後世日本人的所作所爲而在現在這個時候用幾萬將士的生命去弄那些,何況,現在的日本並不想前世的那樣,是中國的威脅,現在的日本還只是一個小島國。

現在他做的,佔領朝鮮,不是爲了清軍,也不是爲了日本。那是爲了什麼?

歐陽天他們想了很久也沒有想出理由來,而陳冬生同樣也沒有理由,這是一種很莫名其妙的感覺,在陳冬生的潛意識裡,朝鮮是一定要拿下,不管是爲了什麼,都一定要拿下。

然,迷茫的陳冬生不會爲了一個迷茫的的理由而去一件事,所以,他給自己找了一個對於任何一箇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個絕對夠分量的理由。那就是穩定東北軍的後方,同時限制日本的發展,要限制日本的發展,就要限制日本登上陸地,這是一個很合乎民族大義的理由,相信很多人都會喜歡這個理由。

而關鍵的是,限制外加打日本,這並不需要理由。

所以陳冬生並沒有想他們解釋攻打朝鮮的舉動,作爲東北軍的唯一首領,在東北軍那幾乎洗腦化的訓練當中,服從命令,忠於陳冬生。這是一個最重要的準則。所以陳冬生決定打,那是沒有人能夠反對。

這種一人說了算的感覺真的非常的好,好到讓陳冬生有些飄票然然,幾乎忘記了自己是誰。怪不得這麼多人想要當一個權勢熏天的人,尤其的皇帝。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不是一般人能夠抵抗。

(今天不在狀態,就只有兩章了。見諒!)

第8章 汝南之戰(續)第9章 第四師的戰報第3章 三河鎮第35章 人口問題第42章 石油第23章 沈家第24章 人才那裡有?第28章 登臺講課第36章 日軍的戰敗第53章 慈禧和光緒第1章 成了土匪第17章 造船廠第24章 第四次擴編第5章 進攻兩江第17章 金泉阻擊戰第2章 第二軍回援第1章 被包圍第46章 瘋狂第15章 科舉選撥第45章 “海風計劃”第45章 西逃第45章 “海風計劃”第2章 第二軍回援第18章 和日軍的第一次較量第41章 衆多的皇子們第26章 造危機來打劫第5章 凌晨的進攻第35章 銀子有多重第48章 冒牌手榴彈第94章 確定戰略第41章 衆多的皇子們第1章 建國登基第23章 又招人馬第65章 下一步計劃第21章 帝國的過去(續)第51章 進軍金華鎮第29章 飛龍一號第9章 汝南之戰(續二)第25章 風滿樓第14章 認父第15章 繼續前進第84章 拿下漢城第27章 給我吐出來吧第37章 政治中心第84章 拿下漢城第9章 穿越一族?第15章 土匪進城第7章 俄軍的絕境第37章 混亂的攻城戰第31章 第四師第40章 武器和設備第30章 城破第79章 賣國-救國第68章 危機四伏第62章 寧予友邦,不予家奴第9章 第四師的戰報第30章 裝甲部隊第15章 守備旅換裝第77章 讀書人第25章 金融危機第42章 四個人的事第74章 當今之勢第10章 戰始第35章 銀子有多重第38章 沒錢沒兵第35章 人口問題第30章 裝甲部隊第13章 被搶了第26章 亂起第47章 瘋狂第37章 協議=利益第38章 遲來的消息第7章 汝南之戰第47章 無奈的撤退第45章 躲避尷尬第37章 政治中心第22章 錢這東西第39章 世界和平了嗎第23章 帝國土地法令第23章 馬克沁機槍成型第26章 造危機來打劫第44章 淮軍一代名將第9章 汝南之戰(續二)第70章 何謂辱聖人斯文第30章 感嘆和流水線第61章 戰後續第60章 兩江的尷尬第25章 面臨的問題第20章 勝利了嗎?第17章 京城的好茶第16章 金泉第6章 誘攻干涉軍第34章 爲什麼會敗?第56章 戰局有變第47章 世界大戰(下)第55章 兩個計劃第3章 整編計劃第14章 滿清新軍第68章 危機四伏第63章 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