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

自秦漢唐宋至今,歷朝歷代無論強盛與否,採用的都是皇權不下鄉這種政治機制。

“皇權不下鄉,鄉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千百年來,縣以下鄉村的治理,靠的就是這麼一套約定俗成的制度。

“皇權不下鄉”,不是說皇權不想下鄉,而是皇權下不了鄉,因爲皇權控制的資源十分有限。

而且,皇權控制的這些資源,首先要用於皇室的延續,其次用於官僚體系的運作,再次才用於社會的控制。這樣一級一級落下來,等到用於管理社會的時候,所剩資源不多。

在這一狀態下,皇權只能藉助官僚的力量,下達到縣一級官員。最小的官員就是七品縣官,縣以下就只好由着鄉紳們自行管理了。

其實對於一個古代國家來說,華夏土地面積過於龐大,人口過多,古代集權政府想要跟近代國家一樣,把國家權利滲透進地域社會,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是因爲朝廷財力有限;二是朝廷官吏有限。而這兩個最根本的問題,自始至終貫徹了華夏土地千百年。

另一方面,在進入近代之前,中國獨特的集權制度基本能保持國家的穩定以及發展,所以政府也少有向地域社會滲透權利的意願和動力。

而本朝太祖由於出身寒微的緣故,從小到大沒少被貪官惡吏欺壓過,所以朱元璋從內心裡對官吏施加於百姓身上的盤剝是深惡痛絕的,在登基之後,朱元璋曾經明令:縣官不許下鄉,不得親自督促鄉里工作,以免影響百姓耕耘,勞民傷財。

作爲最基層的政府,縣衙幾乎就是“一人政府”,“皇權不下縣”使得基層正式官員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數量級,鄉間治理依靠的便是鄉紳和地方宗族勢力。

在這種機制下,很多地方宗族勢力對百姓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已經遠遠超過了皇帝和朝廷,而此等現象,是與朱由檢力圖打造一個富強、民主、文明、法治的全新大明相牴觸的。

現在的大明無論是財力還是官吏的數量上,都遠遠超過歷代王朝,具備了貫徹“皇權下鄉”的基本條件,只要策略得當,破除這一舊機制所帶來的弊端還是有很強的操作性的。

說到地方宗族勢力,朱由檢認爲,從公平的角度講,宗族勢力並非“封建殘餘”,而是具有地權的協防組織,這種組織形式在後世的抗戰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川軍、湘軍、桂系等等,這些抗戰的中堅力量,無不是依靠地方宗族大戶的人財物力而組建起來的。

由此可見,宗族勢力在國家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還是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的,而皇權下鄉,也並非要跟宗族搶權,而是要把朝廷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在保留有限村民自治的前提下,讓廣大民衆享受到經濟大發展所帶來的紅利。

大明北方的宗族勢力比起南方來要差了許多,各個鄉間村落中,小門小戶混居的狀況佔據了絕大多數。換個角度來講的話,孫成一家的境況,如果是發生在宗族勢力強大的兩廣一帶,情形似乎要比現在要好上許多,因爲孫家若是宗族中的一員,其他家族成員絕不會對失去勞動能力的孫家袖手旁觀,而互幫互助正是維繫宗族向心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現有的朝廷基本政權是縣衙,而受制於交通狀況的極度不便利,如果指望知縣以及縣丞、主簿等佐貳官們經常下鄉瞭解民情,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現在地方官們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轎子,在全靠人力施工的年代,各地道路拓寬平整的進度是十分緩慢的,你能指望官員們天天坐着轎子下鄉?那得耗費多少人財物力?

提前打招呼下鄉,地方鄉紳要準備相應的接待工作,官員們來到地方,走馬觀花看一圈,吃飽喝足後拿着鄉紳們“孝敬”地“土產”,心滿意足的回到縣城,而鄉紳們肯定會想方設法,把花出去的銀錢找百姓們“報效”,這種行爲只能變相的加重百姓的負擔,並且任何問題也解決不了,是絕對的無用功。

後世鄉鎮一級政權的模式是朱由檢的終極目標,那纔是皇權下鄉的最直接表現形式,有了鄉鎮政權的存在,朝廷的大政方針纔會得以具體落實到位。

再拿孫成一家作爲例子,如果有鄉鎮政權的存在,再加上配套的相關律法條令,只要鄉鎮官吏不懈怠和瀆職,那他們一家的情況很快便會被反映到縣衙,從而就能夠從縣裡拿到相應的財政救助金,而且會從村裡得到具體幫助,比如里正安排人手幫其收割和耕種。

當然了,這種幫助是有償的,這筆幫扶資金也會被劃撥到每一個縣裡,朝廷也會定期對資金的發放使用情況進行覈查,一旦發現有人從中上下其手,後果自不必多說。

不過,朱由檢也明白,事情說起來容易,在實施過程中不可能如此順暢和完美的,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狀況出現和發生,貪墨和不作爲這兩種行舉是對新政最大的破壞和傷害,對此,也只有加強監管來應對,總不能因噎廢食吧?

爲了讓更多的貧困家庭得到朝廷的援助和救濟,朱由檢做好了試錯的準備,錦衣衛將會直接擔負起監督的責任,而鄉鎮一級的官吏將會有額外的補貼,以及根據任內表現而得到升擢的機會。

至於這批官吏的人選,朱由檢決定,從各地縣衙吏員和駐地錦衣衛中抽調,鑑於這樣可能會導致各地錦衣衛人手不足的問題出現,那就有必要削減京師的親軍千戶所人員數量,然後下派到地方去。

京師現有七個親軍千戶所可以減爲四個,由東廠主導整個京城的安全防護,錦衣衛作爲輔助力量,承擔偵緝刺探捉拿的任務。

在縣以下設立鄉鎮公所署衙,以相鄰自然村人口一萬上下劃定區域,設置正八品和從八品官員主官鄉鎮長及佐貳各一名,吏員若干,除正常俸祿獎勵之外,每月每人另有津貼發放,具體金額由內閣商定,只許高不許低。

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六百八十七章 爲了利益,多爾袞打算把侄子給宰了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九章 皇莊5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三十章 預謀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二百二十四章 閣臣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四百章 佈防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七百三十章 雖遠必誅不止是口號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鐵炮與大明火銃誰更強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軍隊登陸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