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丘區(一)

1645年1月20日,牧草嶺,晴。

一臺由四匹馬拉着的收割機正在地裡忙活着。這裡是平緩的坡地,土質不夠肥沃,不適合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因此鄉農技站的技術員們開始指導移民們在這裡種植苜蓿這種優良牧草。同時在本地大力發展畜牧業,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能夠爲國內提供大量鮮皮這種初級原料,以振興國家制革產業。

牧草嶺堡位於後世克里斯塔爾鎮西北五六公里處,目前已經修起了一座小型城堡。早在去年三月,本地就迎來了第一批拓荒居民,他們在此地燒荒墾地,並將挖泥船挖出的淺層淤泥堆疊在開闢出的農田表面。五月份的時候,他們在這片農地上播下了越冬小麥,現在差不多也已經是收穫的時節了。當然,小麥的播種區域僅限於較肥沃的卡馬匡河衝擊平原帶上,至於那些廣闊的起伏丘陵地區,居民們則在政府的安排下種起了苜蓿。

到了去年12月底,新一批的明國山東移民坐船來到東岸。這些人在度過了最初的檢疫隔離期後大部分被分配到了伊河地區的梅林港、丘伊堡、奇山堡、下伊河堡、峽谷堡、寧津堡等地,少部分被分配到了湖西農業區的西湖鄉、大豐堡和牧草嶺堡。其中,牧草嶺堡作爲新近修建的堡壘——同時也是東岸共和國深入丘陵地區的第一個定居點,分配到的人手比較多,大約有五百名來自登州府文登縣的移民被安置在此地。

而在他們到來之前,民政部就已經陸陸續續往此地安置了七八批共三百多名愛沙尼亞人以及爲了平衡性別比例而從新華夏遷移來的一百五十名馬來婦女。此次五百名文登縣移民到來後,民政部照例也往此地分發了近兩百名波蘭婦女——同樣是爲了平衡男女比例。

據某位前來本地視察的民政部穿越衆官員酒後發牢騷提到,如今東岸政府賺到的錢差不多都花在這些移民身上了:給他們造房子、給他們造農具、給他們修路、給他們買牲畜,到最後還要給他們買媳婦!

來到本地的明國移民們卻對“老爺”們的厚待打心底裡感激。這剛來就分房子分地,沒幾天呢又分牛又分羊的,聽說將來還要分媳婦,這咋就跟做夢一樣呢?因此,這些新移民們一個個都熱情高漲的,此刻也正都在地裡忙活着。

邵元義提着個大包下了碼頭,碼頭上人來人往的,但大部分是運送物資的內河汽船。如今這裡的人氣是越發高漲了啊,他暗自感嘆了句,然後提着大包跨過碼頭,繼續朝前方而去。緊挨着碼頭的是一處小飯館,生意非常興隆。說起這個小飯館的主人,邵元義還真認識,當初和他一起從南直隸來到東岸的。這傢伙不知道怎的娶了個移民來東岸的奧斯曼寡婦,恰巧這寡婦還算有些身家,如今兩人在碼頭邊開了一處小飯館,主營土耳其羊肉抓飯等特色食品。來往的水手、修建城堡的技術人員們經常來這裡吃飯,他們收入較高,消費能力很強,往往一份抓飯、一碟醬牛肉、一壺奶茶才一角錢,對於這些加上各類獎金、出差補助月收入接近10元的人來說只要不是天天吃根本不是問題,因此他們的收入相當不錯。

匆匆路過小飯館,腹中有些飢餓的邵元義匆匆向城北的自己家走去。如今他已經搬到牧草嶺來住了,西湖鄉衛生所由衛生部從南方新派的一名醫生過來主持,至於大豐堡那邊,則由邵元義帶的兩位徒弟暫時管着。此次他便是往大豐堡出了趟差,豐收農機廠的一位資深技術員身體上有些老毛病,他的兩位徒弟搞不定,到最後還是那邊派人來請他過去診斷,開完藥後這纔算結束。

至於他爲什麼從西湖鄉那種“繁華之地”搬到深處丘陵蠻荒地帶的牧草嶺,這還得從前陣子民政部出臺的政策說起。民政部在去年年中的時候出臺政策,鼓勵國內的老移民前往牧草嶺定居、拓荒,以期儘快對新移民們進行傳幫帶,形成以老帶新的局面。國家當然也不會讓這些人白去,除了正常分配的幾畝農田(最高可贖買至30畝)外,還允許他們額外贖買二十畝坡地,而且價格相當便宜,只要三元一畝,幾乎和送的沒什麼兩樣。這個政策吸引了部分城市無地居民,他們辭去了在城市內的工作,然後帶着積蓄和家人來到了牧草嶺進行定居,邵元義就是其中一員。

他的家在城北約三四里處,那裡坐落着一座典型的東岸村落:一水的坐南朝北標準東岸式樣的民居,村頭挖着一個大魚塘,村後是一條小河兼灌溉蓄水池,門前栽着幾顆櫟樹或巴拉那松樹。七八個熊孩子在四處玩耍着,身後幾條獵犬搖晃着尾巴討好地跟着他們。

走進村裡就有人和他打招呼,邵元義笑眯眯地一一回應。村前是一條平整的砂石路面,路的北側面向陽光處是一條寬約一米的灌溉水渠,水渠上蓋着木板,木板下方是嘩啦啦朝前流着的河水。村頭建了一個蒸汽提水站,由村裡和農技站共同負責,在抽水機日夜不停的工作下,從卡馬匡河內提取的河水源源不斷地進入了水渠,然後灌溉着農田。

東岸政府在農田水利上的投入是巨大的。每年冬天都會組織大量人手挖河、挖水渠、修水庫、建提水站,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不知凡幾。不過成效也是巨大的,眼前這如蛛網般密密麻麻的農村灌溉網絡就是明證,有了這些東西,眼前本就肥沃的土地必將能爲本地農民帶來巨大的糧食增產。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比大明那不知所謂的狗屁朝廷強多了。”邵元義每見一次這些東西都要感慨一番。如今他受東岸人的影響越來越深,對大明的偏見也越來越深。比起大明那些整日坐在官衙裡吟詩作畫的官老爺,東岸的官老爺要好上太多了,他們都是實幹派,邵元義就不止一次見到他們在工廠、工地和田間地頭轉悠。整個東岸的社會風氣非常良好,大家都樂於少說多做,一些南方來的大幹部甚至還曾經脫下皮靴、捲起褲管下田示範插秧。這樣的國家要還是興盛不起來,那就沒有天理了。

豐收農機廠出產的各式馬拉玉米收割機、馬拉小麥收割機、馬拉牧草收割機等設備在廣大農村地區非常受歡迎,不過其高昂的價格卻也足以讓人望而興嘆。不過這難不倒廣大的東岸農民們,他們在所在村的村長組織下進行集資,將設備購買回來,然後自己套上挽馬進行收割工作。有些人丁較少的家庭,村裡還會組織人義務幫其將地裡的糧食進行收割、脫粒、晾曬。鄉間的風氣非常淳樸,而政府在基層的威信也正是通過這些小事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

去年村裡的農地種植的全是越冬小麥,到了1月下旬糧食收穫的大忙時節已經基本都過去了。地裡的小麥大部分已經收割完畢,只有極少一部分田地還在進行最後的搶收。一些性急的農夫甚至都已經將收完小麥的農地耕完了,他們挎着籃子,一邊走一邊將籃子裡的稻種撒在地裡。如今人手不足,但播種面積卻又不小,因此牧草嶺這邊根本就沒有培育秧苗後進行插秧或拋秧。這裡採取的仍是傳統的撒播法,即將稻種均勻撒在耕好的農地裡,然後挖開隔離灌溉水渠的田埂,讓水渠裡的河水進入農田。而當種子在水裡浸泡了一天後,差不多就會發芽了。

這種方法當然不如事先培育秧苗來得高產,但在農村勞動力一直都不是很足的東岸卻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事實上21世紀中國一些地區的鄉下農民們種田積極性不是很高,他們便是採用的此種方法,而不是那種勞心勞力的插秧、拋秧。每年種兩季,一季小麥、一季水稻,夏糧收穫小麥,秋糧收穫水稻,雖然沒有後世的化肥、農藥,但在土地本就很肥沃的湖西農業區,糧食產量還是相當可觀的。

田間的田埂和水渠兩岸大家也沒有浪費,這些來自山東的農民們在田埂上栽種了農技站發下來的蠶豆,在水渠兩岸栽種了一些芋頭,幾乎連一寸空地都不浪費,讓人看了歎爲觀止。比起後世北美那種浪費大的粗放型大農場農業,眼前的湖西農業區纔是真正精細型的典範啊。美國那種種植方式對適合種植的淺表土壤的破壞很大,時間長了後適合耕作的土壤厚度會越來越低,東岸人是不會重蹈他們的覆轍的。

一些小孩在水渠邊和稻田裡玩來玩去,不時大呼小叫地抓起一尾魚。不遠處村子裡家家戶戶都升起了裊裊炊煙,不時有幾個農村婦女站在家門口扯着大嗓門吼上幾句,然後便有一個渾身玩得跟泥猴似的小孩飛快地跑回家去吃午飯。有些玩得太嗨的小孩還被父母揪住狠狠揍了幾下屁股,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邵元義看着那些一邊哇哇大哭一邊盯着竈臺上的紅燒羊肉直流口水的小孩,搖頭笑了笑,這才叫生活啊。

第一百四十四章 亂局(六)第四百四十九章 社會變遷(一)第三十二章 東岸見聞錄(一)第二十二章 進擊的艦隊(四)第二章 這是什麼地方?第五十四章 漂洋過海(十六)第一百十六章 烏江之畔(五)第三章 新起點(三)第四百二十六章 逐漸復甦的經濟(三)第一百十四章 河間奴(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西大荒(一)第一百五十章 亂局(十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礦區(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西進第四十五章 波爾多風雲(二)第九十五章 附屬地建設(二)第二十七章 大開發:“剿匪”第七十章 突然惡化的局勢第二百八十二章 炮臺,三日而下!(一)第十八章 深固根本(四)第四百七十九章 南鐵公司(二)第三百二十章 策應(一)第四章 艱難的開始(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社會變遷(一)第三百十六章 軍隊與財政(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創業與發展(二)第二十一章 進擊的艦隊(三)第五十一章 大動脈的貫通第四百七十八章 南鐵公司(一)第七章 狼羣(二)第三十一章 西進與鐵礦(一)第七十章章 明輪船第十四章 新發展(三)第一章 新起點(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東岸人在黑龍江上(三)第二百十三章 福爾摩沙來客(一)第九十七章 重返黑水港(一)第二百五十九章 與生意人的外交(二)第一百十一章 有線電報第五章 護航分艦隊第四百十三章 且戰且退(二)第四百九十三章 篳路藍縷(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巴塔哥尼亞(十)第四百二十六章 逐漸復甦的經濟(三)第十二章 新發展(一)第三十八章 意料之外的戰鬥第三十一章 西進與鐵礦(一)第四十四章 戰備第一百三十二章 東南太平洋(五)第六十章 決戰:插曲(二)第二十三章 漂洋過海(十三)第二百四十一章 東岸人在長江上(二)第八十一章 東方港的奧斯曼人(一)第八十七章 偉大的航行(十二)第二十二章 私掠第三章 新起點(三)第五十章 波爾多風雲(七)第九十七章 附屬地建設(四)第四十一章 海試第四十一章 河中堡的困境(五)第一百七十二章 移民起運第四百三十八章 艱難的談判(五)第四百四十五章 共和寨第八十三章 偉大的航行(八)第四百五十三章 西大荒(二)第四百五十四章 南錐(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哈巴羅夫的抉擇(一)第六十三章 艱難的工業進步(一)第十三章 十二字方針第九十九章 重返黑水港(三)第三十五章 太平洋貿易第四百十八章 艱難的談判(二)第四百八十二章 西北鐵路(二)第五十二章 戰備之船舶(二)第二百五十八章 與生意人的外交(一)第四百八十七章 漂洋過海(十一)第四百四十四章 漂洋過海(七)第三百二十二章 策應(三)第八十章 大河以西(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奧斯曼之行(一)第一百十一章 移民首航第四十八章 外交與危機(三)第六十章 南方的英國人(八)第一百六十五章 捕鯨(二)第八十七章 新歐洲貿易秩序(二)第二百三十章 新市場(二)第九十三章 馬島開發計劃(一)第三十二章 西進與鐵礦(二)第二十一章 訓練第六十五章 艱難的工業進步(三)第二百十五章 熱帶沃土(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製革第一百六十章 西印度洋(十四)第三十一章 西進與鐵礦(一)第三十一章 黑河之濱(二)第五十六章 波爾多風雲(十三)第八十五章 財富與銷贓(三)第三百十一章 新的拓殖(一)第二百八十三章 炮臺,三日而下!(二)第三百二十四章 策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