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就在大明官軍在九州島取得大勝之時,在大明境內,一場圍繞着傳統儒學與心學的大討論,正在整個士人階層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從朱慈烺夏末離京,到現在深秋已至,在長達近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包括不少中高級官員、名士大儒在內的各色人等粉墨登場,紛紛或公開,或私下表明瞭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一時之間,向來冷清的皇明週報署衙,成了京城最熱鬧的所在,主編朱舜水以及副主編吳偉業、採編錢穆也成爲天下士人所矚目的焦點。

這場大爭論、大討論的起因,就是在朱慈烺離京之後不久,皇明週報上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引發的。

這篇題名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是在朱由檢的授意下,由朱舜水和吳偉業、錢穆三人撰稿並反覆修改數次後,刊登在當期皇明週報上的,署名爲吳求真,取得是務必追求真理的意思。

雖然作者的署名是筆名,但文章發表後不久,隨着對其中內容的爭論越來越激烈,朱舜水等三人是幕後始作俑者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

同時因爲本期話題引發熱議的緣故,也使得這一期報紙脫銷,最後不得不加印八萬份纔算完事。

不管是現在的大明,還是後世的中國,有些事情經手人太多,是根本保不住密的。

朱由檢早就預想這篇文章會引發爭議,所以特意囑咐朱舜水等人刊發文章時要用化名,但終究是架不住報社裡人多嘴雜,最終這個消息還是被傳的人盡皆知。

沒過幾天,不少京畿地區的名士大儒便找上門來,口口聲聲要與三人辯經,以此來駁斥文章中的某些觀點。

隨着報紙經各種渠道行銷各地,大明各地無數文士讀過文章後,紛紛或騎馬、或乘船、或坐着馬車向北京進發,誓要與朱舜水等人分辨明白不可。

沒過多久,京城裡名士雲集,各大酒樓客棧紛紛爆滿,等到後來各地文人雅士越聚越多,京城裡現有客棧已經無法滿足如此多的人居住,不少京城百姓便將屋舍騰出一間或幾間出租出去,自家人擠到一起安歇,因此倒也賺了一小筆外財。

這篇文章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風波,其開宗明義的主題便是否定千百年來儒學的權威地位,表達了任何事情只有通過無數次親身實踐,才能得出最正確結論的含義。

文章寫道,什麼是真理?真理就是客觀事實,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客觀事實就是經得起反覆推敲,真理具有客觀性、永恆性和不變性。

然而怎樣才能對事實進行不斷推敲呢?

如何證明事實的客觀性呢?

怎樣才能證明先賢的論斷是真理呢?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顧名思義,它指的是,真理不在於發現或創造是就是真理,而是在於不斷的用實踐去證明和檢驗它的合理性,如果先賢們的某一觀點和結論,可以不用實踐就認定爲真理的話,那這個觀點和結論,就極有可能帶有明顯的主觀傾向,所以不能將其定性爲真理,不應該將其奉爲皋臬。

文章舉例說道,神農氏嘗百草方知各種藥材之屬性,在這個過程當中,其本人數次誤食若干毒性強烈之物,數次險些喪命,而正是因爲其不惜身,纔有了後世名醫利用百草的各種藥物屬性治病救人之事。

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黃芪補氣固表、排毒利尿;大黃具有瀉火解毒功效的同時,但因其性味寒涼,體弱陽虛者服之,則會導致患者身體虛弱更甚。

神農氏並非生而知之者,天下藥草無數,其並非看一眼便知其功效如何,適用於何種病症,其嘗百草之行爲,正是以身踐行,正合文章主題。

真理之所以永恆於世,正是經歷過無數次反覆而廣泛的檢驗後才得以生存延續,所以,當今之世,盲目崇拜先賢、權威是不可取的。

文章的結尾總結道:對於任何事物,都應該勇於實踐、大膽嘗試,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做好事情,長此以往,真理不辯自明,只要真理越來越多,並未廣大民衆所認同和接受,整個社會纔會不斷取得進步和發展。

朱由檢授意報社刊發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爲了打破千百年來,已經變味的所謂儒家文明,對國人思想的束縛,讓更多人跳出許多墨守成規的條條框框,勇敢的去創造和實踐,使得發散性思維方式在日積月累後,成爲社會的主流。

朱由檢越來越覺得,儒家文化發展到今天,更多是用來玩人的,它已經失去了學術的真正價值,變成了一種被當權者操縱的權術,這是對生產力發展的極度制約,必須要從根本上加以改變可以,否則,人亡政息的悲劇會不斷地在這片國土上演。

在得到報社遭到無數傳統文人圍堵,朱舜水等人每天都要話費大量精力用於和所謂的大儒進行辯論的情況後,朱由檢果斷下旨,派遣一小隊錦衣衛入駐報社,對所有登門造訪的文人進行詳細登記,不經允許,閒雜人等不得隨意進出報社。

考慮到朱舜水等人有些勢單力孤,朱由檢還特意命人,從江南一帶蒐羅了不少知名的陽明心學傳人前來北京,然他們加入到與傳統儒學辯論的過程之中,減輕吳偉業等人的壓力。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要點,這一點與朱由檢想要提倡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着最大的共通之處,也是他發起這場論戰最大的底氣所在。

這場論戰註定曠日持久,但最後的結果只有他有權利蓋棺論定。

第二百九十二章 鄭芝鳳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軍隊登陸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七百六十九章 減稅、太子游學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一百二十章 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