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不必過分看重

這韃子此時不是韃子,那就是一個又一個軍功啊,那就是他們名留青史的筆墨啊。

試問他們如何會錯過。

於是他們紛紛開始向李起建議大舉對韃子用兵,即便一時不能打打仗,至少也要恢復山海關外的幾座城池,以免韃子的威脅太大。

他們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

現在的大明,和韃子的勢力範圍也就是靠着一道山海關阻隔,韃子只要願意,時刻都可以兵臨山海關。

而山海關一旦有失,那對於日行千里的精銳韃子騎兵來說,京畿之地簡直就是一馬平川,毫無阻隔。

那時候,京城也就將面臨韃子兵鋒的巨大威脅。

面對如此威脅,不但是一衆武將要打,文臣也是如此,堵胤錫和顧炎武他們也都是贊成出兵,打韃子。

朝會上,待到一衆武將發言過後,堵胤錫也出班對李起說道:“皇上,如今我大明雖然國力還不足以支撐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但是若真的開戰,微臣相信我大明必將取得最後勝利。

微臣之所以下這樣的判斷,原因有三,其一,雖然我大明國力不足以支撐曠日持久的大戰,但是韃子亦同樣不能支撐,他們也不行。

都是國力不行,但我大明卻與韃子又有巨大區別。

我大明幅員遼闊,子民億兆,再加之皇上正統地位深入人心,百姓皆捨命擁護,此乃韃子拍馬亦不及萬一。

其二,我大明上至君王,下至布衣,在經歷了韃子和李闖張賊之禍後,對他們的認識已然是刻骨銘心之深。

若是朝廷對韃子開戰,民心在我,必定全國上下一心,越戰越強。

其三,長痛不如短痛,我大明與韃子,決不無可能共存於天地間,既然遲早要開戰,何不趁着現在韃子兵馬劇減,國力大損之機,於他決戰。

如此,即便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我大明也當獲得最後勝利,待到徹底消滅了韃子,絕了後患,我大明而後便可一心一意發展了,再無憂亦。”

顧炎武也是附議,說道:“臣亦贊同,如今我大明剿滅李張賊匪,又對韃子有多場大勝,軍心士氣皆是高漲。

皇上又正直年少力強,開拓進取之齡,何不一鼓作氣,解決韃子,一勞永逸,徹底還天下以太平。”

李定國,嶽來,戚正,黃廷,郭雲龍等一衆武將見堵胤錫和顧炎武這兩位文臣之首,也同意對韃子開戰,不由得是大爲興奮。

這可說是滿朝文武之共識啊。

但是不論他們如何共識,最終能夠做出決斷的只有李起。

李起說打,那不打也得打,李起說不打,那能打也不能打。

李起看着衆人期盼的眼神,最後卻是擺擺手,說道:“現在還不能打。”

李起這句話一出,衆人都是心裡低落三分,但同時亦好奇爲何李起會和大家想法不一樣。

難道他就不擔心哪天一睡醒,韃子就兵臨城下。

不打,李起自有李起的理由。

李起慢慢的站起來,一步一步走向衆文武,一邊走,一邊說道:“韃子看似強大,對我大明造成巨大威脅,但這是錯覺,可以說他們一直以來就不曾有資格成爲我大明的對手。”

李起這話不由得是讓所有人都驚駭,都是沒想到李起會這樣說。

韃子連京城都曾經佔據過,在韃子最鼎盛時,甚至佔據了我漢家的半壁江山,這樣的巨大威脅,竟然還不是我大明的對手,這話如何說得通。

大家都是好奇的看着李起,期待着李起接下來的話。

李起走到衆人中間,繼續說道:“韃子自努爾哈赤號稱十三副鎧甲作亂以來,幾十年過去了,他們確實坐大了。

甚至幾次兵臨京城,看似要將我大明天下推翻,可是又如何?

不論他們是圍寧遠,還是圍京城,亦或是圍山海關,在沒有外力的幫助下,他們指的是剎羽而歸。

即便崇禎二年兵臨京城,在京城腳下耀武揚威,但他們其實也是付出慘重代價。

崇禎十七年,別看他們佔據京城,以爲可以坐天下,其實不過也就是沾了我大明內亂的光而已。

若不是李自成和張獻忠他們把我大明攪的天翻地覆,最後李自成走了狗屎運,竟然破了我京城。

否則,那韃子又怎麼可能攻破得了我京城?

此後朕於武清起兵,不過數年時間便將韃子趕出關內,此便是韃子實力不濟之明證。”

一衆文武大臣聽李起這樣說,不由的也是感覺豁然開朗。

感覺以前自己對韃子過分重視,現在經李起這樣說,不由的也是在心中回想過往的種種。

以前韃子一次又一次給大明造成危機。在遼東攻城略地,屠殺漢民,甚至幾次兵臨京城。

可最後又如何?

一點事都沒有。我大明安然度過難關,就像李起說的,韃子在一片石戰鬥中打敗李自成,而後佔據京城,那也不過是撿了李自成的便宜。

後來李起在武清起兵,幾乎可說是以迅猛之勢一舉改變天下大勢,繼而收復京城。

這也確實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韃子確實不行,看似兵強馬壯,猶如虎狼,實則他們自己也是問題多多,打起來也就那樣。

否則,又怎會如此這般被李起輕鬆搞定。

見一衆文武大臣都是大概明白了自己的話,李起又接着說道:

“所以說韃子並不可怕,一直以來他不過是外強中乾而已,從來就沒有資格成爲我大明的對手。

之所以以前天下大亂,不過是因爲我大明遇上了天災人禍,在內部不穩的情況下,這纔是讓韃子有機可趁。

若是我大明內部穩如泰山,又怎有他韃子猖狂的地步。

現在我大明內部禍患己除,正逐漸恢復安穩,百姓也得以休養生息。

只需三五年時間,我大明便可國力恢復。那時候對付韃子不過是手到擒來的事情而已。

那時候可謂是穩操勝券,既然如此,又何必現在和他開戰,去做那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傻事呢?”

第五百四十二章 刑氏第三百四十二章 禮部有司第一百九十三章 韃子的算計第五百五十七章 時機成熟第三百七十六章 定王,你就不要嚇我了第兩百五十七章 天意第三百二十三章 不負使命第六百五十三章 興師問罪第六百五十章 珍惜第六百八十三章 動人的談話第三百五十七章 失意的史可法第一百一十三章 手起刀落第一百二十七章 秦廣王第十七章 驚聞噩耗第五百三十四章 吃驚的堵胤錫第四百一十二章 馬家堡第五百七十七章 範永鬥第三百七十六章 定王,你就不要嚇我了第五百一十一章 口口相傳 都是人才第十八章 降而復叛第兩百四十章 衡王朱由棷第七百四十一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四百二十一章謀劃第五百一十一章 口口相傳 都是人才第一章 國破家亡第九十六章 劉桃樹第三百五十章 皇上息怒第五百七十五章 陰差陽錯第六百二十章 探路第一百二十一章 太祖真言第兩百七十一章 這有點不妥吧第兩百六十章 廷議第六百八十七章 驚訝的多爾袞第七百七十七章 爵位賞賜第一百六十五章 貴有天下第七百五十章 你也有這時候第七十九章 廢除肉刑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不遂人願第七百二十三章 這地方的百姓不一樣第兩百八十八章 大勢已去第七百二十章 騎虎難下第三百一十章 內外有別第七百五十九章 交戰第四百一十八章 往哪走第四百五十九章 齊聚一堂第三百七十四章 合理的推斷第七百六十四章 崩潰第三百六十二章 豈容你一死了之第六百九十章 山海關大婚第一百四十八章 李四道第兩百八十四章 一夜異主第三百九十三章 形勢就這樣逆轉第四百四十三章 震驚的李起第三百一十八章 兩難抉擇第四百八十章 皇權威勢大如天第六百七十七章 張獻忠之死第三百四十一章 憂心的馬士英第六百零六章 人心第六百零二章 虎有舔犢第兩百七十七章 感動的陳圓圓第七百一十五章 事出反常即爲妖第一百一十五章 我相信他第六百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一百七十七章 讒言害死人第三百八十一章 你敢威脅本官第四百二十七章 惱怒的多爾袞第三百七十二章 面上功夫第七十三章 殺啊第三百九十九章 自壯膽氣第十七章 驚聞噩耗第七百零六章 內疚的李起第兩百零四章 這怎麼可能第兩百五十七章 天意第兩百一十二章 人生難得一回博第三百九十六章 冰釋前嫌第六百三十六章 緊急軍情第一百一十六章 不得不慎重第五百二十五章 發瘋的女人第兩百八十七章 民怨沸騰第五百九十一章 李定國第三百九十二章 事有反常即爲妖第六百七十三章 難當大任第一百五十六章 峰迴路轉第七百二十一章 名滿天下只在今朝第七百七十八章 時代的覆滅和新生第五百七十九章 達成心願第三百五十九章 百姓苦啊第七百六十七章 發瘋第兩百九十一章 中計了第一百九十三章 韃子的算計第八章 找死第六百五十七章治他還不容易嗎第兩百三十九章 借東西的變債主第十六章 唐通第三百八十一章 你敢威脅本官第七百三十二章 不必過分看重第七百三十一章 從來沒有忘記他們第一百九十二章 惡戰第五百八十七章 你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