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

華夏先賢們雖說留下過“遠交近攻”的名言,但朱由檢在細細探究過、並且結合後世的經驗分析後認爲,這句話裡“攻”的含義是非產廣泛的,並不僅僅是指的武力,還包含着經濟和文化等其他各方面的因素,要是單純把“攻”當成武力征服,那就完全背棄了祖宗們的真實用意。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

要想建立一個東南亞儒家文明共榮圈,對大明各個近鄰,尤其是東南亞諸國,在武力威懾的前提下,從文化和經濟方面着手,要比使用武力更能徹底達成目的。

經過與內閣諸臣反覆研究和商討,針對朱由檢提出的宏偉計劃,大明朝廷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目的當然是讓整個東南亞地區的人民將來能夠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首先就是東南亞諸國政府要統一上表,明確與大明爲宗主國和藩屬國關係,爲此,鴻臚寺將分遣官吏出使每一個國家,然後將各國的表章及使節帶回大明。

只要大明與各國之間的地位關係確定無疑,那大明將會保障各國現任國主家族及後裔執政地位的安全,絕不支持和允許其國內出現推翻現任政權的情況發生。

一旦某國出現局勢動盪,有政權更迭的危險,那作爲宗主國的大明,將會派遣官軍前往事發國,協助其“合法”政權鎮壓反對勢力,直至其國內局勢完全平穩爲止。

與上述條例相反的是,如果某一國不承認大明宗主國地位,那其政權的合法性將不會受到大明朝廷的承認和保護,如果其國內發生內亂,大明將會支持“正義”的一方成爲合法政權,並會給其爲爭取自由的鬥爭提供多方面的援助。

大明朝廷歡迎各國政要及貴族子弟前來留學,大明會在理工學院專設人文學院,挑選大儒名士擔任授課老師,專門教授這些留學人員儒家文明的“精髓”,以使其將來執政後,能夠充分理解和接受儒家文明的內容,並在其國內大力推行。

其次,凡是承認雙邊關係的各國,都要在本國大力開展學漢話、着漢服、認漢字、習漢俗的運動,大明會選派人員分赴各國,對其進行指導和培訓,力爭使各國與大明之間形成文化背景相同、語言相通的良好環境,促進各國民衆之間可以進行無障礙交流和溝通。

此條將與第一條合併執行,拒絕或抗拒者,均會被大明朝廷視爲有意與宗主國進行全面對抗,因此而產生的後果,將由抗拒者自負。

其三,爲促進各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提高各國民衆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大明朝廷將會加大對各國經濟援助的力度,在大力採購各國商品貨物的同時,讓大明的優質商品更多的進入到各國市場中,使更多人能夠享受到這些精美的商品。

其四,除了大明銀幣以及銀票以外,各藩屬國不得接納其他任何國家的貨幣在本國市場流通,一經發現有此行爲,將會追究相關人等之責任。

大明會在各國開設使領館,並派駐相關人員,幫助其政府監督一切違背條例事件的發生。

大明使領館將會開設在各國繁華城市及地段,使領館被視爲大明國土的延伸,未經大明朝廷允許,任何人都不得踏入使領館安全範圍之內,否則將會被視爲對大明國土的侵犯,有此引發的嚴重後果將由挑釁者自負。

聖旨發出後,參與條例制訂的鴻臚寺卿鄭芝鳳回到署衙後,立刻召集司內高官們研究制訂相關措施及派遣各國的使節,半月之後,一支支目的地不同的使團,分別自天津衛碼頭登船後前往馬尼拉,然後在當地駐軍護衛下出使諸國。

北海艦隊雖然已經遠征歐洲,但大部分官軍並未跟隨艦隊西行,因爲海戰不用登陸作戰,所以除了回返登州駐地的官軍外,在馬尼拉還有五千人留守,這支官軍由參將李定國統一指揮。

李定國已經接到旨意,要即刻備戰,雖是應對可能會發生的不遵守新條例的狀況。

朱由檢的旨意很明確,一旦有此類狀況出現,駐軍務必以最快的速度將其徹底鎮壓,朝廷只看結果,不看過程,採用何種手段,全憑守將自決。

這幾句話的含義相信李定國會理解的很透徹。

以大明官軍現在的威望和聲勢,朱由檢不認爲這次出現什麼大的風浪,大明宗主國的地位是兩百年來諸國一致公認的,現在自己只不過是以一種新的形式再次確認一遍而已,他真心希望不要引起各國的誤解,他是非常真誠的向帶着大家一起發家致富的。

不過,要是真有不識擡舉者,朱由檢相信大明官軍會教他如何做人。

一百年前西班牙人征服呂宋時,可是掀起一片腥風血雨,到最後那些猴子樣的土著還不是乖巧如貓一般?

朱由檢估計,南亞這些貧窮落後的國家,絕大部分都會接受大明的新條款,唯一可能出現變數的就是交趾了。

交趾這個大明曾經的布政使司,在經歷了數次降而復叛後,現在爲黎朝通知階段,北部爲鄭氏家族控制,南部爲阮氏家族掌握,其國主處在名存實亡的尷尬境地,大明新藩屬條例能否在交趾得以貫徹,現在的確存在不確定性。

交趾人性狡善變,生性也是極爲好鬥,因爲其複雜的地形以及潮溼炎熱的氣候,明初時大明官軍雖然對其進行數次征伐,但最終都因氣候環境的緣故,大明官軍出現了大面積的疫病減員,所以纔不得不屢徵屢棄。

在醫療條件極度落後的現下,朱由檢對此也是比較撓頭,後世黴菌在當地打了十年,最後都鎩羽而歸,大明官軍雖然強悍,但一旦陷進去怕是也是難以有什麼好的結果。

對於交趾的問題,朱由檢與羣臣商議過後決定,若其有異,那就施行全面封鎖,然後遣人對其進行分化瓦解,讓整個交趾陷入內亂之中,以後再視狀況制訂相應策略。

交趾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還有一個就是一衣帶水的東瀛。

朱由檢與內閣諸臣在商談過數次後一致認爲,東南亞諸國,只有交趾和倭國是較爲棘手的存在,對此,大明應該做好充足的準備,尤其是倭國,這個在神宗朝被大明官軍大敗的國度,若是其無視大明朝廷的新條例,那官軍應該跨海擊之。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還沒等交趾和倭國那邊有何動靜,另一個從未引起大明上下關注的地方卻有消息傳來。

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七十二章 京營2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遲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七十章 商路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七十三章 處置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八章 皇莊4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