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

拉加巴德親信帶來的三十萬銀幣補償款,則被作爲了購買軍械的款項,榜葛剌銀幣雖說含銀量不高,但回爐後再製成大明銀幣,也能頂個十萬兩左右,而大明這些堆在兵部庫房裡閒置無用的冷兵器也派上了用場,好歹也算是個雙贏的局面。

軍事觀察團五十名大明中低級將官都是參加過多次戰鬥的老手,擅長帶領小隊人馬進行埋伏和突襲,他們將會在瞭解地形地貌後,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環境,組成數支每支幾百人的隊伍,與前來圍剿的莫臥兒帝國軍隊交手。

爲了減少非戰鬥減員,從勇衛營挑選人員時,特意專挑籍貫是兩廣、福建、雲貴地區的將官,與北人相比,這批南方將官更能很快適應當地潮溼炎熱的氣候和複雜多變的地形。

這五十人臨行前品級都升了一級,等到榜葛剌的局面打開並穩定下來後,再根據個人表現敘功,兵部職方司也派遣了南方級官員跟隨前往,在充當軍紀官的同時,也順便繪製好所經之處的地圖,掌握好各種地形氣候資料,以備將來所用。

陳奇瑜等人制訂的作戰方略,根據的便是拉加巴德一方對當地環境的詳細描述,以及對莫臥兒帝國軍隊一些支離破碎的認知後作出的。

現在莫臥兒帝國在位的皇帝是沙賈汗,據拉加巴德的親信所言,此人能力平庸,在國內威信不高,而其子奧朗則布則是野心勃勃,總想盡早代替其父坐上皇帝之位,父子二人之間現在已是勢若水火,並分別將自己所掌控的帝國精銳軍隊調至都城附近,以防被對方所趁。

在研判過這些並不全面的信息後,陳奇瑜等人得出結論:原榜葛剌過所屬地區地形極爲複雜,河流叢林密佈、道路狹窄崎嶇,根本不適合人數衆多的大規模會戰,並且信息溝通的極度不暢也是非常嚴重的,而這些因素對拉加巴德一方是非常有利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成功率。

只要前期準備充分,並在地形險要之處設置好屏障和堡壘,之後派遣精銳把守,帝國軍隊很難突破這些關口,到時觀察團成員大可指揮手下,對敵進行襲擾,破壞其糧道,然後再聚集優勢兵力,在敵因慌亂退後時全力一擊,那一場大勝可期。

只要重挫一次敵人的攻勢,拉加巴德家族的威望自然會起來,再招兵買馬、攻城掠地時就會從容了許多,到時施以仁政,凝聚民心,榜葛剌復國並非難如登天之事。

不過,榜葛剌復國的過程應該是很漫長的,最終成功之後,還要長期面臨莫臥兒帝國政權的打壓和進攻,爲此,大明也將向拉加巴德家族提供後續的一系列支持,包括加大軍備的供應量等,甚至不排除派遣官軍親赴榜葛剌地區,對莫臥兒帝國軍隊的侵略行徑給與強力打擊。

大明是熱愛和平的國度,但也是敢於主持公道的國家,大明朝廷將不遺餘力地支持任何地區和人民、爲爭取自由和皿煮而自發產生的正義行爲,大明朝廷對莫臥兒帝國侵略榜葛剌國的行爲予以嚴厲譴責,並堅決支持榜葛剌人民的復國運動。

拉加巴德的親信代表其家族在大明擬定的協議文本上簽字並用印。

這名叫旺比加德的中年人也是拉加巴德家族中的一員,儘管這次他們最希望的明軍直接出兵的願望沒有達成,但這批軍備也是他們所急需的物品。

在軍器監校場目睹了這批軍備的威力後,旺比加德及一干隨員都是喜出望外,與這些犀利無比的大明軍械相比,他們私造的那些長矛砍刀軟弓,就跟鬧着玩一樣,有了這樣精良的武備,再加上大明將官的指導訓練,說不得三五年之後,自己這一代人就能恢復祖上的榮光了。

旺比加德一併簽署認可的還有大明新藩屬國條例,他心裡清楚,這是題中應有之意,若是不籤這份協議,上國的其他援助根本無從談起。

在各項協議簽訂好的半月後,三艘南海艦隊的炮艦,裝載着大明援助的軍備以及五十名觀察團成員,加上旺比加德等人,離開天津港南下駛向怒阿卡麗,拉加巴德家族的復國夢隨之正式開啓,與之相對應的是,阿三們的噩夢也逐漸臨近。

爲了打造一個儒家文明籠罩的大亞洲,爲了讓這個圈子裡民衆過上更好的生活,針對性的提前佈局是必須的,南亞次大陸可是塊盛產糧食、棉花、生絲、染料、菸草的富饒之地,這麼好的地界兒別讓那些婆羅門、剎帝利給糟踐嘍。

在榜葛剌使者滿載而歸後沒多久,果然不出朱由檢所料,出使交趾的鴻臚寺官員悻悻而歸:控制交趾國北部區域的鄭氏不接受大明新藩屬國條例,並且不同意大明使者穿越其控制區域前往南部地區,無奈之下,出使交趾的官員只得無功而返。

得知消息後,朱由檢再次召集閣臣入宮相商,研究如何應對交趾鄭氏這番無理舉動,結果,在這件事上閣臣們看法不一,並沒有達成一致。

盧象升和陳奇瑜認爲,鄭氏無視大明朝廷的行爲理應受到嚴懲,應當派遣大兵由雲南入境交趾,將鄭氏一族連根拔除,以警示衆多屑小之輩,否則對大明的聲望將會有很大的損害。

而李邦華、侯恂、範景文等人則認爲,成祖時數次征伐交趾,最終雖將其併入大明版圖,但結果證明,興師動衆、耗費無數錢糧的遠征實在是得不償失,尤其是交趾北部區域,叢山密林、環境險惡,實無必要再興大兵勞民傷財前往征討。

聖上不是說過什麼經濟封鎖之策嗎?那就下令雲貴兩省,從即日起禁絕與交織所有往來好了。

最近數年,隨着大明局勢的蓬勃發展,交趾國所產物品在大明也是頗有市場,這也讓鄭氏從中漁利甚多,實力也逐漸壯大起來,鄭氏藉機招兵買馬,現下自覺底氣十足,於是纔有了對抗大明朝廷之心。

只要大明中斷與其經濟往來,用不了多少年,缺少財源的鄭氏自會衰敗下來,到時還不得乖乖地上表乞降,任由大明拿捏?

孫傳庭本意是非常贊同盧象升和陳奇瑜的出兵策略的,但作爲首輔的他已經不是原先單純的領軍文臣了,遇到這種關係到萬千人生死的國家大事時,他必須要從全局考慮,要不然這個首輔就顯得太過魯莽了,況且李邦華等人的說法也沒錯,所以他一直沒有表態支持哪一方。

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紛爭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將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給你,但你要拿東西來換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槍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三百二十七章 陽謀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六章 皇莊2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三百七十章 壯烈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